《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发帖日志24:《穹顶之下》文字实录(全文)--2015年2月24日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5:45:47 | 只看该作者
骂柴静的人,我就想问你一句话
作者:假装在纽约

1
  对不起,我知道你已经厌倦了这样的刷屏,可是我还是想说一下柴静。
  确切地说,是想说一下从昨天开始,网络上那些针对柴静而起的口水、论战、恶毒的揣测、师出无名的攻击。
2
  有人骂柴静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维稳。
  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片子,同样一件事,居然能出现这样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你可以想象,那些观点,是如何唯心而阴暗。
  所以说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有太多恶意,太多盲从,太多冷漠,太多无动于衷,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理性。
3
  有人开始攻击她的私生活。有人开始质疑她的女儿是美国国籍。有人开始分析她的传播策略。有人开始嘲笑她的调查不够专业。
  如果从纯粹学术角度,讨论有些问题当然无可厚非。
  可是你们充满攻击性的言语里,分明每一个字都透着阴暗,透着嫉妒。
  你们疯了吗?
4
  还能说什么呢,在奇葩遍地的国度,那朵正常盛开的花,反而成了异类。
5
  那些骂柴静的人,我就想问你们一句话:你们到底希望不希望雾霾问题能够解决?
  如果你们像我一样,不愿意在北京,在上海,在南京,在杭州,过着每天早上要看污染指数才敢出门的憋屈生活,不愿意每天推开窗外面就是一片昏暗看不到蓝天,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在意那些细枝末节?那些真的重要吗?
  她以一己之力,营造了一个多么好的呼吁全社会解决雾霾问题的氛围。从她的这个视频出发,各行各业、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接着做多少事?
  难道你们不知道,所有与这个主题无关的口水,都只会模糊焦点,破坏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
  难道你们真的愿意一辈子生活在毒空气里吗?
  你们都疯了吗?
6
  还有些人,平时不愿意谈雾霾,不屑谈民生,不屑关注新闻,不愿意参与热门话题讨论,自视高冷,自以为逼格高,这些,都无可厚非。
  可是在柴静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时候,他们却跳出来,攻击她矫情,攻击她炒作自己。
  所以你们眼红了是吗?你们自恃与世无争的高冷呢?
7
  我甚至不在乎柴静拍这部视频是不是有炒作自己或者捞钱的目的。我不在乎。我对这个问题完全不感兴趣。这完全不重要。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说,“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正因为面包师想赚钱,所以他努力做出好吃的面包,所以我们才有面包吃。即便他炒作包装自己,想成为全国全世界最有名的面包师,那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吧?
  当我吃到好吃的面包,我只会心存感激,而不会指责面包师想赚我的钱。
  同样地,柴静做了这么一次调查,形成了全社会呼吁解决雾霾问题的压力。这本身已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心存感激。
  更何况,她根本没有占用公共资源和纳税人的钱,而是自己掏腰包做了这么一件事。
  我甚至希望她能够从中获利,因为这样会激励更多的人走上她这条路。
8
  而且,当你们自己躺在阴沟泥水里打滚的时候,为什么却要求别人,做一个纯洁无暇的圣母?
  你,有什么资格?
9
  还有人说她投机取巧。有人说,几年前批评雾霾有危险,她不批评;现在批评雾霾是政治正确,她才跑出来。
  就算现在批评雾霾是政治正确,那么你们站出来批评了吗?站出来去做了柴静那样的调查了吗?
10
  还有人批评她为什么不再前进一步,对体制有更严厉的批评?
  你们,装什么外宾呢?你以为柴静看不到那些问题?就你最聪明?难道你不知道,如果再前进一步,我们就根本连看到这个视频的机会都没有?
  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公众需要知道的信息,用适当的尺度传达出去,而又不必搭进自己的生活和自由,这是一种本事和智慧。
  难道都期待别人振臂一呼头破血流才算是英雄吗?那你自己怎么不去?
11
  我甚至开始觉得,对待这个纪录片的态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理性与否、真诚与否的最好的试金石。
  这样的话单独拿出来说,也许太绝对、太唯心,可是放在这个纪录片的具体语境里,我觉得,是客观的。
  如果你没看视频就在骂柴静,那你真的是个烂人。如果你看了视频还在骂柴静,那你更是个烂人。
12
  过去数百年,美国社会的每一次社会变革,从黑人平权运动、到女性地位的改善、到整治污染,到今天的同性恋婚姻,都是靠着无数的普通人,用一点点的勇敢和责任感,站出来去推动才促成的。
  现在柴静站了出来。遇到的却是这样的局面。
  还能说什么呢?
13
  大多数人,都不是可以随时离开这个国家一走了之的巨富。也不是可以承受社会动荡带来的沉重后果的无产。
  这个国家,属于你我这样的中间阶层。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它变得更好。这是落在我们肩上,无可奈何的责任。
  所以,让我们抛弃所有的政治站队,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吧。
  在目前的国情之下,无论政治立场是左是右,只要你属于这个中间阶层,从我们未来共同的命运出发,左右之间,是有交集的。
  而柴静,就是那个最大公约数。
  你我,也可以。
转自:
http://yd.sina.cn/article/detail-icczmvun6372876.d.html?vt=4&mid=avxeafr31494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15:47:41 | 只看该作者
柴静的演说的10大技巧


1. 演说目的&话题
        从柴静的103分钟演说视频中,她披露了很多信息,表达了她的态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她感召了我们要改变观念,采取行动。她的演说涵盖了四大演说目的(除开类似相声或者脱口秀一类的搞笑演说):陈述,解释,说服和激励。当然整篇演说达到的肯定是激励的目的(你有没有看到最后告诉自己以后要怎样不要怎样?)但她的演讲不是以自己抗争获取胜利的故事去激励,而是为了服务于更多人的利益出发,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做出的一系列调查去激励。

        她选择的话题是空气污染,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确实存在的现实问题,触及到人类的五大需求之一:生存需求。(其它的包括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自我和被人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尽管这不是她擅长的话题,但是因为做了大量详实的调研和实地走访,她已经成为了这个话题强有力的发言人之一。

        另外,在演讲过程中,她多次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尊重观众,自问自答,把观众心中的疑惑一一解开;她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让你听上近2个小时也依然沉浸其中。

2. 组织结构
        由于演说很长,架构很大,我画了一张图(三击下图放大看)提取了所有的素材,并解释了她使用的结构。柴静的逻辑思辨能力非常强,如果不是这么清晰的结构,这样充满专业信息的演讲真的很容易让人睡着的。

        从全局来看,她使用的是说服性演说常常使用的“背景-冲突-解决”(Situation-Complication-Resolution)结构。另外她在结束的时候用一段图文视频呼吁大家可以从自己,从现在,从小事行动开始改变。最后照应了整篇演讲的主题:同呼吸共命运。她在开篇,主体(三个论点)和结尾都非常清晰的做了划分,并且每个部分之间都有良好的过渡,使得我们跟随她的节奏,听的一点也不凌乱。从细节来看,论据充分,彼此有归纳也有演绎结构,完全符合金字塔原理对思维,写作和组织材料的要求。

3. 讲述故事
        这是每一个演讲高手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因为故事本身就有一种抓力,牢牢地吸引你往下听,往里去探寻。当她要提出每个人都要问的三个问题时,她讲她女儿趴在窗边问问题;当她想证明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有多污染时,她讲她自己使用PM2.5捕捉仪器;当她想说明这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问题和也可以得到解决的时候,她引用了英国伦敦大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如何治理;当她想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她讲了她如何在短短的时间让工地老板覆上防尘布,让餐饮店老板装上油烟过滤器等。一系列亲身经历的和历史事件强有力的佐证了她的每一个观点,也深深的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

        而且她在讲故事的时候,摒弃了很多的专业术语,采用对话和有变化的声调引领观众进入故事的设定和情景之中,这使得她的几个故事非常的真实。观众不会觉得她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4. 使用幽默
        即使在这么严肃的话题里,柴静一样不会忘记幽默的强大力量。幽默使人放松,让观众一种更容易接受的姿态聆听你的信息。柴静讲到钢产量时,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大家已经笑了;然后她停顿了一下,又补充了一个“唐山当时还谎报是第五。”这是幽默的一种手法,英文是riffing,中文翻译是即兴重复,就是先让观众笑,暂停,然后用和之前有关联的笑点说出一个更夸大或更好极致,使观众发笑,有点像三句半的感觉。当讲到最后餐饮店老板请他们吃油饼子时,她夸张的说,“那一年工作餐我们都是吃的油饼。”我们无从考证,不过类似这样夸张的手法,也是幽默常用的一种手法。

5.情感丰富
        毫无疑问,柴静是一个深度思考的女文青。你也许感觉大部分时候,她的演说比较严肃---实际也是,103分钟的演讲,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带着我们揭开的是骇人听闻的事实。不过,你应该也感受到了不同的情绪,愤怒,厌恶,恐惧,爱,幸福,悲伤以及惊喜。7种情绪,让这篇演说不再平淡,我们的心情在跌宕起伏中最后跟随她走向了希望。如果你想要做好演说,发现从头到尾就是一直在亢奋,或者一直哭哭啼啼,基本上,很难。

        另外,由于她多年的采访经验,她表达不同情绪的时候显得是非常自然和控制的。我们看过很多演说者由于过于在某种情绪中而无法自拔导致的失败。切记!

6. 吸引人的语言
        首先她将中心思想“同呼吸,共命运”反复出现在演说中。朗朗上口和相同结构的短语使得观众非常容易抓住中心主旨,引起共鸣和进行传播。

        另外,作为文艺女青年的她还使用了大量的富有浓浓文学气质的,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比如“春天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往肺里面深深的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碎雨的那个味道,又凛冽又清新。”听到这,让人想起拥有美好空气的时候是多么的幸福!还有在演说结尾的那两个对照的句子“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守护你。”听到最后,一种再也无法拒绝的情感,一种此时此刻,这个事情就与我们,我们子孙后代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做点什么的情绪喷涌而出。我们在安静中却达到了情感的顶峰!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富有吸引力和引起共鸣的语言。

7. 口头表达
        柴静通篇演说没有出现一次不必要的停顿或者重复,更重要的是,100分钟的演说,我相信几乎不可能是逐字逐句背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依然能把握好语速和停顿,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非常的了不起!

        虽然,她没有夸张的使用语言的速度,音量和音调的不断变化,但这毕竟不是一场演讲比赛。她那不做作,不戏剧化,娓娓道来的陈述,和低沉但又坚定有力的激励语气都能使我们为之触动。所以,使用声音最关键的要素是找到自己的声音特点,尽量带着真诚的去讲,也不要担心自己的语言或者方言。

8. 非口头表达
        之所以没有写肢体语言表达,首先我想提醒大家她的穿着。一件白色上衣,牛仔裤,短发,没有任何多余的配饰,显得非常的亲近。给人的感觉,她不是一个记者或者学者在发布调研结果,而就是一个妈妈,一个我们身边的人在关心空气污染问题。这也提醒我们演说时要穿着与主题相关的,或者能为主题做贡献的着装。

        另外,她的肢体动作和舞台移动不是我们经常在比赛看到的那样夸张和频繁。一方面跟主题的严肃性有关,另一方面,柴静本来就是一个善于用思想的深度,说话的逻辑和语言的抓力等打动人的讲者,不需要借助过多的肢体表现。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她在谈到女儿时,脸上的微笑;在谈到北京空气污染是实验室标准的14倍时,惊呆的表情。还有她惯有的那坚定深邃的眼神,无不保持着与观众的链接。

        最后,还有她转过身去,看着那颗不停转的地球,喃喃说出的那段诗意的感人肺腑的话。

9. 视觉辅助
        我不是Keynote设计专家,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不过,你肯定也注意到了,在她演讲中使用的各种可视化论据:图片,视频,柱状图,线形图,圆饼图等等。最重要的是每一次视觉辅助都确实胜过凭空描述。所谓“一图胜千言”。只要你的视觉辅助能胜过你的口头表达,那就大胆的使用吧!但是记住一点: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10. 演讲状态
        作为一个沟通高手,十几年的媒体生涯,柴静面对了无数的一对一,一对多的采访场面,而这些场面也经常面对的是刁钻,挑战的问题和回答。她早就已经是达到了10000小时的专家了,自然不会出现紧张或失控。但她从头到尾,精神饱满,情感真诚,镇定自若,信手拈来,娓娓而谈,自然亲切而又理性真实的完成了103分钟的不间断演说,极为震撼!!!事实上,我们普通人听过的大多数的演讲都是在30分钟以内的;100分钟通常是一场培训的时间。她能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保持我们的注意力,这跟她长期的高强度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柴静的这篇演说,个人认为是现代中国人里为数不多的卓越的演说之一。分析出来的这演说十大技巧更是被她发挥到极致。

作者Jack(微信ID:jackluod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11:06:03 | 只看该作者


人大教授断绝师生关系被批封建作祟:培养附和虚伪学生更可怕
上官云/中新网

编者按



人大教授孙家洲“清理门户”风波似已戛然而止,但事件中的“狂徒”研究生结局如何,公众仍将给予关心。

9月20日,60岁的孙家洲教授发布公开信,申明与新招硕士生断绝师生关系,并斥其狂徒。这起学术圈内的小事件经网上公开后,迅速成为热点。

孙教授不仅是学界秦汉史领域权威,而且系人大历史学院院长。能投师门下,这位年轻的研究生想必也有两把刷子。然而,孙教授斥责这名被“清理门户”的学生,在对学界乱发批评声音的问题上屡教不改,甚至在微信朋友圈中言语不敬,攻击北大等名校的个别学术权威,令自己“忍无可忍”。

支持孙教授此举的观点认为,学生轻狂至极,情商低劣,师生关系的建立属互选行为,导师有权解除。亦有人批评,年轻人轻狂与年纪、阅历轻浅有关,历史学科研究生进行学术质疑、批评,即便是在小众范围内发发牢骚,未尝不可。至于学生污言秽语、攻讦前辈,乃修养和品格问题,导师更不应袖手旁观。更有甚者,批评孙教授将此事公开化处理过于极端、武断,在学生并未触法情况下,单方面“解约”师生关系,不符合高校学生管理规则,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目前,这一风波当事各方均已缄默,师生二人未来关系如何,该生能否被其他导师接纳,并顺利完成学业,尚需时间观察。

不过,在互联网进入自媒体时代,这一事件所反映的当前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问题,已然摆在台面,亟需反思。

据中新网9月28日报道,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接受采访时称,孙教授公开断绝关系有失导师水准,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权益和未来发展,而且客观上将此事激化升级为公共事件。肖鹰认为,孙教授过激表现,或许是出于学术界日益畸形化的“人际关系”的压力,担心“开罪”学术权威,惹祸上身,“让人看到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封建家长式的师生意识的浓重阴影”,印证有些学术圈内斗严重且存有门户之见。

肖鹰表示,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应鼓励、提供自由创新机能,建立现代师生关系,“学生轻狂不可怕,可怕的是培养的学生唯唯诺诺、虚伪欺诈。”



孙家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网站 资料

据中新网北京9月28日消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始,在几千年的中式师道传承中,形成了相对完整有序的治学规范和师徒关系。然而,近代以来,或许是由于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这种关系悄然发生着变化。近期,一则“人大教授与新招硕士断绝师生关系”的新闻,让相对小众的“师道江湖”进入公众视野。相比于师生之间的是非纠结,让更多人深究的,是这段师生公案折射出的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封“断绝师生关系”公开信引发的关注

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老师“清理门户”事件,大致要从9月20日前后说起。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要断绝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原因是学生郝相赫在朋友圈发布的微信“居然对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教授无端嘲讽”。对此,该学生发表“情况说明”进行反驳,不就又收回“情况说明”,并进行道歉,校方则表示将按程序处理。

事情似乎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相反,在媒体的曝光下,各种评论、猜测纷至沓来。有人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认为做法都有欠妥的地方:郝相赫的问题在于自身学术能力尚有不足便口出狂言,且质疑前辈的口吻令人反感;而孙教授严谨的态度值得称道,但公开断绝关系则有失导师水准,导致双方都“没有台阶好下”。

“郝同学只是一个刚由本科升入研究生学习的新生,在学术评议中表现偏激甚至轻狂,是难免的,这可以视作‘新生不适症’,导师应当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学者肖鹰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从媒体提供的资讯看,郝相赫对所涉及的几位学术前辈的评议,虽然不能视作孙教授所谓的“无端嘲讽”,但的确缺少平和郑重。对于学生的轻狂态度,导师更应该理性平和地予以批评教育,并从促进学生学术思想深化的角度加以正面引导。孙教授对学生“公开断绝关系”的行为,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权益和未来发展,而且客观上将此事激化升级为公共事件。

而据知情人透露,目前相关人大学生已经接到通知,不再评论此事。

“师生公案”折射高教研究生教育现状

不管最终事情如何解决,在不少人看来,比起表面的“无端嘲讽”与“公开断绝关系”,更有意味的是这一段“师生公案”折射出来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据一位大学教授介绍,高校导师与学生师生关系的确立,各大学、院系会略有不同,有分配与双选两种机制。

“但正常情况下,不论出自于哪一种,特别是由于学术态度不相融洽造成的师生更换,是正常的。但这种更换,是平和地在院系内部进行,是正常的教学行为,几乎不会成为公共事件。”该教授称。

这次的“断绝关系”,让这类师生的情况更换出现了例外。肖鹰分析,以孙家洲教授的执教资历,不会不知道研究生培养中的常规师生更换机制。师生学术旨趣不合,做相应调整,是有利于学生培养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孙教授却在不走研究生培养程序的前提下急迫处置,把研究生培养中的常态事务恶化为教学危机。

由于事件中提到的阎步克、韩树峰等教授确为当今史学界权威人物,因此亦有人猜测,有些学术圈内斗严重且存有门户之见,孙家洲“断绝关系”一事便有可能成为佐证:避免因郝相赫的言论惹上麻烦,“开罪”学术权威。现在的学界似乎很江湖,有评论者说。

“据孙家洲教授公开信称,在他发表公开信之前,郝相赫已删除了‘狂言’。这是学生纠错的表现,导师应当给予善意理解,但孙教授仍然坚持‘决生’,而且向学界公开表示‘极其震怒’的态度。孙教授处置此事如此激烈,令人很难相信是在维护学术道义,而不是竭力避免冒犯‘权威尊严’。孙教授不应有的过激表现,也许出于学术界日益畸形化的‘人际关系’的压力。”肖鹰称。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术人才。培养研究生具有学术批评勇气和学术争议热情,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单从文史类研究生学习来说,肖鹰介绍,常规学习分为自我阅读与学术讨论两部分。研究生不仅要深入研读经典学术著作和前辈学术成果,而且要树立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正常的研究生教育,学术争议,包括师生之间的学术争议,不仅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是应当悉心培养和维护的。

“但在当下学界,批评争议的气氛是越来越淡薄了,日益浓烈的是自夸和叫好,因此异议和批评,不仅特别容易刺激和冒犯当事人,而且也多被圈内人视为格格不入的异端和另类。”肖鹰认为,孙家洲教授对郝相赫同学否定前辈学术地位“极其震怒”,将该生认定为“狂徒”,应当说这是当下中国学界整体缺少学术研讨精神和学术批评气氛辐射到了师生关系中。显然,因为缺少师生平等的学术争议意识,孙教授才会对学生敢于藏否自己首肯的权威学人感到“忍无可忍”。

有关“师承关系大讨论”的余声

后来,在当事人双方均几乎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师生公案”仍在网上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话题涉及近代引入的西方教育制度乃至中国传统的师承关系。研究生小陈就认为,人大“断绝师生关系”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算作是近代西方教育制度引入后,与中国传统观念中“师徒父子”关系的冲突导致。

“来学校读研,是交了学费的,涉及教育责任问题;而传统的师徒关系是旧时的一种社交关系。基本上,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处于传统师徒和教学关系的融合阶段。”小陈半开玩笑地说,“这个事件,就是一个较真的老师和一个比较‘作’的学生之间的撕扯,并在互联网时代被看客放大了。”

小陈所说的“旧时师徒父子关系”,在当今学界似乎也并未根绝。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生说,确定导师后,学生一般都会找时间去“拜见”,这里边固然有礼貌的成分,但在某些研究领域,也多少带有些许划分学术门派的意味。

面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师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学界一些领域,导师没有担当,学术上唯权威是重,恪守门户之见,这样的状态,可能不可说不严重。”肖鹰颇为担忧地表示,孙家洲本次的态度,让人看到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封建家长式的师生意识的浓重阴影。所谓“断绝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清理门户”的宗法准则对待自己视为异己、另类的学生。“做教授指导学生,不是做师父收私家门徒,现代正常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是学术道路上的异代同行者”。

某种程度上,有争议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师生学术发展才更有生气和动力。“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不仅应当做一个勤恳的教导者,同时也应当是一个懂得倾听学生意见的合作者。学海无涯,导师无论多么博学和权威,相对于学生,并不是知识和思想的绝对拥有者。导师倾听学生意见,不仅是深化教学的需要,而且也是导师保持学术创新机能的需要。”

学生轻狂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唯唯诺诺、虚伪欺诈。以培养未来的学术人才计,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其如此,中国教育和中国学术才可望振兴之日。”肖鹰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6-30 22:04 , Processed in 0.1188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