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0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欢迎老友-成东方先生-与管季超工作室进入实质性的合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22:0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文学大有可为(熊元义)
来源:人民日报 熊元义
  《摄影文学魂》:成东方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自从20多年前成东方在《人民日报》提出摄影文学这个艺术概念以来,摄影文学不但发展迅猛,而且影响广泛。20多年来,成东方不仅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了摄影文学这门新兴艺术,而且在实践上积极推进了中国摄影文学的发展:他搭建摄影文学的发展平台,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动文艺理论家探讨摄影文学,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成东方主编的《摄影文学魂》(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在摄影文学探讨上的智慧结晶。
  从这部论文集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基本上参与了摄影文学的探讨,形成了学术界梦寐以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摄影文学这块处女地里爆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先后提出了“审美复合论”“审美错位论”“内爆论”“螺旋结构论”“互文论”和“有机构成论”等理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讨了摄影文学的审美特征。
  首先,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从人类艺术发展角度探讨了摄影文学,认为摄影文学既是人类艺术文化的创新,也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摄影文学是摄影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有机构成,不是二者的机械相加。这种人类艺术体裁创新是符合人类艺术发展规律的。苏联美学家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这部专著中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世界界限的扩大和缩小的规律。在艺术文化史上,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相结合,产生出各种各样综合的形式。这种综合的条件首先是文字,然后是印刷术的发明。由于有了文字和印刷术,人们有可能把活的语言变为固定在空间的语言,换言之,有可能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并以此为文本与造型、装饰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如果说在书籍艺术中造型和实用艺术是在文学的庇护下进行综合的话,那么在漫画、讽刺画和宣传画中情况则相反:在诗文与造型、实用艺术的结合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造型和实用艺术。而在摄影文学中,文学不是摄影的注脚,摄影不是文学的图解,而是摄影和文学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并在这种有机结合中相互完形、相互补充、相互生发,构成一个丰满的审美意境。摄影文学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人类艺术发展的独特贡献。
  其次,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从现代科技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摄影文学,认为摄影文学不仅添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而且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虽然摄影文学和中国古代题诗画有区别,但不能把摄影对现实的反映同绘画、刻印艺术对现实的再现绝对对立起来。可以说,没有照相术的出现和完善,就没有摄影文学。在这个“读图时代”,摄影文学整合了摄影艺术和文学艺术这两种艺术样式的特长,既是文学艺术借助摄影艺术而飞翔,也是摄影艺术借助文学艺术而深化,避免了单一艺术样式的局限。因此,摄影文学是现代科技结出的鲜艳花朵。
  最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从摄影文学与中国当代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的关系上探讨摄影文学,认为摄影文学是与中国当代社会这种转型阶段相适应的,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摄影文学既高雅精致又很大众化,有可能促使人人不仅成为艺术的鉴赏者,而且成为艺术的创造者。随着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照相机走进千家万户,摄影文学在记录梦想和释放创造力上将成为深受中国人欢迎的艺术创作样式,不仅前景广阔,而且大有可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1:14:34 | 只看该作者
成东方(中国摄影文学家协会)“审美复合主义”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
启功(书法大师)东方同志:摄影文学的先行者。
季羡林(国学大师)摄影文学:中国创新文化的品牌。
李铎(中国书协)东方先生:摄影文学创始人。
刘大为(中国美协)摄影文学,更上一层楼。
申万胜(中国书协)东方先生:摄影文学第一人。
戚培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东方先生:摄影文学之魂。
赵立凡(中国电视台)东方同志:开创摄影文学,繁华中华艺术。
刘炳森(书法大师)东方仁弟:弘扬中外优秀文化,竭诚开发摄影文学。
吴冠中(艺术大师)摄影文学: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创新领域。
邵华泽(人民日报)东方同志:摄影文学魂。
冯牧(文艺理论大师)摄影为文学增添风采,文学为摄影开拓思路。
冰心(文学大师)愿中华摄影文学越办越好。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摄影文学:新科学、新艺术、新文化。
蒋孔阳(美学大师)开拓摄影文学的新天地,促进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
石少华(摄影大师)影文合璧,交相辉映。
陈荒煤(文学大师) 摄影文学应为时代人杰树碑立传。
曹 禺(戏剧大师)繁荣摄影文学。
夏 衍(电影大师)发展摄影文学同发展中国的电影一样,贵在开拓。
吴印咸(摄影大师)开拓摄影文学,繁荣中华艺术。
高 帆(摄影大师)东方先生:摄影文学的脊梁。
王光英(全国人大)摄影文学是典型的创新艺术。
布 赫(全国人大)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摄影文学这门新兴艺术,使它茁壮成长。
霍英东(全国政协)摄影文学是新兴的艺术。
巴 金(文学大师)办好中华摄影文学,促进摄影文学事业的发展。
王  选(全国政协)摄影文学,贵在创造。
周巍峙(中国文联)东方:摄影文学创立者,妙语佳照传播人。
汝 信(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是用形象去展示人们心灵的诗。
胡经之(深 圳 大 学)摄影文学:艺术图文互动交融,审美意蕴深度拓展。
敏 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融会生动直观之美与象外之象、味外之旨之新艺术。
王朝闻(美学大师)摄影文学之沉默画面及简括话语,旺盛生命依赖其真实形象与深广意蕴。
华君武(漫画大师)摄影文学,艺术新世界。
陆梅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新的艺术门类——摄影文学不仅需要创作实践,而且需要深入研究。
刘纲纪(武汉大学)摄影文学:以摄影之艺术,传文学之神韵。
钱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是新时代文学文体更新的先驱。
杨 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既用光学镜头,又用心灵慧眼看世界。
朱立元(复旦大学)摄影文学:摄影与文学两门艺术的审美联姻。
王先霈(华中师范大学)外视觉与内视觉的审美融合,这是摄影文学的高境界。
蔡 毅(光明日报)摄影文学:具象与抽象融合,生活与诗歌交响。
陆贵山(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文学性的摄影,摄影式的文学。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 摄影文学:审美地记录人生踪迹的奇妙领地。
董学文(北京大学)摄影文学:交叉与嫁接的艺术,需要培育和呵护。
雷 达(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最精细的镜头分析与最大胆的文学想象之结合。
叶朗(北京大学)“空本难徒,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我以为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这两句话,正好可以用来阐发摄影文学的深层的审美内涵和审美特点。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摄影文学:图像正在夺回被文字取代的天地。
陈思和(复旦大学) 摄影文学:用眼睛审美,用镜头思想。
马龙潜(山东大学)摄影文学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融汇多种美和艺术因素的现代复合性艺术。
张 炯(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是通向心灵的窗口。
龙喜祖(中央民族大学)摄影文学乃静态化的电影与视觉化的文学有机融合而造就出的艺术新品种,为旷古所未有。
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的重要职能即是,维护人类生存的丰富向度。摄影文学让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给定的向度上运行;许多时候,美、人格、自由程度、正义、尊严、情谊、爱、智慧、创造力同样是另一种生存尺度、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尺度。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摄影文学:透过镜头发现的诗世界。
郭运德(人民日报社)摄影文学:用生动传神的镜头语言表达心曲,呈现世象,述说永恒。
刘润为(求是杂志社)摄影文学:象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明象;意者所以在象,明象而得意。
鲁枢元(苏州大学)摄影文学的秘奥,是操持光与象的手段,创造诗的意象、境界与神韵。
钱谷融(华东师范大学)摄影文学:图像无言,言在象外无限衍生。
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塑造形神兼俱的“灵魂意象”。
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摄影文学:以最短的瞬间争取最长的叙事。
王元骧(浙江大学)美学史上持续两千年的诗画之争,让摄影文学创造性的实践,作了最新、最有说服力的说明和回答。
周 宪(南京大学)摄影文学研究前景广阔。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摄影文学是“1”加“1”等于“3”的艺术,摄影是“1”,文学是“2”,它们的结合是“3”,“3”就是产生新质的艺术。
袁毅平(中国摄影家协会) 摄影与文学联姻,乃生“摄影文学”。它独辟灵境,通过视觉形象,透析人们的心灵,讲述人生的故事。
乐黛云(北京大学)摄影文学:沟通人类心灵,连接人与自然。
曾繁仁(山东大学)摄影文学:将是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有效艺术形式。
谢 晋(中国文联)发展摄影文学,促进影视发展。
杨春时(厦门大学)摄影文学是用心灵之眼看世界。
程文超(中山大学)摄影文学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一座桥梁。在这桥梁上,正进行着雅与俗的对话,进行着心与心的交融。
李衍柱(山东师范大学)摄影文学是数字化时代文学的自觉。
饶芃子(暨南大学)摄影文学,图文并茂,是在摄影与文学交织点上,培育出来的艺术新花。
蓝棣之(清华大学)摄影文学不是用摄影来图解文学,它本身就是文学,或者是文学性摄影。
李元洛(湖南作家协会)摄影文学,是摄影与文学两心相许相得益彰所缔结的姻缘。
畅广元(陕西师范大学)摄影文学:展示的是定格了的历史细节,激活的是丰富奇特的想象,建构的是人的博大气宇。
严昭柱(中央政策研究室)摄影文学是创新的艺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摄影文学的成熟在于她自身所焕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
滕 云(天津日报社)摄影文学乃物、我、内、外互生,文、史、哲、诗相涵。
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开放的阅读”既是我们审视摄影文学的基本点,也是摄影文学所带来的一种新的经验;同样,它也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一个总体性存在征候。
邵 华(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文学是摄影与文学结合的纽带。
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读图时代的艺术新宠。
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王 琦(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展摄影文学,促进文化建设。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摄影文学:鉴察天然物态,摹略意境人情。
翟泰丰(中共中央宣传部)影像语言文学,文学百花新秀。
黄健中(北京电影制片厂)如果电影、电视能从摄影文学中吸取营养,能够简炼、含蓄,注意韵味,一定不乏精品出现。
陈 铎(中央电视台)摄影文学是在我心里萌发的一朵鲜花。
刘俐俐(南开大学)摄影文学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洪民生(中央电视台)开拓摄影文学。
董良辉(中国文联)摄影文学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一片光明。
程树臻(人民文学杂志社)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是有生命力的。
冯骥才(中国文联)摄影文学将成为一门有广阔前途和创造空间的艺术。
犁 青(香港国际诗人笔会)摄影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新文体。
黄亚洲(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时空兼顾,美仑美奂。
李希凡(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文学,典型瞬间与艺术审美的结晶。
白 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天高而地阔,任重而道远。
易中天(厦门大学)摄影与文学正在谈婚论嫁,但愿他们白头偕老。
张颐武(北京大学)摄影文学可以成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一个方面。
王 宁(清华大学)摄影文学:一种新的文体诞生。
张 法(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作为一种交叉形态,既体现了全球一体化,又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摄影文学:无限风光在险峰。
陈复礼(摄影大师)摄影文学,前景广阔。
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生逢其时。
张诗剑(香港文学报社)摄影文学是彩色的诗。
蔡丽双(香港文艺报社)摄影文学:摄影深刻文学的底蕴,文学升华摄影的意象。
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摄魂铸魄。
张 平(中国作家协会)将人生留入永恒。
张 锲(中国作家协会) 摄影文学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贵在创新。
郑欣淼(中国文化部)摄影文学研究这块处女地,需要更多的人来开拓。
铁 凝(中国作家协会)美在于发现。
李存葆(解放军艺术学院)于瞬间里拥抱永恒。
王 蒙(中国作家协会)形象与语言的联手。
阎国忠(北京大学)摄影文学是有生命力的。
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摄影文学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交融而产生的新兴的综合艺术。
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气象万千光影间。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瞬间即永恒,快门与笔同在。
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在光与影中寻找闪光的生活。
阎 纲(中国作家协会)美在瞬间。
曾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研究大有可为。
王必胜(人民日报社)愿为宣传摄影文学研究尽绵薄。
张 颂(北京广播学院)摄影文学,形神兼备。
黄鸣奋(厦门大学)摄影文学:倩影妙文交相辉映,求新务实地久天长。
叶 辛(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让那些有意味的东西永远留在世间。
吴元迈(中国社会科学院)愿中国摄影文学更加欣欣向荣。
谭 谈(中国作家协会)摄影文学为历史定格,为文学造型。
程正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化所经历的最紧张,最富成效的生活,恰恰出现在这些文化领域的交界处,而不是在这些文化领域的封闭的特性中。(巴赫金语)艺术与科学技术联姻,文学与摄影融合,必定会在文化领域的交界处出现一片艺术的新天地。
邓晓芒(武汉大学)文学是意识流,摄影是众生相,摄影文学相得益彰。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最为显著的艺术功能即在于它实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结合。
金元蒲(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谢铁鹂(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展摄影文学,繁荣电影艺术。
徐 岱(浙江大学)摄影文学的魄力来自诗性。
吴中杰(复旦大学)摄影文学:图像与文学结合的先驱。
董乃斌(上海大学)摄影文学已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对于摄影文学种种问题的理论探索,也已逐步形成文艺学、美学中一门新的学科。
王富仁(北京师范大学)摄影文学是文学领域的“高科技”,是艺术世界的“尖端技术”。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视觉性与思维性的相互匹配是摄影文学的美学特征。
蒲震元(北京广播学院)摄影文学是一种有思想、有灵魂、有情致、有艺术深度的读图艺术。
王岳川(北京大学) 摄影文学是真正的图文时代。
许 明(上海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新的学科诞生在稼接之中。
姚文放(扬州大学)摄影文学: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马相武(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是前景看好的文化产业。
赵宪章(南京大学)摄影文学既迎合“读图时代”的极速节奏,又不失“书写时代”的思想深度;既通过影像色彩的形象直观引逗眼球,又利用语言符号的哲理内涵启迪心智;既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满足大众品味,又赢得精英驻足反复玩味……
丁柏铨(南京大学)摄影文学,前景看好。
艾 斐(山西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在多元辐射与互动审美中创新。
王向峰(辽宁大学)摄影文学是诗性语言的创造。
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对“诗与画”审美复合的追求。
刘成纪(郑州大学)摄影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摄影,也不是文学,而是两者共同呈示的艺术精神。
简庆福(香港著名摄影家)繁荣摄影文学。
李公剑(澳门著名摄影家)摄影文学,前景美好。
周鑫泉(台湾著名摄影家) 发展摄影文学,促进人类文明。
黄海澄(广西师范大学)摄影文学:艺苑奇葩,东方明珠。
江 融(联合国摄影协会)摄影文学是“读图时代”图文并茂的最佳结合产物。
尹 鸿(清华大学)摄影文学:图像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体裁。
刘文斌(内蒙古师范大学)摄影文学是一门显学。
冯宪光(四川大学)摄影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或艺术样式,以一种间性文本方式获得合法性。
蒋述卓(暨南大学)摄影文学的特征在于“跨”与“融”。“跨”为跨艺术门类, 跨艺术文本,跨学科;“融”为言象意融合,再现与表现融合,具象与想象融合,科学技术与审美融合。“跨”反映了摄影文学的超越性,“融”预示着摄影文学的远大前途。
刘中树(吉林大学)摄影文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
魏 巍(著名作家)繁荣摄影文学。
牟心海(著名诗人)东方先生:摄影文学的创导者。
滕守尧(中国美学会)摄影文学,永恒之美
周来祥(山东大学)摄影文学把摄影与文学融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形式,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耀眼的鲜花。它既具有摄影原生态的逼真性,又超越感性具体,飞翔在文学想象的世界。它不仅具有文学的幻想的无限时空,又超越理性的缥缈,具有历历在目的视觉画面。二者融合,互渗互动,相得益彰,把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熊元义(文艺报)摄影文学促进人们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人。
徐碧辉(中国社科院)愿摄影文学健康成长
刘勃舒(中国书画院)摄影文学,马到成功。
林 非(中国社会科学院)摄影文学显示出震撼心灵的真实。
杨 辛(北京大学)摄影文学开创了意境领域,更富有现代诗情。
王小慧(著名摄影家)摄影文学不仅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
贺绍俊(文艺报)摄影文学是学术研究的处女地,大有可为。
陆文虎(解放军艺术学院)摄影文学:读图时代新文学,文学传播新境界。
蒋冰海(上海美学协会)摄影文学是时代的呼唤,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陈晓明(北京大学)摄影文学,贵在它的先锋性。
张 晶(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文学的成长、成熟,正是人类社会的审美文化结构的深层需求。
关仁山(河北作协)万里云山如画,摄影文学兴盛。
谢有顺(中山大学)摄影文学从新的真实出发。
赖大仁(江西师大)摄影文学,生逢其时,岂不繁昌。
绿 岛(中国艺术家)大智大美的摄影文学。
杨茂银(中国摄影文学家协会)摄影文学是艺术创新的产物。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模式的创新,创新将会引领时代的风气和潮流,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摄影文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艺术的殿堂中独树一帜,引领并适应了时代之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审美空间和审美乐趣。它独特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优势将历史和现实牢牢的定格在永恒的审美复合的瞬间,让创造者和欣赏者得到新的审美提升。摄影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它所开创的领域向更广泛、更开阔的空间延伸,从而使摄影文学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产业化模式。它所融合的诗歌、散文、摄影、小说、书法、美术、美学、摄像、朗诵、新闻、报告文学等艺术形式,无疑在审美复合的指引下,让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更加的光彩夺目。它以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体现模式,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当之无愧的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无疑是文化繁荣创新中最具代表的文化艺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摄影文学以传播先进文化己任,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使命,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它旺盛的艺术张力和无尽的艺术审美价值将会在神州大地绽放!
李树榕(内蒙古师大)1+1>2的美学追求,是推进摄影文学发展的高境界。
柏定国(中南大学)摄影文学的发展,一是抓住机遇,二是学派的形成。
李正午(福州大学)摄影文学为美学增辉添彩,成为一种大有可为的新艺术。
何志钧(烟台大学)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显示了未来文学发展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走向和人类面对艺术的两种精神需要。
乔世华(南京大学)摄影文学是一种先进文化。
陈宝生(西安美术学院)摄影文学是图像艺术与文学描述“审美复合”的表现。
周 波(山东师大)摄影文学的兴起为迷茫的文学视野开辟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陈 欣(南开大学)摄影文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影像文本。
彭公亮(湖北教育学院)摄影文学给艺术文体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张学昕(辽宁师大)镜像与幻像是摄影文学的双重领域。
朱忠元(兰州城市学院)摄影文学:“言”与“象”间的张力美。
欧阳国仁(解放军艺术学院)摄影文学:好看好读好味道。
萧 成(南京大学) 摄影文学是一种出现在各种印刷传媒以及电子传媒和动画片中的艺术形式。
徐 珂(国家行政学院)摄影文学:一种新型媒体文学。
赵奎英(山东师大)摄影文学:复合与间距放在首位。
王彦霞(北京大学)摄影文学的优势在于它整合了摄影与文学两种文艺样式的特长,从而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拓展了双倍的发展空间。
何金俐(北京大学)摄影文学在图像时代寻求真正的艺术创造精神。
李玉平(南开大学)摄影文学:媒体总汇时间的艺术创新。
高天庆(故事报)摄影文学同地球一样正常的运转着,发展着……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摄影文学,中国独创。
琴 海(南京师大)摄影文学,方兴未艾。
王丽丽(北京大学)摄影文学:文学思维对摄影的规训。
李 霞(南开大学)摄影文学不仅发挥了摄影与文学在认知心理上各自优长,而且形成了二者的转型复合的良性互动。
李建盛(北京社科院)摄影文学重塑审美时空。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东方先生创导的摄影文学正是在文学性和视角的意义上将摄影与文学联系起来,当然这个“视角”并不是一种摄影镜头运用的技巧,而是主体艺术性和创造性地展现。
高迎刚(山东大学)摄影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大众文化”。本质上它还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超越。
赵静蓉(暨南大学)摄影文学与社会理论的碰撞融合。
郑元者(复旦大学)摄影文学:文学实验性写作的成功典范。
刘起林(浙江大学)摄影文学:突破唯美,展现丰厚。
阎玉刚(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文学:“图文对话”,审美张力。
张宝贵(复旦大学)摄影文学不仅是情境的摇篮,更是平民的盛餐。
赵遐秋(中国人民大学)迎接摄影文学的繁荣。
许 鹏(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意与象的深层统一。
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文学:真理之眼向着生活。
王振民(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用光影描绘五彩纷呈的生活画卷。
骆 飞(解放军报)摄影文学:寻求高层次的文化整合。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文学的出现,标志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学科诞生。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文学,要把兼容性放在第一位。
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新兴的艺术之花。
潘天强(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凝固的人生,流动的梦。
周简权(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既是开拓,又是成功。
周雪静(中国文联)摄影文学:东方复调人生的吟唱。
刘荣林(湖南理工学院)摄影文学:理想主义与情感精神的凝结与升华。
李怀亮(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文学:影像与文字的“内爆”。
林路(上海师大)摄影文学就是用光与影的纪实,结合文字的节奏和旋律,在这时空之间寻找最完美的“情人”,选择最温柔的时刻,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上,完成一次认认真真的约会。
姜文振(河北师大)摄影文学:处理好画面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吴秀明(浙江大学)摄影文学:立足图像与超越图像。
赖洪波(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新视觉文学的开始。
杨彩霞(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是一门新的艺术。
赵 琨(南京大学)摄影文学需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
耿建华(山东大学)摄影文学:图文时代的影像与意象。
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类型学视野中的摄影文学。
陈培湛(中山大学)摄影文学,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吸收养份。
云慧霞(高等教育出版社)摄影文学:大众传媒与精神价值重建。
邹广文(清华大学)摄影文学: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
吴冶平(南京大学)影像文化时代的摄影文学,光明无限。
黄学龙(华中师大)摄影文学是从文化转型的语境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
红 孩(中国文化报)摄影文学:两眼间的一尺世界。
郭冰茹(中山大学)摄影文学:阐释中的艺术再创造。
田 春(暨南大学)摄影文学:图像时代文学的一条新路。
宋建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文学,新的缪斯女神。
邵 宏(暨南大学)摄影文学:掌握世界的新方式。
杨俊蕾(复旦大学)摄影文学:图文结合的形式再造。
范玉刚(中央党校)摄影文学,在技术关联语境下发展。
郑凤兰(山东大学)摄影文学是一种先进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形式。
王世德(四川大学)摄影文学是时代的呼唤。
陈仲庚(吉首大学)摄影文学:连通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桥梁。
冯振翼(吉林社科院)摄影文学:时代的需求,文体的创新。
柯 可(广东社科院)摄影文学:文像辉映,情景交融。
颜纯钧(福建师大)摄影文学:图像时代的文学样式。
张朝霞(北京舞蹈学院)摄影文学:借光影绘人生,以图文写世情。
饶先来(北京大学)摄影文学,灵魂与凝重。
贾雪仙(云南大理文学院)摄影文学,不定与无穷。
陈硕石(著名书画家)摄影文学,审美复合。
余 虹(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领导图文新潮流。
胡家祥(中南民族大学)艺术发展呼唤摄影文学。
海 恋(香港作家)摄影文学,世界新艺术。
庄伟杰(福建师大)摄影文学:徜徉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边缘文体。
晓 雪(云南作协)摄影文学:以有限展示无限,把瞬间变成永恒。
春 华(香港文艺报)摄影文学是一种新的艺术品种。
管 管(台湾作家)摄影文学是把诗的魂灵站起来。
向 明(台湾作家)摄影文学将诗的灵魂形象化,具体化。
黄力之(上海市党校)摄影文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联明(福建政协)摄影文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正从理论与实践两路进军、双管齐下地奔向既定目标。
徐晓力(复旦大学)摄影文学所带来的文学语言的节省和经济、摄影作品的情节化和意象化,正是为了双方地融合互补。
田 欢(复旦大学)摄影文学,一个艺术类型发展的必然。
郑素华(复旦大学)摄影文学的兴起,不是图像与文字的握手言和,而是一场图像向文字提出挑战。
陈元贵(复旦大学)摄影文学,水乳交融。
张常勇(复旦大学)摄影文学,诗画同源。
毛巧晖(复旦大学)摄影文学,双向交流、相互诠释、和谐交融。
盖 生(江苏淮阳师院)摄影文学是经典主义时代的报春花。
陈雪虎(北京师大)摄影文学是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
姚树君(北京大学)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和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余岱宗(福建师大)摄影文学,错位互补。
尹维新(华中师大)摄影文学中的摄影诗,就是契合这个现代审美思潮所降临的新生儿。
李广仓(公安大学)摄影文学是一种复合性文本。
张玉能(华中师大)摄影文学是时代的需要和审美反映。
李建中(武汉大学)摄影文学:画中之诗,象外之意。
刘 蓓(山东师大)摄影文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且具有强大的文化兼容性的渗透力。
胡亚敏(华中师大)摄影文学:寻找自己的天空。
黄 薇(兰州大学)摄影文学是一种多维复合的创新艺术。
葛红兵(上海大学)摄影文学:声光时代的文学图景。
刘莉莉(复旦大学)摄影文学: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刘 波(复旦大学)以审美复合为灵魂,用眼睛审美,用镜头思想。
彭松桥(汉江大学)摄影文学:复合间性文本的独特艺术。
黄震云(徐州师大)摄影文学,魅力无穷。
黄 灯(中山大学) 摄影文学是视觉时代艺术发展的产物。
张红秋(北京大学)摄影文学是图文匹配的协奏曲。
张振华(复旦大学)摄影文学,涵孕万汇凭吞吐。
李祖德(北京大学)摄影文学是一种复合性文本。
朱宁嘉(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审美与技术历史地绽放的艺术之花。
李继凯(陕西师大)期待西部摄影文学的崛起。
罗昌智(长江大学)摄影文学的意境创造至上。
李 怡(西南大学) 摄影文学,保留当今时代的“真实”。
宋丽丽(清华大学)摄影文学:静默的叙事。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摄影文学:图文时代的文学解魅。
顾祖钊(安徽大学)摄影文学:追光蹑景赋诗魂。
刘建淑(山东师大)摄影文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杨厚均(湖南理工学院)摄影文学,得天独厚。
苗雨时(河北师院)摄影文学的哲学依据:人的感性与理论在实践中相统一的生存论。
陈  辽(江苏社科院)摄影文学:以明智、色彩、图像显示的文学,具真实性、倾向性、审美性的摄影。                                                     
方  珊(北京师大)摄影文学: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唐宋元(四川文艺出版社)摄影文学,水乳交融。
王文芳(南京大学)摄影文学,走势看好。
苑小平(安徽省党校)摄影文学是“见”的艺术(摄影)和“思”的艺术(文学)的结合,是感性和理性呈现于感性的结合,是“象”和“情”的结合。
李祥林(四川川剧艺术研究院)摄影文学,在有机整合中双向建构。
汪应果(南京大学)摄影文学:风光无限,雅俗共赏。
赵  迪(摄影家)摄影文学,前途无量。
雁  翼(著名诗人)成东方,摄影文学的掌舵人。
顾雪生(军事记者)摄影文学:报纸副刊的靓丽风景。
刘安海(华中师大)摄影文学的出现,既是各种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一步强化的表现,又是社会生活,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发生变化的必然产物。
郭  勇(华中师大)摄影文学是现代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产物。
伍依兰(华中师大)摄影文学是寻求“实像”与”虚韵”完美结合的艺术。
张  贞(华中师大)摄影文学对文学形式探索具有开拓性意义。
梅  兰(华中师大)摄影文学:多元共存,平等对话。
李  刚(华中师大)摄影文学具有新鲜的、旺盛的生命力。
李秀丽(东北财经大学)摄影文学:魅力无限,风光无限。
杨新磊(北京广播学院)摄影文学纵深拓展的美学之路。
孙文宪(华中师大)人人都是摄影文学的创造者。
杜  彩(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的艺术价值独一无二。
韩  平(中国人民大学)摄影文学的神秘之门已经开启,里面必定是别样天空。
林丹娅(厦门大学)我从摄影文学中获得了阅读的张力,感受的张力,从而进入了一种充满现实感的新艺术体验中去。
李晓红(厦门大学)摄影文学体现了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
邹振东(厦门大学)摄影文学,碰撞而融合,融合而延岩,延岩而审视。
桂  蔚(厦门大学)摄影文学:双重的乌托邦。
詹迎春(厦门大学)摄影文学的深度和神性,给我的艺术思维带来新的冲击。
程秋虎(厦门大学)孙绍振先生说的好:“在叙事和情感的提示之间,在画面与文字之间保持一种错位性张力是摄影文学的生命之所在”。
徐  强(厦门大学)摄影文学呈现出摄影或文学都不曾有过的审美效果,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要。
彭  勇(厦门大学)摄影文学大显身手。
曹凌志(山东大学)摄影文学是摄影与文学自然联姻。
侯  颖(天津大学)摄影文学,前景灿烂。
王海青(天津大学)摄影文学,时代骄子。
朱平珍(湖南理工学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摄影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
周林妹(浙江丽水师院)摄影文学,互动交融。
李冬青(中山大学)摄影文学的艺术魅力已经、正在和必将俘获越来越多的窥视者流连忘返的目光。
吴  菁(清华大学)摄影文学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安静而广阔的空间,让人们去想象,去回味。
唐  科(清华大学)摄影文学:影像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奇妙化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介的艺术。
韦启文(湖北作协)摄影文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应当多培土、多浇水、多修整。
陈美兰(武汉大学)摄影文学为大众的审美视阈拓开一片新天地。
熊唤军(湖北日报)摄影文学的兴趣,是文学对“图像时代”来临的一种回应,或者说是“读图”对“读字”的冲击的结果。
於可训(武汉大学)摄影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或艺术品种。
谢克强(湖北作协)摄影文学是摄影之精与文学之血孕育的新生儿。
衣向东(北京作协)摄影文学,桃花盛开的地方。
杨海蒂(中国作协)摄影文学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的雪莲、绝顶的灵芝”,她是艺术思维中的牡丹。
夏坚德(陕西作协)摄影文学,有你,就有更加美丽的故事。
北  野(新疆作协)摄影文学,杂交之美。
凌  翼(江西作协)摄影诗,其实就是摄影与诗歌这二者境界的再造;同时也是诗人与摄影家艺术交辉的亮点。
薛媛媛(湖南作协)摄影文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潘  灵(云南作协)摄影文学就是摄影文学。
荆永鸣(中国煤矿作协)文字不是画面的简单注释;画面不是文字的直观图解。摄影文学是一种超越文字与画面之外的文体样式。
张行建(山西作协)摄影文学在嫁接的园地里,辛勤的探索者,同时也在丰获着。
巴音博罗(辽宁作协)摄影文学给当代艺术领域增添了一份新的欣喜。
王  松(天津作协)摄影文学使重叠的影像明丽起来。
张春华(山东行政学院)摄影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 合的产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1:15:28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文学”是按照审美复合的艺术规律,通过静态或动态的摄影画面表现,运用文学进行文字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复合艺术。摄影文学分为叙事摄影文学和抒情摄影文学。
成东方1990年3月在《人民日报》首次提出“摄影文学”这一创新的审美复合的艺术概念,标志着摄影文学在中国诞生。二十多年来,他为摄影文学的创立、传播与发展,实现摄影文学中国梦﹑全球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得到摄影、文学、哲学、艺术、美学、影视、传播、科学﹑教育等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被第十三届冰心奖授予创立摄影文学特别贡献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1:17:13 | 只看该作者
定义

摄影文学的表现形式有摄影诗、摄影散文摄影小说、摄影纪实文学等等,它凭借报纸副刊而流行。[1]
2提出最早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的是成东方。他在1990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文学有着广阔前景》一文,首次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1993年7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从此,摄影文学真正开始有独立自主意识地走向创作实践。摄影诗、摄影散文等艺术形式开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成为摄影文学大家族的成员。1995年10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出版。2001年1月,中国文艺理论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刊。创办于1990年的一年一届的冰心奖(新作奖、图书奖、艺术奖)自2002年起增设摄影文学奖,当年的第十三届冰心奖中,成东方获得“创立摄影文学特别贡献奖”。[1]3优势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而且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想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致的语言艺术。摄影文学中的照片和文字互动起来,照片本身的审美要素被简洁的文字挖掘出来,其审美价值超越了照片本身的美学意义;文字所描述的事件、人物、场景等等的审美功能因有了照片的观照而给读者留下了形象之美。照片和文字产生的复合审美价值,远非单独的命题照片或者单独的文学语言所能媲美。[1]4发展从摄影技术来看,1893年产生了现代摄影技术,此后,西方报刊就有一种重要的摄影体裁——摄影文章。他们用几张或多张的照片,配以必要的文字,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与我国的摄影专题报道十分接近,既可看又可读,有文字的和没有文字的形象,彼此有力地补充而加强了效果,把这些文字与这些照片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这种新闻手法促使欧洲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了摄影故事。摄影故事已经是摄影文学的创作形式,但是,可惜的是,这时的“摄影文学”并没有成长为一种完整的自由自觉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没能成为一股强烈的文艺思潮,它还需要自觉地从理论上加以确认,这与中国的摄影文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摄影文学的产生特别是其发展繁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们审美需求的支持。法国著名的思想家鲍德里亚说西方正处于一个类像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媒体自动控制等按照类像符码和模型已经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连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都以图标为主,而不再是通过文字来输入命令。图像及其自身的魅力已经深入到我们以前以文字为主的知识和交流领域。在这样一个类像时代,图像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时尚之一,它强有力地支撑着摄影文学,为摄影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氛围。此外,在摄影文学的旗帜下,汇集了各路精英,用摄影文学团结了一批人,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健康向上的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摄影文学以多元化的现代精英意识获得了广泛的影响。从摄影文学创造的作品数量和品种来看,摄影文学百花齐放、五彩斑斓,可以分为摄影小说、摄影纪实文学、摄影散文、摄影诗;也可以分为叙述摄影文学和抒情摄影文学等,摄影文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形式。[2]
5特征摄影文学的第一特征是兼容性,即科学和艺术的兼容、多种艺术元素的兼容。摄影文学的第二特征是多样性,它包括类别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
摄影文学的第三特征是参与性,这是由摄影文学的创作决定的。
摄影文学的第四特征是时代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面地再现人类社会现实,二是向文化、历史的深层挖掘,三是揭示人的心理结构嬗变。[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1:19:14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文学概观
 
     文学就是文学,怎么会有摄影文学?这种提法仅仅就在于提法么?其实,摄影文学在国外早就被有志之士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了。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应该看成是照相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突破,也应该看成是文学创作历程中别开生面的形象化补充。
     文学早于摄影,而被世人所接受、所掌握。有成就的作家、散文家和诗人,沤心沥血创作出来不少优秀小说、散文和诗篇,被世人视为传世之作,这大概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记载。但自电影发明以后,文学,特别是小说,便成为电影家猎取的对象,把小说(也包括一些散文和诗)改编成电影,又为众多的观众展示出文学本身无法展示的视觉天地,这也成为世界电影史另一个重要的记载。从文学到电影,实际上,是从文学的联想形像演变成活生生的直接的画面形像,这应看成是人类对自身形象的认识达到了无以伦比的境界,它起码解放了不识字者对人类形像与人类社会多面生活的认识和了解。而更关要紧的是,人类可以通过银幕以至后来产生的电视提供的屏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视觉直感生活。尽管这种视觉直感生活,是从银幕中获得的,但已给人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照相机的诞生不过150年,人类认识它如同认识刚出现的电影一样(尽管电影后于照相机),都是从神奇、不解开始的,后来就说照相术吧,人们把它当成奇景幻影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逐渐认识到照相术,不仅仅是奇幻的,更与自身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于是出现了实用摄影,以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流派繁多的一门独立的摄影艺术了。
     摄影艺术的存在,要比电影、电视更易于人们接受,这是因为一些照相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款式类别多样的照相机和胶片,人们用钱便可以直接购为己有,一方面由于照相机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不仅仅可以用它作为追求生活美的一种极便当的工具,而且也开始运用照相机来为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服务,,所以出现了科技摄影、广告摄影和新闻摄影。
     但照相机的出现和发展,除了更加深入而成熟地完善了各种摄影门类,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课题,人们追求生活美,仅仅是家庭小照,初表纪实和艺术的点缀么?
     电影与电视的挑战是无情的,人们从不同的地域角度、民族角度、政治角度、生活角度、人情角度、社交角度、金融角度等等去接受电影和电影的信息、教化和娱乐,但仍嫌不够,人们还想利用手中早已有的照相机,即想力图从自身出发来满足一些这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常常带有一种自身的主动性,尽管这种主动性,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的,但人们自有了这种运用照相机的主动性后,照相机本身所要达到的价值,已开始形成了小家庭和小生活圈子的范围。不管人们这种力图满足自身求知欲望的目的,是否都能成功,但它提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们已开始认识到照相机作为摄影实用工具或摄影艺术工具的价值,已在众多的人当中产生了更加拓展的天地。
     这是一个潜在的无可否认的事实,它告诉我们:不仅仅是职业摄影家,也不仅仅是业余摄影家,就是一般对把握照相机有了一定资历的人,也都开始认识到照相机所具有的更加广阔的视觉潜力,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摄影家在不满足追求摄影的深化前景,就是一般掌握照相机的人(包括对摄影术有一定认识的观赏者)也开始在不满足地追求摄影的深化前景。
     摄影与文学的结合,便是人们追求这种不满足的深化前景的重要内容之一。
     摄影与文学的结合,正如电影与文学、电视与文学的结合一样,人们是寄于厚望的,尽管这种厚望在不同地域、社会,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但起码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照相机不仅仅是家庭式的、自发式的,更应是社会的、大众式的。
     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当然仍源于西方,开始叫连续摄影,后来叫摄影小说,还有摄影文学和摄影插图。
     连续摄影,已开始具备文学的基因,比如故事性和情节性,尽管还比较粗略或简单,经过多少年的变进与不断地成熟,后来出现的摄影小说就更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不仅故事性不再是片断的而是完整成篇的了,而且情节性的丰富与完善,给人们观赏这种新型的艺术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与生活更大的可能。
     摄影小说,这仅是一种名称的提法,正如沙发叫沙发一样,摄影小说的名称提法也是由国外传入的,叫摄影小说,并不仅仅局限在“小说”含义上,它有更宽的涵盖性,或者说应有它更为广泛的文学含义。所以,我们又叫它是摄影文学,道理也在于此。它同样可以是散文式的、诗式的或者是报告文学式的。所以,我们着重强调文学的某种样式,而是说它无论对小说、对散文、对诗等等文学样式都具有结合的可能,只不过在表达形式上,更趋于简练和生动罢了,因此,它的文学浓厚感是很强的。
     摄影文学的抒情,好象更为妥贴、明确,当然我们现在无论叫它摄影小说,还是摄影文学,都是在谈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关系。这种结合关系,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存在用画面形像感人的新的艺术品种来说,无疑是具有自身的规律特性的。
     那么什么叫摄影文学呢?摄影文学是直观的连续摄影画面形式的视觉艺术,它是摄影和文学相结合,又包括着编导、表演、暗房制作和剪贴在内的综合性造型创作。
     它不同于一般连环画创作,重在于它鲜明的“直观”生活的生动,讲究实拍现场的人物活动和环境气氛。主题的表达,通过演员扮饰活生生的角色形像而体现,它虽然也像连环画那样具有连续性,但它更适于叙述故事而接近电影,但又不是活动的画面,而是在相对静止的画面基础上,经过跳切处理,最终构成表达故事的画面组合。
     摄影文学无疑要有合用的脚本,脚本是它最基本的条件。
文学性,是构成摄影文学的根本属性。它表现了脚本的思想、事件(情节)的内涵、人物的个性特征,是确立主题的直接依据。
     我们编写脚本(或改编小说、散文和诗),当然一定要力求主题的深刻。主题思想的完整性,决定了脚本结构的完整,脚本的主题思想一定要明确,因为主题的“混合、模糊、分散和多变”,就无法与观赏者发生正常的交流,而且也必然会损害或削弱一部摄影文学作品结构完整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这一切,还要依靠文学性文字与画面的结合(这一点,与连环画很相同),尽管在这方面不要求有过细的文字描写,但文学色彩应通过脚本,通过贴切简练的画外配文有机地渗透到再造的可视形像中去。照相性,也是摄影文学的一个基本特性,脚本应为照相这一表现手段创造先决条件。正如电影、电视剧本与一般文学体裁的不同,在于它一切为了电影、电视这一形式的艺术能量的充分发挥,摄影文学脚本与一般小说之所以不同,也在于它必须适合摄影对故事情节的的展开、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造型处理,包括符合拍摄的角度、位置和人物动作转成的运动轨迹,以及符合影(色)调、暗房加工制作和版面剪贴处理要求。
     摄影文学脚本,不仅仅是给人们叙述一个感人动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脚本可以经过摄影造型语言的处理,最后在画面上给人们以更生动的感染,所以它必须充分体现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能力。
     故事性和连续性,又是摄影文学具有的另外两个重要特性。这一点又与连环画很相似,但它更讲究实地拍摄的可能。它的连续性更讲究画面的跳切组合,构成摄影文学的基础,它最终关系到脚本再现画面的成败。在画面组接的连续性上,它与连环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画面跳切很突出。所谓跳切,就是取消了中间阶段,从具体上说,就是省除了中间过渡性情节或动作,甚至省除了一些非过渡性情节或动作。
     摄影文学的构成,最终体现摄影文学的画面构成,从小说、散文、诗等转化成摄影文学脚本,再转化成画面组合构成体,是一个比较复杂而能够被人们逐步掌握的艺术创作过程,我想,只要认识和熟悉它的创作规律,就可以在创作实践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1:19:56 | 只看该作者

成东方,与摄影文学同行

  成东方(左)与吴印咸畅谈摄影文学
  红河

  成东方背着个行囊走南闯北时还是个孩子。大学毕业后他就奔赴了新疆大漠,扛着沉甸甸的摄像机,走遍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每一个角落;后来又走青海,下海南,时间过得真快,不小心打个盹世界就变了样。再见成东方,他已几经迁徙,来到北京,从一个倔孩子成为一门新兴复合艺术———摄影文学的创导人,一个成熟的男子汉,很难从外表找到他少年的痕迹了,但只要和他谈上几句就发现他骨子里的率真没有变。办事干脆,言谈豪放,看上去不太像从事艺术的人,他的性格是多重复合的,杂糅了多种类型的不同气质。他创立的新兴艺术———摄影文学,与现代的大众文化心理相吻合,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
  接触过成东方的人都说他这人可爱,他有脾气,犟起来还挺吓人的,可是很多人都喜欢和他交朋友,从名家学者到青年学生、无名小辈都乐意和他合作,信赖他。他的魅力不是来自他的外在形象和名气,而是来自他的真情性。
  现在人们一说起摄影文学就想到成东方,一说起成东方就想到摄影文学,成东方这个名字已成了摄影文学的品牌。
  据他自己说,他在新疆时,一个黄昏,一轮夕阳悬挂在天边,辽阔的原野上,牧归的羊群和一缕缕炊烟的影子,长长地投射在大地上,显得十分壮美。这一刻,他在他那架摄像机的镜头里,发现了摄影文学。
  艺术家都痴迷艺术,成东方干脆把他的摄影文学视如生命。他在一篇《摄影文学我的生命》的文章中说:“摄影文学,我的生命。我热情歌唱是为了你,背井离乡是为了你,呕心沥血是为了你,日夜奔忙是为了你,满头青丝染成霜都是为了你……”
  成东方爱他的摄影文学简直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有一天,他定定地坐在椅子上,眼睛专注地盯着他的宝贝摄影文学,陷入出神入化的沉思。妻子在他身旁包饺子,他丝毫没察觉,烟灰一支接一支地弹到饺子馅里。妻子怎么也没有想到,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个复合艺术新概念———摄影文学,竟是这样在丈夫的潜心研究中诞生的。
  他不仅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摄影文学的文章,为了筹备创立《中华摄影·文学》,他还先后拜访请教了文学前辈巴金、冰心、夏衍、老舍、曹禺、美学大师王朝闻、摄影大师吴印咸等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2001年,《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正式创刊。今年7月起,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正式开辟“摄影文学”栏目,今年颁发的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增设了摄影文学奖项。成东方为推动摄影文学的发展付出了不少心血。
  成东方唱歌最特别。他很少把一支歌完整地唱下来,他爱将几首歌合在一起唱,至于唱到什么地方就换了另一首歌,什么歌和什么歌糅在一起唱,则完全由着唱歌时的心情而定,听他唱歌的人因此也有了一种心灵自由飞舞的感觉。沉浸在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歌唱中,自然就会想到他的审美复合主义和瑰奇的摄影文学,想必他的摄影文学就是从这些自身的审美复合体验中得到启迪而创造出来的。人在自由状态中是最能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的,人的真情性是生命最宝贵的东西。
  对艺术如此痴情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如果什么时候有人设立痴迷艺术家奖,我想成东方的获奖票数不会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10月30日第七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1:20:45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文学:报纸副刊的靓丽风景

顾雪生

  什么是摄影文学

  对于摄影文学,我们可以作出这样描述性的定义:它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表现的、运用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

  摄影文学的表现形式有摄影诗、摄影散文、摄影小说、摄影纪实文学等等,它凭借报纸副刊而流行。

  最早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的是成东方。他在1990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文学有着广阔前景》一文,首次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1993年7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从此,摄影文学真正开始有独立自主意识地走向创作实践。摄影诗、摄影散文等艺术形式开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成为摄影文学大家族的成员。1995年10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出版。2001年1月,中国文艺理论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刊。创办于1990年的一年一届的冰心奖(新作奖、图书奖、艺术奖)自2002年起增设摄影文学奖,当年的第十三届冰心奖中,成东方获得“创立摄影文学特别贡献奖”。

  十多年来,新兴的摄影文学在传媒技术、复印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在照片与文字的互动联姻中,创造出了一种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摄影文学无论在作品创作上还是在理论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摄影文学为什么受到读者喜爱

  当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上班步履匆匆,下班忙忙碌碌。消费化、娱乐化、快餐化、平面化已经成为当前生活时尚的重要特征。人们看报纸,往往是“新闻看标题,副刊看照片,广告看价格”。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报纸副刊非创新不可,非办得提高有效阅读率不可。运用照片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成为报人的共识。随便翻翻手头的报纸,版面上照片的使用量与日俱增,照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相对而言,副刊比新闻更能充分发掘照片的内涵,提升照片的品位,以吸引读者。

  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而且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想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致的语言艺术。摄影文学中的照片和文字互动起来,照片本身的审美要素被简洁的文字挖掘出来,其审美价值超越了照片本身的美学意义;文字所描述的事件、人物、场景等等的审美功能因有了照片的观照而给读者留下了形象之美。照片在副刊版面上升值了,品位提高了。照片和文字产生的复合审美价值,远非单独的命题照片或者单独的文学语言所能媲美。因此,在报纸副刊中创新摄影文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读者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

  副刊编辑如何策划摄影文学

  作为报纸副刊编辑,如何策划摄影文学版面,把它奉献给读者呢?

  我所在的报纸早在1994年就在副刊版面上尝试了“诗配照片”的形式。我们先征集艺术照片,风景、人物、小品等等各种题材的都有,然后,把艺术照片交给诗歌作者配诗,再把这些配了诗歌的照片在副刊版面上发表。这种形式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而且得到上级报刊审读组专家的高度评价。“诗配照片”不仅使艺术照片突破画面时空的局限,而且赋予诗歌美的视觉形象,使诗歌的想象变成可视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配照片”的形式使副刊的品位提高了。

  其实,“诗配照片”就是摄影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在当时,我国的摄影文学还处在刚刚有人提出这个概念的阶段,我们在策划“诗配照片”这个栏目时,也不可能有摄影文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只是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中受到启发,在副刊上创立了“诗配照片”这个读者和专家都看好的栏目,恰巧与“摄影文学”不谋而合。

  随着摄影文学实践的不断丰富,理论的不断完善,我们在策划摄影文学中总结出一些办法,愿与同行们探讨,并且期望得到行家们的指点。

  我们常常说编辑为他人作嫁。现借用一组婚姻用语,对策划摄影文学的方法作形象的说明。

  “原配夫妻”———指“照片”和“文字”就像一对原配夫妻,是由同一个作者创作的原始作品。这样的作者既会摄影,又懂文字创作,并且,摄影和文字都有相当的文学水准。编辑只要给他命题,或者给出命题的范围,他就会拿出你所要的摄影文学作品来。这样的作者哪怕陪老婆逛街也会带着照相机,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猎取生活画面的机会。这样的人才难得。他们的作品原汁原味,味道纯正。假如一个副刊编辑手中有这么三五个“原配夫妻”式的摄影文学作者,你就不必担心拿不出漂亮的摄影文学版面来。

  “拉郎配女”———指副刊编辑自作主张把一位摄影作者的艺术照片和另一位文字作者的文学作品巧妙地搭配在一起,成为新的摄影文学作品。例如,一幅风景照片和一首诗歌“联姻”,或者让一幅艺术照片与一篇散文“结婚”。编辑这样的摄影文学,必须找准艺术照片和文字作品的共同点。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照片中蕴涵着“诗情”,文字作品勾勒出“画意”,编辑“拉郎配女”,让两件作品亲密接触,成为新的摄影文学作品。

  “红娘牵线”———是指编辑手头只有一些艺术照片,或者只有一些文字作品,或者虽然同时拥有一些艺术照片和一些文字作品,但是艺术照片和文字作品毫不相干,编辑无法“拉郎配女”。怎么办呢?编辑可以把艺术照片交给文字创作的作者,让他配文;同样,把文字作品交给摄影作者配照片。副刊编辑就像一个婚姻介绍所的红娘,把手头的艺术照片或者文字作品分别推荐给优秀的对象。好的艺术照片往往能触发文字作者的灵感,而优秀的文字作品也能激活摄影作者的思维。编辑做这样的红娘,可以说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

  以上方法大都适合编辑摄影诗、摄影散文、摄影小品等等摄影文学形式。

  编辑摄影纪实文学,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人物和事件。比如《摄影纪实文学———新兵一日》(2002年11月15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录了“我”在新兵集训部队,从起床到熄灯一天中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散文式的文字六七百字,照片十来幅。每幅照片配上简要的说明文字。比如,第一幅照片记录的是“我”起床穿衣的实况,说明文是这样写的:起床———与在家不同的是,“号声就是命令”,不能恋被窝,行动如同赶火车。第二幅照片拍摄的是一个老兵纠正“我”这个新兵敬礼姿势的照片,说明文是这样写的:敬礼———初来乍到,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符合标准尺寸,分毫必纠。

  至于摄影小说,根据小说脚本(可以是粗线条的小说构思),挑选一两个有一定表演能力的角色,按照小说情节拍成一组若干幅照片,每幅照片加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摄影文学是可以发挥自由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凭借报纸而生存的一种新型的媒体文学,是我们报纸副刊创新的一道靓丽风景。摄影文学的策划、创作、传播、阅读、鉴赏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字文学的新特点。

  毫无疑问,摄影文学对副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会摄影,懂文学,通电脑这些基本素质外,要紧的是应该有一双看图识文的慧眼,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品质,敢于推陈出新,善于出谋划策。报纸副刊有了这种不是工匠式的而是研究型的编辑人才,我们的副刊就不会只是跟着读者的要求改版,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动培养读者,开发新的读者群体,引导读者有效地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1:21:48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文学:一种新的可能
金羊网 2002-09-19 15:03:29
www.ycwb.com
———摄影文学创导人、摄影文学家成东方访谈
  21世纪无疑是一个信息和读图的社会。
  时下人们经常提到的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产物。而作为摄影与文学嫁接的艺术新品种——摄影文学在我国的空前繁荣和发展,则更是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摄影文学的创导人、摄影文学家成东方先生,就摄影文学的话题作了一次访谈。  

 一门正在兴起的复合艺术   

记者:近来,摄影文学成为文学界议论的一个话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似乎读图成了一种时尚。摄影文学是图片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它是一种复合艺术,但也是一个新品种,您能谈谈摄影文学的情况吗?

  成东方(以下简称成):简单地说,摄影文学开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它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兴的复合艺术。它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艺术特点,使它成为一门大众的艺术。这也是它自从诞生以来迅速地被广大读者广为接受和喜爱的原因。

  记者:摄影文学的创立和发展,不仅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而是满足了读者在步入一个崭新的读图时代的阅读渴望,同时也是对相对寂寞的文坛的一次不大不小的冲击。那么,您能谈一谈什么才是摄影文学?它与摄影和文学到底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对摄影和文学作一个简要的说明。摄影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感光、色彩、技术等手段,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事物一瞬间的永恒;而文学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语言的艺术,对人和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叙述,从而达到最终的创作目的。而摄影文学则是:通过现代传媒流行的、依靠现代复印技术制作的、按照艺术创作规律,经过一幅或若干幅连续的摄影画面进行表现的,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说明和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复合性艺术形式。审美复合主义是摄影文学的灵魂。说它是复合的艺术,主要是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的和谐交叉和有机结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对摄影文学的论述极富形象性,他说:“摄影文学是1+1=3的艺术,摄影是1,文学是2,它们的结合是3,3就是产生新质的艺术摄影文学。”另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元骧,针对摄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说过:“美学史上持续两千多年的诗画之争,让摄影文学创造性的实践,做了最新、最具有说服力的说明和回答。”另外,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中文先生说:“摄影文学是新时代文学文体更新的先驱。”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目前摄影文学取得的进展与成绩吗?  

 成:关于摄影文学的体裁分类,目前主要有摄影小说、摄影诗、摄影散文、摄影杂文、摄影纪实文学和摄影传记文学等。《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刊近两年来,除了发表一些摄影文学理论建设的文章外,主要以发表上述各类体裁的摄影文学作品为主。例如摄影小说《将军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走窑汉》、《生活秀》、《坐在窗后的女人》等等;优秀的摄影诗与摄影散文诗有:《果实》、《永远的无题》、《东方红》、《残阳如血》等;摄影散文有《北京的胡同》、《又见桃花园》、《山边,那缕炊烟》、《背篓》等;摄影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有《金三角:“地狱之花”》、《恐怖正在这里流行》、《中华鼓魂》等等。  

 在摄影文学取得轰轰烈烈发展的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摄影文学的理论建设。2001年和2002年可以说是摄影文学的理论年,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摄影家如王朝闻、徐中玉、钱谷融、孙绍振、杨匡汉、陈文超、陈思和、王元骧、雷达、
另外,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三个好消息,一个是于今年7月起,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已在“岁月如歌”节目中,正式开辟“摄影文学”栏目。二是第13届冰心摄影文学奖将于10月在北京现代文学馆隆重颁奖。自13届即2002年开始,冰心奖将增设摄影文学奖项。再一个就是“第二届全国摄影文学研讨会”,将于今年的11月份在北京召开。  

 记者: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您对摄影文学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也就是说您心目中的摄影文学最理想的境界是什么样子?

  成: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2002年末或2003年间,正式成立“中国摄影文学家协会”,从而不断完善摄影文学的机构和组织,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发展摄影文学家协会会员;创办《中国摄影文学报》,摄影文学网站,恢复《中华摄影文学》杂志;待时机成熟之后,创办摄影文学传播大学,从而将摄影文学学科建设和摄影文学教材编写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通过办学为社会培养摄影文学人才。

  为伊消得人憔悴  

 记者:多年来,为了寻找您梦中的复合女神,听说您大学毕业后就奔赴了新疆大漠,扛着沉甸甸的摄像机,走遍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每一个角落;后来您又走青海、下海南,最后辗转来到了北京。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拼搏,作为摄影文学的创导人,您能谈谈自己喜爱它的初衷吗?您将它作为人生的至高追求所走过的历程是怎样的?  

 成:我在2000年第35期的《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摄影文学我的生命》的文章,那篇文章应该看作是我对摄影文学的一份宣言。在文章里我说:“摄影文学,我的生命。我热情歌唱是为了你,背井离乡是为了你,呕心沥血是为了你,日夜奔忙是为了你,满头青丝染成霜都是为了你……”这是我的心声,也是我在这条漫长的摄影文学之路上跋涉的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  

 说起来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1956年出生在江苏省赣榆县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我进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于文艺理论家李联明教授。毕业后在《海峡》杂志社做过编辑,后举家奔赴新疆的克拉玛依。记得当时真可谓家无长物,只是用汽车拉了一车的书籍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就匆匆地来到了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当时的工作是在电视台做摄像,扛着摄像机几乎跑遍了天山南北。在大漠荒凉的戈壁上,我用摄像机的镜头忠实地记录着我的青春和花样年华,记录着人与自然的巨大变迁。

  记得一个黄昏,一轮夕阳悬挂在天边,辽阔的原野上,牧归的羊群和一缕缕炊烟的影子,长长地投射在大地上,显得十分壮美。这不就是我苦苦追求的梦幻吗?于是,在我那架摄像机的镜头里,我终于发现了摄影文学,发现了那个复合女神。从此,摄影文学在我的脑海里牢牢地扎根了。那一刻我就意识到,我将把我的一生交给它。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新疆的克拉玛依是您事业跋涉历程中的头一站?  

 成:确实是这样。我在克拉玛依工作3年,回来时兰新铁路被冲跨了,我们一家三口在乌鲁木齐的一个小旅馆里困了半个月。当时我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于是我想到青海冷湖附近的一位朋友。我狼狈地卖掉了朋友送给我的两条“红雪莲”香烟,又把我爱人带着的那块“双狮”牌手表卖了50元钱,这样才算凑足了去冷湖的路费。于是我就来到了青海国家建材局茫崖石棉矿,再后来又转到了海南,又由海南到了北京。这一段的经历为时近20年,我也从一个青年一转眼就步入了中年。这期间我创作了长篇小说《雄性的太阳》,20集大型电视文学剧本《徐福》、专著《全球摄影文学新概念》等,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关于摄影文学理论的文章,后来竟被文坛戏称为“大棚车作家”,当时的名字叫做成昕。  


 1988年来北京后,我终于有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我加紧了创立摄影文学的步伐。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摄影报》等报刊发表关于摄影文学的一系列文章,同时正式提出了“摄影文学”这一新的术语和理念。为了筹备创立《中华摄影文学》,我曾先后拜访请教了文学前辈巴金、冰心、夏衍、老舍、曹禺;拜访了美学大师王朝闻、摄影大师吴印咸、高帆、袁毅平等,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1993年《中华摄影文学》在北京创刊,随后相继举行了“全国第一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2001年1月1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正式创刊。可以说,《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的创刊,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摄影文学开始走向成熟。


  记者:这个过程中,您一定付出过不少心血吧?  

 成:有两件事情让我终身难忘。1995年11月,正是“全国第一届摄影文学研讨会”召开的前一日,我却突然接到一封发自老家的加急电报,电报的内容是“父亲病危,火速返回”,看到这封电报我两眼直冒金花,加上连日的劳累,便昏厥了过去。父亲此时命在旦夕,而研讨会又将在明天召开,我既是发起人又是主持人可怎么离开啊!  

 两天的会议结束后,我便风风火火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到家后我远远地看到放在院子中间的棺木,我又一次昏厥在老父的灵柩前。

  1993年,为了《中华摄影文学》的早日创刊,我只身一人跑到江南一个小镇去筹款。可筹集资金在当今的社会又谈何容易!就在我一筹莫展的当儿,妻子焦急地打来电话,说小学就要开学了,女儿的入学手续还没有着落,孩子急得哭个不停。那一夜,我孤独地躺在那个潮湿而又肮脏的小旅社的房间里,辗转反侧,心中好不悲凉。后来《中华摄影文学》终于创刊了,第一期刊物出版的时候,我真的哭了。于是我翻开扉页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献给女儿成兢”。  

 令人欣喜和高兴的是,摄影文学轰轰烈烈地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自己的强有力的理论体系,并拥有了一支和我一样忠爱着摄影文学的庞大的创作队伍,有覆盖着各个阶层的乃至海内外的读者群体,看到这些真是让人又高兴又兴奋。  

 记者:真没有想到您为摄影文学付出的代价竟是这么大。不过我相信,您做的这一切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后来者也不会忘记您这位摄影文学的开拓者的。我想,与其说您是一位英雄,倒不如说您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战士。  

 成:这是我的事业,因为我热爱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3:08 , Processed in 0.27034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