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应忘却的20世纪趣闻逸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3:0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应忘却的20世纪趣闻逸事张可礼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13日   15 版)

    我出生在1935年。在我近80年的生活、读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直接接触了20世纪一些阶层多方面的人物,其中包括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中的“小人物”,同时还阅读了不少有关他们的著述。在接触和阅读有关他们的著述时,不仅关注了他们在各自领域里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注意了他们生活中的种种趣闻逸事。我在体味这些趣闻逸事时,有时有一种“放假”的轻松,但更多的是常常与我的经历体会、思想感情相融通,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总是挥之不去,难以忘怀,诱发了许多复杂的不同的感受:时而十分敬佩,时而悲伤流泪,时而满怀愤慨,时而解颐拊掌,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叩问探究,时而感到困惑。这些趣闻逸事都是20世纪历史中的一些片段,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残影余音,大多属于“微生活”,属于“微史”。但我在面对和体味它们时,不仅把我领进了历史,而且还常常不知不觉地同现实、未来和我自己联系起来。面对和体味这些片段,我虽然有时感到有趣、好玩,但更多的是从不同的方面润湿了我焦渴的灵魂,启示我疏浚心源,反思自我,洗涤了我心里的不少污垢,减少了些平庸低俗的心事,多了些激浊扬清的志向。有时,阅读一个片段对心灵的震撼,往往超过了阅读某些宏篇巨制。随着时间的延续,我在这方面积累的史料也逐渐增多。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是很容易被抹去的,特别是在社会和生活比较安定之后。我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忘掉这些历史片段,留待自己继续阅读体味,同时也想提供给那些不知道的或者淡忘了的读者阅读,补上记忆,有所助益,于是生发了把它们整理出来的想法。这就是我编著此书的缘起。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20世纪是一个亘古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世纪,是一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世纪,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新旧复杂交织的多姿多彩的世纪,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追求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世纪,也是一个离我们最近、最重要、血肉相连的、不应回避的世纪。从中国的历史长河来看,20世纪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急速、“高密度”的历史时期。人们先后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大的动荡和变革。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家国多难,民不聊生。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奸臣贼子,祸国殃民。社会的动乱不定、急剧变革和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及其生发的时代精神,都不同程度地寄寓在个人的经历和心灵中,并表现为一种生命的状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哪个世纪能像20世纪那样,人们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状态同社会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这不只表现在那些特别敏感的文人学者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其他阶层的一些人物的身上,包括那些不具备表现意识或者没有机会表现的许多“小人物”身上。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重要活动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许多趣闻逸事上。细微处见历史。这些趣闻逸事,虽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但却是一些鲜活的历史,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上折射出历史之光。这些趣闻逸事,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离我们最近的、最直接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只要我们不失忆,去接触它们,同它们对话,就能从许多侧面和细微处了解20世纪的历史,能够知道一些宏大的历史叙述和许多官书等所忽略和遮蔽的东西,能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听到许多历史的心声,领悟到某些历史的真谛,可以摸到时代的脉搏,窥见时代的跌宕起伏,解读出许多社会的密码。从这些趣闻逸事中,我们还可以抚摩到诸多人物的胸膛,凝视到他们的眼睛,倾听到他们的欢笑、细语、悲叹和哀歌,能看到他们旖旎丰富的生活和栩栩如生的个性,能和许多各种人物的灵魂相遇,领悟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价值。可以发现他们实在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能够感受到在那风云变幻、惊涛骇浪、阵阵烟尘淹没下,人性中真善美的灵光和假恶丑的劣根。其中有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高风亮节,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强烈的对国家对各种患难的担当和付出惨烈代价的悲剧,有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有对文化的责任和痴情,有对自然的亲爱和向往,有非同寻常的睿智和机敏,有发自心底的欢笑、风趣、宽慰、恸哭、愧疚,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劣迹、谬误,有人类理性的迷失和某些兽性的发作,有内斗的残忍、谋害的罪孽。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历史可以预示未来,忘记了历史,就很难把握住今天和未来。历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20世纪历史遗产中有价值有生命的东西,即使是一些片段,也不会离开现实,能活在现实中,也不会离开我们,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能给我们以力量,能补救现实;能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憧憬未来,勇往向前。会使我们今天和明天活得更理智、更积极、更乐观。会使我们把乐观和忧患融合起来。我们应当“永远历史化”。不论是个人,还是政党、民族和国家,只要能不忘却历史,经常追思往昔,及时反省过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就会形成诸多的历史的“后见之明”,就会增加智慧,前途光明,永葆青春。本书的编著,在这方面会提供某些启示。
    关于《二十世纪世说新语:趣闻逸事》具体的编著,主要遵循了下面的四条原则:
    一、恪守真实,力求真实,能够存史,体现历史真实的魅力。历史是严肃的。我们记述历史也应当持严肃的态度,而力求真实是持严肃态度的首务。本书著录的内容,虽然属于趣闻逸事,但都不是虚构的,有些是自己的见闻,有些见于多种记载,全是有根有据的。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人的认知的局限性,即使许多趣闻逸事为参加者和目击者所经历或所见知,记述也会有取舍的繁简和色彩的浓淡,也难以同事件本身完全相吻合。有些史实,会有误记的;有些在传闻中常有出入,不尽一致;有些史实发生的具体场景,还不清楚。对于这类史实,就我所知见的尽量予以核实。有些有待进一步考证。对于那些暂时难以完全考究清楚的,我们姑且只好略貌取神了。好在随着时间的延续,通过不断地搜集史料和考证,某些误记的会逐渐得到订正,我们会逐渐接近史实本身的。
    二、选择典型。历史有自然选择淡化的属性,人们限于种种条件,很难全面地去接受历史。对于20世纪的趣闻逸事,也是这样。因此选择典型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的历史,片段繁多。繁多的片段,有一般的,有典型的。我悉心拣选,反复琢磨,尽力选择那些典型的,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含蓄蕴藉的片段。这些片段,既有时代的特质,又具有某种相对稳定的普遍意义。力求使这些典型成为不应淡化的历史片段。选择的典型,虽然涉及的方面很多,但主体是榜样的典型,具有真善美意味的典型,理想的典型。因为这类的典型,是我们中华民族20世纪的柱石和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归纳分类。书中著录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参照了南朝宋代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以类相从、分门隶事的做法,粗略地把一些内容近似的片段连缀起来,加以归纳和分类,以利于读者在某一方面获得比较整体的、历史的认知、体悟和理性思考,使片不孤而有邻。但由于不少趣闻逸事蕴涵丰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准确分类。就读者来说,对于同一个片段,仁智各见,会有不同的体味和解读,分类时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书中的分类,是相对的,只是基于我个人的粗浅理解,不一定恰当,仅供读者参考。每类史实的编排,大致以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次,以便从中窥见历史的信息。
    四、白描叙事。本书的编著,只是记人事,存史实,采用白描的手法,力求本色、平实、简明,不夸饰,不加评论,尽量体现叙写的人物的个人风格,保留史实的原汁原味,留给读者咀嚼体味。书中所著录的片段,虽然文字有长有短,但都是独立成篇。一些篇幅较长的,努力做到切口小,有交代有着落。力避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叙事。
    书中著录的都是一些人物的片段,按人们通常的阅读习惯,“知其人”,有助于体味解读这些片段。本书限于篇幅和结构,对于所著录的片段的人物的生平,难以随之加以介绍。为了弥补这一缺欠,在书中的正文之后,特别增设了书中涉及的“主要人物简介”部分,以资参考。另外,书中著录的每则内容和“主要人物简介”部分,统一编号,以便检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人名索引。每人索引的最后一个数码,是此人的简介。
    为了节省篇幅,书中著录的史料来源,没有在文中注明,请参考书后所列的《主要征引参考书目》《主要征引参考报刊目录》。对所征引的史料的著者和出版部门,我鞠躬致谢!
    (本文为《二十世纪世说新语:趣闻逸事》一书前言。该书即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3:25:38 | 只看该作者
20世纪世说新语《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17日   12 版)

    1 1900年,章太炎和黄人被东吴大学聘任教授。一次,两人同到茶馆小坐品茗。结账时,两人才发现都没有带钱。两人商量,决定把章太炎留下做人质,黄人回去取钱。不料,黄人回家后,正巧收到朋友寄来的诗文集,一看入迷,潜心阅读,完全忘记了章太炎还在茶馆。而章太炎又不认识返校之路,结果一直等到了黄昏,才由肆童引导返回学校,取钱付账。
    2 章太炎演讲至出神时,误以烟卷为糖果放入口中大嚼。
    3 民国初年,诗人陈三立住在南京中正街,家门口有一段很短的铁路。一天,他独自出游,回来时乘人力车。车夫问地名,陈三立茫然不知,便挥手让车夫前行。穿街入巷,走了一阵后,车夫又问地名,陈三立仍答不上来,忽然急中生智,想起了火车声,便告诉车夫。家在火车站附近。而车夫所行,正与他家的方向背道而驰。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家人有的四处寻觅,有的立在门口张望。若是门前没人,陈三立也未必能认出这是自己的家。
    4 黄苗子曾获读齐白石20年代手写的一本杂记册,其中一则大意是:某日到邮局寄信,信封上写的是:“湖南长沙湘潭 家人收”。邮局一看,拒收此信,说:“你这封信到底要寄到长沙还是要寄到湘潭?”齐白石解释说:“前清的制度,长沙是府,湘潭是长沙的属县。”他一气之下,信也不寄了,回家刻了一个三寸见方的印章,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以示邮局“无理”,他本人“有理”。
    5 1925年,王国维到清华研究院任教授。他每天在书房里看书,著作,对于家务,不问不闻。每月的薪水也由家里人去领,去用。他身上一分钱也不带。家里人也不去打扰他。可是,他的孩子多,有几个幼小不懂事的,玩耍打架。有时从后院追到前院,从院里撕打到书房里,从房这角滚到那角,最后缠逼到他老人家膝下。他只得看着一本书,绕屋退避,而一心两目却老不离开字里行间,终至家人赶到,让孩子离开,他又坐下来看书。
    6 杭州市民政局干部李杞龙的爷爷,是位医术高明的中医,四乡八邻都请他看病。可是他除了中医之外,许多事都不明白。一次,他挑着担子走山路,累了,想换肩,怎么也换不过来,后来转了个身,终于换到了另一个肩膀上,却忘了也换了个方向,又懵里懵懂地走回去了。
    7 抗日战争前,黄伯惠在上海接办《时报》,事必躬亲。印刷机器损坏,他帮助工友,一起修理。一次,他的儿子举行婚礼,当主婚人列席,到处找这位主婚人却找不到,后来发现他在修理机器,一身油污,马上请他洗涤,换衣登堂,举行仪式。宾客为之大笑。
    报纸黎明出版,他半夜即在印刷部督察所有环节。到第一份报纸印出,他立即带回卧室,把他的睡眼朦胧的夫人从被窝里拖出,叫她先睹为快。认为这是唯一眼福。他的夫人深以为苦,可是他却引为至乐。
    8 盖叫天是誉满四海的京剧武生。一次,黄苗子听他说起自己学戏和钻研戏时的专心:“我看见人抽香烟,就跟着缭绕室内的烟气,琢磨演员摆动身形的姿态;看到老鹰捉小鸟,就学它的眼神、头、肩的动作。有时入了神,就什么都顾不得了。”作家柯灵记下他的名言:“艺高一寸千磨难,学艺就像疯子。”
    9 一次,有人看到化学家曾昭抡在北京沙滩红楼前,对着一根电线秆子有说有笑地谈论化学问题。过往行人看了,十分惊奇。
    10 1939年,金岳霖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不久,撰写的六七十万字的《知识论》已基本杀青。一天,日寇飞机来轰炸,整个昆明拉响了警报。金岳霖正在赶写他的《知识论》,灵感大发,欲罢不能。突然几声巨响,房屋晃动,桌椅跳腾,碎片纷飞,金岳霖晃晃脑袋,抖抖手稿,继续写作。警报解除,师生归来叫他出来,才看到房前屋后都被炸弹炸毁。他惊恐地叫了声:“幸哉!”
    11 一次,社会学家吴文藻家里人叫他出来赏花。他从书房出来到院子里,站在丁香树前,目光茫然又像应酬似地问:“这是什么花?”他的夫人冰心忍笑回答:“香丁。”他点点头说:“呵,香丁。”众人大笑。
    还有一次,他上街给孩子买点心“萨其马”。孩子小,不会说“萨其马”,只会说“马”。吴文藻到点心铺就说:“买‘马’。”
    又一次,冰心让吴文藻买一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他到布店里弄不清,要买一丈多的羽毛纱。幸好这家布店跟冰心家熟,就打电话来问。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来冰心家度周末,因为吴文藻是清华学堂的学生,冰心就写了一首宝塔诗给梅校长:
            马
           丁香
          羽毛纱
        傻姑爷到家
       说来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梅校长提笔续道: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12 郑逸梅除了痴迷读书、写作和收藏书札外,什么都低能。他不会算账。抗日战争时,上海沦为孤岛,用的是储备票,货币贬值。买一件小东西,要费巨额的钞票。郑逸梅出去购物,往往抓一把贮备票放在柜台上,任营业员检点。人们认为他派头大、钱很多,实际上他是不知数目,自己是算不清的。
    13 在话剧界“田汉请客”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大家通行的歇后语了。比如,他身无分文可以邀请许多人一起到饭馆吃饭,吃了之后无法付账,就大家掏腰包来解决。有时甚至凑不够钱,留下几个人质,分头去找钱来付账。他从来就没有考虑到请客吃饭要花钱这件事。所以,“田汉请客”的下半句就是“得自己带钱!”
    14 1954年,画家李可染和张汀、罗铭到江南写生。李可染在一家杂志社预支了100元稿费。他们边走边画。衣服破了,鞋破了。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穿的鞋,需要妻子特别加工。行走,对他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可是,他硬是穿这样的鞋走了几个月。鞋磨破了几双。几个月回家后,人已形同乞丐,而三个人几个月竟然没有花完100元钱。原因是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行走和画画上,没有时间花钱。
    15 一次,山东大学教授童书业到北京,约黄苗子到启功家和他见面。童书业所住的旅馆就在启功家附近,步行20多分钟就能到达。事先,启功对他说了半天,他仍弄不清路线,只好建议他雇辆三轮车,但半天不见他驾到。天下大雨,大家正在着急,只见童书业拿着雨伞,淋得像个落汤鸡。他一进门便说:“三轮车夫把雨布一盖,我就昏天黑地地由他乱跑,跑了两个小时。后经别人指点,走着过来的。”启功问他:“带着伞,为何还浑身湿透?”他回答说:“我从来不知道怎样打开雨伞。”
    16 木刻家沃查一次从北京到上海开会,行李收拾好就去刻他没有完成的作品,一看时间快到,便匆匆提了一件行李箱赶上火车。等到了上海住下,把行李箱打开一看:糟了,原来拿的是他太太的衣箱。
    17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装饰设计专家周令钊,按照他平时的习惯,晚上回家,一进门就把门旁的室内电灯开关扭开。有一天,晚上回家,室内的电灯原是开着的,他由于习惯顺手就扭动开关,灯自然熄灭了。周令钊十分奇怪:今晚怎么扭了开关,灯却不亮。他晚上还要工作,便跑到学校找电工修。电工一扭开关,灯就亮了。这时,周令钊才想起刚才的灯是他自己按灭的,便连忙赔不是。电工一听,糊涂了,以为他是开玩笑。
    18 1950年后,盛家伦和新凤霞是邻居。盛家伦经常在家里教新凤霞音乐。有时,新凤霞唱夜戏回来,一看盛家伦屋里的灯还亮着,她就去上课。他领着她唱,他的嗓子是浑厚的男中音,共鸣很足。有一次,半夜把楼下黄苗子、郁风夫妻唱醒了。他们上楼来开玩笑:“这么晚了,还给凤霞上课,唱得我们睡不着。我们来旁听吧。”盛家伦不管,只管教新凤霞唱。
    19“文革”期间,一次,两个红卫兵架着艺术家王朝闻的两臂,好像架着赶赴刑场的死囚,飞跑地把他从机关的后院架到前院批斗。他不只欣赏他俩使他脚不沾地的体力,还欣赏道路的形式的变幻——本来是路上许多横线,这时候,在他的视觉感受中却变成车辙般的纵线。他为短暂地引起的这一发现而感到赏心的喜悦。
    20 表演艺术家黄宗洛总是像着了迷似的爱他演的角色,以致肯把自己的整个心都交给他演的角色。他说:“我有造型的瘾,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我时常这样宣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艺术,随时可以损伤。只要能使我变了样,化装师怎么摆布我,糟蹋我,都心甘情愿。头发推光,剃十字,染白,留撮歪毛,均无不可;裂着嘴,歪着脸,地包天,黄板牙,不在话下。”
    (本文摘自《20世纪世说新语:趣闻逸事》,即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4:34 , Processed in 0.24975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