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代北大人钱理群王怜花许秋汉谈寻找北大精神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4:0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三代北大人钱理群王怜花许秋汉谈寻找北大精神作者: 胡杨文化

精彩语录:

我们在北大会发现各种奇才,古人圣贤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钱老师说我们曾经都是怪才,只不过是向往这种情怀,自己站在巨大的肩膀上进行向往,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说明我们走在对立面,我们不再是野生的种群,而是关在动物园的大熊猫,这个意义上就不是真正的大熊猫。


  大家下午好!

   三代北大人心中不同的北大印象

  主持人:各位亲爱网友,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尹俊(blog)
。今天是5月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同时也是北京大学110周年的校庆,我们请到三位北大校友。第一位是钱理群老师,他50年代就进北大了,现在是著名的人文学者。第二位是王怜花,80年代的学生,在当时应该算是北大最耀眼的才子之一了。第三位是许秋汉,他是90年代风靡校园的北大校园歌手,代表作《未名湖是个海洋》,很多网友可能都听过,是大家很喜欢的一首歌。

  今天请到三位,三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北大时期,也反映出北大不同时期的不同精神,所以请到三位有这样的目的,来认识一下北大的变迁和北大的现状。听过钱老师说100个人就有100个北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三位先开始聊聊心目中的北大,请钱老师先说。

    50s—70s:宏大的北大

  钱理群:我对北大的印象,我听说过北大历史上有几次最光辉的历史瞬间,我运气比较好,第一个光辉的瞬间是1915年“五·四”运动,我没有经历过,但是研究过这个历史。第二个是1957年北大有一个民主运动,当时是北大二年级学生,当时在场。第三个光辉点是1980年北大有一个选举运动,是在改革初期探讨中国改革的路该怎么走,我也在场。所以我和他们两个不同,我的印象是宏大的气势,我感觉北大一直继承“五·四”的传统,这大概是我心目中对北大的印象吧。

  主持人:继承“五·四”的传统,能否简单概括一下吗?

  钱理群:用8个来概括,我认为北大传统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创造。

  主持人:你觉得代表是从哪个年代到哪个年代?

  钱理群:从“五·四”一直延续出来,有几个爆发点,是集中的体现。实际上北大的精神是渗透到北大每一位普通学生的生活当中去的,那样一种北大记忆,一会儿他们谈可能更有意思一点,渗透在生活当中。我是宏大气势,其实是渗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北大精神。

    80s:自由的北大

  主持人:你在北大有半个世纪了,另外两位在北大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听听王怜花80年代学子怎样看待北大?

  王怜花:80年代是在中国上半个世纪历史当中文艺复兴的时代,当时大家不太注意财富、学识,80年代那个十年基本是不可复制的,之前很封闭,所以在80年代包括80年代初期时我觉得比较自由自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渗透在学业当中,是有爆发力的。要想有所创作、创造,是民族依赖的东西。今年五四,应该纪念蔡元培先生,《精神的魅力》有冯至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讲了蔡元培到北大和他没有到北大之前是不一样的,说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最牛的精神就是这八个字,广而言之对我们整个国家都是很管用的。

  钱理群:北大80年代最能体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个精神的。有怪才、艺才。

  主持人:能否举个例子呢?

  钱理群:他们俩就是,包括打扮和举止都挺怪的。在80年代就有,之前是封闭时代,后来商品化时代又有其他的东西。这不能怪学生,也不能怪老师,是转变的时代。

    90s:丰富的北大

  主持人:后来发展到90年代,听听许秋汉怎么说?

  许秋汉:我心目中的北大就像秦岭和横断山区一样是物种的保护地,本来是消失的物种,来到北大以后发现它们还在默默生存,并不是你想想的那样世界上消亡了,不会,不是很张扬,张扬的话就活不了了。你会发现现在这个时代庄子这样的人还有吗?屈原这样的人还有吗?都没有了,时代很悲哀了,其实就像开始聊天一样,我们没有去发现。只有我们生活在这中间才知道大熊猫也有,金丝猴也有,但是你不去找,他们不会跑到城里看你来的。后来我发现北大还能找到一些很多中华民族值得自豪风气的遗老遗少的保护地。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全人类的发展总是好的。以前我们经历一个时代,农业、放牧代替了自然生落,整群化一,我们在北大会发现各种奇才,古人圣贤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钱老师说我们曾经都是怪才,只不过是向往这种情怀,自己站在巨大的肩膀上进行向往,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说明我们走在对立面,我们不再是野生的种群,而是关在动物园的大熊猫,这个意义上就不是真正的大熊猫。

  主持人:90年代的北大学生更回归到传统,没有像80年代那样更张扬了,能这样理解吗?

  许秋汉:不能这样理解,像一个20岁的人,一个30岁的人,和一个70岁的人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80年代的大学生把握了社会的资源,如日中天,做的事情不一样。90年代的学生做的事情又不一样,和时代的潮流结合在一起。时代有时代的特性,每一代人也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故意归纳时代的特性。

  主持人:和上一代相比,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许秋汉:如果代表一代人讲的话,一个是很遗憾,80年代的这种文艺复兴式的阶段,我们还在上中学,没有亲身参与。第二个庆幸的是我们能找到这样的遗风。还有一个庆幸的是有人会在文化上持批判的程度,后来经济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多,物欲横流,到底好还是不好?其实是好的。90年代的大学生赶上比我们一个更好的时光,他们毕业分配到各个单位,没有出国的机会,也没有经营自己理想人生的机会,90年代的学生会有比他们更多这样的机会,失去形而上学的精神家园,有所得也有所失的。



精彩语录:

北大某种程度上在中国起了一个作用,是精神的梦乡。为什么过去很多人向往北大,因为把它当成精神梦乡。不管北大有多大变化,今天的现实多么让我们失望,我觉得北大的精神还是会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下来,我还是有这样信心的。越说北大失精神,其实心理面觉得北大有精神,还不能失去精神,是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什么是真正的北大精神

  主持人:这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也是有关系的。各位网友大家收看的新浪网上大讲堂,请到的是北大校友聊北大精神,可以通过电脑提出你的问题,也可以参与互动。除了电脑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参与。

    北大校长蔡元培最早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三位觉得这是蔡元培校长对北大精神的概括,这两句话能完全概括北大的精神吗?从现在来看的话?

  钱理群:我觉得大体上还可以,因为相对来说,在整个中国容各种不同人才的,在北大是比较突出的。大体上能概括出来,我刚才说的那8个字和蔡元培说的这句话基本一致的,从不同角度概括的。

  主持人:从宏观和微观发展角度来看,让你加点东西,你会加什么呢?

  钱理群:如果要加的话,以前北大学生问我北大精神是什么呢?以前讲科学、民主,我认为北大更多的东西是自由,如果要让我加,我就会加自由这个东西。

  王怜花:我特别推崇这8个字。我推荐大家读读《精神的魅力》这本书,是冯至纪念蔡元培先生的书。我们封建国家,做到这8个字不容易,尤其兼容并包这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正确的东西会排斥别人,我看了那几本书,也写了博客,不管我们在座的三位是什么年代,中国最好的大学是蔡元培在校长的北大,那个时代离我们去了,我们不是说这八个字够不够,还离这八个字很远,再慢慢回到这八个字就好了。

  许秋汉:蔡校长那个时候说这些话是针对当时国民的国情,产生一个最好的效果。如果让我斗胆补充一下,顺应时代的需要,看怎样的表达方式更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需求,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华民族,有没有一个思考的代表,要兼容并包的话,又要推出主流的思想方式,成为一个民族来尊遵循的,比如德国人觉得海根戈尔、黑格尔,以他们的思想方式来构筑一个灵魂。以前我们认为是孔子、老子的思想方式构成一个民族值得自豪认识世界的方式,曾经都被批判过后有点确实,50年代鲁迅认为中华民族是否应该这样认识世界,他受到大家的尊敬,大家心中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模式,我要这样去认识世界和认识生命,是中级意义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缺失这个,又不以共产主义的方式认知世界,马克思也代表兼容的一种,包括马克思,也包括孔子和老子,是否也包括海根戈尔等,也是当时罗马帝国扩张的心态,如果这个心态成为民族主导的思想潮流来讲,我们的繁荣昌盛就是建立在这种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我认为北大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心态和思潮的根据地和一杆旗帜,这个旗帜是否展开了,是否受到国民的拥戴,有待于实践,要做事落实它。

    北大失精神了吗?

  主持人:可以这样理解这八个字你也是推崇的。我们看一下网友的留言,第一个留言说无论怎么说北大都是当今中国最具感召力的大学,比起过去来,北大越来越平庸了,应该值得反思。北大现在是钱堆起来的建筑公园,这说得有点偏激了,这两个留言是不是反映了某种现状或者某种事实,是否也是北大的弱点呢?三位怎么看呢?

    钱理群:北大是中国的精神梦乡

  钱理群:我们编的《寻找北大》序言里说了,要寻找北大,就有一种危机感吧,觉得我们推出的精神有点缺失了。我想强调一点的是现在北大的问题不是北大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现在反思北大的话,重要的是反思整个中国的教育。

  另外,我觉得北大某种程度上在中国起了一个作用,是精神的梦乡。我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没有梦,如果一个民族,尤其这个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精神梦乡的话,这个民族是很可怕的。为什么过去很多人向往北大,因为把它当成精神梦乡。如果现在忧虑的话,这个梦乡确实比我们离得越来越远了,但是我相信一点,这个火种还在,传统还在,不管北大有多大变化,今天的现实多么让我们失望。其实我觉得北大的精神还是会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下来,我还是有这样信心的。越说北大失精神,其实心理面觉得北大有精神,还不能失去精神,是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王怜花:不管哪一代人,总有一批人的精神气质不会变

  王怜花:我还是比较乐观,尽管随着市场经济全面铺开,学校也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上次在图书大厦办活动,我和校友交流,我说了一句话,我相信我的同类。甭管我们是哪一代人,总有一批人的精神气质不会变,精神也要体现在个体上,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身上流的血液不一样,我认为这个东西会传下去。我认为这种东西不会丢,有潜移默化的感觉。我今天带来《北大往事》和《精神的魅力》两本书,《寻找北大》是最近出的一本书。这三本书里最大篇幅说得最多是每个个体独特的叙事。这三本书有一种我不喜欢的东西,就是欲罢不能的自恋。其中也有一些篇章超越了自恋的范畴,很冷静、很客观,哪怕很自我的说一些事。我觉得这三书是三个时代的,但是核心的东西没有变,所以我还是蛮乐观。

    许秋汉:北大还有“金丝猴”

  许秋汉:首先我只代表个人发言,不代表90年代大学生。既然兼容并包,怪才,独立于时代才叫怪才。这个问题,外面怎么评说北大,我们不必要执着于是非功过的评判,我觉得还是以那个例子说为好,北大是一个地方,假如是秦岭,就是因为有金丝猴,让人觉得珍贵。现在这个地方好还是不好并不重要,问题是有没有金丝猴,我只能回答还是有金丝猴,外人的指责都是对的,比如好好一块自然保护区,有人盖起了高楼,有人混了别的猴子冒充金丝猴,逐渐和金丝猴传种,金丝猴越来越不纯洁了,这不是金丝猴本身要的,一个是金丝猴的基因还在。第二是无论你把保护区改成了动物园,还是放进别的猴子,还是这些猴子整天向路人乞讨,不是过遵循自然山水的生活了,这不是金丝猴做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北大吸引很多投资经营房地产,还是各种学术项目要跟各种经济利益挂钩,可能是一部分北大的学生或者老师要,难道你就能说是北大要的吗?金丝猴本身不能代表秦岭,他做不了主,谁做的主呢?可能是政府或者另外一些保护区的负责人作主。因为保护区做成这个样子去指责金丝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我只能说现在有金丝猴,有金丝猴过原始的生活,它不会绝种。我们只能这样回答。外界有这么多变化,金丝猴能否适应变化,保持金丝猴的基因,就要看它自己了。

  主持人:钱老师是学者,你认为现在还有金丝猴吗?

  钱理群:我已经退休了,我讲一个事吧,前几天开了一个会是做民间纪念,当时就有学生特意郑重的对我说,同时你们不仅要爱我们学生,还要相信我们这些学生,意思就是说不用为我们担心,我们还在,我们会按照我们的方式生活下去,这说明北大还是有金丝猴。


精彩语录:

    教育产业化,实际上搞错了教育的性质。教育是公共福利的一个事业,怎么搞产业化?这对大学的伤害是极大的。这个东西可能对北大的精神和整个教育精神伤害很大。

我认为现在教育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的体制化、官僚化,再一个就是教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主持人:我有很多朋友是读北大的,我对他们的了解发现他们对于高楼大厦或者学校里的建筑也好,没有多少感觉。他们想的是自己脑子的东西,对校园什么样感觉不是特别大,一个很现代的建筑和一个很老的房子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太多一个评论和感觉。所以,这是我了解北大学生一直没有变过。因为老一代北大学生我不认识,我认识是2000年之后21世纪的北大学生,也是和三位不同的阶段和时代。

  说到北大的话,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就是大师、大家,像季羡林等,好象现在大师少了,有一个培养大师的实验班,这样的实验班真能起到大师的作用吗?

  钱理群:我不太清楚,我知道北大搞元培班,它是文史哲同时学,这个班办了很久了,我不知道怎么叫大师班,我感觉大师是培养不出来的。

  许秋汉:元培班举办的时间没有一个大师成长的时间长,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可能需要几十年大器晚成的,元培班可能就办了十几年,所以一个大师出来之前,我们不好说实验班能否有一个大师出来,但我认为这样浇水和施肥可以促进大师的成长。新一代的大师能否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成长起来,这是难以确定的。

  主持人:是否会基因突变呢?没有产生大师产生别的东西?

  许秋汉:也不要紧嘛。

  王怜花:对于这个,我认为还是应该看《精神的魅力》这本书,冯至在北大六年,他说北大给他是一种开放的学习风气。当然有条件办大师班更好,如果没有条件,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图书馆不要对学生限制太多。我从大学二年级一开始就很少上课了,就到图书馆,方便极了。成不成看个人的造化,看民族的造化。我认为敞开的方式接受教育,这才是重要的。

   北大精神消退两大原因

  主持人:对于这个观点,我想请教钱老师,刚才也提到北大精神了,我认为金丝猴这个比喻特别的好,金丝猴还有,少了,导致金丝猴越来越少的原因,三位有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呢?北大的精神变得越来越没有锐气了?

  钱理群:还是要反思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现在大学教育的问题很多了,其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我感觉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学的体制化,越来越官僚化或者越来越衙门化,我认为是阻碍北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蔡元培说的大学教育独立的精神不够,不是不够,是得不到保障,不能保障大学校长和大学老师能够独立自主的办自己理想教育,就像蔡元培当年这样一个形势没有了,我认为是北大也是中国大学教育行政管理的行政干预太多了,失去教育的独立自主权,大学越来越官僚化、越来越体制化。前一段时间全国搞教育大检查,把教育搞个一塌糊涂。这就是典型的行政干预。

  许秋汉:我看过西南联大的一篇文章,教育部给西南联大制定课程的一些规定,但是西南联大的老师反映,当时冯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教育部不应该感受当时学校的课程设置,包括教师的审核、聘用、设一些课程,这是钱老师说的类似的情况,不是老师要求有多么大的权利,以前教师有这个权利,而是在曾经一个时代弱了,新一代老师就认为习以为常了。

  钱理群:第二个原因,尤其最近几年有一个大变化,一个是把教育产业化,实际上搞错了教育的性质。教育产业化,教育是公共福利的一个事业,怎么搞产业化?这对大学的伤害是极大的,不是一般的大。最近几年又有教育的职业化,当然有客观的问题,随着这几年大学就业有困难后提出了新的教育的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教育越来越变成蔡元培先生所担心的职业培训班了,这个东西可能对北大的精神和整个教育精神伤害很大。我认为现在教育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的体制化、官僚化,再一个就是教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王怜花:我有一个学习和就业的观念,如果你进了北大读书,好好享受读书的乐趣。职业可以跟你所学的完全无关,我认识我们班很多同学和我认识的很多朋友,我们是学文学的,现在从事的职业,职业就是一个人养家糊口挣一份工作的事情,如果求学不享受读书的乐趣,就白混了。我不知道别的学校,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考虑这个,像文史哲不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进了北大就要享受学习的乐趣。职业很简单,一年、半年培训就搞定了,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北大学西方是否是东施效颦?

  主持人:插一个网友的提问,北大也照搬西方的地方,我感觉有点像东施效颦,三位怎么看呢?

  王怜花:我不知道他提的是否是学校管理体制上,就是张维迎搞了评估办法,还是指学习的内容。如果是学术上的学习内容,可能我们学习西方还不够。那天我看《寻找北大》,朱老师讲未来50年代中国还处于《易经》时代。差不多两年前,我感觉到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文明基础只有两样东西是有知识产权的,其他的我们看到的像皮鞋、皮带、衬衫、坐的巴士等等,都是西方文明带来的,我突然有点恐惧感。别的事我们也做不了,汉语这么美丽的语言,它应该是我们文明的基础,我们就办了一个江湖网站,正好就有了这本书。在学习上,我认为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学习。如果是管理上,我就不太懂了。

  钱理群: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都存在,我觉得还学不够,我们现在有一个倾向,我们中国总是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学外国就不行了,这是不对的。我觉得关键在哪里?我们学别人的东西是学皮毛,外国实质的东西没有学到,我认为这方面应该学多一点,这是一个问题。另外又存在一个问题,中国的大学在五十年代,我读大学的时候,我进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恭喜你考入东方的莫斯科大学的北京大学”,五十年代北京的大学要办成莫斯科大学,而现在要办成哈佛大学,这种情结我是不赞同的。现在两方面问题都有,一心想纳入西方的模式或者苏联俄国的模式或者美国的模式,还是有一种对西方学得不够,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存在。

  主持人:刚才你说我们学的都是皮毛,没有学实质,这个实质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钱理群:蔡元培的思想受德国的精神很深,就是把中国的思想和德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学到的精华,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思想。蔡元培本身就是一个典范。现在我们学到西方的教校治校、学术自由,这是西方教育的精髓,而我们学得是很不够的。

  许秋汉:和钱老师讲的一样,我们既不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还是教育体制,理念是精神思考后的东西。就这两个东西,我们既不了解西方本身是什么样,又不了解我们原先自己是什么。我做这个杂志是给青少年看的,5月份在大学报考大学的时候办了一个“书院”的问题,评选出四大书院,按现在说法应该是四大名校,清华、北大、复旦等类似的。教育是干什么的,和最后做什么工作相关吗?没有,是否和科举紧密相关,也没有。教育谁来办?是否要考试?很多都是公益性的。要么是政府出资办,要么是民间的富商、绅士出钱来办。办完之后干什么?传播理念。以前为什么文化是输出的?因为认为精髓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学。国外是一个思维体系,我们对西方也不了解。我们现在大学生认为学这个东西没用,找不到东西,古代来讲,这些东西,你用的话,找一个师傅学就可以了,不是在大学学的东西,而是来体验知识的真理和魅力的地方,而现在真理又没有需求了。


精彩语录:

北大的求学经历让我更不容易成为成功人士,因为感兴趣的事情太多了。我认为你可以选择通过事业去塑造人生的道路,其实可以看到我们还有一种通过修养自己塑造成功的道路。多年之后我蓦然回首,这一生怎样渡过的时候,北大给了我一个无怨无悔非常珍惜的机会和选择,是一种见识,值。


    北大讲座正在走向通俗的极端

  主持人:我们知道过去北大精神的代表地是三角地,一说到三角地就知道这是北大的精神所在,现在三角地已经不集中了,一说三角地就是百年大讲堂,前一段时间李宇春也走上百年大讲堂,有一些人颇有微词,说了反对的话,你们怎样看待呢?

  王怜花:我认为谁都可以去大讲堂,不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吗?李宇春去也好,大S、小S去也可以。你听了以后,自己就有判断力。

  钱理群:我那天路过北大,看到北大有很多讲座,确实让我吃了一惊。80年代北大的讲座是什么样的都有,但是现在北大讲座,我看了都是办一些成功人士的讲座。我觉得现在有另外一个问题,我和他的观点一样,李宇春讲没有关系,这都可以。但同时还有另外的要讲,我们缺的是什么呢?老往通俗这个方向转了,缺少另外一种声音,我认为北大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另外一种声音缺少了,会造成一种失衡。也就回到原来的兼容并包,各种声音都有,否则偏一种声音,就会出问题了。

  许秋汉:我这个歌手在学校属于很不成功了,我在北大唱歌的时候经常被轰下去了,后来觉得自己唱得好听的时候,别人也会认为好听。关键是北大爱听什么,你是否勇于表达和思考。后来有一个限制是不允许起哄、下台了。政策制定者不是金丝猴本身。

  王怜花:80年代有很多学术讲座,很多人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瓷器活,就是因为可以起哄。

  钱理群:在我看来这是好传统,每次讲座我都很紧张,怕万一有人要走。

    北大对三代人的影响

  主持人: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代各位网友问三位的,北大的求学经历给三位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说到这段经历的话,大家会滔滔不断说很多,我们这次概括说一下。

    许秋汉:北大让我找到了一条通过修养自己塑造成功的道路

  许秋汉:北大的求学经历让我更不容易成为成功人士。因为感兴趣的事情太多了,我可能有三年的时间都是过退休的生活,就是去游山玩水,没有走到成功人士的道路上。我认为你可以选择通过事业去塑造人生的道路,其实可以看到我们还有一种通过修养自己塑造成功的道路,就像修身齐家治天下。我们传统文化给我们各种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做成成功的事业才有成功人士的价值理念,给了我更多的选择。如果从事业评价来讲,耽误了我几年成功。多年之后我蓦然回首,这一生怎样渡过的时候,北大给了我一个无怨无悔非常珍惜的机会和选择,是一种见识,值。  

王怜花:北大的日子是奢侈生活的提前透支

  王怜花:我是他的粉丝,他说得很好。我有一个比喻,在北大那几年的生活,一般人是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才考虑喝酒,后来我有一个总结,先想到酒,后想到吃饭的问题,也就是喝水比吃饭重要,这只是一个比喻。我觉得我自己提前透支了很多东西,在北大那几年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车也没有钱,每个月还有20多元钱的补贴就够吃饭了,无忧无虑,读书、踢球、谈恋爱、喝酒,都是奢侈的东西,我们都已经过过了。后来我想开公司的目的是什么?核心价值观,努力工作,不勉强自己,也不勉强别人,你就会过得很好。

    钱理群:在北大总有一种压力让自己谨慎做事

  钱理群:对我来说,北大对我最大的印象,北大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认为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在,总的认为北大大,就使自己变得谨慎起来,认为有一个很大的天地,在这个天地当中只能做有限的事情,这时候无论如何要做好。在北大时时刻刻要面对的都是一些天才之精英,北大对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是很大的世界,一个是给我很大的压力,自己一刻也不敢松懈,到现在我过日子都过得还紧张,因为有一个大的东西在那里,觉得有一种压力,这种情况下只能使自己谨慎努力做事情。

  主持人:最后还有一分钟的时间,我们最近看到王怜花和钱老师出了《寻找北大》这本书,这本书也有很多人讨论,能否介绍一下这本书呢?

  钱理群:这本书是为北大110周年校庆写的,是北大110周年民间的纪念。在北大100周年的时候演了一个蔡元培的话剧,到110周年的时候,就编了这本书。我自己看了以后,最大的特点,每个人心理有每个北大,连笔调和写文章的方法都不一样,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几代的人,从3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这里北大的人都有,我认为最能显示出北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个性的鲜明、个性的张扬。我认为这本书价值在这里。

  主持人:有时间的话我们也要读一下。今天非常开心请到三位,同时在访谈最后特别想放一首歌,就是北大学子传唱的这首《未名湖是个海洋》。我们放一下这首歌给大家听一下,同时也祝北大110周年生日快乐,也感谢三位抽出时间作客,以后有机会还和三位聊一聊,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段音乐。谢谢,同时也谢谢网友,今天我们直播到这里就再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5:53 , Processed in 0.09681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