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于中国现实,大于艺术创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00: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于中国现实,大于艺术创作
双年展主题之乱
文/朱其
<<新周刊>>第283期



大型国际双年展只是一个国际文化派对,需要一个在当时思想水平最高的主题做门面。



  双年展(为方便也通指三年展)主题在过去20年存在宏大而空洞的迹象,不仅中国是这样,全世界的双年展主题都面临着思想资源匮乏的问题。

主题大于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个体幻想及越来越私人化的创作,跟不上双年展知识分子化的速度。

  一切视觉在全球化和媒体化时代都带有社会性,这个时代的视觉渗透着资本、政治、消费广告以及媒体图像的影响,图像的电子性和公共化成为20世纪末主要的视觉经验。

  上世纪60年代之后,世界文化和社会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一个马尔库塞称之为“高级资本主义”的技术统治时期,直接的政治压迫、性别束缚以及底层阶级的物质贫困已经宣告结束,但这不意味着政治和统治的消失。政治躲在资本、消费和娱乐背后继续控制着每一个人,宣传艺术依然存在,只是明星取代特权贵族,一个跨国资本家阶层成为新的全球化贵族,他们通过资本和媒体来操纵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话题中心和形象趣味。

  个人的自我特征越来越被媒体文化所侵蚀,除了通过文学和艺术的更私人化,个人似乎在左翼失败后找不到有效的抵抗途径。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各种身份政治思潮,从哲学、文学、历史到艺术,通过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同性恋以及媒介和消费社会理论,来重新探讨日常生活和消费社会中的“政治”,这种政治实际上是日常政治和身份政治。20世纪后期的艺术中的视觉经验,或多或少被泛文化和泛政治化了,而纯粹的艺术史和形式分析理论已接近想象力的枯竭。不可避免地,近20年的西方艺术理论和分析方法都在从新哲学、文化和文学理论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人文科学领域寻求思想资源。

  这直接反映到了各种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吸收,新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理论逐渐使泛文化、新哲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与视觉艺术的图像分析、艺术类型史、观念艺术、形式主义和媒介分析结合在一起。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大展开始尝试让人文历史学者担任艺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双年展学术主题的人文科学化产生了另一个实践鸿沟,即艺术家的个体幻想及越来越私人化的创作,跟不上双年展知识分子化的速度。


主题等于“学术对联”

  主题归主题,挂在这个主题下的作品不一定按照主题挑选,而是按照另外的潜规则。

  这种现象在过去很多国际双年展中很普遍,双年展的主题阐释越来越像一种人文科学的实践宣言,但展览所选择的艺术作品实际上跟这种高深主题没有太大关系,最多是一种表面上的形象特征的联系。大部分作品更多是一种感官化、本能化、日记化和私人化的状态,而这些作品还与艺术基金会、收藏者和画廊等整个艺术销售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2000年侯翰如的上海双年展开始,国际双年展使用泛人文理论资源作为展览主题的模式也进入了中国,比如“另一种现代性”(2000上海双年展,侯翰如策划)、“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2005广州三年展,侯翰如策划)、“与后殖民说再见”(2008广州三年展,高士明等策划)。除了具有国际双年展借用人文思想资源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双年展还具有西方理论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
“另一种现代性”借用了当时国际学界的上海研究的理论资源,照搬在学界没有太大争议的概念,没有什么新意。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书对此早有深入阐述,后来郑胜天在海外做的老上海文化展,使用的展览名称原封不动就照搬“上海摩登”一词。

  但侯翰如的展览并没有真正体现另一种现代性。首先,很多艺术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非上海籍艺术家都不太了解上海历史;其次,为了照顾上海的地方实力派,还要让陈佩秋这样的国画家进入上海双年展;第三,为了表明国际性,展览邀请了马修·巴尼等国外明星艺术家,跟上海的现代性就更沾不上边了。侯翰如的现代性主题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号性的、虚晃一枪的门脸,主题归主题,挂在这个主题下的作品不一定按照主题挑选,而是按照另外的潜规则。

  这是所有国际双年展后来形成的惯例,实际上,大型国际双年展只是一个国际文化派对,需要一个在当时思想水平最高的主题做门面。这就像中国传统每逢节日必定要贴对联,双年展的主题实际上成为一种“学术对联”。至于入选的作品,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在全世界找到那么多知识分子艺术家。

主题小于中国现实

  中国不是一个亚洲概念装得下的,中国目前的政治和经济辐射力已经远远超出“四小龙”的概念。

  除了宏大主题与展览作品在思想体系上的不相称,这些年在学术上最值得讨论的是:西方人文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表述,一旦作为中国双年展的主题词或者思想句子时,它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并无法贴切,要么把中国现实肤浅化,要么把中国历史简单化。2005年和2008年的这两届广州三年展就是西方人文理论水土不服的例子。

  侯翰如接手广州三年展可能要比上海双年展更自信,因为他是广东人。也许是为了避免2000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和作品不对应的问题,2005年他主要以广东艺术家为主,以广东近10年经济高速增长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但侯翰如后来所确立的对主题的解释模式实际上并没有从广东当地的文化经验中提炼出思想,尽管他和小汉斯搞了一系列貌似本地研究小组的学术会议,但更多是在走过场,并没有讨论出什么新概念。

  在最终的主题阐述上,侯翰如和小汉斯照搬了他们原来做“移动城市”的解释模式,即亚洲资本主义消费城市的概念。比如东南亚经济起飞后,城市的经济和生活模式逐渐转向全球化的消费城市,到处都是百货大楼、麦当劳、白领、私家汽车、夜总会、好莱坞电影以及动漫,但这种新兴的亚洲资本主义城市没有自己的灵魂和精英文化。近10年广东当代艺术的风格确实比较类似亚洲“四小龙”资本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但这种解释模式不适合套在整个中国的范围。中国不是一个亚洲概念装得下的,中国目前的政治和经济辐射力已经远远超出“四小龙”的概念。在文化上,中国拥有伟大的艺术传统以及近现代伟大革命运动的精神遗产,这些也不是建立在“四小龙”上世纪80代成功经验上的亚洲资本主义概念所能解释的。

  “亚洲资本主义”也是一个西方学界成熟的亚洲研究的理论资源,类似于“上海现代性”。就广东而言,使用亚洲资本主义“亚文化”概念来分析郑国谷等人的作品还是比较贴切的,但如果将这个解释模式套到中国现代化这个庞大课题上,则是把中国的现实经验肤浅化,不能反映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及其正在产生的全球影响力。

  2008年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名为“与后殖民说再见”,更是有点骡套硬按在马嘴上,一味追求与国际理论接轨。“与后殖民说再见”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有没有像印度一样被彻底殖民过?

  后殖民主义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印度种姓研究,70年代后被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吸收,建立了文化研究理论。文化研究理论又被萨义德吸收建立了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所以,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印度殖民史上的。印度是一个被英国人彻底殖民的国家,国家元首早年是英国总督,法律也是英国制定的,最后印度人连母语都改成英语了。中国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是半殖民地社会,表现为租界的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以及逐渐产生的西方化趋势。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中国都与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没有关系,“与后殖民说再见”更像是一个印度的学术课题。

  中国目前正处在新的全球化实践的前沿,这是中国艺术理论和思想实践的历史机遇。从这个意义说,重要的不是引进国际的先进理论,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化现实,在对这种现实的描述中产生新的思想概念,并成为中国双年展的思想资源。


朱德群八十八

展览名称:朱德群八十八回顾展
展览时间:2008年9月19日至11月23日
展览地点:台湾历史博物馆
本展览是迄今为止朱德群在台湾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回顾展。他是第一位华裔法兰西学院院士,今年已经88岁高龄。本次展览展出的上百件作品涵盖了朱德群上世纪50年代早期至今的油画、水墨及书法作品,除了实体展览,主办方还将同步发行中英文展览图录,希望能全面展示和解析朱德群的艺术生涯。

简单画
展览名称:“穿越时空的灵光”阿兴画展
展览时间:2008年9月27日至10月7日
展览地点: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与题材相比,阿兴更关注绘画本体——画面的造型、色彩、构成等诸多形式感元素。他的油画造型简单、色彩不太合规矩、空间关系也有些错乱,但正是非科班出身让他的艺术创作有了独特的味道。他画过版画、做过出版社少儿读物编审,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画油画,这次展出的油画则大部分是近年的作品,也是他目前最大的一次个展。

出发
展览名称:“出发”——田野2008新作巡回展
展览时间:2008年9月24日至9月30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19件最新架上作品,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交通标志、天安门、四合院等形象,被艺术家用独具个人风格的色彩加以诠释,是旅法期间田野完成的一次个人风格的转变以及对艺术语言的重要探索。“出发”不仅暗喻田野作品中那些通往未知方向的道路,更是艺术家个人回到国内的一次重新开始。

张英海重工业
展览名称:“张英海重工业”个展
展览时间:2008年9月20日至11月2日
展览地点:北京都亚特画廊
“张英海重工业”是韩国人张英海与美国人马克·沃治于1999年建立的网络艺术组合,其作品主要强调音效和文本的配合,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艺术活动。本次展览将展示一组以中国人的生活与苦恼为主题的中文版作品,取材范围上至第一代华裔美国移民,下至当前中国艺术热的见证者,以期唤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懒美人
展览名称:“懒美人”田流沙画展
展览时间:2008年9月20日至10月19日
展览地点:北京三尚艺术
田流沙的作品体现了中国艺术家面对西方油画时,如何激发自身传统,如何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的问题。他的很多作品在技法上都有独到之处,形成了新的图像语言。从中性人到敦煌飞天再到“懒美人”,田流沙一直试图融合东西方艺术,在表达个体文化世界的同时,也展示了对外部世界和未来的关切之情。

宋冬
展览名称:宋冬
展览时间:2008年9月7日至10月5日
展览地点: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涵盖了艺术家自1994年以来的部分摄影、录像及装置作品,其中也会有新作首度亮相。艺术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把艺术作品做小、做细以达到回归平淡和平实的状态,他常运用低技术创作作品,并且不愿过多地对自己的作品和艺术思想进行阐释,以避免过多的阐释限制观众的个人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08 , Processed in 0.11724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