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24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战电影70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03:2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战电影70录(一):灾难世界来源:新京报
70年,二战烽烟已远,但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与反思。为此,我们选出70部二战题材的电影来呈现这段历史。这些影片有老片,也有新作,有庄重巨著,也有诙谐之作,如同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二战的轮廓,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道强光,照亮历史与未来。

    公元1945年9月2日,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与军方代表签下降书,为期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落幕,历时八载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终于迎来胜利——这个伟大历史时刻,距今已整整七十年矣。
  70年,二战烽烟已远,但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与反思。史书卷帙浩繁,影像则更生动直观,为此,我们选出了70部二战题材的电影来呈现这段历史,这些影片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前苏联、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荷兰、前南斯拉夫、波兰、芬兰、捷克、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有壮怀激烈的《血战台儿庄》、气势恢宏的《解放》五部曲、悲天悯人的《辛德勒的名单》、震慑心灵的《拯救大兵瑞恩》,甚至黑色反讽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片,也有近年来的新作,有庄重的史诗巨著,也有诙谐的游戏之作,如同多棱镜,每一个镜面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二战的历史轮廓,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道强光,照亮历史与未来。
  策划:金秋 许乔洋 特约撰稿:曲飞 统筹:李世聪 何建为
  01 《白丝带》
  国别:奥地利/法国/德国 年份:2009
  纳粹小时候
  要介绍的第一部“二战电影”,并不直接涉及二战,此所谓工夫在诗外。
  2009年,闷片大王迈克尔·哈内克推出了这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讲德语的小村,片名中的“白丝带”,其意义约略等于霍桑的“红字”,是一种特殊身份的标记,是父母给青春期子女绑上,用以警示其诚实、守贞的象征物,也代表着父权的绝对权威。
  所以,被绑上白丝带的孩子会被同伴视作异类。而不同于“红字”体现的放逐与弃绝,白丝带是可以解下来的,所以,当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合乎规范,他们可以将之解下,宣告孩子“刑满”。也就是说,白丝带的一系一解之间,儿童完成了对自我的扼杀和对群体生活与价值观的服膺。
  然而道貌岸然的成年人一面要求儿童存天理灭人欲,一面暗地里自行其是,算计、说谎、淫乱,这种环境中的儿童,表面恭顺着成人制定的规则,实则心理早早被扭曲,充满着残忍和对世界的不信任,暗地里恶作剧、纵火、绑架并殴打贵族子弟,无所不为。旧时贵族主导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解体所带来的转型之痛和社会危机,更加剧着这种暗流汹涌。结尾处借剧中人之口交代出时间背景——“斐迪南大公遇刺了(1914年)”,此时导演想探讨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纳粹何以成为纳粹?正是一群这样背景下成长的孩童,在二十余年后构成了“第三帝国”的主干力量,无怪有人将该片片名直接译为:纳粹小时候。
  02 《意志的胜利》
  国别:德国 年份:1935
  独裁者图腾
  这是本专题所述影片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部,全部镜头来自真实历史画面,“担纲主演”的是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一干纳粹首脑,这就是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争议名作《意志的胜利》。
  这是一部关于1934年纳粹纽伦堡党代会的纪录片,当时希特勒已解散议会取缔政党,成为标准的独裁者,但在纳粹宣传机器的运作下,德国民众视他为民族救星。本片正是这种造神手段之一,片中整齐的队列、旗幡招展的会场、激情澎湃的演说,配以恢弘的瓦格纳的交响乐……种种“集体主义美学”的运用,使其极富感染力。而正是在这样的群体无意识中,德国走向了战争。
  因此,重温本片不但是对历史最直观的回顾,更不失为对未来的镜鉴。

  03 《二·二六》
  国别:日本 年份:1989
  愚狂与冷血
  纳粹在德国得势的同时,东方的日本也正戾气弥漫。
  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社会危机严重,于是以侵略转嫁危机的呼声渐高,日本的制度设置也使军方不受政府节制,愈发肆无忌惮,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皇道派”军官攻击相府,斩杀数名内阁大臣的政变,史称二·二六事件。肇事者虽被惩处,但该事件加速了日本的军国化进程。
  虽然二·二六事件是日本现代史上的重要节点,但在影视界,只有大导演五社英雄曾在晚年时将之搬上银幕。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值得称道,但导演以“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奔驰!”(语出一当事军官遗书)的青年热血,婉转地为事件开脱,使影片失之应有的深刻。

  04 《七七事变》
  国别:中国 年份:1995
  血染京城月
  二·二六事件之后,日本的军国化已不可逆,终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启衅,此即为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和中国八年抗战的起点——卢沟桥事变。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旨在追溯抗战起始点的《七七事变》,从开战前中日两军在丰台狭路相逢互不相让原地踏步的剑拔弩张,到事变爆发时各方力量的纵横捭阖,再到7月28日南苑之战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士殉国,29军余部悲壮撤军。
  每年7月7日,总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该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历史认知,都有些受限于时代,但基本呈现了事件原貌,这段历史更是值得铭记。
  05 《八百壮士》
  国别:中国台湾 年份:1975
  泪满黄浦江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爆发了淞沪会战。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役,自1937年8月13日开战至同年12月撤出战区,中方投入兵力80万,伤亡近30万(含撤退途中),最终上海沦陷。
  毋庸讳言这是一场败仗,但其中不乏彰显中国军人勇毅的场面,例如著名的“八百壮士”。10月26日淞沪会战尾声阶段,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部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日军猛攻下坚守4昼夜,最终奉命退入英租界,参与此役的国军将士赢得举世钦敬,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余人)。是役,还有一名女学生杨慧敏冒死穿越战区送来国旗,四行仓库上空飘扬的国旗,一时成为上海抗战之象征。
  1938年中国电影人拍摄过“八百壮士”,1975年台湾地区再次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而片中饰演杨慧敏的,正是当时出道未久的林青霞。
  06 《南京!南京!》
  国别:中国 年份:2009
  血海金陵天地悲
  1937年12月13日,中国人心底永远的痛。是日,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其后,长达六周的时间里,日寇将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淞沪会战虽然以日军占领上海而告终,但战事持续近三个月,不但让开战伊始日本军方“三月亡华”的狂想破灭,也使得国民政府赢得时间为日后的持久抗战布局。因此,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力主攻打南京,以图挽回颜面。12月5日起中日军队在南京外围交战,13日,南京失守,约5万名日军士兵涌入城内,烧杀淫掠,截至次年2月,共有约30万同胞罹难,基本都是无辜平民及被俘官兵,财产损失则无可估量,正是“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此即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浩劫,南京大屠杀,中国现代史上的痛点。或许是这段历史太过沉重,相关的影片如吴子牛的《南京1937》、陆川的《南京!南京!》、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德国导演加伦伯格的《拉贝日记》等,不谋而合地选择用小人物,或旁观者的视角,以点带面地呈现历史。《南京1937》与《南京!南京!》等片各有优点,但都出现涉嫌“洗白”日本侵略者的处理,一度被诟病,但其实将“人性”与“兽性”的交相对比更加发人思考,是战争让平常也斯文守礼的人变成野兽,这种透析较之单纯的控诉,应该更有价值。
  07 《血战台儿庄》
  国别:中国 年份:1986
  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年岁末,以平津为中心的华北和以沪宁为中心的华东都已失陷,两地间的战略要津徐州则仍在国军控制下,为使两处占领区连片,日军于1938年初发动了徐州会战。
  这是淞沪会战之后中日又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持续四月余,其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苏鲁交界的台儿庄一带,在滕县、临沂、台儿庄等系列战斗中,国军毙伤日军约2万(日方称1.1万余),取得抗战以来最大战果。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鼓舞全民士气的一场大捷,而当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问世,又收获政治奇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反映抗日正面战场的作品,影片正面描述了蒋介石、李宗仁等历史人物,为蒋经国所赞赏,并因之促进了两岸交流。
  08 《太行山上》
  国别:中国 年份:2005
  黄土岭上烽烟急
  当国军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斗在敌后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革命军第八路军”,于1937年9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开辟抗日根据地。电影《太行山上》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这是一部题材跨度很大的影片,包括了1937年9月著名的首挫日军之役平型关伏击战,但高潮部分无疑当属1939年11月的黄土岭之战。该年秋,华北日军对解放区实施大扫荡,由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指挥,八路军诱敌深入,在黄土岭包围阿部所部,后者被击毙。阿部规秀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击毙的军阶最高的日军将领,对此,日媒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
  09 《卡廷惨案》
  国别:波兰 年份:2007
  国破境绝尸骨寒
  中国军民力抗日寇两年之后,欧洲的战事也终于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白色方案”,侵入波兰,作为波兰盟友,英法对德宣战,因此德波战争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起点。
  面对德军的“闪击战”,波兰无力抵抗,一月而亡。由于战事的一边倒,关于这场战争本身的影片并不多见,2007年,却有一部波兰佳作,将镜头对准了波兰亡国后的另一段痛史,这就是《卡廷惨案》。
  当时,苏联以保护侨民名义出兵占领波兰东部,俘获了2万余波兰军官及社会精英,次年春在卡廷森林等地将之秘密处决。电影《卡廷惨案》从德军入侵讲起,直到战后,卡廷惨案真相逐渐浮出,以四个家庭的遭际为线索讲述整段历史,全片气质冷峻肃穆,以白描手法还原了波兰的惨痛记忆。
  10 《国王的演讲》
  国别:英国/澳大利亚
  年份:2010
  万里战火一言决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关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及其发音矫正师罗格的传记电影。乔治六世患有口吃,最怕在人前演讲,但当二战爆发,作为国王,他必须宣读对德宣战的诏书。
  《国王的演讲》的高潮部分,就是国王的宣战时刻,最终他克服生理障碍完成演说,鼓舞了士气。导演将希特勒演讲的历史画面穿插在片中,与讷于言辞的乔治六世相比,显然远有过之,就如同当时德英的实力对比,所以,影片中乔治六世困境中战胜恐惧的心理历程,也可视为当时英国不畏强敌奋力苦斗的写照。

  11 《赎罪》
  国别:英国 年份:2007
  真实战争没那么浪漫
  1940年春天德军掉头杀向西欧,四五月间席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五国,5月底逼得英法比利时34万联军弃守大陆,自5月26日至6月4日,从法国敦刻尔克港撤往英国,丢弃了大批给养装备,靠着奇迹般的运气才得以逃脱,这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世评价普遍认为,敦刻尔克撤退使盟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堪称伟大胜利。但在当时,盟军是在一连串失败后仓皇遁逃,狼狈不堪。
  这样的场面在电影《赎罪》中被呈现,影片改编自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本质是一部爱情片,敦刻尔克撤退只是一个背景情节,但愁云惨雾笼罩的历史现场被精准还原,揭示了战争被英雄主义叙事掩盖的另一面。

  12 《不列颠之战》
  国别:英国 年份:1969
  高度还原最经典空战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的抵抗基本瓦解,欧洲肩负抗击纳粹使命的仅剩英国。
  临危受命的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及皇家空军上将休·道丁等主战派坚拒对德媾和。7月10日起,德国空军持续轰炸伦敦等城市,英军奋勇还击,这就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不列颠战役。战事主要集中在1940年7月-10月,后续持续到次年6月,其间英国损失惨重,但以寡敌众的皇家空军取得了2比1的胜绩,挫败德国登陆英伦的计划。
  作为英国在二战中最值得骄傲的战绩,不列颠战役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1969年的《不列颠之战》堪称其中经典。剧组努力下,英国当时能搜罗到的二战老飞机悉数出镜,尽管多数高龄机已无法升空,只能在地面上亮个相,但这样的高度还原,仍令军迷们乐道。

  13 《莫斯科保卫战》
  国别:前苏联 年份:1985
  退无可退,死守家园
  1941年6月,二战局势再度突变,德国于6月22日突然发动550万大军,攻击签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由于准备不足,苏军陷入被动节节后退,9月30日,德军已兵临莫斯科。退无可退的苏军凭借巨大人力牺牲,终于守住首都,次年1月德军撤走。此前横行欧陆的德军兵钝莫斯科,迅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苏联庞大的战略空间和人力资源发挥作用,并最终反败为胜。
  前苏联时代拍摄过数部反映卫国战争的史诗巨片,《莫斯科保卫战》正是其中之一,该片共分两部四集,虽然不乏带有时代痕迹的政治说教,但壮观的战争场面在影史留名。

  14 《狼牙山五壮士》
  国别:中国 年份:1958
  以寡敌众鼓舞人心
  1941年8月,华北日军对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实施扫荡,在掩护主力转移过程中,涌现出了著名的英雄团体,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名八路军战士受命掩护主力。9月24日的战斗中,五壮士在河北易县狼牙山力阻上千日伪军两天,直至主力安全撤离,弹尽粮绝的五壮士跳崖,葛、宋二位幸存,其他三人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当时就传遍解放区,1958年拍摄了同名电影,较之其他抗战片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五壮士真人真事的战斗事迹,显然更具感染力。
  15 《虎!虎!虎!》
  国别:美国/日本 年份:1970
  美日联手“再现”珍珠港
  “虎!虎!虎!”是珍珠港事件中日本鱼雷机奇袭成功的报捷代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不能再偏安西半球,终于挺身而出,充当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绝对主力。
  二战爆发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迫于民意奉行中立。但随着德日的扩张,美国与之矛盾日增,终至不可调和。1941年,侵略东南亚的计划被美国阻止后,日本决心对美开战,该年12月8日,日本出动第一航空舰队6艘航母空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击沉美军5艘战列舰,击伤3艘,并造成四千余人伤亡。发动袭击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感叹,我们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果然,随后美国对日本及其盟友德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加入,让这场战争真正升级为“世界大战”。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独立以来所遭受的最惨痛的重创,因此美国人一直深怀珍珠港情结。1970年,美日合拍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尤为难得的是双方导演理查·弗莱彻和深作欣二都克制住了悲情叙事和英雄视角,着力于在宏观层面上复盘历史,如日本的决策过程和美方情报应对上的可商榷之处。
  此外,拍摄的硬件也是超强配置,美军航母约克城号“扮演”了二战中的日军航母加贺号,好人理查号则扮演了当时已退役的一代名舰“大E”企业号。这样的“阵容”,令后来迈克尔·贝重金打造的《珍珠港》相形见绌。

  16 《大偷袭》
  国别:美国 年份:2005
  直面战争苦难胜于歌颂
  偷袭珍珠港后,掌握了制海权的日军在东南亚横行无阻,先后夺取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其中最激烈的战斗与最残酷的暴行,都发生在菲律宾。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的同日,日军就袭击了菲律宾。次年3月,驻菲的美军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撤往澳大利亚。4月9日,坚守在巴丹半岛的美军投降。10日-22日,7.6万美菲战俘被逼前往136公里外的战俘营,短短的路程中由于日军的虐待,2.2万人丧生,后世称之“巴丹死亡行军”。
  2005年的美国电影《大偷袭》,虽然主要讲述1944年美军解放菲律宾战俘营之战,但也用了相当篇幅描绘了巴丹死亡行军,这种对战争苦难的呈现,其价值高于单纯的对胜利的歌颂。

  17 《东京上空三十秒》
  国别:美国 年份:1944
  成果甚微,只为提振士气
  这部电影的情节,是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后续,拍摄年代却远早于《虎!虎!虎!》。该片上映于1944年8月,二战最后的攻坚阶段。影片中的空袭东京,是1942年美国政府对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回应,当时美军用航母大黄蜂号运载16架陆军B-25轰炸机空袭了东京。行动由著名飞行员詹姆斯·杜立特上校领衔,故又称杜立特空袭。虽然成果甚微,但提振士气的宣传效果显著,本片就是由参与该行动的飞行员泰德·罗森同名回忆录改编,书和影片都着重呈现了中国抗日军民对美军飞行员的救助和为此付出的牺牲。

  18 《中途岛》
  国别:美国 年份:1976
  明星云集,编排乏善可陈
  杜立特空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日本海军为防止本土再次遭袭,将防线向东推进,目标直指美国中途岛。日军更想借此诱出美国海军主力,聚而歼之,为此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出。但美方的情报人员破译了日军电文,新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沉着部署,用三个航母编队与中途岛驻军配合,一举击沉日方出动的全部四艘航母,日本开战以来的制海权不复存在。
  如同一个隐喻,“中途岛”之战标志着太平洋战争棋过中盘,但这样一场里程碑意义的战役,影视作品的呈现却只能说不尽如人意,1976年的美国电影《中途岛》,虽说阵容众星云集,但全剧编排乏善可陈,更有很多镜头取材于纪录片甚至其他电影,有浪费题材之嫌。

  19 《细细的红线》
  国别:美国 年份:1998
  人性与杀戮间只隔一线
  中途岛战役后,太平洋战争的主要战场移师大洋洲东北的所罗门群岛,美日双方的目光汇集在一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岛,这就是瓜达尔卡纳尔岛,绿色的地狱。
  这是一个覆盖热带植被的岛屿,地势险要毒虫出没,但由于位置极佳,适合修建大型机场,美日双方都对这里志在必得,日军于1942年5月占领该岛,8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登陆,此后直至次年1月日军逃离瓜岛,双方在该岛及周边海域大规模陆战3次,海战6次,日军折兵近两万,美军伤亡约六千,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级别舰艇,都有二十余艘。
  这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最漫长血腥的一役,二战结束后,有位老兵詹姆斯·琼斯将瓜岛战役写成了小说《细细的红线》,轰动一时,书的扉页上写着一句美国西部谚语,“智者和疯子之间,只隔着一条细细的红线”。
  1999年,泰伦斯·马利克拍摄了同名电影,西恩·潘、阿德里安·布罗迪、乔治·克鲁尼等全明星阵容出演,让观众期待这是又一部战争大片,但上映之后,观众发现马利克竟将之拍成了一部“文艺片”,招牌的“意识流”手法搞得人不知所云。
  其实,这不是导演剑走偏锋,而恰恰是琼斯原著的气质,这部反战基调的小说里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热血激情,其表达的主题正是在瓜岛这样极端的环境里,文明世界应有的秩序都变得界限模糊,胜利还是失败,生存还是死亡,莫不如此,人性与杀戮机器之间,所隔的也不过是一条“细细的红线”。
  20 《苦战科科达》
  国别:澳大利亚 年份:2006
  你能嗅到战争的窒息感
  瓜岛鏖战的同时,南太平洋的其他角落也进行着同样的血腥绞杀,比如1942年7月-11月间的新几内亚科科达小径之战。
  当时,日军翻越新几内亚岛的天险欧文斯坦利山脉,试图偷袭岛东南部的盟军控制区。驻岛的盟军以澳大利亚军队为主,通过为期两月的艰苦拉锯战,终于打退日军。
  这是澳军在二战中的光荣战绩之一,2006年澳大利亚拍摄了《苦战科科达》,限于制作成本,没有同类片中宏大的战争镜头,甚至交战场面都很少,但这个因陋就简,反而成就了本片的独特气质,险僻难行的山道、昏暗压抑的丛林、神出鬼没的敌人,无不透出战争带来着窒息感,因此,该片译名中的“苦”字,堪称抓住了影片神髓。

  21 《兵临城下》
  国别:美国 年份:2001
  坚城之中活不过九分钟
  1942年,在莫斯科城下无功而返之后,德军将主攻目标转向了对苏联工业、能源、交通、粮食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南俄,此时他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坚城:斯大林格勒。
  德军调集了13个师27万兵力以及上千架飞机,逼近斯大林格勒。7月,苏德两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交兵,9月德军突入城内展开巷战,随后苏军转入反攻,战事持续到次年2月,德军被全歼。双方累计投入兵力分别达100万和250万,德军伤亡在85万以上,苏军伤亡则超过百万,有历史学家称战事激烈时士兵在战场上平均存活时间只有9分钟,此外苏方更付出了整座城市被毁和数十万平民伤亡的代价,这些数字均为世界战争史之最。战役结束后,苏德力量对比发生倒置,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局势也转为对轴心国集团不利。
  从前苏联到俄罗斯,历来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电影都着重呈现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上述的血腥数字被虚化为崇高的牺牲,反倒是一部2001年的美国电影《兵临城下》,直面了战争的血腥。
  影片主角是确有其人的苏军神枪手瓦西里,但除了他的英雄事迹,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也表现了战争双方对生命的无视,例如开场部分,刚下火车的新兵们,有的甚至枪都没领到就被驱赶着冲向德军阵地,退缩甚至迟疑者,都会被本方的督战队射杀。虽然这种处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苏俄一贯的成见,但苏军超高的伤亡率都是确凿史实,将之呈现于银幕,不但是对历史的还原,更可算对死难者的祭奠。
  22 《血战阿拉曼》
  国别:美国 年份:1953
  对于世界他只是一个兵
  北非战争始于1940年,意大利进攻英国的非洲殖民地,但被只有己方兵力五分之一的英军击败。1941年德国介入,由名将隆美尔领衔,随后德意军与盟军展开拉锯战。1942年7月德意军进抵埃及北部的阿拉曼,威胁开罗,如其控制埃及,则将阻断苏伊士运河,使英国无法获得来自中东、印度的能源与兵源,因此情势十分危急。10月23日,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发起阿拉曼战役,11月3日德意军败退,自此北非战场形势转为盟军进攻,德意军撤退,次年北非战争结束,盟军获胜。
  阿拉曼战役和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瓜岛战役,并称为盟军战略反攻的三大里程碑,1953年,北非战争结束10年之际,曾有一部讲述这段历史的美国电影《血战阿拉曼》,2002年,斯皮尔伯格监制了同名的意大利电影。
  不过阿拉曼战役最令后世动容的,恐怕还要数战役阵亡将士墓碑上那句锥心的名言——“对于世界,你只是一名士兵;对于家庭,你就是全世界。”
  23 《撒哈拉沙漠阻击战》
  国别:美国 年份:1995
  北非战场中的一口枯井
  如果说1953版的《血战阿拉曼》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撒哈拉沙漠阻击战》则可以视为这段历史中的一个别传。
  影片的故事是,阿拉曼战役期间,沙漠里一群被打散的美英散兵游勇寻找大部队,却发现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德军,为了防止他们威胁阿拉曼战场的侧翼,这支十几人的小队决定凭一辆坦克和一口枯井与敌军周旋。
  该片的故事情节无可稽考,片中的美国军官精明又无畏,让军阶比他高的英国军官主动让出指挥权,这是好莱坞电影典型的“美国人拯救世界”模式,不过该片剧情设置巧妙,扣人心弦,也不失为反映北非战场的佳作。

  24 《猎杀U-571》
  国别:美国 年份:2000
  智取大西洋上的“梦魇”
  二战开始前,德国海军较之英国处于绝对劣势,为此他们扬长避短,海军司令邓尼茨于1939年实施“狼群战术”,以U型潜艇作为主力,袭击英军的补给船只,试图以此切断英国对外联系。自此,神出鬼没的德国U型艇成为大西洋上船只的梦魇。
  电影《猎杀U-571》就根据这段历史改编而成:1942年4月,一群驾驶老旧潜艇的美军发现一艘受伤求救的德国潜艇U-571号,遂伪装成德军修备船,夺取了U-571,更因而得到了艇上的德军通讯密码本,立下奇功。
  影片情节紧张跌宕,被誉为潜艇片经典。不过与史实出入较大,所谓“美军俘获U-571”,其历史原型是英军俘获德国潜艇U-110,时间也不是1942年,而是1941年。此外影片在武器性能上,也有所夸张。
  25 《一九四二》
  国别:中国 年份:2012
  抗日战争下的饥寒交迫
  世界处在战争中,但不是只有战争,还有生活。
  1942年,处在中日交战区的河南省,遭逢旱灾,民众流离失所。而日军虎视在侧,国民政府不得不以军需为优先,加上地方官员的贪腐克扣与扯皮,灾民得不到救助,陷于饥寒交迫。
  灾变过去70年后,刘震云原著、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上映,重现了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民生之艰,更将这场灾难放在抗日战争整个民族灾难的背景下,“饿死一个灾民还是饿死一个当兵的”,这样无解的难题让人不知该如何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03:30:24 | 只看该作者
二战电影70录(二):人物特典
  人物特典
  历史大人物,银幕男主角
  他们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他们是金戈铁马的军事家,他们是济世救民的慈善家,他们是处心积虑的阴谋家。他们是银幕上的主角,他们更是历史中的主角。


  26 《二战三巨头》
  国别:英国 年份:1994
  严格地说,这只能算是一部电视电影,由英国BBC电视台推出,若不是曾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中国的《正大剧场》亮相,恐怕中国观众都不会听说过这部小制作。
  虽是小制作,讲的却是真正的大人物,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二战中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影片就是以这些大人物的视角,带观众审视他们擘画的战争蓝图。
  这里也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甚至接近一部室内剧,镜头集中在三巨头之间的较力,他们既是盟友,又需要为各自国家的利益锱铢必较,从卡萨布兰卡到开罗、德黑兰,再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当时罗斯福已病故),谈判桌上的折冲樽俎,激烈程度比之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27 《巴顿将军》
  国别:美国
  年份:1970
  乔治·巴顿是二战中的美军王牌,他的传记电影《巴顿将军》,也几乎成了后来传记片的标杆。
  导演斯凡纳几乎是按古希腊悲剧的模式来塑造巴顿,开篇,巴顿在巨幅星条旗前的长篇演讲,奠定了热血昂扬的主基调,但接下来巴顿辉煌与落寞交织的二战生涯一点点展开:从1942年登陆摩洛哥,到1943年转战突尼斯、西西里、意大利,所向披靡之际,却因殴打士兵受处,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被安排给并不服气的蒙哥马利打下手,年底又在阿登会战中力挽狂澜,最后却在1945年胜利之后与前苏联交恶,为了政治稳定,再度被雪藏,最终丧生于年底的一场车祸。
  影片中的巴顿,深具宿命色彩,例如他曾在突尼斯的迦太基废墟凭吊古人,幻想自己的前世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似乎他就是个为战争而生的人,性格强烈又倔强不知变通,这样看来,战争结束时,他的功成身死也就成了宿命的必然。


  28 《步入辉煌》
  国别:中国 年份:1994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出关,东三省沦陷,但抗日斗争从未停止,1936年,东北诸抗日武装整编为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杨靖宇将军,他于1932年奉命来到东北,整合抗日力量,8年间转战白山黑水,令日伪军闻之胆寒,1940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敌军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连日军都不免肃然起敬。
  《步入辉煌》讲述的就是杨靖宇将军杀身成仁的最后时刻,虽然他的事迹国人大都耳熟能详,但影片呈现的杨靖宇及东北抗联绝境中的不屈斗争,仍足令观者动容。


  29 《辛德勒的名单》
  国别:美国 年份:1993
  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个德国商人,他伪造证件、行贿、投机,曾为纳粹效力,并和党卫军关系密切,但他从事的,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事业,他工厂里出产的,是犹太人的生存机会。
  纳粹德国时代,被屠杀的犹太人多达600万,这是犹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人道灾难。犹太裔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选择了辛德勒的故事,作为呈现这段痛史的剖面。
  连姆·尼森饰演的辛德勒,在接触了同胞罪行和犹太人悲剧后,从一个只知逐利的商人变为犹太人的同情者、拯救者,他通过贿赂等手段,将犹太人召入自己的工厂充当工人,借此保护他们免于被关进集中营。二战期间,一千余名犹太人这样获救,虽然这对犹太民族整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辛德勒的努力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为一些人提供了生的希望,这也正像斯皮尔伯格镜头下,一片压抑惨淡的黑白色里,小女孩衣裙的那一缕绯红——这是希望的颜色。


  30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国别:日本 年份:2011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要决策者,也因这一成功战例,被捧为日本海军版的“名将之花”。
  山本五十六于1943年4月18日在南太平洋乘飞机出巡时,因事先行踪泄露,被美军的飞机狙杀于布干维尔岛上空。他的意外死亡却也可说是幸运,这让他躲过了战后的审判,逃过“战犯”罪名。因此,在日本关于旧海军的电影中,山本往往以正面形象出现。
  2011年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对山本及日本海军的涂脂抹粉之处,数不胜数,但在一个问题上,还原了历史真相:山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曾极力反对与美国开战,认为这将招致亡国之祸。可惜,他没有、也无力坚持己见,终于日本和他本人的下场都无可避免。
  这样看来,虽然山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除了不宣而战的珍珠港,并没有什么拿得出的胜绩,远不能匹配日本人奉上的盛誉,但他不失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统帅。

  英雄与美人,虚构却铭心
  他们是银幕上的虚构人物,他们也是无数具体、真实形象的总和,他们的名字不曾出现在真实历史里,他们的名字却成了这些历史的代称,深植于观众的心中。
  她们本有绮丽的人生,却被战火摧折,她们本有天赋的丽质,却因之招来不幸,在战争中,她们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但软弱从不是她们的名字。

  31 《平原游击队》
  国别:中国 年份:1955
  “李向阳”,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平原游击队的主角,双枪李向阳。
  这位游击队长活跃于冀中根据地,1943年华北日军的扫荡中,李向阳不但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更将敌军诱入埋伏圈,全部歼灭。这就是《平原游击队》的故事梗概,老艺术家郭振清饰演的李向阳,除了正面人物的“高大全”,还多了一分脱胎于中国传统演义小说里草莽英雄的率真可爱。
  而“李向阳”虽是虚拟人物,但这个形象也非无本之木,这就是著名抗日英雄郭兴将军,他16岁参加八路军武工队,电影中李向阳的许多事迹就是他的真实经历,谈到和“李向阳”的比较,郭将军曾笑称,“电影中的李向阳使双枪,那是百发百中。我没那么厉害,我也就是10发7中吧!”

  32 《士兵之歌》
  国别:前苏联 年份:1959
  前苏联拍摄过气势恢宏的全景式二战电影《解放》,但与之相比,关注战争中个体命运的《士兵之歌》更加动人。
  故事讲述一个苏军青年战士阿廖沙假期中的归乡探母之旅,并以之为视点,检视了从前线到后方整个战争中的苏联,有勇敢也有怯懦,有崇高也有丑恶。
  前苏联在二战中的阵亡士兵数以千万计,斯大林说“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亡只是统计数据”,本片展现的普通士兵阿廖沙的形象,恰恰是用俄罗斯文化里特有的深沉悲悯,将冰冷数据还原为具体的人。

  33 《胜利大逃亡》
  国别:美国 年份:1981
  战俘,这是战争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文明国家已签署反对虐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但轴心国集团的战俘营里,公约从未被认真履行,因此,被俘的盟军虽沦为囚徒,却并没有停止斗争。“战俘电影”几乎可以构成二战影片的一大分支,虽然佳作迭出,但论构思之新颖独特,史泰龙的名片《胜利大逃亡》当拔头筹。
  故事情节是,一处位于法国的德军战俘营准备举办一场足球赛,由德国队对阵这里关押的盟军战俘队。战俘方面也决定将计就计,趁比赛之机逃跑。为此,战俘们已和准备营救他们的法国地下组织商量好,在更衣室挖掘地道,趁中场休息时逃走,结果比赛开始后,盟军战俘出于对荣誉的追求放弃了中场遁逃,而是踢完比赛,战胜德国队,并在全场数万欢呼群众掩护下成功逃亡。
  影片除了史泰龙领衔主演,更有球王贝利、英格兰队长博比·摩尔等足坛巨星加盟,除了阵容强大,影片的热血基调也令人称快。

  34 《美丽人生》
  国别:意大利 年份:1997
  二战电影中,“犹太人”总是不能忽略的形象,而意大利国宝级演员罗伯特·贝尼尼的《美丽人生》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犹太人。片中贝尼尼饰演的圭多是个意大利犹太青年,天性乐观风趣。二战期间,墨索里尼为讨好希特勒,搜捕国内犹太人送入集中营,圭多全家被捕,但为了尽量保护稚子的童真之心免于被残酷现实所破坏,他对儿子约书亚谎称这一切是个游戏,最终获胜者将赢得一辆坦克。圭多边照料儿子边从事集中营的超负荷劳动,在纳粹败亡前夕越狱失败,刑前他故意以滑稽步态走过儿子躲藏处,示意他不要被发现。次日,不知父亲已死的约书亚走出藏匿处,发现纳粹都已逃散,美军坦克开到面前,他以为是游戏奖品,兴奋欢呼。
  影片将喜剧形式融入犹太大屠杀题材,引起争议,认为冲淡了这个题材的肃穆性,但就如剧情呈现,在绝境里保持乐观纯真,是对苦难最好的消解。

  35 《美国队长》
  国别:美国 年份:2011
  乔治·巴顿有名言云,“个人英雄主义是狗屎。”但是奈何,美国人就爱这个调调,不但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电影里总爱突出个体英雄,还会杜撰出不存在的英雄人物,借以抒发他们的救世情结,近年来火爆的“美国队长”,就是其中一例。
  这是著名漫画公司漫威的经典人物,在电影中他的履历如下:二战时从军,身体孱弱不能达标;接受美军方药物试验,被改造为具有超人力量的“超级士兵”;成为美军“形象代言人”四处演出协助征兵(所以Captain America更应该译作美国上尉);不甘当“文艺兵”,重返前线组建敢死队,挫败纳粹科学家重大阴谋……虽然没有一点能和史实对上号,但“美队”的漫画形象最早就诞生于1941年3月,当时美国尚未参战,漫画家乔·西蒙与杰克·柯比已让笔下的“美队”提前与纳粹交手,捍卫美国人推崇的民主与自由,因此,《美国队长》对后来鼓舞美国人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可说不无贡献。
  有意思的是,漫威旗下另一经典人物“金刚狼”也参加过二战,而且作战半径出奇广阔,即参加了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见《金刚狼》),又在1945年作为日军战俘,在长崎经历了原子弹爆炸(见《金刚狼2》),不知战场上他是否曾和美国队长擦肩而过。

  36 《红樱桃》
  国别:中国 年份:1995
  前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曾有过一些具有“红色背景”的中国留学生,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这些中国少年也被战火波及,有些人落入纳粹之手,惨遭荼毒。
  《红樱桃》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而成,女主角留苏的中国少女楚楚,1942年夏天和同伴一起到白俄罗斯度假,正赶上德军入侵,孩子们都成了俘虏。在集中营里,同伴们相继牺牲,一度逃脱的楚楚也再次被抓,心理变态的德国军官在她背上文刺了纳粹的鹰徽,更准备将之制成“人皮灯罩”,幸而此时苏联红军已开始反攻,楚楚所在的集中营被解放,她辗转回国,身体和心灵的创伤却无法磨灭。
  作为一部中国影片,《红樱桃》难得地将视野拓展到欧洲战场,也借此展示了战争对人身心的摧折,不分国别地域。

  37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国别:前苏联 年份:1972
  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村,男人们都上前线去了,留守的准尉瓦斯柯夫只能带领一群新来的女战士巡逻守卫,他们日常的相处磕碰不断。一天,部下发现了德军踪迹,瓦斯柯夫率5名女兵去追踪,一番激战过后,5名女兵相继牺牲,只有瓦斯柯夫幸存下来,并最终消灭敌军。之后,他抚养一名女战士的遗孤长大成人,后者也从军了,一天他来到母亲牺牲的森林,和当年一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无论小说还是同名电影,在中国都有极高的知名度,电影中,除了战斗的情节,还以蒙太奇手法夹杂进女兵们和平时期纯真美好的生活与爱情,正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人看,这种对照,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38 《征服》
  国别:意大利 年份:2009
  《征服》里呈现的,是上世纪20年代,尚未发迹的墨索里尼,此时他看起来真诚热烈,斗志昂扬,女青年伊达就这样被他征服,为他的事业献上自己的身心,外加全部积蓄。但墨索里尼的冷酷自私很快暴露出来,他另结新欢,拒不承认伊达和她为自己生的孩子,当他后来位高权重,甚至将伊达关入精神病院。
  饰演女主角伊达的乔凡娜·梅佐吉奥诺,在审讯中的那段自述,堪称教科书级表演。但比她的遭际更可悲的是,虽然她已深受戕害,内心里仍幻想墨索里尼会良心发现,给她合法的名分。大概这也就是片名《征服》的内在喻义。
  在当年举国若狂的意大利,被墨索里尼“征服”的,自然远不止伊达一人,多少人将墨氏视为国家复兴的希望。但正所谓“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只要以人性为衡量准绳,总能将他们从包装下辨认出来。
  39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国别:意大利 年份:2000
  本世纪初,“女神”封号还没像今日这样泛滥,尤其在电影领域,这几乎是意大利女星莫妮卡·贝卢奇的专属代称,奠定她女神地位的,正是这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是意大利名导演托纳多雷的《时光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透过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维利图的视角讲述了马莲娜的美丽传说,除了他少年心性的痴恋,马莲娜受辱的一段更发人思考,当所有人都被迫犯下罪孽时,他们会推出一个同类充当替罪羊,用以推卸所有罪责,以之清洗自己,不论在和平还是战争年代,这种内在的丑恶都藏匿在人性的深处。
  40 《黑皮书》
  国别:荷兰 年份:2006
  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异曲同工,本片讲述的也是一个乱世红颜的故事,所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女主角雷切尔是犹太人,当荷兰被纳粹占领,她被迫隐藏身世,作为一名歌手交际花,周旋于德国军官中间。
  导演是以《本能》闻名的荷兰大导保罗·范霍文,因此本片也不乏情色镜头,但沉重的剧情,已冲淡了他以往作品中的肉欲横流之感,尤其女主角为了装扮成“日耳曼女性”而将体毛涂染成金色这一情节,让人看到的不是导演标志性的恶趣味,而是生逢乱世的女性的求生之艰。

  笑面苦难,玩“史”不恭
  以幽默对抗苦难,以嘲讽回击暴政。历史需要铭记与思考,也需要排遣与解构,幽默是一种态度,对于历史的伤痕,没有什么是比笑声更好的抚慰。
  

  41 《大独裁者》
  国别:美国 年份:1940
  鼎鼎大名的经典之作,卓别林大师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辛辣地讽刺了希特勒及墨索里尼一干大独裁者,更体现在两点:
  1.眼光与胆略,本片上映于1940年,美国囿于中立政策,尚未与轴心国撕破脸,而彼时资讯并不发达,纳粹掌权以来经济腾飞的“德国模式”,更为许多不明就里的美国人所激赏,因此本片的拍摄和上映,可说冒了很大的政治与票房风险,其最终成功,正是对这份勇气的回报。
  2.范例效果,自我神化是独裁者的上位秘笈,而讽刺与幽默,正是戳破其画皮的最佳利器,须知,幽默,是独裁者的天敌。

  42 《虎口脱险》
  国别:法国 年份:1966
  法国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并无太多亮点,远不能匹配其大国地位;但1966年,却有一部法国电影横空出世,宣示了法国电影在二战影片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是《虎口脱险》。
  该片上世纪80年代曾在国内热映,几乎家喻户晓,具体细节已无需赘述,一些经典桥段,今日看来“笑果”不减当年。而且,这里虽也有蠢如鹿豕的敌人,却不见英明神武的主角,对正面人物的表现,也是以自嘲为基调,虽有对战争苦难的淡化柔化,却没有对牺牲的美化神圣化,所以,《虎口脱险》绝对不能与某些强作幽默的“神剧”等量齐观。
  这之前在法国,将喜剧元素带入沦陷期题材的影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被普遍认为将消减战争苦难的深刻主题。但《虎口脱险》一上映,前所未有的幽默元素让该片在法国掀起票房狂潮,之后雄踞法国历史票房榜首长达42年。
  这就是《虎口脱险》给人的启示:原来战争题材电影,也不一定都要苦大仇深,相反,以笑声消解苦难,或许是对历史更好的凭吊。

  43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国别:捷克 年份:2006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小人物的乱世沉浮史,布拉格服务生迪特年轻时狡黠钻营,一步步升迁,二战前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他却借着动荡的社会变迁成为了布拉格最豪华酒店的老板,战后则被新政权没收财产,关进监狱,晚年获释时已是满头白发,孑然一身,回首前尘,恍然如梦。“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这是他早年师从的一位老领班的口头禅,真伪难辨,迪特曾以之励志,却从没实现过。
  初识该片时曾惊为神作,后来才知道,这是捷克小说大师赫拉巴尔的手笔。这部作品,堪称二十世纪捷克历史的缩影,以小人物的视角呈现了其间的种种荒诞吊诡,尤其是二战期间,在希特勒的人种谬论下,妇女们投身“婴儿培育所”,试图诞育优质的“雅利安婴儿”,全程毫无生命的欢愉,代之的是完成政治任务般的崇高感。影片最迷人的,正是这种举重若轻的戏谑。

  44 《第二十二条军规》
  国别:美国 年份:1970
  这部电影同样有着显赫身世,它改编自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名著,而这部小说甚至被奉为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开宗立派之作。
  故事发生在二战尾声时期盟军设在意大利的一处空军基地,漫长的战争让这里的美国飞行员们都十分厌倦,都想逃避作战任务,一心升迁的指挥官制定了一项军规,让厌战的士兵不得不就范,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是一个精致的环形逻辑陷阱:飞行员必须出勤,除非患有精神病;精神病需要由飞行员主动申报;凡是声称自己患有精神病的,都是想借故逃避出勤,不可能是真正的精神病。
  主角约赛就在这条军规的束缚下无所遁形,又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当了逃兵。
  与那些“歌颂英雄”的主旋律战争片不同,约赛是典型的“反英雄”,小说和电影剥去了外界强行赋予“约赛们”的英雄光环,以理解的同情,将人性中的自私懦弱,裸呈于人前,更对冷血的官僚机制构成了绝妙讽刺。
  45 《无耻混蛋》
  国别:美国 年份:2009
  “盟军特工小分队乱枪打死希特勒”,这就是《无耻混蛋》的核心情节,绝对不真实,绝对不正经,恐怕也只有鬼才昆汀·塔伦蒂诺敢于这样玩“史”不恭。
  《无耻混蛋》,片名就透出三分惫懒之气,这也正是影片的气质,片中的“无耻混蛋”是盟军的一支特种部队,全员都是犯了军法本应严惩的军中刺儿头,上级委派他们戴罪立功,深入敌后,对付纳粹的特工人员。
  昆汀的这支部队离经叛道,不但迥异于传统类型片中的英雄角色,甚至不是《二十二条军规》那样的“反英雄”,昆汀毫无顾忌地让他们用私刑对纳粹分子以暴易暴——其他影片中导演绝不会安排给正面角色这种戏份。当然,最离谱的情节设定还要数“打死希特勒”,这种“公然篡改历史”,让影片的评价两极分化,但无论是捧是骂,没人能否认,这是一部“超好玩”的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03:31:14 | 只看该作者
二战电影70录(三):黎明前夜
  46 《桂河大桥》
  国别:英国/美国 年份:1957
  沙场之外的人性交锋
  1941年底日军侵入缅甸,许多驻缅英军沦为战俘,无视《日内瓦公约》的日军役使战俘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1943年开始修建的“缅泰死亡铁路”,就是浸透盟军战俘血汗的工程,其中的桂河大桥一段,因1957年的奥奖同名电影而在西方广为人知。
  影片主角尼克尔森上校是位典型的英国绅士,讲原则,重荣誉,沦为俘虏后,日军要求他帮助修建桂河大桥,他本不肯就范,但后来转而认为在破坏性的战争中建设一项泽及后世的工程,能够体现英国军人的荣誉。于是尼克尔森反而全力帮助日军修好了大桥,竣工之日,他十分为之自豪。但盟军决定炸毁桂河大桥,他们派逃出战俘营的美军中尉希尔斯去执行炸桥任务,后者带队潜回桂河大桥布设炸药,却被尼克尔森发现,坚决阻止希尔斯毁掉这座凝聚自己和英国士兵心血的桥,争执中被日军发现,希尔斯等人都被打死,幡然悔悟的尼克尔森也中弹倒地,碰响了起爆装置,大桥轰然坍塌。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与荣誉的电影,这里的战争不单是沙场交锋,也是各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碰撞,无论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片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这种探索性,使本片在诸多战争影片中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深邃。
  47 《华沙起义》
  国别:美国 年份:2001
  犹太人并非“无声”反抗
  犹太人是二战中受迫害最惨重的民族之一,《辛德勒名单》《说谎者雅各布》《美丽人生》中都可看到他们的苦难,但其实面对迫害犹太人并非只有逆来顺受,1943年4月,德国占领下的波兰华沙,犹太人就发起了反抗集中营政策的大起义。
  由于实力悬殊,万余起义者殉难,犹太区被夷为平地,约30万幸存者被送入集中营,但华沙犹太人宁为玉碎、宁死阵前的抗争精神,展示了这个苦难民族的血性。
  2001年的美国电影《华沙起义》就是描述这段历史的,单从电影角度来看,本片水准一般,但其记述的历史,弥补了二战电影中的一个缺环。
  48 《都回家去》
  国别:意大利 年份:1960
  意大利人的漫漫归乡路
  二战爆发后,意大利追随德国四处侵略,但在希腊、南斯拉夫、北非一败再败。1943年7月,盟军登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1个月时间占领全岛,意军溃不成军,墨索里尼政府也因之垮台。9月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此后意大利新政府加入盟军,被德军救出的墨索里尼则在北部组建傀儡政权。
  1960年出品的意大利黑白片《都回家去》,道出了意大利人眼中的这段历史:一天,收音机里传来了停战的消息,毫无准备的意大利官兵惊喜交加,踏上回乡之路,却遭到昔日盟友德国人的拦阻与杀戮。这是一部充满意式幽默的悲喜剧,笑中带泪,剧中人的遭际,正是热爱生活却被独裁者裹挟卷入战争的意大利人的缩影。
  49 《炮火弧线》
  国别:前苏联 年份:1970
  好莱坞大片难望其项背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的局势已愈发不利于德国,同时,美军在北非登陆,即将介入欧洲战事,局势紧迫,德军只能冀望于趁着尚有余力,发动一次大规模会战打败苏军;而苏联方面,也准备乘胜收复失地。1943年7月到8月,两军围绕苏西部城市库尔斯克展开会战,双方共投入超过268万名士兵和6045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最终德军再败,战略优势彻底无存。
  前苏联在1970年-1972年曾拍摄了全长7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解放》五部曲,其中开篇之作《炮火弧线》,就以此次会战为题材。这是一部典型的苏式战争片,气魄宏大人山人海,这种震撼断不是今时绿幕技术所能取代。2003年俄罗斯又拍过一部同类题材电影《将军日》,技术手段虽然大为进步,风格气质也更接近好莱坞水准,但却再无前苏联战争史诗片独有的雄浑气质。
  50 《喋血孤城》
  国别:中国 年份:2010
  八千虎贲会战常德
  1943年,中国战场上的战斗同样惨烈,11月,侵华日军第11军新任司令横山勇以重兵进犯湖南西部的常德,意图打开云贵门户,牵制国军在云南及缅北的攻势。继淞沪会战之后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城市攻防战常德会战就此上演。虽然国军在整个战区兵力占优,但常德一城,只有余程万中将率领的57师“八千虎贲”,在4万日军围攻下苦战10日,仅余数百残兵突围而走,12月9日国军增援部队收复常德,日军败退。
  但因常德一度失守,余程万得咎于蒋介石,险些被军法从事,后来他请大作家张恨水将常德保卫战写成纪实小说《虎贲万岁》,2010年的电影《喋血孤城》,就以之为蓝本。本片的战争视效在国产主旋律影片中已属上乘,不足之处则在于,对人物的刻画仍显平面化,也没能发掘与这一宏大题材相匹配的更多的人物群像,使影片叙事流于简单。
  51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国别:意大利 年份:1945
  暗战换来“和平解放”
  自1943年登陆亚平宁半岛以来,盟军的推进势不可挡,1944年,自顾不暇的德军终于准备退出意大利战场,宣布罗马为“不设防的城市”。此举让这座欧洲千年古城和1940年的巴黎一样免于兵火,获得“和平解放”。
  罗马的解放兵不血刃,但前期却远非如此顺利,墨索里尼政权垮台后德国试图直接控制意大利,意国的地下抵抗组织为此与纳粹特务盖世太保斗争,并付出惨重牺牲。因此,1945年二战刚一结束,意大利电影人就拍摄了这一历史题材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本片以类似纪录片的手法拍摄,讲述了罗马市民、神甫为掩护抵抗运动领袖而被纳粹杀害,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一群目睹这一切的意大利儿童身上,暗喻意大利的未来生生不息。
  52 《最长的一天》
  国别:美国 年份:1962
  艾森豪威尔也想参演
  1944年6月6日,对二战历史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这个日期意味着什么——伟大的D Day,诺曼底登陆战役,1940年仓皇撤退后,盟军杀回西欧,第二战场开辟,腹背受敌的纳粹德国开始灭亡倒计时。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当时指挥大西洋防线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如是说。
  “最长的一天”,是后人对D日的印象,也是这部1962年美国巨制的片名由来。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之投下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1000万美元制作费,演员阵容星光熠熠,甚至当时刚卸任美国总统不久的艾森豪威尔都跃跃欲试,想加盟剧组扮演自己。
  影片以前所未有的盟军/德军双视角展开,使用英法德三种语言,除了前线的激战,也聚焦于双方将领及政治人物的运筹帷幄,几乎是以战略高度还原了诺曼底登陆,这样的制作水准令后世同类影片难以企及。

  53 《拯救大兵瑞恩》
  国别:美国 年份:1998
  八个换一个留下思考题
  斯皮尔伯格的名作《拯救大兵瑞恩》虽然题材与《最长的一天》重复,却是二战题材电影中绕不过的里程碑之作。
  影片在上世纪末作为“大片”被引进国内,一度万人空巷,故事情节已无需赘述,影片前半段是对历史的宏观重述,尤其是长达20分钟的奥马哈海滩之役的经典场面,冷静残酷的现实主义手法,可谓前无古人。后半段的微观叙事,似乎转入了“美国理念”的宣讲,8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奉命深入敌后,寻找失踪的普通士兵瑞恩,因为他的几位兄长都已阵亡,此刻远在美国的老妈妈在“等着他回家过圣诞节”。于是,为了拯救大兵瑞恩,小队全员牺牲。
  “八个换一个”的理念,在当时就引发广泛讨论,人命是否能用简单的数字衡量,当时被称为“冰冷的理念”,虽然这个问题注定不会有共识,却值得一再回味。
  54 《太平洋奇迹》
  国别:日本 年份:2011
  日本眼中的残喘“奇迹”
  1944年6月中旬,美军登陆塞班岛,驻岛日军节节败退,7月6日,眼看兵败势竭,几名日军高级军官在一处山洞里集体剖腹自杀,其中包括指挥了偷袭珍珠港之战的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塞班岛战事结束后,第43师第18大队大尉大场荣等47名士兵在山中继续与美军游击作战,周旋到1945年底,确悉日本已投降后,大场荣才带残部出山向盟军缴械投降。其事迹2011年被拍成电影《太平洋奇迹》。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大场荣在塞班岛弹丸之地上的游击堪称军事奇迹,因此这部日本影片将之塑造为英雄人物,但同时,也不加掩饰地直呈了当时日军逼令塞班岛平民发起自杀冲锋的历史罪行。

  55 《行动目标希特勒》
  国别:美国 年份:2008
  德国失去一次“自救”机会
  接连的失败终于让一部分德国人看清,他们的“元首”希特勒,正是将德国引入灾难的祸首。
  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就是一位觉醒者,他在北非战役中失去了右眼,却因之看清了德国的出路,那就是除掉希特勒,向盟军求和。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军官开始密谋刺杀希特勒,行动代号“瓦尔基里”。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将炸弹放入希特勒的会议室,可惜只将后者炸成轻伤,随后施陶芬贝格等人都被查出并处决,此事引发的大清洗中,隆美尔等名将也被迫自杀。
  德国人丧失了一个提前自救的机会,施陶芬贝格的失手让后人扼腕,因此他的事迹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最近一次是2008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据说靓汤接下这个角色是因为他发现施陶芬贝格的相片,与自己十分相像。
  56 《遥远的桥》
  国别:美国/英国 年份1977
  全明星导致“行动失败”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尽快突破莱茵河防线深入德国腹地,决定采取一场大规模空降作战,夺取德军控制的桥梁,以便让步兵抢在东线的苏军之前直捣柏林,这就是1944年9月的“市场花园行动”。
  为此,盟军出动了3个空降师和1个独立的波兰伞兵旅,可惜,这个勇敢的构想没能实现,原因就在于步兵和伞兵的协同行动,无法像预想的那样严丝合缝,一次夺取桥梁的行动进展不顺就会拖累全局,最终,阿纳姆大桥没能夺下,行动失败。这是盟军重返西欧战场后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阿纳姆桥作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被称为“遥远的桥”。这也是同名纪实小说和电影的由来。
  电影《遥远的桥》几乎就是市场花园行动的真实写照,影片的演员阵容,安东尼·霍普金斯、金·哈克曼、肖恩·康纳利、迈克尔·凯恩、罗伯特·雷德福等人联袂的盛况几乎不可复制,此外更征集了上千名扮演伞兵的群众演员。但正如设想过于美好的市场花园行动最终失败,本片过于强大的明星班底也导致了戏份分配等问题,使影片过于冗长,气韵也因戏份分割而不够贯通,但本片过硬的制作水准,仍使其稳坐上世纪七十年代战争片头把交椅。
  57 《光荣岁月》
  国别:阿尔及利亚/法国 年份:2006
  非洲兄弟为法国而战
  西欧第二战场开辟后,一度流亡的法国军队也打回老家,法军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没来过法国,也不享有法国公民权,却要为法兰西的自由和荣誉而战,这就是来自法属非洲的士兵。
  1940年法国沦陷后,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流亡伦敦,创建“自由法国”。组织不断壮大,主要的兵源就来自北非、西非的法国殖民地,他们在非洲和欧洲战场为法国流血牺牲,甚至被有意地派往最危险的区域,与敌人搏杀的同时还要对抗“纯法国”战友的文化偏见,但他们的功绩湮没不闻。
  阿尔及利亚与法国合拍的《共荣岁月》,还原了非裔法国士兵本应享有的荣光,该片上映时,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盛赞,“他们留给我们的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值得我们长久珍藏。”

  58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国别:前南斯拉夫 年份:1972
  一人代表前南斯拉夫
  瓦尔特,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对于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战场的了解,就来源于这个名字。
  1941年苏德战争前夕,德军入侵与苏联签有盟约的南斯拉夫,短短11天击垮南政府军,南斯拉夫投降。此后,铁托等抵抗运动领袖以游击战与纳粹周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原型,活跃于萨拉热窝的瓦尔特·佩里奇,就是其中之一。影片讲述1944年纳粹德国眼见大势已去,准备召回驻南斯拉夫的20个师保卫本土,瓦尔特率领的游击队与纳粹间谍斗智斗勇,挫败德军掠夺萨拉热窝燃料资源的图谋。这部影片1973年被引进中国,在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时代,高大帅气的“瓦尔特”形象,迅速风靡中国,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59 《血战1944》
  国别:芬兰 年份:2007
  芬兰困斗苏德夹缝中
  芬兰,有一段不为人熟知的二战往事。
  由于边界争议,1939年冬天芬兰和苏联爆发过一场战争,虽然给苏军造成了近10倍的伤亡,但毕竟国力悬殊,芬兰于次年同苏联议和,放弃了部分争议领土。此后,由于担心苏联再度入侵,芬兰在外交上倒向德国,并允许德军通行其领土领海,这也使得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再度被卷入。1944年苏联已对德军全面反攻,在北线,也攻入了芬兰境内,苏芬再次兵戎相见。
  以惯常的政治眼光来看,芬兰是站在纳粹德国一边作战,显然是非正义,但在芬兰人看来,1944年的战事是保家卫国,《血战1944》就是芬兰人眼中的这段历史,影片讲述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役,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经过血战,芬兰人终于达成以战促和,甩脱了无故缠上的战争厄运,这部电影对多层次多视角了解二战历史,很有裨益。

  60 《坦克大决战》
  国别:美国 年份:1965
  希特勒打出最后底牌
  1944年冬天,眼见大势已去的希特勒发起了最后的困兽之斗,在比利时法国边境的阿登高地一线发动大反攻,试图重创美英,迫使其接受单独媾和,是为“阿登战役”。
  是役德军动用近30万兵力,经过1个半月的搏杀,虽然给盟军制造了9.1万伤亡(8.9万来自美军),但己方损失更重,10万人阵亡或被俘,外加约800辆各类装甲车和超过千架的飞机,仅剩的家底一战而空,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阿登战役又被称为“突出部战役”,也就是《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的片名直译。这部电影虽然在道具坦克上摆了几处乌龙,用美军制式坦克“扮演”德国坦克,令军迷诟病,但整体上,较为如实地展现了残酷的阿登战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8 00:48 , Processed in 0.09048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