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形意共生的汉字语言与“图”像艺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22:3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形意共生的汉字语言与“图”像艺术*作者:游者
朱永明

    摘  要:中国汉字语言作为象形写意传统下的视觉书写形态并非语音的附属和意义的偶然链接,而是与音节字母文字相区别的形意并重高效成熟的结构性语言符号体系;同样,与二元对立的西方艺术传统认知也迥然不同,汉字是形意相生中高度抽象统一的“图”像书写,这种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结构形态意涵丰富,仪态万千,为汉字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无穷的空间与能量,是中华文化独特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汉字语言图像 形意相生 艺术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它与西方字母文字注重语音的传统迥然不同,是以象形表意的书写承载了博大精深的汉民族精神与理想,也直接打造了汉字思维下独特的中华文化,是多元中华文化创造性的重要证明。

一、形意并重的视觉书写语言
    由于“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主义”观念的深刻影响,西方文化传统将文字视为语言(言语)的记录,将表音的字母文字视为语言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汉字则被作为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贬为不成熟的乃至原始的初级阶段。这种西方话语逻辑下的偏见至今都普遍存在,并对十九世纪末以来西学东进的中国文化界产生极大的冲击与影响,许多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不仅全盘接受,还将中国文明在近代的衰落归结于母语文字的落后,汉字拼音化就是其中一股强大的思潮,如鲁迅所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极端观点盛行,一直延续至今也没有完全熄灭。
    近年来,汉字拼音化与简化运动开始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与反对。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书画同源的中国汉字有着完全不同,也丝毫不逊色于音节字母文字的重书写表意的造字传统。“书写”的文字不必然是语音的衍生物。文字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语音的,也可以用独特的形式表意;声音不仅需要符号标注,也可以标注文字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史上它与言语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共生关系。
    “圣人立象以尽意”。与语音中心主义的西方语言文化截然不同,中国汉字语言传统注重通过丰富的语词变化寻找符号的话语意义,也就是注意语言的视觉书写本源和价值,这些词语既和使用语言的主体有联系,又同现实世界中具体的情境相关联。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形、音、像、义合而一统,从甲骨文、石鼓文、篆书、隶书到真书、行草、印刷文字,再到形象化的各种寓意象征的图形表达,视觉汉字的“图”像演化史本身就是一部异彩纷呈的艺术史、美学史。
    汉字源于视觉图像的最初造化,又超越纯粹图像形态过于直观、经验的局限,能够揭示与表达抽象的事物及事物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它有与字母文字相似的固定词汇、和表达词汇组合的语法,同样适合揭示事物的结构、逻辑关系与抽象理念,以至莱布尼茨不得不感叹:中国的方块字简直就像聋子的发明。正如王文元指出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统的语言不是“音响形象”,而是“视觉形象”。通过无数次修正,视觉形象发出者可以由个人变为群体,当然接受者也是群体。在漫长“修正”过程中,个人好恶被排除,表达趋向于规范与统一。作为音响形象的言语则完全不可能经受这样的“修正”。西方多短命语言,原因就在于缺乏修正,只好任凭“言语”支离“语言”。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汉字语言体系不同于字母文字的强劲生命力与价值。法国学者德里达就尝试将文字本身与有声语言区别,他敏锐地认识到把音节字母文字视为有声语言的附属,恰是语音中心论的突出表现和局限,他更从汉字中看到超越自己过去判断的惊人的证据。他说,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汉字文化,因为汉字不像西方文字那样对声音亦步亦趋,它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汉字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与表达力经过各种复杂环境和条件下的检验,被证明是成熟、包容且卓有成效的,尤其是其不丧失主体地位对外来语词的吸收改造以及借助西方拼音标注模式的兼容并蓄等都体现了卓越的发展能力。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西方部分学者曾轻言随着信息数码技术的普及,落后的汉字将遭受严重的生存危机,但事实证明,恰恰是信息数码技术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汉字不易书写与传播的相对局限,甚至更适合未来信息社会的书写与应用。2012年初,香港中文大学张学新通过神经科学实验发现,人在阅读中文词后约200毫秒,会出现一种以脑顶、中部为中心,分布广泛且独特的N200脑电波,且只会在人阅读汉字的时候出现,阅读由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时则不会出现,这实际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汉字的识读涉及非常深入的视觉加工,也验证了汉字是与重视听觉的字母文字迥然不同的视觉的文字语言。笔者特别注意到,由于n200脑电波是在大脑综合反应之后才出现,这意味着这一过程渗透了大脑综合作用下多种信息的判断和识别。也就是说,汉字作为视觉性语言的核心能量,在于识读其意义的过程中必然地涉及对其元素与结构关系的直觉感受和推理判断,这智能的视觉模式恰是汉字语言形意并重的独特之处,为汉字艺术创造提供了无穷的空间与可能。
二、形意相生的“图”像文字艺术
    天圆地方之间因相生意的东方神秘哲学,特别强调感悟与体验,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境界。因为“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中国造字独特的形象性和表意性结构蕴含了仪态万千的视觉迹象与信息,这种文“图”之像如同宇宙万物中提炼的造化,富含了神奇的生命律动与气韵,使汉字文化在“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视觉智慧中凝聚了天地自然之灵气,具有高度的审美与精神价值。这是被现代语言学研究视为经典的索绪尔“任意性”符号指称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传统哲学与符号学研究中,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意义经常处于一种被变相割裂的二元对立状态,尤其是涉及图像因素的时候,作为视觉表达的符号形式经常仅被看作承载对象的表象记录,只有风格与被触发的审美和情感艺术价值;而符号语义的揭示与表达则被客体化、对象化、言语化。但是,中国汉字文化作为一个形式与语义二元统一的经典案例却是对这种形式与意义关系的彻底颠覆,也注定会成为人类语言与视觉艺术研究珍贵的范本。
    显然,“图”像汉字不是形象与意义分离的二元对立形态而是形意相生的统一体。它有两方面的意涵,一是指具有符号形式与符号语义双重属性;二是指在构造上具有物质(形式)与精神(情感、语义内容)共生的结构关系。形式与语义被分割可能造成的最大的危险,是将形式的塑造仅视为情感的风格与技巧而不是对象的情态与意义,使背离意义本体的形式主义蔓延,并蜕化为脱离语境与内容的纯粹情感与审美经验;而将语义的表达混淆于真实的对象,又会忽视任何符号表意都是相对的、基于特定面向的认识与态度这一真理,无助于我们对汉字表述的客观把握与深度理解。没有情感与意义的形式是没有生命、没有文化和传播价值的躯壳;同样,没有形式的审美与语境提升,仅有孤立的内容也只能是枯燥贫乏的信息记录,这在汉字艺术创作与欣赏中都将是灾难性的。
从广义图像学的视角看,线性文字书写下生动的表意象形构造孕育了无穷的创造潜能。因为汉字视觉元素的组织与表现流经数千年演变,都是物化形式对所描述外在世界的典型化提炼,都是本质上区别于对象的新的符号文化创造。汉字的阅读有一种天然的“图”像感应与体验,可以在形意相生的字形意象中感受语意和形式互动相生之美,在身心沉浸中激发灵性的神游与想象;汉字的书写印刻则是一种借助线条变化的情感经验的表达与抒发,不论工整严谨的篆隶真书还是潇洒奔放的行书狂草,仿佛是文字与图画融汇渗透的书意道禅,笔墨游走间书尽大千气象。汉字的线性形态与笔墨趣味归根到底是塑造汉字情态与意义的艺术方法,不同的笔墨样态、不同的构图位置所建构的物象感受千差万别、意蕴迥然,并因意义的领会而动人心魄。
    文字的书写与图式本质是对文字内容的物化与修辞,物化的形式唯有超越原本的对象,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或者具备隐喻与象征的创造性类比,才可能建构起艺术的样态和价值。结合了形象元素的文字图画与装饰同样是结构性叙事抒情、寓意象征的重要手段,其语义本体与形象性喻体的符号类比联想也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性艺术生成模式,如福禄寿喜这样的民间文字图画,无论存在于淳朴喜庆的民俗信仰还是雍容华贵的工艺产品中,其主要植根民间的无以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令人叹服。这种典型化视觉话语序列是在人类审美本能推动下的物质性视觉建构过程,并因为图像话语叙事而催生情感、审美与精神意义,形成感动心灵的话语修辞力量。
由此可见,审慎看待传统文化中形式与语义关系,将形式的意义表达与因此建构的视觉话语营造作为艺术的核心价值,应是形意相生的汉字语言必须秉持的基本原则与策略。只有在注重形式的造型研究同时,高度重视依附形式之上的视觉修辞与隐喻象征的视觉话语艺术创造,才可能真正找寻到人类艺术的恒久魅力所在。

结语
    作为与音节字母文字迥然不同的视觉性书意符号体系,中国汉字具有不依赖于声音标注的独立的表意语言形态,它综合了文、图两种不同符号体系的优势与特点,不仅蕴含了中华先民独特的审美意识、精神情感与生命理念,也展现出生动浓郁的民族生态与文化样态,特别是其东方思维与智慧下的视觉话语模式,以结构性、多样化的巧妙组合与寓意成就了东方文明绚烂的硕果, 其主要植根东方社会的无以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世界艺术史、文化史上都独树一帜。对于汉字文化的研究者与实践者而言,这种形意相生的视觉书写与“图像”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基因密码与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我们传承、发展与创造的根基与本源。


参考文献
1、  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朱永明,创意文字设计[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  张立新,顶中区N200: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J],科学通报,2012.5
4、  王文元:语言与言语——四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J],汕头大学学报,2005.6
5、  索绪尔: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6、  潘鲁生:中国传统艺术——汉字装饰[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传统汉字图像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101)阶段性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20 , Processed in 0.0906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