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小庆:上山下乡的“本质”是什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07: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小庆:上山下乡的“本质”是什么?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非本质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说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如何如何,他们避免对历史事件做出本质性的判定,他们诚实地记录历史现象,专注于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


  比较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二者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这种区别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习惯于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贴标签”:诸葛亮是“好人”,曹操是“坏人”;孙悟空是“好人”,白骨精是“坏人”;武大郎是“好人”,西门庆是“坏人”;毛是“好人”,蒋是“坏人”;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义和团是体现民族觉醒的反帝爱国运动……
  长大以后,发现事情不是那样简单。汪精卫虽然是汉奸,但曾经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杨森虽然是一个抢男霸女恶行累累的军阀,却是一个不惜拼光自己军阀资本的抗日英雄……。于是,出现了“本质如何”的说法:某人虽然做过一些好事,但本质上是一个坏人;某人虽然存在某些瑕疵,但本质上是一个好人。某件事虽然有瑕疵,但本质上是件好事;某件事虽然也包含积极因素,但本质上是坏事,等等。
  上世纪60到70年代,大约有1700万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涉及到千万个城市家庭。什么是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呢?
  在70年代初林彪团队制定的《571工程纪要》中说:“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有人认为,上山下乡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对现代文明的反动,是一种逆城市化的过程。有人认为,上山下乡是以简单、粗暴、野蛮的方式解决失业问题,剥夺了青年人受教育和自主择业的权利。有人说,上山下乡是用行政手段驱赶城市青年下乡与农民争食。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是一次对青年学生的普遍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了中国的底层,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学会了脚踏实地。有人认为,上山下乡是一次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工作,大批城市青年学生深入农村,发展了农村的教育和卫生事业,加速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有人认为,上山下乡为中国造就了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能吃苦、脚踏实地的一代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准备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一批人,在“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民主法治的希望,寄托在上山下乡造就的这一批人的身上。“九段学者”秦晖说下乡是自己要求的。海外网上知名写手马悲鸣也说当初下乡是自愿的。笔者本人1967年11月16日离开北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比公社额仁高比大队插队,在蒙古包中生活放牧了11年,1978年在东乌珠穆沁旗参加了高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学习。1967年下乡时中央的号召是“复课闹革命”。刚刚进校不久的军训解放军,曾真诚地动员我留下来响应中央号召“复课闹革命”。我下乡显然是自愿的。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非本质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说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如何如何,他们避免对历史事件做出本质性的判定,他们诚实地记录历史现象,专注于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他们理解,没有一元的本质(essence),只有多元的特质(trait)。人并不存在“一般智力”,只存在“多元智力”。影响儿童发展的不是“一般因素”,而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他们关注和理解当代解释学(hermeneutics)、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的思想成果,他们理解这些学说对“本质”的审辩和超越。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单维性(uni-demension)、主因素(principal factor)、一元性、直线性思维方式的超越,他们往往表现出多维度的、多因素的、多元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习惯于“大批判思维”的一些人,热衷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贴上“本质如何”的标签,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的分歧视为“真理”与“谬误”的分歧,力图用自己的“真理”去批判别人的“谬误”。他们总是力图把一个多维空间中的活生生的、丰富的、鲜活的历史压缩到一条单维度的直线上去进行描述。这种思维方式与他们从小接受的“科学崇拜”教育有关,与他们在基础教育中形成的唯物的思维范式有关,与深受前苏联影响的“传授科学真理”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关。
  那些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对上山下乡运动做出“本质如何”的判断。他们能够理解,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时候,首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立论不能基于虚假或虚构的事实之上。论证必须言之有据,立论应基于有据可查的事实之上,不能仅仅立足于那些靠不住的“口述历史”。立论应力争立足于“白纸黑字”的历史文献之上。论证中应努力避免使用那些无可查证的道听途说、假语村言,应努力澄清那些虚假的传言。他们理解,一个人需要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历史。如果当初是自愿下乡,就不要去编造“被迫下乡”的虚假故事。如果当初是被迫下乡,也要坦然地讲出真实的经历。
  那些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理解,立论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立论不能与形式逻辑相冲突,必须是合理的。
  那些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理解,在符合事实和符合形式逻辑的基础之上,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偏好(preference),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不是对(right)错的区别,也不是合理(rational or reasonable)与否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普乐好的(plausible)一项。在一部分人看来属于普乐好的答案,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可能并不属于普乐好的答案。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世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世上并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他们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0:57 , Processed in 0.11434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