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建光:我们为什么要做口述历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22: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建光:我们为什么要做口述历史?




[摘要]我们每个人是有来由的,不仅仅是孤立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而且我们有我们的血脉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编者按:10月17日,“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第二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特邀嘉宾唐建光与大家现场分享口述历史的苦辣酸甜,和他们对于如何去做口述史的理解,对喜欢口述史的和咱们参赛同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哦~拿去,不谢!——春秋君


转播到腾讯微博


唐建光,从事新闻行业20年,曾任《中国新闻周刊》时政部主任,《看历史》杂志主编,现任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从新闻,到历史,再到口述历史,其中的感悟与思考是什么?个人历史、口述历史的价值在哪里?


现场讲述文字实录精选:

我们中国人可能是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历史教育,基本上从小学开始,就有历史相关的课程,一直到大学,都有历史课,革命史,党史或者什么近代史、现代史,非常完备的历史教育,但是呢,这个并不是历史的全部,那么另外一部分,就可能需要我们把记忆口耳相传,所以,这也是今天和我们的主题相关的,为什么要做让大学生来书写、记录、分享自己身边的历史?

为什么要做?

举个例子,我在三亚过年,想到了一件事,因为我家有个特殊情况,我的长辈,都相对去世的比较早,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去世了,所以对他们和我自己的家族,我基本上是很少知道的,就比如说我们家是在四川,那么都知道,四川的很多人都是湖北陕西往四川来的。

我听我妈妈说,当时我的母亲这系是来自于陕西,父亲可能来自于湖北,但具体怎么回事都不知道。有一天,我说要给我当时11岁的女儿一百块钱,让她去列出最多的,跟她有关系的亲戚的名字,在还没拿到这一百块钱时,她开始和她的两个表哥为了这一百块钱去打电话、发邮件和现场询问,比如,她问她妈妈,你的爷爷叫什么名字,你的外公叫什么名字……问了一圈下来,她给我的提供了113个人的名字。

我当时非常非常惊讶,为什么呢?因为70%我不认识,甚至80%,我估计我自己熟悉的人就二三十个人。所以我在想,中国有非常好的修家谱和家史的这种传统,但是我们经过这一百多年的战乱、动荡什么的,其实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的淡漠了,所以我在想,你可以想一想你自己,你能够举出多少个自己的亲人的名字?我不知道,反正我们家,我自己的实际记忆是三十多个,但是我的女儿能找到一百多个,她比我厉害多了,她让我感觉到我们每个人是有来由的,不仅仅是孤立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而且我们有我们的血脉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个人史和自己的关联?

开始做《看历史》的时候就学做大历史,但是我们中间有个栏目叫《家史》,这个栏目的家史就是讲个人史。其中有一个故事我觉得印象很深刻,就是一个北京的老人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得到一个信息,说德国总理访华的时候,给中国政府捐了一个档案复印件,什么档案复印件呢,大概一九零几年的时候,德国的一所大学,培养出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博士叫李复己。这个东西拿到中国之后,中国政府不知道给谁,然后就给了北大,北大说我们历史上没有一个叫李复己的毕业生。后来查了很长时间,才查出李复己是中国工学毕业的,结果和复旦有关系,然后复旦就把这样一个历史的印证,把它带回了家,但是没有人知道,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只知道一个叫做“李复己”的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西方培养出的物理学博士,但是不知道他后来去哪了。

直到很长时间之后,在北京,他的儿子,具体名字我记不清楚了,看到了媒体报道,说我父亲就叫李复己啊,然后他正好退休了,就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他父亲的踪迹。他发现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博士(也就是他的父亲)的人生轨迹:二三十年代毕业之后,回到中国,在一个公司做工程师,然后在37年之后辗转到了四川自贡,在盐厂里面做一些修桥啊、修路啊这样的工作。就是这样的一个,应该具有很好的天分的物理学家,他最后的归宿是在五十年代,去教中学英语,直到他去世。当时我们看到他的故事,觉得中国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国家是不知道的,我们中国政府不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很优秀的物理学博士他曾经挑战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定律,所以获得了这样一个博士学位。但是他后来的生活和命运,被时局和战争所改变,一直默默无闻,以至于他的儿子都不知道父亲曾经有这么一段过去。

所以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一直想做大历史,想去用新的方式去书写这个世界和国家,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这是个太过宏大的想法,后来我发现,中国缺的不是这种叙述,因为从我们的教育开始,就一直讲的是宏大叙事,但是我们的这种草民、普通人、你身边的历史是从来没有被关注的,我认为我们做个人史做口述影像,记录自己身边的历史,首先是为自己。

我们在2011年做了一个全国中学生的历史记录大赛,当时为什么要做呢?因为我们全国的中学生,包括在座的人大学生考一些课程,尤其是文史课程分数一定不会低,你们可以非常好的背诵出帝王将相的名字,背诵出时间地点,背诵出我们每一个事件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规律,但是,你们知道自己亲人的名字吗?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从身边出发,一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一是从课本走向现实,去寻访自己的历史。

到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第五年吧,每一天都有数百个中学和数万名学生参加,所以我们就开始了在各个学校进行培训,一个一个的教,方法就很简单,让自己身边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你忠实的把它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就这么简单。

经过很长时间的培训,现在终于有一些比较好的故事出来了,这些故事一旦结成集,就会让我非常非常感动。我记得第一届参赛的有个山东师大附中的学生,他一直觉得他们家气氛比较怪异,觉得这个家庭老是有一个阴影在他们身上,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个曾外祖父,从民国开始到新中国一直被认为是汉奸,然后他们家因此有了汉奸头衔,一直抬不起头来,全家人都觉得自己家族的血脉里面,有一个这样不名誉的东西。

那学生说我不管他是不是汉奸,我要知道真相,于是他自己去寻访自己的家人,去寻找材料,最后证明了,他的这个曾外祖父其实不是汉奸,而是为山东的现代农业做出贡献的开山之祖,他把这个答案告诉他的母亲和外婆的时候,全家人都哭成一片,因为他们几十年就被这个不名誉的山压着,现在终于拨云见日了,心里终于开朗了。

会有哪些收获?

我想,个人史都是跟自己有关系的,而中学生写史大赛中体现最多的是什么?

第一是真情沟通,比如说,我们那一代大概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末期,但是我们的上一辈,再上一辈他们都经历过大饥荒。我们有些人可能会去嫌弃自己的爷爷奶奶,会觉得他们特别的、不可理喻的节俭。包括我的岳母,有一次,我们家里的饭都已经锼了她还要吃,她舍不得倒,我说这个饭可能是价值一块钱,但是如果你拉肚子,你可能会需要花几百块钱来治疗它,但是我没办法说服她改变这个习惯。如果有年轻人觉得她不可理喻、不可思议,那么这就可能会造成很多代际的隔阂。但是你真的知道她或者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吗?他们的弟弟妹妹可能在五十年代,曾经因为灾荒去世,而他们经历过的大半生都是物质匮乏的,他们永远有种饥饿感,这种饥饿感是在自己的骨子里的。即使可能他们家里实际有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他们可以买几万袋大米了,但是他们舍不得吃。所以可能之前我们要从历史角度来讲,但在实际上我们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它带来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沟通。跟你身边的亲人、跟你身边的朋友、跟你的长辈、跟你所处的故乡去了解,去沟通,然后达成一种默契或者共识,这是我们感觉到第一点。

第二是认识到真实的历史。

第三是我觉得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通过自己去采访、记录、制作这样的一个过程,大大的锻炼了自己。这个活动中,我们刚开始比较头痛的就是:大家都可能会写很好的文章,但是呢,他如何能够去找到好的故事?能够用影像或者文字把它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

这个就是刚才我讲的,我们有很好的很完备的历史教学,但是你未必懂历史,你未必知道真实的历史,你未必知道身边的历史,而我们这个写作的训练,就是去打破今天作文基本上千篇一律、格式化的模式。而是能够去真实的记录,去真实的发现和真实的表达,以及在你的周边进行分享传播,我觉得这是我们做这个活动的想法。

从我们的角度上来说就是希望通过这些,你能去发现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然后去达成沟通,去了解真实的历史,去训练自己的一种能力,这是我们在做这个活动的,从我们的角度的一个初衷,给大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06 , Processed in 0.07354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