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融合 创新 挑战——期刊主编论新媒体形态下文学期刊的发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21:3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融合 创新 挑战——期刊主编论新媒体形态下文学期刊的发展来源:中国作家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文学重镇陕西,留 下了无数灿若星辰的名字,杜鹏程、柳青、王汶石、李若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与此同时,在当代纯文学期刊发展的征程中,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延河》杂志也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延河》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学火热的20世纪80年代达到13万册的月发行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深刻的历史 记忆。创刊60年来,《延河》历经当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全力以赴参与当代华语文学的转型性建设,推出了一大批知名作家,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文学期 刊。新世纪,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媒体,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影响了纯文学期刊的发展,文学的传播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把文学、文学期刊和 新媒体结合起来,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课题,意味着融合、创新乃至挑战。

  日前,由陕西省作协在西安主办的“当代纯文学期刊《延河》高峰论坛”,邀请《人民文学》《诗刊》《世界文学》《小说月报》《作家》《散文选刊》等十余家纯文学期刊的主编、专家与会,共同探讨了新媒体形态下纯文学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编  者
 
融合  创新  挑战
期刊主编论新媒体形态下文学期刊的发展

  黄道峻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精品力作永远是立刊之本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学依然神圣,文学永远神圣。只要人类存在,文学永远是照亮人心、关怀人类的最有力的人文方式之一。文学的这种本质属性 决定了文学期刊是非常特殊的事业,即使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也是这样。一个刊物的好坏,既要接受本时代读者的检验,也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既要追求经典性精神 品质,又要布下与人间烟火充分传感交融的契机,这就决定了从编辑出版到经营运作,从传播方式革新到综合影响力塑造,文学期刊平台的运作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一 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能全智的立体工程。
  如何在一个新媒体时代找到解决文学的精神属性和消费的商品属性之间的矛盾突破口,拿出办刊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坚 守办刊宗旨,明确办刊思路。文学期刊的任务是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读者和作者、在刊物和时代之间搭建一处重要渠道和一个交流 的平台,我们不能漠视传统办刊模式无法适应新媒体的现实,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二是要坚持守住文学期刊这一特殊的文学阵地,守住是前提,是底线,然后 以积极变革的姿态寻求转型,寻求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更有效、更有力的方式和渠道。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以经典性和精神性眼光与意识编 刊办刊,以经得住当代和历史双重考量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助推精品力作,牢记无论任何时代,精品力作永远是立刊之本。

  贾平凹:

  (陕西省作协主席、《美文》主编)

  守好文学的本
  我们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当代文学和它的传播问题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把纯文学期刊、把文学和新媒体结合起来,本身意味着创新、融合与挑战。
  谈到文学期刊,总绕不开上世纪80年代。“80”这个数字其实很有意思:80年代是中国文学最兴盛的时期,但之后不久我们迎来了以“80后”为 重要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网媒实际上是文学的传播手段与工具,但它改变了一切。在这种形势下,除了各种经营之外,恐怕还要在内容上多下功夫。在现在的形势下 判断一个文学期刊的好坏,整个社会好像都是看重发行量与经济效益。其实,最根本的还是你能推出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才是办刊物的惟一出路。适者生存,只 要你办出自己的特点,对这个时代有积极的价值,那么这个刊物也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当然大家现在都在适应、调整与改变。前几年,大家都在埋怨,而现在都在想 办法怎么适应与改革。总的来讲,文学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命运并不是毫无希望的,而在于我们如何找到各自的改革和转型的路子,但千条道、万条道,守好文学的 本才是最终目的。

  阎  安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执行主编)

  纸媒与网媒实现互动互补
  这个时代最根本的、最不可逆转的革命,就是以电子媒介及其传播为特征的媒介革命,新媒体正在全面改变和挑战世界,对整个媒介体系重新洗牌。这个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传媒时代还是个开头,它的发展前景是深不可测的,虽然现在基本上觉得在中国它已经主导了一切。单纯的传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基本上丧失了 传播能力,这是我们再也绕不开的时代变局。
  如果文学消亡不了,纸媒也消亡不了,文学的时代属性和现实属性需要期刊的归纳和回应。我认为纸媒的变革策略应是在无法通过追求发行量达到传播目 的时,把核心放在追求影响力的塑造上。如今任何纸媒都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个源头。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把纸媒的内容延伸到网媒上,纸媒和网媒要融合 在一起,使二者之间形成常态化与动态化的互补互动模式。另外,一定要从传统的封闭办刊转向开放办刊,面向社会,通过富有创意和主题设计的实体的文学、文化 活动,不断地强化、拓宽纸媒和网媒关联现实的频率与能力,形成纸媒、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联合互动、互相呼应的格局,这在经营和实践操作上将是一项复杂的充满 探索甚至风险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办好一份纸质纯文学期刊,守好塑造时代精神、国家人文的前沿阵地,如今是异常艰难的事情,一流的办刊人应该有勇气、敢担 当,做与命运打交道的人。

  商  震

  (《诗刊》常务副主编)

  踩正时代鼓点,注重当下性
  纸媒和新媒体之间有种扯不清的关系,究竟对立还是互补,好像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任何时代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无论是新媒体 还是纸媒。时代是发展的,一个刊物、一个网站或者一个论坛的主编,要能踩正这个时代的鼓点,他就是欢喜的,没踩正,就是忧愁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就是 生存,生存不仅是经济状况,还关系到这本刊物的影响力。要形成影响力,关键是能否将自己的脚跟站稳,明确要给谁看,消费群体是谁,这个定位是一个刊物、一 个论坛、一个网站必须要心中有数的事情。
  不论是刊物还是新媒体,要想生存得好,就要不断适应时代,要具有当下性,这是生存的首要条件。有了当下性再增加艺术感染力,才有生存的必要性。 一个网站能坚持20年继续生存的,它基本上对这个脉搏把握得比较好,但一个刊物如果连30年、40年都坚持不到,也算是个短命鬼。所以生存不是有钱没钱, 是主编领导下的编辑队伍能不能和当下人的情感接得更紧,能不能真实地表现当下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让当下人喜闻乐见。

  高  兴

  (《世界文学》主编)

  搭建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中国文学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成长之后,已经有相当一批作家完全具备在世界文坛上和外国作家对话呼应的可能性。《世界文学》曾长期被定位于观察世界 的“窗口”,现在《世界文学》的思路,就是要把中国文学当作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来对待,要让中国作家和外国作家对话互动的这种空间在《世界文学》上体现出 来。因此我们的评论除了专家与学者之外,作家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把中国作家和外国作家融合在一起来做,这样就形成一种对话的可能。在这种 情形下,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具有更大传播力的平台体系,发挥好平台作用的话,可能《世界文学》在新的形势下又可以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李东华

  (《人民文学》副主编)

  躯干与双翼
  就《人民文学》来说,如果我们把纸质的正刊看作一只鸟的话,它是一只鸟的躯干,是最重要的立刊之本。同时“数字化”和“外文版”算是《人民文 学》的两只翅膀,这两只翅膀可以向世界范围内的读者飞得更高、更远。在当代人的注意力被很多新生事物不断影响的情况下,要让读者对文学产生专注的热情,让 文学能够成为读者可信赖的精神资源,就要求一个刊物确实能够提供与读者、与时代痛痒相关的好作品。在多媒体这方面,《人民文学》一直在探索。2006年 起,先后开通了自己的官网、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有专人管理这些多媒体平台,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和互动。

  宗仁发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作家》主编)

  消费时代的文学使命
  当下是网络时代,你面对它也在,不面对它也在,是回避不了的。这也是娱乐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什么是大家感兴趣的?不是文学,是娱乐,但娱乐到 一定程度,它就会把我们这种有文化精神的东西毁灭掉。《娱乐致死》这本书写了一句话,说有两种东西可以使精神文化枯萎,一种就是纸文化成为一个监狱,还有 一种就是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我们可能要毁灭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就是娱乐。同时,这也是一个消费者霸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就是真理,点击率与发行 量数据就是真理,你无可抵挡。这个消费主义强大到别的逻辑对它毫无用处。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确实应该想一想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要干什么。今天的文化是很复杂的,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是很漂移的,这个时候,文学杂志还能不 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对我们办刊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这个重要的文学使命,就是解决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问题,这个文化精神问题你要通过文学作品才 能够真正去潜移默化,起到塑造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的作用。我们中国的文学期刊办刊人能不能在创造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上有所贡献、有所努力,我觉得这是我 们应该思考的一个大的问题。

  葛一敏

  (《散文选刊》主编)

  从时间深处走来
  作为选刊来说,非常感谢几十年来全国原创刊物的无私贡献。我们刊物创刊30多年,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爆炸的年代创办的,一路走过来,有很 多可圈可点的、让我们感动的杂志和作家在支撑着。所以我觉得很多优秀刊物从时间深处走来,它都带着时代社会的表征或者表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可能 是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些工作,包括我自己,应该更加突出表现原创杂志和作家的努力,那些对于中国文学做了这么多大量的幕后工作的杂志、报纸、出版社,更辛苦 的是那些编辑们。我觉得这些刊物也见证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它们的建刊历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荣光。

  简  明

  (《诗选刊》主编)

  追求“有效读者”
  对《诗选刊》来说,没有选稿的压力,稿件非常充足,但是在经济上有压力,所以在办刊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付经济上的压力。
  从数量上来说,诗人是作家队伍里面最多的,商震主编说诗歌是钻石,但是诗歌门槛在投稿中又是文学里最低的。经常有人问我要邮箱,我说杂志上印着呢,那就说明他没订杂志,可又要投稿。
  我是怎么处理稿件的呢?我打开一看,有些诗人或者写诗的人,他给你打一个大包,有的还是压缩包,里面又有散文又有诗歌,还有一大堆的照片,我的 做法就是删除,不看。20首以上的不看,全部删掉。超过两张照片的删,连他的作品也不看,发一大堆评论的,删,不看。为什么?编辑有专业的水平可以分辨出 你这个作品好不好。发一大堆,说明你不了解这个刊物。从编辑的角度讲,我不希望收到一个几十篇稿件的文件包,你自己不做选择,说明你自己对自己都不尊重, 对编辑、对诗歌也不尊重。

  晓  雪

  (《莽原》常务副主编)

  办刊人的理想
  作为一个职业编辑,我还是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希望某一天在某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中间,有一位读者能告诉我,“我在《莽 原》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令我终生难忘。”我还想听某位读者说,“我在《莽原》上认识了一些诗人,这些诗人使我从此真正爱上了诗歌。”所有类似 这样的职业经历,我想假如它存在的话,那一定是我愿意投入热情和激情去办一份纯文学期刊的真正动力。
  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坚守独立的办刊精神,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和资源,尤其是对我们的文学期 刊。我们也在主动调整我们的观念与工作方式,比如约稿、审稿以及印刷流程,其实都在顺应着互联网的这样一个浪潮。实际上很多杂志也在主动调整、扩展,做自 身产品外延性的价值挖掘,例如把故事变成电子书,然后把电子书想办法制作成动漫,或者是微电影等等。互联网阅读作为一个弥补我们传统期刊的不足而到来的存 在,它确实是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它不限于内容,还有技术层面上的。

  穆  涛

  (《美文》常务副主编)

  不能失去对社会的认知度
  对于今天这个话题,我觉得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第一就是深度思考。网络的出现对报纸是极大的冲击,报纸就靠信息、靠每天发生的事情去报道,当网络信息大量而快速的出现,报纸必须进行深度社会 分析,这样才可能有人阅读。文学杂志同样应该深度思考,但我们深度思考的不够,对社会的认识不太够。能促使深度思考,对文学杂志是个好事情,文学杂志就应 该传播有深度的社会认识的文章。
  第二个是真实。网络的出现促使了我们社会声音的真实,原来有那么多报纸、电视,但某种程度上又是一家报纸、一家电视。网络的出现让社会真实的东 西出现了,虽然各种声音都有,杂音也有,但是精神层面真实的东西更清晰地浮现出来,成为必须面对的东西,这也是文学作品本质的东西。如果文学失去了真实, 那是可怕的。
  我们《美文》杂志侧重发的就是对社会的认识有深度、有想法的文章。一个作家所发出的声音是显示作家高度的东西,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认知,而不是看他手艺有多么好。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去走,文学杂志这片领地还是非常开阔的。

  伊沙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新世纪诗典”是

  “微时代”的幸运儿
  做“新世纪诗典”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1年3月底网易读书频道给我打了个电话,邀请我做一个微专栏。那时候我还不会玩微博,他们都是打 电话手把手教我,通过什么方式发作品,通过什么方式发推荐。从2011年的4月5日开始做,竟然一下做到今天,连续做了1615天,推荐了1615首诗, 来自于645个当代诗人。如果要说它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影响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微时代、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
  由于网上影响大,就有了出书的呼声,一年一本,第四本马上也会出来,这些书很快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年度集结,影响一点一点越来越大。三本诗集 基本上在1万册到3万册,相对来说是非常好的成绩。这些诗在网上的点击量非常大,有些甚至几千万,所以也让我深思:多少网络读者才能换来一点点的纸质书读 者。
  我们也做系列的朗诵会,改换了很多思路,4年多以来做了19场活动,甚至做到国外去。这些活动也帮助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的、年轻的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2:24 , Processed in 0.12836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