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彭劲秀:试论潜人才的识别与开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4:1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彭劲秀:试论潜人才的识别与开发

作者:彭劲秀



我们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许多人才尚处于未被发现、未被承认和未被起用的“潜态”之中。


   人才是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无论古今中外,凡是雄才大略、奋发有为的政治家、事业家,无一不是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他们在事业上之所以有所建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识人和用人的成功。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前所未有、伟大艰巨的事业和历史使命,需要大批各个方面的人才。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反映人才匮乏,这虽然不是全无道理,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我们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许多人才尚处于未被发现、未被承认和未被起用的“潜态”之中。
       他们的智慧、才干和能量当然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制约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级领导者和组织人事工作者应当下工夫认真研究潜在人才的识别和开发,掌握这门既古老又新兴的科学,让更多的人才从种种陈腐观念的束缚和世俗偏见的禁锢中脱颖而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潜人才是人才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人才是个复杂的概念,它具有社会性、多样性、层次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从人才是否被社会承认或社会承认先后的角度看,人才有显人才和潜人才之分。所谓显人才,是指具有较好的德才素质,已经取得某些较为显著的成绩并且已被社会所承认的人才;所谓潜人才,是指具有较好的德才素质,完全有能力取得某些创造性成果,但是尚未被人们发现和尚未被社会承认的人才。
       另外,还有一种人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承认,但是就其本身的能力而言,其潜能还很大,还有“余勇可贾”。他的能力只得到部分的发挥,尚还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才仍然属于潜人才的范畴,继续开发这类人才的潜在能力仍是很有价值和不容忽视的。
  显人才是园中的名花,是宝塔的尖顶,是升起的明星,除了盲人、白痴或怀有偏见者之外,人们都会看到和承认它。但是识别和开发潜人才就完全不同了,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难的工作,因为,潜人才是藏在沙中的金粒,是埋在土里的宝玉,是蒙着污垢的明珠,极不容易被人发现和承认。只有那些具有敏锐的慧眼,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品格、非凡的气魄和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政治家或高层次人才,才能淘尽泥沙、拂去尘土、洗净污垢、排除偏见和嫉妒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阻挠,认识和开发潜人才的价值,并竭尽全力为充分发挥潜人才的作用创造条件。
  比起光环耀眼的显人才,由于潜人才是长期处于潜在状态中的人才,可见度很低。因此,潜人才是人才开发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人才富矿,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势必造成人才的埋没和浪费,而人才的浪费是所有资源中最大的浪费。从某种意义上说,埋没和浪费人才,可以说是一种罪过。
  二、潜人才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潜人才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和特点:
  菱型人才
  有的人才学者把人才分为正三角型人才和菱型人才两大类型。所谓“正三角型人才”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即科班出身、基础扎实、知识系统的人才,有人称这类人才为“正规军”,容易被人发现和承认;所谓“菱型人才”是指那些虽然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知识不够系统但却具有巨大潜在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有人称这类人才为“杂牌军”。
  菱型人才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地正规训练,没有相应的学历,所以他们的创造力必然受到一定的局限。正因为如此,这类人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瑕瑜互见的人才
  这类人才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的才能,但同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像一块闪闪发光的美玉,上面却有微瑕。这类人才集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于一身,是一种瑜中有瑕、瑕不掩瑜的人才。但是,在有些时候,人民往往见其瑕不见其瑜,见其短不见其长,见其劣不见其优,这种见小失大的片面观点对于人才的识别和开发显然是非常有害的。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
  人生活在社会上,生活在人群中,必然要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才能开展工作,成就事业。但是有些非常难得的人才,身手不凡,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却表现得非常幼稚和低能。这类人才容易招怨和树敌,周围有不少人不支持他的工作,不说他的好话,这样,他的工作便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即使做出一些成绩也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承认和赞许。有的甚至不能见容于当时当地,到了干不下去,只有一走了之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其潜在的创造力当然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不善于“自用其才”的人才
  这类人才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往往自命不凡,过高地估计自己,比较娇嫩和脆弱,身处逆境和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缺乏韧性,一味怨天尤人,乃至悲观、消沉,一蹶不振。这类人才,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很有可能陷入自我埋没的泥坑不能自拔。
  识别和开发潜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从客观上分析,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摧残、窒息人才,陈腐僵化的传统观念束缚人才,体制上的一些陈规陋矩禁锢人才,嫉贤妒能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恶习扼杀人才。一粒富有生命力的种子,没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客观条件,它就不可能发芽、开花、结果。人才的成长也离不开适宜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识别和开发潜人才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识人、用人观念:
  树立“人才是宝和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的观念
  古往今来,领导者如何看待人才是大为不同的。有的将奇珍异品视为宝物,有的则将人才视为宝物。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齐威王与魏惠王相约一起到郊外去打猎。魏惠王问道:“齐国可也有什么宝物吗?”齐威王答道:“没有。”魏惠王扬扬得意地说:“我的国家虽小,却有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辆车的明珠十颗。像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反而没有宝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4:15:13 | 只看该作者
     齐威王微微一笑,答道:“我所看重的宝物和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名叫檀子,派他去守卫南城,楚国就不敢来犯,泗上的十二诸侯都争先来朝觐;我还有个大臣叫盼子,派他去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来打鱼;我的下级官吏中有个名叫黔夫的人,派他去治理徐州,燕国人和赵国人都要望风祝祷,搬到徐州来归化的就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还有个名叫种首的,派他防守盗贼,能做到路不拾遗。这四个臣子的辉光,能照耀千里之远,岂止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了齐威王的高见,惭愧得无地自容。  人才是创业之本,人才是真正的宝,是宝中之宝。无论古今中外,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这是铁的事实,也是铁的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1979年11月2日,他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所以,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人才是宝和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的观念,抓住了人才这个关键,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树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观念
  我们的事业需要大批的人才,然而,我们不少同志总是感叹没有人才。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片面的、有害的观点。
  古人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中国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善于识拔人才的伯乐太少了。列宁在1905年曾针对一些同志错误的人才观提出批评:“人才既多又缺——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生活和组织需求间的矛盾很早就可以用这个矛盾公式来形容。”(见《列宁全集》第8卷第192页)中国历史上有些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对人才问题也是有深刻见解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典型的一位。据《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李世民要大臣封德彝举荐贤才,他却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人。唐太宗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听了非常生气,斥责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说: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物,各取其长。古代明君难道是向前朝借用人才吗?你不能知人识才,怎么可以污蔑一个时代的有用人才呢?唐太宗对封德彝“无才论”的批驳深刻有力,振聋发聩,见解非常精辟。
  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现在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慧眼!
  树立“瑜瑕兼有取其主”的观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才都不是天生的“圣人”,即使是非常难得的人才,他身上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甚至存在很严重的弱点。我们平时常常能见到有些人才,他的优点、长处很突出,但他的缺点、短处也很突出。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足为奇,不要看到人才身上的缺点就大惊小怪,从而将其全盘否定。
  《礼记·聘义》中说:“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观察人,了解人,评价人,既见其短,又见其长,;既见其劣,又见其优;既见其瑕,又见其瑜。关键是要分清主次,善于剔除那些非本质、非主流的东西,抓住人才的本质和主流,树立“瑜瑕兼有取其主”的观念,大批人才就不会因为身有微瑕而被埋没了。
  唐代陆贽反对对人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说:“凡今将吏,岂得尽无疵瑕”。认为“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看人一定要戒除片面性,而且一定要分清主次,切不可以瑕掩瑜,从而使一些难得的人才被埋没,使他们丧失为国家、民族效力的机会。
  树立“赛马场上分骏驽”的观念
  识别和选拔人才不能局限在档案袋、办公室和小圈子里进行,不能暗箱操作,不能由少数人偏听偏信少数人的意见决定人的起用或放弃。必须到火热的工作实践中,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地考察其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考察他德才的集中表现——实绩。那种只知围着拴马桩“相马”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只有到赛马场上才能分出骏马与劣驽。人才只能在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和选准。任何脱离实践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选人、用人做法,不仅选不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必然会使大量真正的人才被遗漏和埋没。
  树立“结果之树必挨打”的观念
  三国时期李康在《运命论》中指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说,一颗树高于整个林子,大风一定会先把它吹倒;多出岸边的土堆,激流一定会把它冲走;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高于众人,往往会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所以,在考察、评价人才时,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树立群众观点,倾听群众意见,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对某些“群众意见”认真鉴别,剔除那些出于个人成见而对人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不公正指责或出于嫉妒而对人才进行的恶意诋毁和非议。如果“听到风,就是雨”,听到一些人的“反映”,不进行认真的鉴别和核实就信以为真,这样就成了某些别有用心者的俘虏,必然造成对人才的伤害。
  识拔人才还要特别警惕和防备掌握一定权力的邪恶势力对人才的排斥和扼杀,如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为了广召人才,诏令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应试”。当时,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李林甫权倾朝野,他为了防止德才兼备的人进入仕途不利于他的专权,于是在他主持的这次选拔人才的考试,参加考试者竟全部落榜,无一人被录取!
  李林甫利用权势扼杀人才,却向唐玄宗编造谎言,禀报称“野无遗贤”, 意思是说,人才已经全部被朝廷选拔出来为大唐王朝效力,民间已经没有遗漏的人才了,恭喜陛下。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甜言蜜语,自然心花怒放,因为《尚书-大禹谟》中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既然全国“野无遗贤”了,朕就可以安享太平、高枕无忧了。然而,高高在上的唐玄宗哪里知道,奸臣贼子李林甫已将人才一网打尽,才华横溢的杜甫就是参加这次应试的落榜者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4:15:45 | 只看该作者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曾说过:“不结果的树是没人去摇的,唯有那些果实累累的(树)才有人用石头去打。”这话深刻地告诉我们,人才往往广受非议和诋毁,只有突破这些非议和诋毁,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树立“起用人才及其时”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才求全责备者有之,因瑕掩瑜者有之,责短舍长者有之。对二三十岁的人认为太毛嫩、“青竹扁担,难挑重担”;即使对三四十岁的人仍认为不成熟或骄傲自满;对年近五十岁的人又认为年龄偏大,甚至认为老了,思想保守、因循守旧。这样,即使再好的人才也是永远发现不了、使用不好的。
  古人云:“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人才成长有很强的时效性,错过几年,就把人才耽误了。所以说,一个领导者用人才要讲究时效性,要用当其时,抓住最佳年龄段,及时把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给他们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这样才能用好用活人才,使其身上的能量充分的发挥出来。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今南昌),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谓“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长。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职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
        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书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
       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汉文帝又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消灭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懂得朝廷的令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并判处徒刑。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为国效力了。
  这就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冯唐易老”的典故:以此表达人才易老的道理,告诫人们一定要用人及时。
  树立“人才难得、求贤若渴”的观念
  古往今来,人才最为难得。领导者不仅要有一双识拔人才的慧眼,更要有一颗求贤若渴的赤心,这样才能透过层层烟幕和种种障碍及时发现人才。
  据《旧唐书》载,唐代马周,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虽然贫穷拮据,但他勤学不倦,博览群书,年纪不大就已成为满腹经纶的才学之士。由于他为人处事不拘小节,所以乡里对他多有微词。于是马周背乡离井,四处漂游。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遂西行长安,途经新丰时,“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他。马周遭到旅店主人的歧视和轻蔑,只有包羞忍耻,以酒浇愁。到了京城长安后也没有时来运转,只好到中郎将常何家中当了寄人篱下的门客。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要求文武百官每人都要上书言事,写一篇政论文章探讨朝政得失。中郎将常何是行伍出身,没有什么学问,耍枪杆子可以,玩笔杆子则不行。皇上的诏书下来,常何心里非常焦躁。马周知道此事后,感到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奋笔疾书,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余事。
  唐太宗看了常何的论文后大喜,深为文中条分缕析,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所震撼。但他知道常何是一介武夫,“不涉经学”,看后感到奇怪,便问常何这是怎么回事?常何说:“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求贤若渴的唐太宗当即下旨召见马周,过了一时还未到,唐太宗连派使者四次前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识恨晚之感,下诏让他到门下省供职。第二年,又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后来又多次加官进爵,委以重任,成为唐太宗非常倚重的股肱大臣。唐太宗曾说:“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4:16:16 | 只看该作者
就当时而言,马周只是一个没有正式职业、寄人篱下的漂泊者,没有人了解他的才学,进入不了朝中衮衮诸公的视野,是一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潜人才。是唐太宗求贤若渴,慧眼识珠,知人善任,破格重用临时寄寓在常何家中当门客的马周为朝中重臣,为他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否则,马周这个难得的人才必然埋没。  唐太宗是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的,于是便赏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以表彰他为朝中得人作出的贡献,同时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不拘一格,举荐人才。
  树立“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观念
  唐代陆贽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人才学家。当时昏庸的唐德宗既不能求贤任能,又缺乏知人之明,“累叹乏才,惘然恍见于色”。对臣下则又往往吹毛求疵,求全责备。针对唐德宗的用人弊病,陆贽在《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人才之多寡和实行的人才制度、用人政策和领导者的眼光、胸怀、气度具有很大的关系。说“汉高禀大度,故其时多魁杰不羁之才,汉宣精吏能故其时萃循良核实之能”。并向德宗指出:“朝之乏人,其患有七”:
     第一,人才之进用与否不由人才是否合适为准,而由推荐人才的宰相是否受到皇帝的宠信来决定;第二,听信谗言而不加以任用;第三,求全责备,标准太高;第四,对于有“过错”的人,因痛恨太甚而不复用;第五,考察不当,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第六,根据一个人一言一事来决定用与否,不是全面地看一个人;第七,援引旧例使用朝官阙员,而有才干的人不得升迁。为了能够合理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提高吏治水平,他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重要原则。
  所谓“求才贵广”就是要求广泛地选拔人才,使人“各举所知”,不仅宰相可以推选官吏,而且台省长官、地方官员和军民人等都可以荐举贤能。认为“唯广求才之路,使贤者各以汇征,启至公之门,令职司皆得自达”,才能通过更多的渠道得到更多的人才。要像武则天那样:“弘委任之意,开汲引大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他反对对人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反对“以一言忤犯,一事过差,遂从弃捐”,终身而不复用的错误做法,认为这是造成“乏才”的原因之一。并指出:“贬降之辈,其中甚有可称者”,也应该录用,何况其中有些是因“连累左黜,或遭谗忌外迁”的人,只有做到这样广泛地搜罗人才,才能使“人无滞用,朝无乏才”。
  所谓“考课贵精”就是“按名责实”。为了全面地了解一个官吏的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陆贽提出了考课的具体内容,即所谓“八计听吏治”,有以下八个方面:一、视户口丰耗以稽抚字;二、视垦田盈缩以稽本末;三、视赋役薄厚以稽廉冒;四、视按籍烦简以稽听断;五、视囚系盈虚以稽决滞;六、视奸盗有无以稽禁御;七、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八、视学校兴废以稽教导。
       在考课的过程中他强调不能注重言论,而要注重行动。不能看表面现象,而要看内在思想。指出口拙寡言的人不一定就愚笨,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就聪明;直朴而冒犯的人不一定是背叛,阿谀奉承的人不一定就忠诚。因而“所举必试之以事,所言必考之于成”。通过实践检验是非优劣。这种比较实事求是的考核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防止官吏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贪污怠惰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通过考课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才能,合理使用,使举得其人,任得其所,更好地发挥官吏应有的作用。
       他认为“才如负焉,唯在所授,授逾其力则踣,授当其力则行”。必须使其才干和所授之官相一致,如果委非所任,处非所宜,就会使器大者不能人尽其材,才小者不能承担重任。为了使奖惩分明,升降得当,在考课的基础上陆贽还提出了核才取吏的三术:“一曰拔擢以旌其异能,二曰黜罢以纠其失职,三曰序进以谨其守常。”这样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使庸碌无能、尸位素餐的人受到贬斥,从而达到吏治清明。
  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人才也是始终处在动态之中。潜人才与显人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是才华横溢的显人才,如果不更新知识,持续努力,积极进取,也会“江郎才尽”;同样,即使是默默无闻的潜人才,只要不自暴自弃,一旦有了机遇,就会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应当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识别和开发人才资源的能力,使所有潜人才身上蕴藏的能量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大放异彩!
  (本文系笔者1989年12月为本市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20:18 , Processed in 0.1308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