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愿陷于盲,也不止于仰望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1: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心区2013—2014学年度寒假教师培训感言

----不愿陷于盲,也不止于仰望


作者: 天心区赤岭路学校 蔡新星 发布日期: 2014-1-20


——写在听黄耀红博士讲座之后


2014年1月19日,星期天。冬阳带来恰到好处的暖。天心区2013—2014学年度寒假教师拉开序幕。
听说黄耀红博士在仰天湖小学有一场面向天心区新聘青年教师的讲座,带一笔、一本,欣然前往。没有“被安排”,也没有“被邀请”,仿佛是大学时代追随着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别的院系里当一个旁听生,心甘情愿,兴致勃勃。这里头大概是有一种召唤的。不为了获得什么,仅仅是聆听、感受和思考,然后就觉得自己脚下垫起了一块石头,面前还有一扇可供我踮脚张望的窗口。
所以,我又来了。
从《阅读是种什么力》到《课堂的生命智慧》,从《我的云天我的树》到《课堂的点与画》,幸运地听过黄老师多场讲座,每次从标题到内容都是精心设计,极富个性的。不与他人趋同,也甚少重复自己,所以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过去。这真是演讲者的智慧。今天,他又一次“智慧”地发挥了一把——《教师成长3S:这样的年轻叫有为》。
“怎么样?是不是好牛的?看起来很高端啊!”讲座在幽默的开场中步入正题。老师们会心一笑,这一笑,其实就打开了彼此聆听的通道了。“3S”指的是以S开头的三个英文单词:story、spirit、science。教师成长,故事是常态,精神是导向,科学则是态度,也是方法和路径。黄老师将这三者串联起来,一面讲述,一面启思,时而调侃,时而郑重,于是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就有了许多飞扬的神思和朦胧的开悟。在一些“年轻”的心里,升腾起来。
一、故事(story)
行走,一个故事一个印。
遇见,一个故事一扇窗。
觉悟,一个故事一枝花。
有一首民谣里头的歌词是“我把我唱给你听”,黄老师则是执着于“我把我说给你听”。他是一个很好的讲述者,从自己的故事说到儿子的故事,从身边朋友的故事说到远方听来的故事,从中国的课堂说到美国、日本的课堂……这是他自己的行走、遇见和觉悟,始终带着自己的体察、思考和洞见。所以,从一块不完美的石头里,能看见生命的哲学、教育的哲学;从校园里的一片杂树林,能看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教育是没有差等的”;从“或许”中看到宽容,懂得敬畏;从“如果”中看到反思的意识,看到觉悟的花枝。善听者会在这些故事里也有自己的“看到”,也找到自己的体察、思考和洞见。
故事,这个词语是很醉人的。我们总是伴随着故事长大,又生活在故事里。一个没有故事的人生命是单薄的,因为有了故事,才会渐渐变得厚重,渐渐像一本书而不只是其中一页。教育也需要故事,需要有能被人记住的细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行之间,故事是真正的牵系,也是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看看别人的故事吧,那可能是一扇风景很美的窗口。但我相信更美的是留下自己的故事。一串串脚印留在沙地上,会被海风吹散或者流水抹去,但如果留在心里,它会永久的。
二、精神(spirit)
人:教育第一问。
课:言语如何结出果。
我:昨天是今天的种子。
黄老师对于“课”有一种很精妙的阐释:“课”字即“言”+“果”,当你的言语在学生心里留下了种子,开了花,结了果,这才是课。
好喜欢这样的理解啊。再多听十场讲座也抵不过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去理解课堂,少说些废话、空话与套话,让干干净净的语言流淌在干干净净的空间里,流淌到那些正在打开、将要打开的心灵里去,教育的场域会因此而美好和纯粹。这样的“课”是指向精神的。那枚“果实”不仅仅是思维的果实,也是精神高枝上的闪耀。我们不容易在别的场合里谈精神,功利、物质、实用,这些在现实生活里渗透太深,渗透到了校园与课堂,就变成目标、分数、实绩。那么生命呢?过程呢?理想呢?还好有人始终记得把这样的一种朝向带到每一场讲座的遇见里。他谈精神的时候,不空洞,不浮夸。读美国《公民读本》第一课,引导我们看见“一个人”的特性;中美版《灰姑娘》的对比中,发掘对人的理解、相处的常识、自我的认同、文本的姿态。他说“人作为一个生命最大的特性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生命的诉求一定大于知识的逻辑”,“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生命重构课堂,变成职业场中行走的巨人,而不是匍匐的侏儒”……这些句子在空中盘旋着,有些会落在我的笔尖,唰唰唰,静默一会儿,再沉到心里去。
眼前站着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不喜欢从“主义”出发,而总是从“我”出发,并且积极地行动着,这样就一直在靠近理想的路上。所以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想”的。就像吊在马尾巴后面那根草,永远吃不到,但你永远在奔跑。向往着,朝前去,不用害怕到达不了、改变不了,因为——昨天是今天的种子。今天是明天的种子。我,是自己的种子。
三、科学(science)
理性:问是一种力量。
情怀:读是一种还乡。
修炼:悟道胜于习技。
交流:入格为了出格。
作为一个感性甚于理性的人,我对黄老师总是多一层敬佩。不知道他那些“年轻”的创意和“有为”的智慧都从哪里来?那些情理皆深的锦绣文章,那些“不一样的语文课”,都从哪里来?今天他郑重地回答了:都是问出来的。
问,是一种力量。
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从人出发还是从知识出发?从自己出发还是从别人出发?
仰望文本还是平等地与之对视?
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
讲座的过程中,很多的问题抛出来,却感觉他不是为了解惑,而是引发更多的疑惑,激活“在场”的思考,同时示范一种科学的成长路径。生活中的我们确实疑惑太少,顺应太多,提问太少,盲从太多。孩子们更擅长解决问题,而不擅长提出问题,根本的原因也许是老师本身也不善问吧。你看,课堂不也总是指向“弄明白”“没问题”?下课铃响,师生们带着各自的轻松自得走出教室,很少留下凝神思索的空间,或者是一条很重要的“困惑的尾巴”。于是,少了好多发现和觉解,也没有“出格”的创造,这样的教育有点儿飘,因为那根有力量的筋骨不在场。
成长没有捷径,方式并不唯一,善读、善悟、善喻、善问,从“我”做起而已。正如黄老师所说:比起大众的启蒙,更希望这个讲座里有个人的遇见。“在看见思想蓝天之美丽之后,决不能止于仰望。行走,才是教师的语言。”

三个小时,一支话筒,没有讲稿,阳光透过窗帘在教室前方投映出一块敞亮,他就站在那块敞亮里,让语言和思想流淌出一条河流,开阔,坦荡,载欣载奔。
想想这个画面吧,它也是一个多好的故事呢,留下了印记,也推开了窗,我只有靠自己在心里去开一枝花了。
趁生命蓬勃,趁阳光正好。



天心区赤岭路学校  蔡新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5:08 , Processed in 0.0789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