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满堂的《打工日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1:0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杜满堂的《打工日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09-6-10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乡村教师,竟然能成为央视《心理访谈》栏目的嘉宾,并与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阿果、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久祥,共同探讨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途径。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天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坞庄学校的普通乡村教师杜满堂,至今仍兴奋不已。
     老教师与打工仔  
    现年54岁的杜满堂,是个执教33年的老教师。2008年7到8月间,年过半百的杜满堂,不顾家里人的坚决反对,到山东荣城当了一回打工仔。在中国的打工大军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杜满堂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可他为什么要去打工呢?原因还要从他的二儿子杜国城说起。
    杜满堂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中师毕业后参加了工作。2006年9月,小儿子杜国城也以优宜成绩考上博爱一中,并获得过全校物理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杜满堂一直希望小儿子能比大儿子更有出息。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哪曾想,2008年春天,快要参加高考杜国城,执意要去福建打工。杜满堂一直没有明白:家里并不缺钱,外出打工为什么会对儿子有那么大的诱惑力?
    他不知道儿子为什么要外出打工,却对自己外出打工有着清醒的认识:“过去在教学中,学生辍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可万万没想到学生辍学的棘手问题竟然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了。抱着试试能不能解决问题、看看打工到底有什么吸引力的想法,我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打工的活儿特别累人,就连许多年轻人也吃不消,作为一个从教三十多年且年过半百的脑力劳动者,能够坚持下来实属不易,杜满堂不仅坚持到了暑假结束,而且还坚持写了几十篇的打工日记和多篇打工感悟。  
      日记本与报告会  
    儿子走后,杜满堂不断给远在福建的儿子打电话,告诉他实在不行就回来。儿子总是说:还不错,还可以。杜满堂根本不相信儿子的话。有了打工体验后,杜满堂更加坚信,儿子在外边混的肯定不会太好。不愿回来,肯定与他自己的执意要走如今又缺乏回家的“台阶”有关。外出打工有多难多苦,杜满堂深有体会: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混出个名堂的。通过与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儿子反复沟通,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苦心,终于从福建回到了家里。
    看了父亲的打工日记,杜国城哭了,为了父亲也为了他自己。2008年9月,杜国城又走进了焦作建筑经济学校的教室,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活。村里人知道这件事后,纷纷前来借阅、复印杜满堂的打工日记。乡里的其它学校也请杜满堂去给学生做报告。许多准备缀学外出打工的学生,在听了杜老师的报告后,放弃了缀学打工的打算。  
      小传播与大关注  
      乡村中学生缀学打工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杜满堂老师的打工之举,为这种探索平添几分悲壮。
      一个乡村教师的打工探索和几场自发组织的报告会,影响力是有限的,用几十天心血写成的打工日记,仅在村里、乡里传播,很难达到让更多学生受教育、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共同探索的目的。基于这种考虑,焦作市政协委员宋宝塘,将杜满堂老师的打工日记传到了互联网上,2009年2月13日,焦作沁园春论坛推出的《一个乡村教师的打工体验》打工日记连载,备受国内媒体关注,先后有《焦作日报》、《焦作广播电视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中国青年》等媒体记者对日记的作者进行了采访报道,国内的二百多家网站转发了相关报道。央视十二套《心理访谈》的编导曹琳,也从这众多的报道中发现了与众不同的“新大陆”。     
      传媒热点与独辟溪径  
     《焦作日报》、《焦作广播电视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中国青年》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让杜满堂和他的打工日记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他为什么去打工,就成了众多的传媒记者关注的热点。
       让杜满堂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十二套节目《心理访谈》的编导,将电话打到了他的家里,邀请他和他的儿子杜国城两天后进北京,去央视作访谈嘉宾。何为嘉宾?怎么访谈?谈些什么?自己打工与心理访谈有什么关系?杜满堂的心里充满疑虑。
         央视《心理访谈》的编导曹琳说:“我为什么要请你们来我们栏目作嘉宾?原因是这样的,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你的打工日记,也看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大家都在以事论事,很少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生、家长对子女缀学打工的行为教育不力,关键是缺乏有效的沟通,你却用自己的打工真实行动,架起了与儿子有效沟通的桥梁,并且极大地改善了与儿子的关系。这对于全国的观众,特别是广大的家长朋友,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面对学生与面对镜头  
       从教三十多年,杜满堂每天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学生。第一次走进央视演播厅,第一次面对漂亮的女主持人,第一次面对著名的北大教授,杜满堂教师的心里即激动又紧张。话不知怎能么说,手不知如何放。为了缓解杜满堂的紧张情绪,栏目编导曹琳告诉他:这是一个录播节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也不要紧,后期编辑可以处理。为了缓解杜满堂的紧张情绪,主持人阿果与杜满堂拉起了家长。  
      “杜老师,您要打工出门,家人支持么?”主持人阿果问。杜满堂无奈地摇摇头,“我爱人是极力反对的,她跟我闹过好几次。我执意要走,走的那天我爱人哭了。我当时很为难的,也犹豫了,但是为了儿子早回来,我就豁出去了。”
        在坐的张久祥教授说:“杜老师这么做等于是将要把自己置身于和儿子一样的环境条件下了,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就有了很多的共同话题,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杜老师的行为是在心理上的主动与儿子靠近,他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至于说到自己打工,理性地来讲,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把这样主动与孩子沟通的做法学习开来,这是很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1:59 , Processed in 0.07930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