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者眼光中的我:潮人自拍与传统肖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6:3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者眼光中的我:潮人自拍与传统肖像


                                         作者:廖廖   原载:《读者欣赏》
宋、元、明、清的饱学宿儒文化精英们的肖像画,与今天的社交网站上的潮人自拍,本质上并无差别。虽然一个是传统的庄严肃穆、雍容平和,一个是当代的炫耀张扬、花枝招展,虽然自拍是出自自己之手,肖像是出自画家之手,但两者都是为了获得理想中形象,而不是对真实自我的再现,传统肖像与潮人自拍都只注重“美”,毫不在意“真”。

因此,当我们翻看传统文化精英的肖像,看不到沈周拒绝庙堂的澹泊冷傲或浑身画债的愁喜交加,看不到唐寅流落江湖的惨淡憋屈或梦萦青楼的轻佻喜乐,也看不到倪瓒国破家亡的悲痛或知音难觅的落寞,儒家文人肖像统统一水儿的平和平庸平静。

当我们打开社交网站,看不到“绿茶婊”被羞辱后举起的中指,看不到暖男迎来送往后疲惫的神色,看不到备胎男的悲凉与无奈,也看不到腐女的欲望与神伤,潮人自拍中统统一水儿的嘟嘴剪刀手四十度角。

当代潮人的自拍与传统精英的肖像,两者都是对自我形象进行一种理想化的重构,通过图像的重构与虚构,追求一个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超我。

只求神似的肖像符号
中国传统肖像画家并不把解剖学意义上的“形似”作为首选的追求,他们追求“神似”——“所难者非形似,乃神似也。”;“若自足于逼真,则画笔不能入自由之境”;还有苏轼的那一句“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些一千年前的“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画论,简直可以作为今天“美图秀秀”P图软件的广告词。

晋唐时期的肖像画尚且讲究“形神兼得”,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执掌文化艺术的话语权,以山水画为主的文人画随之兴盛,追求神韵与笔墨趣味,重神而轻形的思想占据画坛主流,肖像画逐渐转化为遗貌取神,不求形似。

文人精英阶层认为肖像画应平和清正,表现人物内在的道德品质,并根据时代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赋予人物不同的衣着和不同的举止神态,因为肖像画的首要作用是阶层身份和道德教化,形似被摆在第二位。细辨肖像的似与不似则落入俗套而境界不高,如果没有“神似”,哪怕画得毫发不差,也仿佛镜中取影,呆若木偶。追求“形似”的职业画家被文人画家贬低为工匠,与铁匠泥瓦匠一般地位。职业肖像画家们也竭力强调自己职业的意义,为了能够让肖像画与文人画平起平坐。肖像画家们也贬低“简单形似”的价值,强调超越外在表象进行内在刻画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赋予肖像画与山水、花鸟、松竹一样的地位。

人们在先人故去之后,再聘请画师绘制肖像寄托哀思,画师往往仅凭后辈言语描述而作画。《醒世姻缘传》中的晁源对画师说:“你不必管像不像,你只画一个白白胖胖,齐齐整整,扭黑的三花长须便是,我们只图好看,那要他像!”晁源的这番话代表着古人对于肖像图的看法,服饰和气质远比“肖似”更加重要,肖像画要体现的是画中人的阶级属性和内在气质,属于个人的面貌并不重要。个人性格淹没在阶级属性当中,也许并不是中国画不善于表现肖像图,而是那个时代根本不需要酷似本尊的肖像画。

   传统肖像画中所谓的“神似”,并没有刻画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反而沦为程式化、标准化的符号。中国传统的肖像画有一套既定的人物模式。汉代宗室贵族的刻板庄严,魏晋时期放浪形骸,宋代之后的雍容平和。僧人要有和善大度之颜,道士要有端正之范,帝皇要有神圣之表,洋人要有倾慕华夏之情,书生要有忠信礼义之风,战士要是勇悍英烈之貌,仕女要有清秀之态。这是中国传统肖像画千年不变的面谱。

在伦勃朗的眼中,这些不是肖像画,而是衣冠画。画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丰富内心和微妙感情,而仅仅是衣冠与阶层的符号。一如今天的社交网络上,经过P图软件“磨皮美白”、“祛斑祛痘”、“瘦脸瘦身”和“眼睛放大”种种修改之后的潮人自拍,展示的不是个人独特的美,而是流行文化的统一审美。无论是中国传统肖像画,还是今天的潮人自拍,我们都看不到真实的人,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心中“理想的我”。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自拍
在摄影的历史上,最早的“自拍”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众文化、男权文化影响下的单调而狭隘的审美,而是一种对大众文化与男权文化的反思与反叛。
20世纪60年代,许多女权主义艺术家开始“自拍”。镜头中的女性艺术家打扮另类,她们要告诉观众,自己不再是传统男性视角下的被观看的肉体,不再用美貌来取悦观众。她们要摆脱父权和男权审美下的女性身体,不希望只被当作生殖符号和性符号,开始追求女性的独立身份和女性价值。
五十年前还没有智能手机,这场自拍运动仅限于女权主义艺术家当中。当今天的我们拥有随时随地自拍的技术之后,却遗憾地失去了五十年前的新锐思想。

在传统男权审美的“教育”下,女性习惯于在他人的眼光中发现自己的美,在他人的眼光中寻找存在感。男性一直是观看者,女性则是被看者,观看者掌握主动权和审美权,被看者处于弱势的服从地位。无论是传统的肖像画还是今天的自拍,女性永远都是家庭的符号和性感的符号。
唯一不同的是,传统肖像画中的女性的性感是一种掩盖在服饰之下的“未知的诱惑”,而今天的自拍打破了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控制,我们在自拍中看到了更有活力的女性美,也看到了女性解放身体欲望的意愿。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女性的自拍依然没有摆脱男权审美,镜头中的女性仍然是为“他者的眼光”服务。她们并未完全地解放自己的身体,她们虽然打破了男权社会禁止女性展现身体美的桎梏,但是依然没有摆脱性感的符号。作为身体主要审视者的男性网友,关注的不是女性的“身体解放”,更不是女性的精神与思想,而是身体的“性爱价值”。因此社交网络上的女性自拍热衷于通过化妆、P图等手段地强调嫩肤、大眼、巨乳和细腰等性感符号,掩盖真实的自己。


自拍的解放与焦虑
技术门槛的降低,让专业化与精英化的摄影成为草根青年的日常游戏,随时随地的自拍把我们的生活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平面,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自拍打破了传统的精英垄断文化空间的局面,自拍为我们带来了平等与民主,冲击着传统的地位等级,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秀出自己的形象。自拍与周星驰电影一样是典型的后现代文化中的解构主义,其特征是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追求多元化,以无中心反中心,以解构消解结构,以游戏精神攻击庄严肃穆。网络自拍是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反抗和对身份平等的追求,自拍建构了自我身份认同,自拍是现代草根青年的文化墙。

但是自拍解构了传统与等级的同时,也瓦解了美学价值与原则,让人们迷失于无数重复而低格调的图像垃圾当中。人在自拍的时候彰显的“自我与个性”千篇一律,实际上只是流行文化生产线上统一装配的螺丝钉。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讲到,人在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人在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拥有,在今天的景观社会里人最重要的就是呈现。呈现出来的才是好的,这是当代社会的观念,呈现自己的私生活,呈现自己的身体。人们一模一样的自拍动作、神情、装扮与P图,也显示着迷失在流行文化中的现代人失去了独立精神与个人审美。人们追随着流行文化的统一审美标准,不停地探寻着“他者的眼光”的信号以调整自己的航向。此种“不能落伍”的焦虑感不仅仅发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同样需要在他人的审视中获得肯定。
                                   
一千年前的人物肖像与一千年后的潮人自拍,本质上都是一种镜像中的自我认同,宣纸上的我与摄像头中的我都是一种被异化的幻象与倒影。我们在“他者的眼光”中扮演着理想中的自己。从宣纸到麻布,从专业相机到智能手机,记录肖像的载体一变再变,但是中国的传统亘古不变,从传统肖像到手机自拍,迷失在虚幻镜像中的我们从来不曾探索“我是谁”,我们只沉迷于“我想成为谁”。
转载请注明:作者:廖廖   原载:《读者欣赏

朱培尔(北京) 书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49 , Processed in 0.07898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