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想象力还给孩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3:4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想象力还给孩子《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7月15日   08 版)

    朋友小栗9岁的儿子有点吊儿郎当,说起话来往往能把大人噎个半死;写起“字”来也格外与众不同。比如他记的日记、做的作文,字与字之间总浮现着无知无畏的烂漫表情,埋头进去一准就能看出这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小顽童”。
    小栗带着儿子和儿子的日记找上门,让我帮“指导一二”,结果颇令小栗失望。比如,那篇被老师画了红杠并加训斥评语的日记,就令我茅塞顿开。周末那小子跟他妈去赴宴,趴在酒店6层的包厢窗口,他看见交通警察正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于是“灵感”涌至脑门,晚上就写到“四只黑蚂蚁围着一只浅灰色的甲壳虫转圈,寻思着下口或拖走的策略……”那小子贼得很,见我津津有味地看着、还不时点头,忙跑过来要我“指点”他写的《五一有感》:“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但放眼身边,‘不劳而获’的几乎是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所有大人们的最高理想。唉!真不知道人间要这个劳动节还有什么意思?现在,可能只有那些漂亮仙女姑姑喜欢劳动了。七仙女、白娘子怎么那般喜欢干活呀?她们要是我妈妈我老师多好……”以技术含量而论,一个9岁的孩子把问题看得那么深刻足令许多家长引以为豪。可是在眼下的中国,若按所谓的“规范”论,这些话也同样能把大人们气得目瞪口呆。所以,当小栗长吁短叹儿子自出世就没教好、对儿子“所说所写”恨的咬牙切齿时,我似乎有点明白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什么总招人不待见的原因了:那么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先生有事没事总喜欢教别人茴香豆的“茴”几种写法。孔乙己的“教”和小栗的“恨”难道不是异曲同工吗?
    “六一”前上网查资料,看到许多有识之士为中国孩子是“圈养”还是“散养”争论不休的帖子,想来想去,觉得全世界的孩子出生时都是一样的,都有着同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不过,中国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就逐渐被许多“规制”以及“标准答案”剥削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了。我朋友小栗夫妇堪称破坏孩子想象力的一个代表。
    说刻薄一点,就是我国孩子的想象力是被“教”灭的或者说“育”坏的。这跟我们的传统教育有关,华人世界传承圣人训导时一般喜欢按某些人的意愿“取其精华”。比如讲“子不教、父之过,学不严,师之过”时,就根本不提亚圣孟老先生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至于不仅将圣人讲的人生修养“标准化”,甚至对许多本该天马行空想象的东西也来个“标准化”。因此,我更愿意相信孔孟之道是相互相存的,而孟老先生所说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就是希望大人们、老师们不要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一点,鬼佬做的确比我们好。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去过或者在国外呆过的人都知道,鬼佬在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方面,是不会设置所谓正确的“标准”和“条框”的,基本上做到既充分鼓励,又不多强求。这些真值得我们学习。如何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呢?我想首当其冲就是要解放孩子的眼睛、耳朵、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想象、去创造、去生活……
    安徽省池州市赵柒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39 , Processed in 0.17094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