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耀红:以写作提升教育生活的境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0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写作提升教育生活的境界(上)
                         ——教育写作的理念、过程与方法

   教育写作当然是写作之一种,是源自教育生活或与教育生活相关的文字表达。写作作为一种能力,更多的来自于实践与自悟,任何策略、技法的归纳都无法代替主体性的、个性化的实践。因此,我也不想将教育写作这种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化为写作技巧的传播。
   我谈教育写作,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即教育写作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一种方法或技能,而是一个教育者的精神生活方式,一个教育者的生命存在方式,教育写作是教育者以言说、文字来确证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
   在我看来,经由文字的言说,将提炼我们的思想,提纯我们的情怀,延伸我们的教育感官,拓开我们的教育时空,提升我们的教育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我们讲教育写作方式,不如说我们讲教育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我们论教育写作的理念、过程与方法,不如说我们讲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理念、过程与方法。或许,这样来看待教育写作,我们今天的讲座才不至于是老生常谈,虚度时光。
一、教育写作为什么:没有教育写作的教育生活是不完整的
   谈论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要探询它的价值何在,它的存在意义。多大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决定着我们有多大的兴趣投入与动机激发。
   当我说出教育写作四个字的时间,我们这颗早被功利化教育层层包围的内心,还产生怎样的回应呢?我想请大家作个真实的表决:在过去多年的教育生活中,一是真正觉得教育写作是快乐多于痛苦的请举手,二是觉得教育写作是痛苦多于快乐的举手?
   也许,刚才这次举手,正是当下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写作的真实状态。这种真实里透着无奈与悲凉。
教育写作为什么而存在?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是对教育写作不重视,而是相当重视,甚至付诸政策与体制的屁护。学校制订的教研奖励制度,发表论文加多少分,奖多少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研业务部门的会议动员与任务下达,就是评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都明确规定在发文章若干。在各种各样的政策干预下,教育写作之量不可谓不惊人,然而,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思想含量,有多少创造因子,到底生产了多少文字垃圾,谁也说不清楚。
   教师们一直就反得告知“要我写”,于是硬着头皮硬写,或复制,或粘贴,大量地制造文字,可以说,从大面积看,当下的教育写作基本上都属于强压型的功利型写作,如果不是要完成任务,如果不是要评职称,如果不是要拿奖金,真正将教育写作视为生命需要的,恐怕是少而又少。
   教育写作因功利目的而存在,因外部压力而而存在,这就是当下教育生活、教育专业发展的最为可怕复可悲的缺失。这种表象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观点支撑呢?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教育写作与自己所过的教育生活,是分离的,即教育生活是一回事,教育写作又是一回事。写作只是少数人的一种业余爱好,一种文字能力,有没有它,教育生活的品质与境界都不受影响。
    这样一来,教育写作似乎是行有余力的奢侈,是一种贵族式、精英化的追求,它不是教育生活的必要构成。
   在这种强烈的功利写作观影响下,教育写作要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型无疑是一种奢望。而旦教育写作来自于“外压”,而不是“内发”,写作永永远都是痛苦多于快乐,应付多于投入,数量表面繁荣而质量永远苍白。
   我想说,教育写作的首要理念,写作是教育者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方式,这种精神生活的方式的特点是引领我们在有限中求得无限、在流变中求得永恒的、在庸常中求得超越,在事实中发现价值,从而提升教育生活的品质与境界。
   这里,我想回到最原点,来讨论文字之于人类生命的意义。
   文字的出现,显然是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如果说交流与对话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那么,因为有了文字,人类极大地突出了口头言说所带来的局限,我们可以经由文字实现纵贯千百年、横跨千万里的交流。孔子、孟子、庄子,无数先贤们的声音早就随风远逝,而他的思想通过文字得以流传。因为文字,思想得以沉积,得以传承,历千年而不朽。
   因此,从古至今,文字有别于自然生命的另一种生命,即符号生命,文化典籍亦即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惟其如此,面对逝者如斯的时间,面对生命的有限性,古人一直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太丈夫的道德摹本与行为高标。
   从原初意义上说,文字的伟大在于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克服无穷与有限的生命冲突。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之河似乎没有终极,世界没有尽头。我们只能用文字记录下稍纵即逝的此刻,稍纵即逝的当下,才能为日后提供记忆的线索与片断,我们只能借文字与他人交流,与历史交流,与文化交流,从中来拓展我们的感官,延伸生活的空间,拉长生命的时间,增加生命的厚度。此之谓在有限中求得无限。
   何谓在流变中求得永亘呢?如果只是着眼于事件与行为,教育生活平静无波,甚至是日子分不清昨天、今天与明天,天天都是备课、上课、放学,带领孩子升旗,做操,搞卫生,这种单调的重复似乎无须文字的介入,即令诉诸文字,也是一种无意义的流水账。然而,这只是我们看到的生活表象,只能我们生命在场,心灵在场,理解与爱在场,我们会发现这些平静的背后有着太多的可爱太多的感动太多的变化,我们是生命成长的见证者,是孩子们快乐与忧伤的分享者,因而,我们不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属于自己的感想,属于自己的思想。
   它们最初的出现,或许只如电光一闪,或者只是晨雾一团,但它们是生活里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那一部分,是足以体现教育者职业感、事业感的那一部分。忽视了这一部分,我们看不到教育的诗意与人性,捕捉这一部分,就需求诉诸文字,诉诸写作。
   因为写作的过程,往往就是让思维明晰化定型化的过程,就是回忆与咀嚼,反思的过程,就是再现的过程。就是把日子再把一遍,把属于每个人的日子赋予个人的意义,把每个日子变成自己的。
   何谓事实中发现价值呢?戴海先生曾告我一个08365计划,即每天坚持写日记。他的理念都是在日记里再过一年,并且为未来的自己跟过去的自己提供一份对话的笔录。我以为,选择做教师,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个书架,有一些夜晚属于文字,就一定有文字生活。不管是教哪个学科,不管你写什么,这种文字生活只要是我要写的,它就一定会成为你最为干净最为宁静的精神花园,那里就可能成为你洗净铅华告别浮躁、安顿灵魂的一个处所。
   此所谓,书里乾坤大,字里日月长。因为这种文字生活,因为这样的教育写作,我们才会从教育的现象、事件、行为、习惯、规约、要求、贯彻、落实等层面进入到意义、价值、境界的层面,这种的教育生活才不是刻板的、扁平的,干枯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是对教育境界的提升,没有写作的教育生活是最为欠缺的生活,它很可能意味着心灵的缺席,乃至生命感觉的麻木与迟钝。
   其次,教育写作是教师确立教育信念、滋养教育情怀、促进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表面看,写作的过程就是将那些飘忽的、零星的思想与念头,变成文字,变成文章,从而促进我与你、我与他、我与自我的交流与对话。
   这种将言语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不是简章的翻译,文字表达的过程就是灵感由飘忽到栖落,思维由混沌到定型、情感体验由肤浅到深刻,自我意识由沉睡到觉醒的过程。因此,教育写作的过程远远不只是文字能力提高的过程,教育文章写得好,也远远不只是文字基本功过关的问题,它是教育者整体素质得以提升的表现。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要有过教育写作体验的人应当都会有这种一种感觉:写作,既让知不足,又让我们知困。
写,然后知积淀的肤浅,然后知思想的平庸,然后知境界的高下。因为不想让自己的言说被众多的话语所淹没,因为不想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我们就必然让自己的眼光变得更敏感,让自己的思想变成更独立,让自己的话语变成更有力量。
   有人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想说,教育写作是教师每日必作的思想瑜珈,是宁静以致远的心灵追求。
教育写作,总让教师者保持着倾听、吸收与思索的姿势,他的每一种感官变成更开放,更灵敏,他除了拥有一个可见的、人所共同的生活世界之外,他还建构了自己的文化天地、精神空间。在这里,所谓对教育星空的仰望,对教育快乐的歌吟,对专业发展的期待都成为一种自觉,而非强迫。也就是说,有写作参与的教育生活使得我们由功利境界进入道德自觉的境界,进入审美超越的境界。
    第三,教育写作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心,是形成跨学科、跨地域之教育研究共同体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写作谓之爬格子,这种写作更多属于独白式,书斋式的,由构思到写作,写完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都不会或都不可能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除非你有意将文章提供给自己的朋友。这种传统的写作方式,类似于农业时代的各家各户的庭院劳作,都是自家养自己的花,自家种自家的草。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脑与网络以一种不可想象的速度几乎覆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似乎还没有哪种科技手段变成的变革超过了互联网。网络的存在意义,远远不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讯,提供的信息的查询与检索,它切切实实在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简章地说,人际交流因为网络而制造了虚拟时空,因网络带来了即时互动,因网络而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虚拟性与互动性,是互联网的两大显要特点。当教育写作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传统的庭院式耕耘模式彻底打破。教育写作赢得了一个巨大的交流与互动的空间。电子邮件、网络论坛、BBS、教育博客、QQ等等,都可能替代了传统的信笺,键盘也代替了英雄钢笔与墨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章不一定要发到报时与杂志上才有人关注,我们随时都可以与熟识或陌生的朋友谈论教育的话题。教育研究者的汇聚,不因会议,不因行政力量的组织,而是网络的人气。这样一来,传统的教研方式也改变了,它变成越来越民间,越来越自发、越来越草根。网络,成为思想碰撞、情感沟通、经验分享的一个蓝色的海洋。
这些年,我们看到,新一代教师的走红与成名,首先来自于网络。网络上能汇聚眼球的名师,很快为商家网罗与包装,于是,游学,出书、做课,成为教师造星的基本方式。我曾经关注的一些论坛,一是最早的K12,后来还有朱永新先生、李镇西先生搞的“教育在线”,还有李玉龙先生搞的“第一线”,还有一些论坛。经由网络,看到一批教师的成长。如写非常语文的王开东、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还是江苏宝应的卢志文、袁卫星、诸向阳,还是铁皮鼓魏志渊的语文课,还有小学的薛瑞平,还有像朱永新、刘铁芳、张文质、刘良华、窦桂梅,等等都是网络上的活跃者。
   一般来说,网络既是写作的传输媒介,更是写作的方式。各种各样的话题讨论,可长可短;各种思想能得以迅速聚合,形成兴奋点。如果说,浏览与参与论坛属于网络上的广场生存,那么,QQ空间与博客则属于个人领地。这里既向世界敞开,又相对干净与纯洁,你每天可以来写一篇,写一段,或写一句。它成为另一个你的生存。QQ群,校园主页,这些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即时沟通性,使得我们原来的地缘阻隔不复存在,地球都成为一个村落,焉论东北与海南?经由网络,我们有望形成教育研究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一定是纸媒体的名义而集结,而是网络的平台与空间。
    网络在带我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改变或局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姿式。旧有的商业营销的模式变了,我们可以不用去书店,直接坐在家里订购各种图书;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成为一种窗口式感知,电脑屏幕将我们钉在坐位,而不愿到回到树下,回到河边,回到自然的怀抱,电脑于不经意间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姿态,改变着我们时间消费的方式;特别是网络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伦理、历史观念与地缘观念。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你可以超越权职年龄等诸多外在制约,自由地与他人交流。南帆先生讲,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它有信息而无质感,无重量,无温度,因此,网络生存是一种虚拟的、没有重量的生存。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交互性。我们不能因为网络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的人际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03:55 | 只看该作者
一、教育写作怎样写:万物皆备于“我
1.点状发散与线索梳理
所有的信息都先写下,画脑图。最原初的信息,从语词的捕捉开始,语词的背后都有一段文化,一种精神世界,一个思想体系。发现它就要抓住它,从中延展一系列命题。比如索绪尔区分“语言与言语”成就了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
我的习惯是先把想到的全写下来。
在那些芜杂的信息中选择,精减,选择,构成一些命题。
2.切已追问与资料参阅
不看任何书,自己自问:我对这些命题有哪些想法,有几种,一二三写出来。参看其他人的看法与研究成果,比较他们哪些讲得好,哪些不足,有无补充,有何错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主体性迷失,技能化取向、断裂性课程
3.观点提炼与标题拟定
哪个观点是有冲击力量,足以显示你的个性。教育写作的文章当然可以平实,试论,浅谈,但可以借助于形象要素。如覃亚潜的“种麦子与种花草”一是实用,一为审美;“语文课:是随团旅游还是自主旅游”,等等。
《培植湖湘语文》用培植更有生命感。
4.逻辑构架与行文过程
湖湘语文的文化渊源,湖湘语文的历史荣光,湖湘语文的现实困局,湖湘语文的合力培植。构架要经得起打,就如房子的建基。
行文的过程中思考缜密化的过程,也是言语调遣的过程,因此,最好一口气写完,不求完美。
懂得文化体式,尽量荡得开一点。
5.剪裁与修饰
大的检视,细部加工。念,从心灵才能抵达心灵。看能不能说明自己,是不是有意义?事件评述有无自己?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知识与生命的谁是最高的?
二、教育写作的问题与归因
1.高射炮:问题意识的缺失与理论修养贫弱
2.“普通话”:独立思想的缺席与自我经验的遮蔽
3.模式化:思维方式的趋同与话语体系的陈旧
4.去学理:断章式结论多而学理性推衍少
5.少实证:重书本引述而轻实地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04:26 | 只看该作者
二、教育写作写什么:没有问题就没有选题
   从某种意义讲,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写什么,决定思维的深浅,决定于眼光的独到与否,视见的高低。它是方向性的。就像我们砌房子,是建在哪个山边,择哪条水而居,如何朝向才是风水最好,这些都相当于“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就是思维之船驱向哪片海域。写什么即写作的选题,怎样的选题是好选题,判断的标准各不一样,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选题的问题意识。我以为,没有问题就没有教育研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写作命题,没有问题的写作,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1.问题从何处来
表面看,我们所过的教育生活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朝出晚归,一个的上课下课,一样的长着两只眼,有一颗跳动的心,为什么有的人老是看得到问题,总是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话不得不说,在有些人却习焉不察,熟视无睹。这就区别,缘于有没有反思的能力,有没有发现的意识,有没有深切的体验,有没有追问的习惯。反思,追问,体验,发现,都取决于最基本的教育立场,最朴实的教育理解,最美好的教育情怀。一句话,就是最强烈的问题意识。
教育写作的选题从何而来?这里,我想更多地结合自己的写作验来展开。
是从教育实践的困惑与迷失中来。
困惑,就是应然与实然出现矛盾的地方,就是理想与现实错位的地方,就是欲求解而不得的地方。迷失,就是偏离了正道的地方,就是迷茫的地方,就是岐路处。这些地方,可能是一个点在闪烁,可能是一个面在延伸,可能是整体性的、弥漫性,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是一种研究,一种科学研究,而科学的目的在于求真,探求真相,追问本源,因此,这些困处、迷处、痛处,正是我们要探索的主题。
我想举湖南教育杂志的选题为例。
   2006年,湖南教育杂志改版,我担任语文教师专版主编。每期做一个专题策划,也可以说每期给读者提供一个大的问题。这些选题中,可以说都来自于我对教育实践困惑的静思默察。
其一,新的语文课标里有句话,大意是讲不追求语文知识教学系统性,于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知识教学普遍处于被放逐的程度,甚至人们谈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以为是落伍,此时我们推出专题,聚焦语文知识教学,引导教师思考: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观,提供语文知识教学要变静态的描述与动态的运用,等等。
   其二,小学语文教科书里里有大量的童话,童话教学的教学是如何展开的?当我们看到成人世界到童心世界的遮蔽,到了小孩唱妹妹坐船头,想到自己童年时代童话的缺失时,提供一个问题:叫小学语文教育,童话究竟有多重。当童心的世界里逐渐失去了大胆的色彩与想像,我们想到了童话……
   其三,与童话相似,中学教材里的诗歌教学,有没有问题?诗歌教学的课堂有没有诗意,教师的诗性修养如何,中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何以在当下的课堂里断了血脉?这些困惑,让我们成就了一个专题《诗歌,诗歌,你好吗》。从屈原的行吟里,从李白的酒与明月里,从陶渊明的菊香,我们获得的诗意,如何安在哉?
   其四,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教研制度,然而,集全备课会不会导致教学的同质化,怎样才有让集体备课更为深入,这是普遍的实践困惑,当然也是写作命题。
    其五,在经典文本被水煮,被戏说,被商业文化予以浅俗包装的时侯,语文教育如何寻求自己的根,这种困惑,让我们想到主题,《传承国学,语文何为》。
   此外,很多文章一看就是来自于实践的问题反思类文章。如高考作文,我批评的《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还有文章《从满分作文、零分作文看高考作文的理性缺失》等等。
二是从理性的批判与观点的质疑中来。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许多的细节,看起来都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形成了自己最基本的教育立场之后,比如教育之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因立人而存在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有悖于常识,有悖于教育公理的事件与行为。
   其一,1990年,当上海的《语文学习》第1、2期杂志发表了魏书生的《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一文,谈了他如何建立计划系统、临督系统、反馈系统,以之作为科学。人是科学管理的工具。此时,还在江西的青年教师程红兵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教育的科学性不能离开人,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科学性可言。
   其二,大凡大的理论突破,都与从争鸣中来。钱梦龙讲的“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有问题吗,当然就有教育学者质疑:提供双主体说,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的学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主体间关系,是共舞者关系,在新课标里,训练一词也被实践所替代。
   其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反对派以林纾为代表展开论争。论争促进了白话文迅速占据了文化之中心。但学术论争不以打倒为目的,不是独尊自我,正如伏尔泰所说,我完全不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容纳百川是自由与平等的前提。这是一种知识良心。
   其四,《名师崇拜与思想贫困》《专家贬值与话语泛滥》《如此礼仪:给孩子带去什么》《儿童诗:重生命还是重教化》一系列选题都来自实践反思。
《小学语文:岂能如何求深度》争鸣性文章也是来自质疑   
三是从从历时性考察与共时性的比照中来
何以确认自己的存在?最起码的来自于对时间与空间的感觉。时间之流,不去无返,人生就像没有终点的飘泊,空间也是辽阔无际的。人类越是意识到时空的渺茫往往就开始自觉到生命的感伤。时空其是一种心灵的经纬,是一个思想的坐标。在文学里,随便可见这种思路坐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人不去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空间感觉相似,而时间却已远走。陈子昂的《登幽洲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讲的是时间维度,“念天地之悠悠”讲的是空间的无穷。独怆然而涕下,这种空间的孤独感。
时间就像地球仪上纵向的经度看,时间上很多有意义的节点,往往给我们制造了回眸的机缘。2008年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站到这个时间的山头,我们可以看到些什么呢?许多问题就会涌现。为此,我们曾策划做一个专题,旨在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作一个全景式回眸。于是引导一批学者与教师撰写一系列文章。
即中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反思,中小学语文教育性质的思辩与追问,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启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与求索,中小学语文实验的追溯与审视,中小学语文评价的回顾与前瞻。这些选题,都从着眼于时间因素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考作文的回顾与展望》也是这样的选题。
比时间上选题,还会有许多抚今追昔的选题。比如,由当下的教科书,有人研究清末民初教科书,从当时教科书里看到了整个思想文化界的启蒙诉求。新伦理的建立,新文学的推广,新的生活方式,等等。
从空间如经度看,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都可资比较,中美作文教学比较,《灰姑娘》这则童话美国如何教,中国教师如何教?
四是从材料的分析与重组中来。
陈平原先生研究五四精神,找来《新青年》杂志,研究它的办刊性质、过程,还原历史的真实,写出一批有份量的文章;为了弄清五四阐释与权力政治的关系,他研究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文艺报》的社论,从中发表问题,提出看法。信息组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出声的语言。两张图片放到一起就构成一种语言,因此,选题要学会信息的组块,在组块中重新发现新的思想线索。比如《重情趣与重理趣》研究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动物形象,还有我们可不可以专门来研究语文教科书里的英雄形象,研究革命历史文本,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标题,研究母亲形象,研究父亲形象,这就都是挺有意思的选题。
五是问题从互动与求新中来。
互动,即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交流,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到一些论坛的讨论,一些案例的评析。很不经意的话,都可能是文章。流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相当《表扬何须加“但是”》《手机短息:是重要的写作资源》,还如《细节里的味道》《意境的力量》等都是小文章,来自于新事物的思考。
写字与打字,打字问题。《当写字遭遇打字》探索新形势下写字教育如何加强的问题,有针对性。
2.选题的基本原则
一,选题是“掘井”,不是“圈地”
选题越小越能深入,与压强一样,面积大压强小,面积小,压强大。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晋察冀边区的经济政策》,开口很小。圈地,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有说全。我对课程改革的思考,论论农村教师阶伍建设,都是大而无当的选题。
第二,选题是“连环炮”,而不是“放冷枪”
选题最有是顺藤摸瓜,自身具有拓展性,顺着它打下去,可以看到更多。真正的研究个性,都是再生性的选题,钱理群、王富仁一辈子都研究鲁迅,浙江绍兴的刘建发老师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重构童年世界的鲁迅作品,很有意思。居室前述“晋察冀边区的经济政策”做完之后,又可做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形成一个系列。
我的文学教育研究也是这样。     
第三,选题是“对话”而不是“独白”
为什么选这个题,它因应着现实的需要,与未来的有何关系,这的紧迫性何在,做文章还是为了探明真理,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直面现实。与文本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自我对话,而不是没有他者的空话。
2.思辩与叙事:教育研究路径决定两种文本类型
思辩型研究,旨在探求普遍规律,原则,是一种求同性研究,强调成果引述,强调理论反思、批判,构建,这类思辩中,作者占据着一个理论高点,作思性思考。泰勒原理:确立何目的,选择何知识,如何组织知识,如何评价,相信定量,迷信确定,现代课程论,知识至上,凸显认知,强调线性。后现代课程多尔,及生命哲学家,宇宙不预设的轨道,不是公式所描述的,成为机械宇宙观;太多的不定,太多的混沌,太多的直觉与灵感,提出生态宇宙论,成为后现代课程的哲学基础。
   思辩性的文字当然要有理性思维习惯,它追问的不仅“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不是现象,而是本质,它强调的逻辑与学理,而不太问津于个人的感受。特别是自然科学论文,靠实验与数据说话。它探求的是普通性,是过滤于生活细节的一些概念和命题。更多的归纳的思维。
   叙事研究,人文科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它最初出现在社会学、人口学、历史学研究之中,它里面有叙事。这是个性化的经历、体验、故事、感受,它不在于归结于某一普遍规律,而是呈现教育本身的鲜活。
过去,我们长期扬公共话语,而抑个人话语,尊理性思辩,而贬个人叙事。这些年,随着教育研究由量的研究到质的研究转变,叙事才赢得研究的地位,获得独立的价值。《万历十五年》,《学校文化》《教育生存的真实记录》等。
   教师有叙事研究的优势,但叙事不能没有理性的烛照,不能没有独到的悟性。思辩也是可为的,并且有意而为。
   实证研究非常重要,而相当奇缺。我们做《文选文式教科书:怎样的选文才是好》,做问卷,搞调卷。独生子女的调查,留守儿童的调查,等等都是提供数据,真实的参照,这类研究比空洞的引述要好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2:46 , Processed in 0.12048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