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觉形态基础研究中的跨学科视野及其价值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22:3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视觉形态基础研究中的跨学科视野及其价值

2010年12月《大众文艺》
朱永明   牛建琳
(苏州科技学院,215009)



自德国包豪斯以来所确立的视觉基础教育与研究开创了现代视觉艺术科学理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其所倡导的形态、色彩、空间、材料等科学实验和感知分析对视觉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直接促成八十年代以后我国以三大构成为内容的基础造型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国内艺术教育过于关注形式构成与审美问题,相关教学与研究逐渐异化为技法性、感觉性造型技能训练课程,并因为孤立强调抽象形态的技巧性训练,导致课程目标与后期专业需要严重脱节。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部分高校虽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探索,却走上另一个误区,即以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为依据将视觉基础教学趣味化,变成图形创意类的思维训练游戏,淡化了基础研究,甚至出现否定其必要性的极端观点。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视觉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成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造型基础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探索是不可替代的,作为重要的视觉造型、审美建构原理与方法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大家也开始反思传统的视觉形态基础研究自身理论与方法的不足,尤其是不能解决视觉信息传播与文化发展中诸多艺术创作与表达问题。
那么,如何突破和发展,如何建构更具宏观和战略性视野的专业思想与改革思路呢?通过积极吸收跨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拓展和深化专业领域无疑是最可行,也是最具价值的途径。

一、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改变人类视觉认知的传统观念
现代认知科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取得了惊人成就。它已经超越以格式塔为代表的知觉心理研究的传统,将艺术中对视觉感知的研究深入到大脑视觉形成机制的思维层面。
认知科学研究揭示,人类的视知觉受制于自身生物性生理条件,也源于自身的生存体验和文化经验,它不仅具有能动的完形体验与感觉,还包括对情感、意义的感知与理解。
人类视觉信息系统是大脑神经元系统控制下的信息处理系统。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神经传输信息的特化神经通路,已经可以通过不同对应神经元细胞的传输与编码对视网膜形象信息进行色彩的、明暗的、形状的、空间的、边际的分类整合与传输,最后综合形成完整的大脑视皮层影像。这一系列的编码与解码是不断提炼外在事物典型特征和简化信息的过程。例如,视网膜点状的外形、轮廓和形体转折节点信息特征在进入大脑皮层感应后转化为线性的,更加简化的典型特征记录方式。这一信息处理功能,导致人类天然地对事物的形状、轮廓、空间及色彩具有极强的敏感性与判断能力。
这种分解事物、简化事物特征的生物性本能还体现在对物理世界秩序下规律性形态的模仿学习上,如规则形与多样化组合结构方式的提炼与表达,就是抽象与规律性视觉语言形态产生的重要基础;而人类自身欲望和生存中对自然的探索需要,逐渐形成各种生理性视觉经验和习惯,而视觉形态的塑造和表达只有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才能产生愉悦,如对空间的需要,对视觉作品主体物和主次、层次关系的判断,对语境中元素的对比和协调问题的处理等,都是形式审美形成的重要原因。
令人震撼的是,大脑视觉皮层区对视觉形象的生物性编码,还只是为大脑智能系统参与图像数据分析提供兼容与链接的基础准备,其本身并不具备意识范畴的知觉判断能力。视觉皮层19区乃至更广泛的大脑区域,在被17、18基础视觉皮层区编码信息激活后,通过经验和逻辑的神经元网络复杂计算,才最终获得知觉对象的认知判断,形成从知觉情感到复杂心理状态的综合印象。
这些对造型、审美和意义范畴的感知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不仅是对视觉形式的完形层面,还在于大脑智能系统对视觉形态的意义与本质的综合类比与评估;神经元成长和习得原理研究也揭示出,这些能力可以在在学习和训练中获得惊人强化与提高。可见,在视觉形态基础教育中,充分尊重视觉生理与心理规律以及由此获得的视觉科学成果,把感觉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视觉形态语言研究的统一整体,才能真正提升视觉表达基础能力和深度,超越传统认知的局限和不足。

二、现代符号传播研究揭示艺术创造中情感与语义表达的本体意义
现代传播学和符号学研究对视觉艺术最重要意义,在于科学论证了艺术创作过程和作品所具有的媒介性、物质性、信息性和符号性问题。它提出传播形态的符号语言具有符号形式与语义的共生性,符号形式与符号语义是不可分割的符号结构主体。这严重动摇了过去传统形式本体的狭隘思想,促使我们深刻反思视觉艺术形式与意义创造的本源,思考视觉形态研究中语义与形式的关系,思考如何通过以艺术基础训练的方式,进行视觉语言形态所具有情感、心灵和象征意义的表达研究。
在镜像论和“非语言”符号观念影响下,许多人一度认为视觉图式信息的本体价值完全在于形式,意义的部分被视为割裂为客体的对象价值而不被重视,这也是过去视觉语言基础研究中高度重视技能性、感觉性形式训练的根源,也就是形式至上本体论思想的消极影响。
符号学研究证明,任何物化的符号样态的视觉方式,不仅具有形式的本体机制,也同样具有意义的本体价值。视觉符号形态在描绘对象的同时,已经是以一种象征与隐喻的方式对对象进行主观的感觉和认知,已经不是原有对象镜像的意义和特征。而传播学更尖锐地指出,没有可感知的意义以及没有传播行为的作品是不可能存在,也没有价值的。
以形式为依托的视觉形态的语义价值在今天视觉形态基础研究中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如何将情感与意义表达与视觉造型基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去体验认识视觉形态的情感与象征意义,加强学习者对视觉形态语言深厚的语义内涵的理解,这对我们依然是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和实践。
三、媒体传播与技术改变了人类视觉艺术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艺术形象的创造、发展就是视觉媒体方式和传播形态的发展,也决定了其越来越很重要的沟通表意价值。它不仅使视觉语言文化从原始绘制的质朴、简约表达逐渐走向工具化、电子化、数字化乃至多媒体化综合运用方向,也使其从图形、图像到影像完成了从平面、静态造型到时间性、网络化互动形态的巨大跨越;导致了一个以经济、文化、科技与艺术全面结合为特征的广泛的视觉文化传播领域,近几十年来从传统绘画、工艺、设计、影像等范畴迅速扩展到包括数字化网络、游戏娱乐及各类人机互动新兴媒体。这种趋势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固守传统,必须顺应媒体传播与技术发展需要,积极思考和开拓艺术传播的信息文化研究以及新媒体形态下所需要的基础训练模式和手段,探索和导入视觉语言形态新的创作、训练方法。例如,强调数字图形图像制作技术与形态语言表达的结合课程学习,重视视觉形态的语言特性研究,使相关研究和教育更好适应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创作需求,无疑都应是我们正在进行时的重要功课。
通过跨学科视野下视觉艺术相关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视觉形态语言基础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实践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掌握更为开阔的跨学科理论与知识,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激发与拓展人的综合艺术潜能,把视觉基础形态研究从技法性教学向造型审美原理、方法的研究性教学过度,从传统形式语言组织规律研究向语义形态学综合研究方向转变,使视觉基础研究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上升的到综合的视觉文化能力层面上来。




参考文献:
[1] 朱永明.视觉传达设计的图形符号与语言[J].美术与设计,2004(4)58-60.
[2] 朱永明.图像时代的视觉语言形态与传播探讨[J].中国出版,2010(249)21-22.
[3]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M] .华夏出版社,2000.
[4] (美)Colin Ware. 设计中的视觉思维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7:02 , Processed in 0.08666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