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朋克、波普、包豪斯,你到底是哪门哪派——网页设计与现代艺术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9

帖子

135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12:0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朋克、波普、包豪斯,你到底是哪门哪派


    本文的一个大前提:我们今天网页设计领域所呈现出来的一切风格都是有源头的,新的艺术形式不是凭空蹦出来,要不就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要不就是对传统的反叛,无论是继承还是反叛都是一条不可切断的纽带。我觉得这个观点特别好的解释了中国设计现在的混乱状态,因为我们的当代艺术就是凭空来的,学了一个形式,但是纽带那一端的东西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你搞后现代(Post-Modernism),得先有现代(Modernism),但是我们中国文化里没有那一段,所以很多设计只能让人看了感到风中凌乱。很多人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看不懂后现代艺术,其实我觉得这太正常了,你没有之前的文化背景,就好像让一老外看“神马都是浮云”他能看出意义就见鬼了。我记得大概是半个月前课上老师讲安迪沃尔(Andy Warhol),之前我对安迪沃尔一直是抱着一种我身为文艺小青年必须敬仰之的态度,但是具体敬仰他什么我自己也说不出来。看着那一排排梦露脑袋和毛主席脑袋,大呼牛逼的同时你心里是否也曾暗暗想:ps一些脑袋排成矩阵似乎也不难……这就是只看到了一个形。那次上课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师说到安迪沃尔一个装置作品,他带领一众人马手工绘制了一大堆美国当时很流行的一种Brillo包装箱,然后堆在那里。


Brillo Box (1964, Stable Gallery, New York)


我刚刚看到这个照片的时候除了感觉这个包装箱满复古的挺好看的以外,对这个作品实在是感到很orz,但是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他说:“But now he handcrafted what was mass-produced by machine, I mean, how ridiculous it is, how brilliant it is!”(但是现在他用纯手工来制作这些原本由机器批量制作的东西,多么不可理喻,但又是多么高明阿!)(他后来又在另一次课上说了一句"It is so awful, but isn't it great?",这个调调正戳到我的萌点啊~~觉得特别够味的一句评论)他这个作品如果没有Modernism那整个时代的科技大发展,工业化生产,物质膨胀做背景就完全没有意义了,Post-Modernism没有Modernism还post什么啊。所以光盯着那几个箱子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这样的一组对比,现在机器在蚕食人类的创造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原先只能手工制作的东西现在机器也能做出来,而安迪沃尔正是反其道而行。如果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社会背景,观众也就必然不能理解了。扯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说,现在国内设计感觉没什么风格大概主要是因为设计这东西是个舶来品,没有整个发展脉络所支撑,所以就形成了大部分人shability小部分人zhuangbility的尴尬局面。看国外的网页设计不管是华丽的还是简洁的,都觉得很舒服,其实是因为它们都是从某种艺术风格上发展而来的,而我们国内没有什么体系可以遵循(不是所谓“复古”、“华丽”、“大气”这些抽象的让设计师们听了内牛满面不知从何下手的“概念”),所以都是设计师凭直觉来的,天资好的能做出让人感到舒服的东西,但是大部分都比较悲剧,经常是一锅乱炖,什么都有点又什么都不是。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一个艺术风格能形成并存活那么长时间肯定是有它的高明之处,这是群体智慧的结果。这篇文章就对其中的几个发展出了艺术流派的运动作了一些讲解:(所以正文才开始么……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吐嘈自己 = =)


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源起19世纪六十年代,到1910年前后达到顶峰。这场运动的起因是针对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导致的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改良运动,用意在于抵抗这一趋势而重建手工艺的价值。这一时期的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特别注重细节装饰和样式。



上图是选自The Nature of Gothic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水平,这些艺术性的装饰其实在功能上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它们是对大规模生产的一种反思。如果应用到网页设计上来说,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究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如下面这个例子:


(点击图片进入网站,下同)



这个页面直观上一看就让人感觉像个手工制作的笔记本,背景图案精致淡雅、文字排版错落有致,乍一看好像全是字很单调,但是仔细品味下来越看越有意思,细节特别多,比如说段首大大的字母D,右边不同字体的by, 1st, 2nd, 还有左边圆形橙色的小贴纸,包括页面的灰色橙色双线边,让人越看越喜欢。保持这样的设计风格,就要避免有工业和数码感的东西出现(虽说整个网页就是电子的吧,但是你懂那个意思……),比如说如果网页上突然多了一个flash banner满屏幕飞,或者一个特别高清的视频或者照片,或者嵌入了一个Google地图之类的就会有点别扭。


另外一种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手绘风格”,下面这个网站Zaarl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网站美工非常漂亮而且小清新,具体细节我们不多说,主要谈谈设计师选择这种风格的缘由。这个网站在功能上和另外一个叫Craigslist的网站很类似,就是同城卖东西找工作租房子那种服务型网站。Craigslist是一个几乎纯文本风格的丑到自成一种风格的网站,而Zaarly选用这种手绘风格肯定不仅是为了从美工上战胜Craigslist,更多的是这种手绘风格带来的一种个性化和生活化的感觉能让用户有一种亲切感,这和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宗旨是非常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Zaarly网站嵌入了Google地图、Facebook等多种应用,但是设计上都经过了润色。我突然发现把这种在人们心中有个固有工业形态的东西手绘化反而能起到双倍的效果,这就好像安迪沃尔(再次中枪 =v=)的Brillo box。


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盛行于1900年代,其最大的影响在于建筑设计。这种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雕刻很多植物花卉还有繁复的曲线,一般看到这几个要素就可以判断其为那个时代的产物了。



这是一幅由Alfons Mucha创作的海报Maude Adams as Joan of Arc,从这幅作品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些设计要素,这些花卉图案和曲线是一种现实风格和装饰风格的结合体。


下面这个网站特别好的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精神。网页最上方的复杂的曲线装饰图案,还有像自行车、手形图案这些图案都把人带回1900年代的感觉。但是它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小动画使得整个网页动了起来,就像那个每天都有新发明出现的时代让人感到充满活力。




包豪斯(Bauhaus)

包豪斯学院是一所德国设计学校,开设于1919年一直到1933年关闭,他对现代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文章开头所说任何一场运动都是对之前的继承或反叛,包豪斯运动就是对上面说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及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叛逆。它强调功能性和弱化装饰性,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极简主义”。网页设计中功能性是最重要的要素,用户体验好坏是决定设计成败的首要标准,这于包豪斯运动的精神非常一致。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极简主义”绝对不等于“没有设计”。我在这里发挥一下,拿原文中的Identity Design网站和蓝色理想的网站作个对比。同样是设计资讯类网站,ID看起来非常有说服力,但是蓝色理想艺术设计这个板块的页面真是让人觉得跟它内容的含金量不太相配(我个人非常喜欢蓝色理想网站,真心觉得它的网页设计应该更上一层楼以衬托“国内最大的设计类网站”(之一?)的名号)。大量文字的简单堆砌是国内大部分门户网站的通病,文字量多不是借口,因为在平面设计中有一个概念叫“proximity”,就是要善于组织内容,有逻辑性地把它们分区排布,突出重点,而不是简单的跟砌砖似的往页面上堆。




vs.



我斗胆用ID的理念对蓝色理想的【艺术设计】页重新做了一个划分,对于内容哪块重要哪块不重要我完全是凭主观去做的,所以可能在功能性上有缺失,但是我觉得这样去显示内容可能能让重点更突出一些,页面也好看一些。那几张大图我打了一层马赛克磨砂,鼠标滑到哪个图上面就会清晰显示出来,学的FWA



包豪斯风格的另一特征就是使用sans-serif这类的字体,比如像大名鼎鼎的Helvetica,它们的特点就是没有那些边边角角小勾小花什么的。如果放到中文字体上,我的经验是小于等于11px的宋体和任何大小的微软雅黑加粗体用在网页上都是非常好看的,而且尽量不要使用缺省的纯黑色,稍微灰一点点就会感觉柔和得多,没有方块字那种边边角角容易杂乱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字号一但小一些排版起来就会好看很多,许多英文网站使用8,9px的字号做正文真的是很利落,但是也确实是特别费眼睛。


最后,包豪斯风格在颜色的选用上极少使用浓重的色彩组合,但是会使用一些亮色作为点缀。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也叫瑞士风格(Swiss Style ),起源于1950年代的瑞士。表面上看它是继承了包豪斯风格的功能性和极简主义,但是它更进一步地强调排布的网格化。具体的表现形式为:通过网格或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左对齐。无论是字体、插图、照片、标志等都规范的安排在这个框架中。风格简单,传递功能准确。





就我观察国外不少大学的网站(尤其是具体某个系的网站)都是这个路子,相比国内大学首页各种零零碎碎(按钮、不相干的图标、幻灯片什么的),这种简洁的设计风格可以更好的传达信息,也透出比较强的专业感。下图是我截的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网站和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 University Weimar)的网站,乍一看上去可能觉得真的是简洁到有点枯燥,但是时间久了会发现真的是满经看的,尤其是那一抹小紫小绿的特别有灵气。





相比来说清华美院的网站嗯……如果这是北航软院我还得夸两句配色挺舒服的,但是你是美院啊美院,应该有点个性吧。



波普艺术(Pop Art

好了,终于说到最令人兴奋的时代了。1950年代从英国兴起,在美国发扬光大(或者按我们老师的话说是从伦敦到纽约),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安迪沃尔(躺着也中枪 = =)。由于今天下午刚刚接受了两个半小时的关于Pop Art的洗脑,所以我多废话几句。


波普艺术的核心是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makes one work of art better than another?(凭什么说此是艺术而彼非艺术?)因为在长久以来艺术都被视为是一种神圣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东西,或者是说只有神圣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东西才能是艺术,而波普艺术家们want to start a different game(他们想要在艺术体系上重新洗牌)。波普艺术的原材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能看到的东西,汤罐头、明星照片、漫画、塑料玩具……他们通过重新上色、复制、放大尺寸等等手法让它们呈现出了非常不一样的样貌,而波普艺术家们说:这就是艺术。


下面这个网站特别好的体现了波普艺术的精神,他用的素材是生活中特别常见的录音带,可可能人人家里都有这么一抽屉颜色各异花里胡哨的录音带,大概你从来也没有说觉得它们在美学上能有什么大作为,但是这群录音带像网页上这么排排队吃果果以后确实产生了一种设计感,配上橙色的导航条和播放按钮,真的就是一幅非常漂亮的波普画。




这种设计概念在很多网页设计上大有用武之地,因为说到底网站还是一个商品而不是艺术品(不过谁说艺术品就不是商品呢),所以比如购物网站啦、餐饮网站啦、品牌网站啦,大可以想想怎么利用自己的产品去创作波普艺术。



朋克(Punk

1970年代兴起的摇滚朋克风潮在现代艺术和设计领域可能不算是一个里程碑,但是作为对极简主义的包豪斯风格的一个很好的对应,它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在设计上朋克风格主要体现为拼贴、颗粒感、低保真、冲击力很强的内容(多半与性和暴力有关)、高饱和度的彩色(比如艳粉、明黄)。代表作品之一是下面所示的性手枪乐队的单曲God Save the Queen的封面:




下面我们来看看Punk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



这两个网站的设计师在朋克的同时没有忘记网站的可用性,这点难能可贵。当然,这两个网站都没有什么太出格的“朋克摇滚”范儿,但是色彩和纹理的运用借鉴了这种风格(不过我个人不太喜欢第二个Puma的网站,那个涂鸦画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下面这个网站更好的体现了“朋克精神”:




这是一个朋克乐队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边边角角的拼贴字还有强烈对比的黑白加上醒目的大红色,非常有摇滚精神。在你考虑使用这种设计风格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目标观众。比如说Puma-talk那个网站,就是用这种伪朋克风格去俘获年轻群体,但是要小心不要让观众把网页的风格和产品混淆。


总结

这不是一篇关于现代艺术的论文,连科普都算不上,只是试图对当今网页设计的一些风格追本溯源一下,以便于设计师们更好的找到合适的设计风格。但是这些运动也好,流派也好,不应该成为限制我们创造力的条条框框,相反,了解别的艺术家做了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去创造新的风格。呃剩下的就是Patrick McNeil的一些客套话我就不写了,帮这哥们打个广告他的书The Web Designer’s Idea Book,我在Amazon订了一本还在路上,里面有大量优秀网站设计的例子,没事翻翻挺好的(居家旅行等车上厕所……呃必备)。




我最后一些碎碎念——关于“中国元素”

我在最开始说过,一切事物都是有着发展脉络的,新的事物要么是一种继承、要么是一种反叛,所以我们中国设计师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艺术和设计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总在提倡“中国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于是涌现了大批的“中国红”,“中国结”,“书法水墨”……但是“中国元素”是否就等于“传统文化”呢?我曾经在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到当代艺术我们总是说这是个西方的舶来品,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把当代艺术当作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老师的回答是因为当代艺术的根源是西方文化,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基本还是遵循着西方艺术的体系。但是我在想,在全球化如此剧烈的今天,“东方”和“西方”的界限本来就已经被变得模糊(尤其是有日本在中间穿针引线)。当代艺术是一种有生命力的,随时在演变的东西,中国红中国结水墨这些符号和今天活生生的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已经有所隔阂,这确实是一种遗憾,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但是这也是一个机遇,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全新的文化。现在正悄悄兴起的一股80后怀旧风潮我觉得就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李雷韩梅梅这些符号就是一种波普艺术,而且是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的“中国元素”。我很希望今后中国设计的网站可以用不是“水墨画”、“中国红”的面貌去让世界认识中国设计。虽然网页设计师经常被当作nerd,被当作宅男宅女,被当作民工,但是我们也是艺术工作者……我们肩负着让世界认识当代中国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任重而道远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2:27 , Processed in 0.1063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