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7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告:本站将上传《杭城对话郭初阳》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9:5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预告:
      本站将上传
《管季超杭城对话郭初阳原创首发专稿




百度搜获



郭初阳,杭州人,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曾就职于杭州市外国语学校。与蔡朝阳吕栋合称“浙江三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他的《套中人》、《沉重的时刻》、《弟子规》等课例,致力于语文课程的生态改良。

199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今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6年,执教于杭州市翠苑中学;[2-3]
2003年,因为教学业绩显著,调入杭州市外国语学校;
2003年~2006年9月,执教于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英特外国语学校);
2006年9月~2008年,执教于杭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2007年,出版《言说抵抗沉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国内第一本


从课堂内部开始启蒙之旅的教育学作品;

2008年,以诚实的研究促进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
2009年,偕同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掀起一场遍及全国的教材批评风暴,至今未息。
2010年,所参与的《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救救孩子》出版。 [5-6]
2011年4月15日~18日,第七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讲授儿童哲学课《狼来了》。
2012年3月,担任第八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专家。

2013年4月5日,担任第九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专家,讲授公民写作课《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9]出版著作《黄宗羲小传》,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7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7-19]

《初中语文读本2》《初中语文读本4》,与蔡少军合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20-21]
大人为什么要开会:运用规则获得自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2-23]
《让性回归常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24-26]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发表文章《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丑小鸭>课堂实录(第一教时)》,《教师之友》 2004年04期[27](与干国祥合著)
《教师的自我坎陷》,《教师之友》 2002年06期[28]
《魔鬼词典》,《教师之友》 2004年10期[29]
《为什么要用“纺”》,《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26期[30]
《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高中语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教后谈》,《教师之友》2004年12期(与蔡朝阳合著)[31]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教师之友》 2005年03期[32]
《<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 2005年03期[33]
《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珍珠鸟>的》,《人民教育》2005年05期[34]
《用思想撞击课堂——<珍珠鸟>教学实录》,《人民教育》2005年Z1期[35]
《<项链>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05期[36]




《我们无可补救的罪》,《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05期[38]

《拒绝谎言 不再扮傻》,《小学教学(语文版)》 2007年04期[39]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茶博览》 2008年05期[40]
《午梦醒犹蝶,灵草庄晚芳》,《茶博览》2008年06期[41]
《草根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以<雷雨>为例》,《浙江教育科学》2008年01期[42]
《删节与窜改:从实验教科书<语文>的一篇课文谈起》,《语文新圃》 2008年03期[43]
《从<国学基本教材>看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内蒙古教育》 2008年09期[44]
《什么叫写作——兼谈“中学作文”》,《人民教育》 2008年10期[45]
《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评周益民<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06期[46]
《陈毅探母》,《半月选读》2010年19期[47]

《<弟子规>课堂实录》,《人民教育》 2011年08期[49]
《彼此的礼物》,《教师博览》 2011年04期[50]
《<爱莲说>:出水妙善》,《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1年01期[51]
《<沉重的时刻>课堂实录》,《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09期[52]
《墙》,《初中生世界》2011年26期[53]
《逃离评价体系》,《教师博览》 2013年01期[54]
《列那尔作品教后对话》,《语文学习》2013年06期[55](与褚树荣合著)
《经典阅读:行走在意思和意义之间——<苍蝇>课堂实录及教学解析》,《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25期[56]
《阿啃小传——兼论<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语文学习》 2013年0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1:13:54 | 只看该作者
郭初阳(1973-),杭州人,新生代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2007年出版《言说抵抗沉默》,为国内第一本从课堂内部开始启蒙之旅的教育学作品;2008年始,以诚实的研究促进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2009年偕同研究小组,掀起一场遍及全国的教材批评风暴,至今未息。所参与的《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救救孩子》于2010年出版。






序瘦的郭初阳,瘦的语文课堂

第一章爱杀柴桑隐
《致女儿的信》:一次并不成功的性教育
望眼欲穿性教育
我对范美忠文章的看法,兼谈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问答录
问答录:传播、行动、改变
第二章 名溪近讼庭
与性无关的纯洁
——读《第一次抱母亲》
从濒死五阶段看《祭十二郎文》
陈情表?残肢令!
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妇
尴尬的孔孟
——大陆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原典
古书绝对的不可读,倘若是强迫的令读
语文背后的思想迷局
第三章 扫沙开野步
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
——评《画家与牧童》
谎话说不圆
——我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魔方的破碎
——从《自私的巨人》到《巨人的花园》
那一只断尾多年的麻雀
太少的文学,太多的政治
——读《走,我们去植树》
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读《孔子拜师》
删节与窜改
——从实验教科书《语文》的一篇课文谈起
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看大作家怎么写日出
高考作文二则
第四章 摇舸出闲汀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读《过去的中学》
虚构的父亲,虚构的国文教师
你可曾就读于泡桐树中学?
仿佛远亲,似曾相识
——新概念作文大赛与中学语文
我们无可补救的罪
写作是一种治疗
第五章 宿简邀诗伴
《我选我》之后
《阅读的力量》: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一次对话:教师可以做研究?
自我惩罚者的痛苦及其意义
我与枫林晚的情仇恩怨
《老王》的四个关键词
谁曾经这般磨灭?
——记我的兄弟蔡朝阳
离开这一行,也能活得很好
第六章余花在酒瓶
《师说》:韩愈有过教师内心的恐惧吗?
米兰·昆德拉是后现代教育家?
多么反动的一本书!
教书很难
——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教师是负伤的治疗者
逃离学校,逃离评价体系
中学教师:一个寓言
后记: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1:1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1:18:20 | 只看该作者

【傅国涌按:这是郭初阳第二本课堂实录,他的第一本课堂实录于2006年12月问世时,他在杭州外国语学校执教,没想到不久后,他就选择了离开了这个体制,当然他没有离开熟悉而心爱的课堂,他成了转型时代的一名独立语文教师,继续他的探索和梦想。从第一本课堂实录《言说抵抗沉默》到《颠狂与谨守》的出版,正好五年时间,他身上最大的变化还不是他的毅然辞职,而是他前几年受洗归入耶稣基督,这本课堂实录的书名就来自《圣经》,“谨守”是个尤为美好的词汇,令人想起“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我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信仰给他带来的全新变化,正在他的课堂,更将在他未来的课堂、未来的文字中逐渐呈现出来。今天他的课堂变得更为自由,更有生命,更有穿透时间的力量了。当他第一本课堂实录出版时,我曾写过一篇小文。】


郭初阳的课堂里有自由的呼吸


傅国涌





郭初阳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课堂实录,而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他超越了语文权威和教学体制的现成模式,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开放和锐利,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语文课堂范式。他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质,锋芒所向直指语文教育的内核。如果说语文在小学阶段(至少在低年级)应该是识字教育的话,那么中学语文绝不应该停留在字、词、句的练习,以及八股文的训练上。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所有功课的核心,它是起点,也是终点。语文在本质上是提供思维方式的,是要解决一个人对宇宙人生根本看法的,它不光融汇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而且也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永久的滋养。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在表达的背后,是思考,是思想,是思维,是想象力,是一整套方法。它是最小的,由一个字、一个词构成,它是最大的,它就是天空,就是万物。人们通常说,数学最能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好象语文只提供形象思维,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掌握语文,他的逻辑思维也是不可能过关的。我相信,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语言的最内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准确性,能抓住万事万物的本质,抓住世界发生的一切。

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没有准确的语言,所有概念都将无所附丽。缺乏生动的语言,人类想象的翅膀无法展开。近二十年前,我在乡村中学教书的时候,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在墙根下晒太阳,看着夕阳渐渐西去,一位老教师感慨地说:“啊呀,太阳薄了!”一个“薄”字,境界全出,多少的传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怀。如同《水浒传》中写林冲雪夜上梁山,“那雪下得紧了”中的那个“紧”字。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那个“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它们传达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审美意识,不光是感性的、空灵的内容,这里面包含着更多远比美更为丰富的信息。有了语言,就有了一切,如同有了光。正是有了语言,我们才拥有了李白、曹雪芹和鲁迅,我们才拥有了孔子、庄子和胡适之,我们才拥有了那么多文明的创造。每一种新思想的出现都必然伴随着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单纯从文学的、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语文,太狭隘、太肤浅了。由此而言,语文提供的是每个民族和整个人类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思维方式的形成。

我之所以认为郭初阳的语文课摆脱了传统的陈旧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在于他抓住了语言的脉搏,摸到了思维方式的门槛。他在课堂上阐述的决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不是学生们理解不了的东西,更多还是启迪学生认识常识,认识基本的、朴素的人类价值。比如他教舒婷的那首诗《祖国啊,祖国》,就如同一个高明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一堂课下来,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那些空洞、虚幻、煽情的过时概念,将祖国、国家、个体这些概念还原到了它们本来应有的位置,并在这些概念之间找到了清晰的分界线。

   在缺少“自由呼吸”、围绕着考试这个轴心转动的中学院墙内,郭初阳的课堂能够异军突起,看起来实在是个异数。然而,当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教师群中,多年来有许多人仍在坚持广泛阅读,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自由呼吸,坚持以有尊严的方式面对世界时,我们也许就不吃惊了。我认识他们中的一部分,常常为这些同类的存在而感到安慰。出现在这本书中的就有蔡朝阳、吕栋、范美忠、魏勇、周迪谦等人,他们或作序,或点评,或参与讨论。没有出现在本书的还有梁卫星、苏祖祥、周仁爱、周慧英、王雷等,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我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他们散落在浙江各地、全国各地,通过网络的平台和一本已不存在的杂志,他们才得以慢慢凝聚起来。他们相互交流,相互砥砺,相溽以沫,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独特群体。郭初阳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正是因为他周围有这样一群没有被异化的力量所吞噬的朋友、同道,他才有可能完成对旧模式的转换,成就了今天的课堂。也只有把他放置在这个群体中,我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崛起的意义。

对于他的课堂实录,不同的人可以挑出各不相同的毛病、不足和缺陷,这都是正常的。我想说的是,他已经抓住了语文的实质,其他的枝枝节节已不是最要紧。我还想说,比他那些精心打磨、不无争议的课堂实录更为重要的,无疑是他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他的学生说,如果说其他老师提供了一面墙,那么他就是一扇推开的窗。有了窗户,我们就能眺望世界。也许,没有比学生的这一评价更贴切的了。

                                  2006年12月

[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1:29:51 | 只看该作者

    序一舐卷先生1
    序二文青郭初阳/季子安在3

    《套中人》1-42
    1《套中人》教学简案
    2《套中人》阅读材料
    3《套中人》课堂实录
    4解套
    ——三重拒绝/倪江
    5学生习作四篇/陈昳舟 陶然 仇晟 林筱茜
    6我们应该知道的
    ——记一节“性的自我教育”主题班会/李若云
    7色情问题
    《沉重的时刻》43-74
    1《沉重的时刻》阅读材料
    2《沉重的时刻》课堂实录
    3诗歌里居住着谁的灵魂
    ——《沉重的时刻》听后感/闻中
    4为什么要这样上《沉重的时刻》/陆琦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75-117
    1《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教学简案
    2《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阅读材料
    3《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课堂实录
    4走在老路上,还在老地方/野狼
    5童话是一种生活态度/吴文冰
    《远和近》119-158
    1《远和近》教学简案
    2《远和近》课堂实录
    3放飞
    ——评《远和近》的课堂艺术/西渡
    4诗歌教学的远和近/王小庆
    5从你那里生长
    ——观诗歌教学《远和近》/张学青
    6逊位皇帝/摩西
    《鸟的天堂》159-198
    1《鸟的天堂》课堂实录
    2不完美的乌托邦
    ——从《鸟的天堂》看郭初阳的语文世界/吕栋
    3辩课
    ——在“鸟的天堂”里流连
    4421,长春/陈金铭
    《弟子规·入则孝》199-250
    1弟子规·入则孝/[清]李毓秀
    2《弟子规·入则孝》课堂实录
    3直心为德同类为伦/苏祖祥
    4儒学精华通向孩子心灵的一次探寻
    ——由《弟子规·入则孝》一课引发的省思/张良朋
    5教师站在幕后
    ——评《弟子规·入则孝》一课/吴春花
    《比喻》251-259
    1《比喻》教学简案
    2《比喻》比什么/王小庆
    《雷雨》261-272
    1春日“雷雨”/李嘉吕韵
    2雷雨过后是什么
    《放蜂人》273-287
    1放蜂人/苇岸
    2《放蜂人》课堂实录/蔡朝阳
    3在大地上寻找花朵
    ——评蔡朝阳的《放蜂人》一课
    《皇帝的新装》289-303
    1《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周益民
    2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评周益民的《皇帝的新装》一课
    后记一些人要活过多少年,才被自由光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1:5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1:5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2:01:1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1loScFXpBY/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1loScFXpBY/
原文地址: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专访:我们呼唤一个思想观念的自由市场作者:家庭学校Homescho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6日 11:20  新浪育儿 专访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

  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是由亲近母语创办,在大陆和华语地区最有影响的儿童阅读论坛。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一千多名校长和老师与会,被称为“点灯人的聚会”。第八届论坛2012年3月23-25日在杭州举行,主题为“儿童与哲学”。在本次论坛的“儿童哲学观摩课”环节,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杭州郭初阳)给孩子视频: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专访媒体来源:新浪育儿们和参会代表上了一堂课“苏格拉底的申辩”。针对论坛活动及儿童哲学话题,我们对郭初阳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本届论坛的“儿童与哲学”这个主题是怎么考虑的?
  郭:这个主题,其实谋划和考虑了很久,之前也已经做过两次了,感觉这次更纯粹一点,也就是说关于哲学的阵容显得更强大一点。之前有这个创意,大家一边思考一边在做。在前面两次也讲到儿童哲学课的时候,我跟李庆明老师一起做这个课,后来回顾自己上的课,更多属于公民教育的内容。
  我们上同课异构,这个同课异构比较有意思,是“关键词的同课异构”,不是上同一个文本,而是上同一个概念。儿童哲学课第一次合作,我和李庆明老师的概念是“自由”,他上了一节关于自由的课,我也上了一节关于自由的课;第二次儿童哲学课我们上的概念是“平等”,他上一节课,我也上一节;现在是第三次。
  就哲学这个概念本身来说,所谓哲学就是爱智慧。既然你爱智慧,要去追求智慧,本身一定是有难度的,事实上,也正是有难度的学习,才是让人觉得很开心的。我觉得好的课堂一定是很快乐的,但是这个快乐不是表面的、肤浅的快乐——有的时候笑声也要有——但是更多是一种深层的,就像王小波所说的是一种思想的快乐。所以说一个非常精彩的课堂,当你沉浸在其中的时候,虽然你会觉得辛苦,中间会有一些停滞下来的时间,可能会有一些交锋,但是回过头去看,这课带给我们很多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本身有质量的。这种快乐肯定让在场每个人都能够卷到里面去,并且在回味的时候,觉得应该是有收获的。
  主持人:对今天的课堂有什么感受?
  郭:这样的课堂很好地印证了洛克的一个观点,就是白板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块白板,关键看你给他受什么样的教育,你在上面画什么。
  一个小朋友在比较无趣的课堂里,他会表现得比较无趣;一个课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仿佛是挑战和应战的关系,你给他挑战,他会有非常积极的回应,好的课堂应该有这样的设计——你抛出难题,大家一起来解决,适当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工具。
  主持人:您的观摩课主题《申辩:从苏格拉底说起》,对孩子来讲会有理解上的难度吗?需不需要提前和孩子做预习、演习?
  郭:前两天把电子版发给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学晶老师,昨天他打电话给我,说他们语文老师施老师看了按照我的要求印出来的讲义,说“这个讲义感觉有点难,要不要小朋友先预习一下”?
  我跟小朋友没有见过面,我是有点担心,因为文字量还是有点多的,跟之前上的还是不太一样,有一点阅读量,时间又这么短。但我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没关系的,临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学生)到了以后,他们说要不要跟小朋友先见一下面啊,我说算了,还是上课再见面好了。
  因为这里涉及到这节课基本设置的问题,这是一个挺有故事性、关于苏格拉底的文本,既涉及到哲学的、知识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有情节的故事,涉及到苏格拉底的审判,所以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在前面我想先让学生来朗读这个文本的片断,慢慢地引入故事。而这样的朗读,对于文本的接触,我们称之为“素读”——没有任何预先掌握的信息,一下子碰到它,这个感觉是很美好的,也没有教师任何的干扰。如果事先预习过,先看过一遍,和第一次看到它的感觉是不一样。为了追求新鲜的效果,我愿意冒一下险,那就不用预习了。
  我认为课堂本身是一条未知的道路,教师只是提供一个素材,或者开启一个话题,至于接下来走向哪个步骤,教师只知道一个朦朦胧胧的方向,并不知道最终会走到哪里去。
  比如说这节课有一个翻译的环节,那就是完全敞开的环节,因为我不知道他们会翻成什么样子,包括让学生彼此商议,然后自己有一些修订,那就看他们本身的发挥和创造了。
  开放的课堂应该有教师本人也不能预测的东西,但是非预测的东西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惊喜在。
  主持人:对现在的孩子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您怎样看?
  郭:我们在做教材批评的时候,也提出一个概念,我们呼唤一个思想观念的自由市场,不仅只是经济的自由市场,还有观念的自由市场,我们也希望教材有一个自由市场,给大家各种各样可选择的机会,有多种组合,自由挑选,自由买卖。市场经济是非常美好的,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是平等和自由。
  我目前的语文课其实也是面向市场,我们打破了学校的界限,因为我在的越读馆,周末,还有假期上课,小朋友被吸引过来,首先是自己乐意的,可以试听,听完一节课觉得很好听,就可以继续听;如果觉得不好听,那就算了,这是双向自由选择的过程,那是很好的你情我愿的事情。
  没有说到了这个时间,我一定得坐在这个课堂里,哪怕这位老师讲得再烂,我也得坐在那边忍受着——这是很多小朋友每天日常生活里遭遇的事情。
  因为有这样的自由选择,我们在建筑课堂,让课堂恢复到语文的迷人,有光彩放出来。只要它足够好,小朋友自然会被吸引过来。
  主持人:你怎么评价目前的教育现状?
  郭:中国人就是太现实,因为中国人的口号是民以食为天,我们讨论过吃饭这个话题,这是中国人很喜欢的一句口号,但是很适合贴在猪栏上面,因为这是猪的理想,除了吃什么都不管。
  还有中国人的现实就只是非常功利地关注于目前这个世界,却忘了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就是中国人始终没有超越,不知道还有彼岸世界在,还有更高的世界在——就好像今天的文本里面,苏格拉底知道,还有一位神在那边。
  如果你只认识到这样的世界,生活很可怜,那动物性就非常强。很多家长就只会说我的孩子怎么输在起跑线上啦,怎么考试考得这么差啦……
  越读馆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那些不满于教育现状的,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保持他的灵性的,要做一个有趣的、有料的、有种的人,我们希望吸引来这样的孩子,因为我们自己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我们的定位,这也是我们面试时候基本的筛选要素,如果不符合,就请你不要来。
  主持人:应试教育对教师有什么限制?语文教材要做成什么样子?
  郭:限制其实并不存在。
  就像《让子弹飞》里面的那扇门一样,看起来是个铁门,后来一撞,发现原来它是纸做的。
  一切的枷锁都是自我设限而已。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不管是公立教师也好,私立学校的教师也罢,名师或者草根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养,来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建设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不必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有这样那样的担心,缩手缩脚,然后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老师,到最后自己的状态也很差,就成了一个应试机器嘛。
  我有时候跟朋友们说,大家要设想一下,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这套教材废掉了呢?万一这种考试模式哪天取消了,你还怎么混饭吃?你是不是除了跟着这套教材走,其他什么都不会呢,那不就完蛋了吗。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因为十年不变,他就走十年,一变呢,他无法提供更好的东西,除了这套甚至连三流都不到的教材之外,无法提供更多的文本。
  优秀的老师应该执教于一套尚未存在的教材——这套教材的每个文本都是好的,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无法变成一套广泛使用的教材,但你是一个有理想的老师,你应该来做建设性的工作。
  不仅是涉及到教师自身的学养,还有教师本人对课堂的理解。一个好的课堂一定属于学生的,老师要做的事情,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你已经做了,因为由你老师来决定这节课上什么,上什么主题,使用什么文本,你的PPT怎么做,用什么影视材料,你都已经设计好了。接下来按照你的规划,所提供的套餐里,接下来让学生来呈现,而不是教师把自己当成明星。
  主持人:做体制外的独立教师,家长的接受和认同程度高吗?
  郭:我们知道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明星电影,一类是导演电影。明星电影,比如就看是不是刘德华演的?导演电影,看看这部片子是哪个导演拍的。电影看多了,都会跟着导演来看。
  我觉得好的课堂也是这样,做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有追求,你要的并不是明星课堂——哇,这个人来了!这个老师激情四射——不是这样。应当追求的是导演课堂,教师只是发布一些指令,Action!开始了,那么就开始;Cut!停掉了,那就停掉了。就是这样,然后组织一些活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推进。把问题的球抛来抛去,让它引起更多的振荡,让所有人都能够加入这个场,都被激活。这个时候有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
  课堂按照这样的原理来讲,属于自组织的结构,起先是散的、漂浮的,按照自组织的理论,在某个时候突然成型,就好像水在振荡状态下,一下子,不知道接受了哪个指令,就突然结成了冰,而冰是非常规则的。
  基于对这种理论的认识,教师可以有更好的定位。这也必然导致教师谦卑的立场,别太把自己当成什么人物,你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而已,只是课堂的幕后工作者而已,其实教师可有可无,在不在都没有关系,因为有这么多的孩子,为什么不让他们展现自己呢?这涉及到教师本人对课堂的理解。
  主持人:怎样看待父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郭: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一点都不错。就我做老师经验而言,我看到每个孩子,当看到他们父母的时候,发现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孩子一定带着父母的烙印而来,带着父母的教育观念而来。父母的教育观念好,孩子就好;父母的教育观念僵化,孩子就有问题。
  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婚前培训或者说生前培训。在生小孩之前经过家庭学校的基本教育,不能毫无准备地随随便便就把孩子生出来,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不负责任的。一个孩子来到世界,并且接下来打算怎么教育他,对此应该有非常充分的准备,那接下来,后续的东西才可以慢慢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多父母可能不是很合格。
  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环境,而这环境中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书籍,好的书。在家里面应当有非常多的温馨的读书角落,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书本。我们一般认为家里面至少有一千本书,根据The Power of Reading《阅读的力量》的观点,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氛围,父母也做行动的示范,到了晚上7:30,7:30到8:00,每个人很安静地读书,每个人读自己的书,这个阅读是自由自主的阅读,并没有强迫你一定要读苏格拉底,你爱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父母可做的事情是,家里的一千本书都是精心选择的,每本书都非常好,至于你爱看哪本书,哪本书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动力的,这样的书籍称为“全垒打书籍”,那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选择。
  总之,父母要提供这样的环境,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他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一定是好的,整个气质也会改变。
  主持人:您怎样理解“教育”这两个字,对中国教育有什么看法?
  郭:“教育”这两个字,如果拆开来看,“教”字我在上《弟子规》的时候曾经分析过,“教”很有意思,左边是“孝”,右边是反文旁,反文旁其实是 “攴”字,就是一个人拿着棍子在敲;右边那个孝,下面是一个小孩子。所谓教育教育,“教”字在汉语里面,从词源学角度来讲就是——你要听我说话,如果你不老实,不好好听话,那我就打你——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所谓教育的教。“育”字具体不是很了解,要去查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承,好像是要继往圣之绝学,有非常好的东西,把它塞到你的脑子里面去,把芯片植入,要装原来的这套系统,装上去就成功了,并不在乎这个小孩子的天性怎么样,他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些,而更多地注重知识本身。
  这也是我这节课想关注的一点,这节课涉及到知识论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知识。《传道书》里说得有道理:“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读书太多,心里很疲惫,在知识探求中会迷失自己,因为没有思考,没有转化。这么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高考做了一千套模拟试卷,有意义吗?不但没有意义,反而给人造成不可挽救的伤害。
  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到每一个个体,一定是注重个体不可替代的差异性,还有个体的不可复制性,所以好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
  但很遗憾,目前中国教育环境下,很难提供真正落实到每个孩子的教育,甚至连他选择的机会都很少。目前我在做的事情,至少提供了一个产品,是可供选择的产品。当然这个产品也很简陋,你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我希望像这样类似的机构能够越来越多,能够让孩子选择的机会可以越来越多。
  当然最后也是一个时间的争夺,因为孩子很忙,他们甚至连自己阅读的时间都没有。坏的教育会很蛮横霸占学生的时间,这是很糟糕的。
   (附记:育:本义是生养,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13:59:23 | 只看该作者
 解读郭初阳
  杭州外国语学校倪江

  关于《套中人》,我和郭初阳在从杭外教师公寓通往办公楼的路上有过一次激情洋溢的碰撞,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词语——“阉割”。这个词语唤起了我们对一节课的憧憬。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神圣的教学的名义,教师实际上是在阉割学生的想象,教师把文本宰割得七零八落,文本的真实意义在各种曲解中离开了故土流浪。更多情况下,教师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员,自觉和不自觉地承担着庞大国家机器中的齿轮的角色,教师生硬地或者温存地把意识形态的言说灌入学生的耳鼓,教师主动或者被动地承担起了国家暴力机器无法达成的任务,他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已然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产链:意识形态阉割了课程,教师阉割教材,课堂教学阉割学生的想象,最终,被阉割者执行对下一代人的阉割。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和刻板化,是我们无法面对真实的教育的重要原因。(参考自《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
  在另一本充满激情的教育理论著作《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中,作者吉罗克斯在检讨美国教育时问到:“学校是不作任何批判地服务和复制现存社会,还是对现存社会秩序提出挑战,以便发展并推进民主的法则?”他回答到:“很明显,我倾向于后者。我认为学校是为公共生活而教育学生的主要机构。更为重要的是,我主张学校应当承担为学生提供知识、品格、道德见识的职能,它们是形成公民勇气的重要元素。”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具有改革能力的知识分子”。他的关于教育目的及教师角色定位的见解,的确击中了我们现存教育的某些软肋。把“教师”和“知识分子”划等号,对于当下我们的意识形态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清算意义。我们重新回到教育、教师的本来面目,其实是对一个曾经存在已然消逝的知识分子占据校园讲坛的时代的回眸与致敬,也是对一个必将诞生的新时代教育的热切召唤!
  专制的教育必然延续专制,阉割的教育必然承传阉割。“知识分子”的根本含义,就是独立批判精神,而教育必然意味着批判。怀疑精神和民主精神原本就是教育的最本质的内涵。
  郭初阳的课让我们看到了向“知识分子”的真实定义复归的努力。这个努力高于教学,高于技巧,高于一切形式上的、内容上的呈现。拒绝专制和阉割,就是恢复生命自由、个体言说的过程,很遗憾这个部分,很容易被缺乏教育哲学的某些教师误读、曲解。
  这节课,体现了一种深度的教育哲学思考。
  一、拒绝阉割文本——文本后面的真相
  郭初阳提供了两个文本:删节版和全译版。
  在教学技术上,这种处理有前例可循。
  外国文学首先是翻译文学,这是我们很多教学所忽视的事实。
  外国文学的译本很可能是一种布鲁姆所说的“误读”。当然,我们的教材编撰者恐怕没有布鲁姆所谓的前代圣贤的“影响的焦虑”,我们的编撰者未必试图以“超凡入圣”为目的而竭力与原著文本对抗。编撰者经历了对被“误读”的文本的第二次“误读”,对原著的改写、删减、扭曲,必然挟带了编撰者的意图。
  事实上,不存在编撰者的“意图”。
  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必须成为国家机器的规范样本。
  改写的根本标准,就是现存的意识形态和传统价值判断体系。
  柏拉图说,我们与“理念”隔着三重障碍。而我们的译本,常常与“真实”隔着三重障碍。
  在标准的解释版本中,契诃夫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进步”作家,他的反对极权统治、倡导新闻自由、抨击官僚体制的民主的、自由主义的形象经常性地被置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笼统的措辞。
  请看郭初阳给出的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大事年表:
  1860年,契诃夫出世。
  1860赫尔岑《钟声》:“臭名昭著的教化者们,你们哪怕只让一代人受一受人的教育吧,让她们能够正视一切,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公开地鼓掌,公开地集会……”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取消等级法庭,设立陪审员制,地方自治,大学自治。
  1881年,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重新确认君主专制特权,中央集权。
  然而新知识迅速传播,人们痛苦呼吁,要求立宪政府、法治、议会和公民自由。
  1883年,开始疯狂压制出版事业。
  1884年,以“危害社会安宁”的罪名,永久查封《祖国纪事》(谢德林主编)。
  1898年,停刊《俄罗斯新闻》(主张立宪政府,民主和自由)——《套中人》写于这一年。
  1901年,圣彼得堡学生示威被血腥镇压,高尔基写了《海燕之歌》,11月即被流放库尔斯克。
  1901年,契诃夫给妻子的信,“我怀着厌恶的心情阅读现在的报纸”,人们依旧被奴役,状态没有改变。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改革根深蒂固的皇权制度,失败……
  这就是真相。
  不了解这些真相,我们会以为契诃夫的某些表述是无关紧要的。
  观察比较一下以下两个句子:
  “通告上禁止中学生晚上九点钟以后上街,或者某一篇文章要求禁止性爱,他就觉得清楚明确。”(《套中人》原本)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原本)
  实验教材中,朱自清的“出浴美人”放行了,而契诃夫的“性爱”仍然被禁止!被删除的句子可能触犯了学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思想上的洁癖”。
  与《荷塘月色》不同,其实在原作中,契诃夫的这句话有关宏旨,时至今日却不幸仍被阉割!
  整篇小说,可以概括为“别里科夫的恋爱(性爱)事件”。一个有“性洁癖”的人(当然还有其他洁癖)竟然要“恋爱”了!契诃夫把一个荒诞的处境交给了别里科夫,交给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
  郭初阳的教学设计显然触碰到了小说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根本问题:性,在契诃夫小说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严谨地推敲小说的原作,了解别里科夫对女性的态度,对情感生活和婚姻的态度,应该可以理解此言不虚。
  在小说中别里科夫是以一个“无性人”的面目出现的。他给自己戴上了“性”的、进而是思想的“安全套”。
  契诃夫塑造的是一个“阳痿”的、被“阉割”了的文学形象。
  事实上在他的几乎所有的杰作中,都可以看到专制制度对人性的阉割的残酷本质。
  但是,正是这个定位造成了某些教师的困惑。在郭初阳的课里,我们听到了学生们对“性”的自由的言说,教学流程似乎“流”到了“性爱”主题的探讨。有教师评价:“主题偏离,在学生尚未对基本的东西了解后,便抓住了‘性爱’一词,有舍本逐末之疑。试问,通过四十五分钟,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同学关于“性爱”的思考:
  金乙:我想到《1984》里面讲到性爱的问题就是,那边的那个党主张,性爱只能当作一种产生后代的手段,不能有爱,也不能有性欲在其中。因为一个人在性爱的时候,脑子里只有对做人最高的一种欲望,那就不会再有党了,不会再有他绝对要遵从的规则了。
  所以说,这里面主人公很有点避讳性爱,他觉得婚姻只是一种权利和义务。但是从中我觉得,他应该是不接受性爱的,因为他觉得接受性爱的时候,就是真正走出套子,真正去接受社会,真正追求自己的人性上最……最……我觉得是比较单纯的,对“真实”的认识。
  邵凌玮:“他就是想如果那个制度要求他有性爱,他就去干;这个制度如果是要求禁止性爱,那么他就禁止性爱。所以我觉得,别里科夫就像整个制度下的机器一样,在履行他的职责,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他的主张。”
  这恰恰是对别里科夫的本质的高度概括和深度理解,也是对别里科夫所生存的(或者契诃夫所生存的)那个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的深度剖析:专制,会不遗余力地深入到私人空间,把一个人从最后的领地排挤出去。这是契诃夫小说最深刻的地方。
  郭初阳引述的卡维波的《色情自由就像言论自由》的有关论述,可谓恰到其时,犹如电光石火,闪射出寻求真相的思想光亮。
  反观许多语文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背诵一些陈词滥调,教师真正让学生接触文本,接触真相了吗?
  性禁忌,在一节语文课上被打破,教材权威被“真相”推翻。真相,得以恢复。
  在一节语文课上引入“性政治”,我不觉得是“离题”。
  现代语文教师不懂“性政治”,而永远遵循一套十九世纪的术语和思维方式,这可以理解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的贫弱和“偏离”!
  二、拒绝预设——“关键词教学法”
  郭初阳的课还让我想起“询唤”一词。“询唤”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一个词语从自身向外生长,找到它命名的对象,从而完成这一词语命中注定的使命,“命名”,是生命被唤醒和被释放的最初的动作。而郭初阳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让学生自己“询唤”自己,自己注入“意义”,自己完成“命名”。这是一个文本被唤醒的过程。
  郭初阳的教学有一个具有特征性的环节:让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对文本的感受和思考,并诠释。
  这是一个睿智的发明。
  回到《套中人》,让我们关注一下学生给出的关键词:解释、尊重生活、生活化、性爱、情爱、性与爱、感、套中套、绝对现实、环境、女人、剔肉断筋。
  这个过程,似乎仿拟了《圣经·创世纪》的上帝创造的过程:
  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著是好的。
  “命名”是一件大事,它意味着要把“光”“暗”分开,把“水”“土”分开。每一个关键词,意味着某种辨别。
  “命名”意味着“创造”。在传统语文教学里最具有命名权的人,就是语文教师。或者,是所谓的“教师参考书”。郭初阳在平静的课堂里完成了一次权力的移交。
  “命名”也意味着“自由”。阅读是一次对文本意义的询唤,更是对自我的一次询唤。命名体现出原生态的的个体理解,这个过程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郭初阳的课没有做秀。每个语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诸如上述关键词时,或多或少都会有几分惶恐。因为这意味着课堂流程的不可控,意味着学生可能出现无法预设的“忽发奇想”,甚至还意味着学生在老师无法扭转的一个错误轨道上滑行。但是,“关键词教学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对阅读的尊重,对自由的尊重。
  从阅读的实践来看,每个人的阅读都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即在阅读中最初形成的、感受最强烈的、决定了后面的阅读行程的一种内心表述。我之所以用圣经来描述这样的一种时刻,乃出自对这个决定性时刻的敬畏。教师总是以为自己就是上帝,他给学生命名,他决定学生的走向,他忘记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才是真实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个性体验具有某种不可交流性,每个人出自自己文化背景、学养、理解力、生活阅历的文本解读,都具有不可移易性,没有人有权力声称自己给出的“关键词”是最终命名。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三、拒绝控制——流动和“迷失”的课堂
  传统教学是沿着一条线性的、充满预设的道路前行的。课堂教学充斥着福柯所说的“惩戒与规训”,福柯这样描述巴黎曾经用来控制瘟疫的“圆形监狱”:“这一封闭的、分割的空间能从任何一个点进行观察,个体被安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连最轻微的动作都被监视,所有的事件都被记录下来,连续不断的书写工作连接中心和周围,依照一个连续的等级模式,权力被不加区分地行使,每一个体都不断地在健康人、病人和死者之间被定位、检测和分配——这构成了纪律机制的集中模式。瘟疫遭遇了秩序。”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控制的圆形监狱,教师竭力地将学生置于囚徒和瘟疫患者的地位,教师时刻提防着学生的思想“暴动”,时刻提防着学生走入一个“错误”的轨道,教学的环节非自然形成,而成为控制学生思想和言论的主要手段。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建立在控制论、机械论、科学论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必将让位给自然的、流动的、自主生成的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家布洛克主张抛弃“家”和“路线”,课程应该没有目的,“迷失”的课堂正好给了学生“智力流浪”的自由。谁能说流浪不是一种体验!流浪是在对权力中心的疏离和自我的放逐中,寻找到世界的意义,流浪体验越丰富,人生阅历越丰富。
  郭初阳的课正是一次学生体验流浪的过程。或许每个学生有自己明确的诠释目的,但是,就整堂课而言,正如某些教师评论的,太“散”了,太没有“规矩”了。郭初阳甚至因为一点小小的技术故障(文印室印刷时把材料的两列字漏印了)而不惜花时间一一纠正。郭初阳的学生是有福的,他们没有感受到一节“公开课”的任何压力,课甚至在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时候结束了,郭老师开心地说:吃饭去。
  让我们看看学生疏离中心“流浪”的例子:
  洪碧芸:我觉得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不可能提倡婚姻以外的性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要巩固私有制的阶段。(众笑)
  洪碧芸:因为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会造成社会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
  师:不恰当的性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洪碧芸:对,因为当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的时候,他们的私有制财产分配很明确,都是他们的。但如果跟外界因为性爱的原因,而使社会产生不稳定的话,可能会对私有制财产分配不是很有好处,所以说我们才这么提倡这个道德问题,特别要强调,不能够做出违反婚姻道德的事情。
  师:哦,究竟是财产,还是道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好,倪镘钰,你还有话要说。看来这个话题很让人感兴趣。(众笑)
  倪镘钰:洪碧芸刚刚谈到私有制;我想到,如果是婚姻前的性爱的话,不是很有助于计划生育。(众大笑)
  这是一次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思想流浪。同样重要的不是学生的经验,而是这里出现的三次“笑”,他们集体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思想出轨”的体验,这种体验没有任何人去约束和规范,他们所能达到的关于“性爱”的理解的某些角度、某种深度,的确可以成为教师和全体同学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的某些基点。
  有意思的是,这次出轨直接促成了后面最精彩的言论的爆发(内容在第一部分已引,不赘述)。
  布洛克认为,迷失感会成为促进探究和创造的动力,课程学习是与迷失经历的一种交战,交战中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身份也得以改变,学习者将由此获得新生。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摆脱教师对课堂控制的方法,教师对课程流程的设计看来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教学本身不可能不形成自然的秩序。但是,我们似乎经常忽略和扼杀学生的思想的叛逆和言不由衷。我们把学生应该产生什么体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应该怎么表达,都纳入了规范的轨道。在破解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上的课程体系的迷思过程中,在后现代课程理念很难找到相应的课堂教学样本的时候,郭初阳的课,给出了一个精彩的回答。
  
“另类名师”郭初阳

来源于:综合
 

  郭初阳曾经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有一篇报道用“杭州六怪”来 称呼他,遍阅资料,也不知道这“六怪”从何而起,但是,如果说他是一位别具一格的“另类名师”,相信还是有些理由的。
  另类课堂
  郭老师的“另类”,首先表现在他的课堂上。有人说,他“为语文教学重新立 法”,也有人说,他带来了“语文教学的革命”,种种赞誉,不一而足。但以笔者之见,郭老师课堂的“另类”,主要表现在他的授课方式以及话题的开放程度上。
  有一次,郭初阳给学生们留下一道特殊的作业:好好睡觉,然后把你的一一个梦 记录下来,下周把你的梦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作业,郭初阳认为最大的难度不是如 何让学生们神采飞扬地描述出梦境,而是如何让没有记录下梦境的学生勇敢地说 “老师,我没做梦”,或者“老师,我忘记了”。
  一周后的课堂上,他的“解梦课”第二个部分是让学生们解读博尔赫斯的《双 梦记》。
  “你教的是多大的孩子?初中?高中?”有前去采访的记者追问。
  郭初阳呵呵一笑:“还有小学生。”
  “小学生能从《双梦记》里读出什么?”
  “孩子们的理解力是超乎大人想象的一只要你不给出什么正确答案让他们 去猜。比如今天孩子们总结出了三点:梦是会变成现实的;经历过磨难的人才有 梦;人终究是会回到现实。”
  课堂的第三部分里,郭初阳选播了黑泽明名片《梦》的片断。
  郭初阳推崇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三个任何”理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 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或许是基于“三个任何”的想法,曾经是班主任的郭初阳,在班会课上,和学生 大尺度地聊起了性。而他的“性教育”课堂,也成了他的非常规语文教学外,另一个 让众人议论的焦点。
  “我们不谈爱情,谈性。”郭初阳说,他的课堂上,不说故事,不谈隐私,只说 常识。
  而这个“常识”的尺度,有点大。
  “这个课不是我上的,是学生上的,他们四个人,两男两女,我事先了解了他们 要谈的话题,还是有基本把控的,然后就坐在教室后面听。”
  班会课是下午,结果中午就有老师跟郭初阳告状了:“郭老师,你快去看看吧, 你们学生都在做什么啊!他们在玩安全套!”
  郭初阳淡定地说:“没事儿,那只是工具。 ”
  同行惊!
  “你说出格,什么叫出格?只要事先沟通好,态度正确,就没什么出格的事儿。” 对于别人问及讨论底线问题,郭初阳这样看:“没什么不能谈的。性、政治、死亡,都是和人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为什么不能和学生们谈?关键是、一个尺度和把握 问题。”
  读书与授课
  郭初阳看的书多,这种阅读,改变了他上课的套路。据学生说,他上课的时候,总是上着上着,就说“我突然想到一本书……”或“xx曾经说过: ‘……’” 。讲这些的时候,他总是喜欢走下讲台,一屁股坐到某个同学的书桌上,右手只伸 出食指,向他手指下面的空气敲打,还要时不时地呷口茶,然后走上讲台,用“郭体字”写下作者书名出版社之类的东西,再要点评,或布置学生去买书写书评之类的,然后才继续上课。所以很经常的,他总是发现45分钟,连一半的计划都完成不了。
  他于是常常抱怨说“不讲了不讲了,再下去课就上不完了……”显然这句话 对于郭初阳来说是废话。学生们大都很喜欢听他瞎扯,听他说这说那。据说,郭初阳似乎从来不把课本当回事。开学第一节课,他总是要学生挑整本书里面的好文章,然后他再备课。对于那些矫揉造作的他一向不屑一顾;可是有一一次他竟 然上余秋雨的《信客》。学生们当时都吓了一跳以为他变成白发苍苍的人民教师 了,结果发现,他开始让学生批评余秋雨,说他太矫情… …
  教科书的“事实核查员”
  教科书,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是孩子知识和文化的起点。对于类 似于“权威”的教科书,很少有人发出质疑和挑战。
  但是,喜欢特立独行的郭初阳,偏偏还就和教科书“较上了劲”。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初阳和《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探讨选题时谈到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问题,特立独行的郭初阳心灵深处的热情一 下子被激发出来,他向浙江省内的另两位语文教育界的同行吕栋和蔡朝阳发出邀 请,发动全国30多名来自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把全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教 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里面关于 母亲、母爱的课文进行梳理,用现代公民的视角重新审视。
  研究小组收集的是一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一共是12册。三套教材共36本 书,一一进行点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大致分两张面孔:苦大仇深型和道德完美型。。比如苏教版中的《水》、《沉香救母》、《花瓣飘香》;人教 版中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研究小组认为,这些课文 中的母亲形象是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也是压抑的。另外,人教版中的《日记两则》 、《看电视》;北师大版的《流动的画》、《妈妈的爱》,已经失去了该有的逻辑,将母亲形象描绘得完美而失真。
  此项研究,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线教 师开始更加严谨和审慎地进行教学,相关专家和学者,则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教材修 订和完善。
  “跟2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行小学教材从观念到文本各方面都有明显 的进步,我们不是存心找茬,而是以更高的要求审视我们的孩子天天捧读的课本, 以期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郭初阳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
  【他人眼中的郭初阳】
  一
  很早以前,朋友就对我说,一定要听听郭初阳的课。郭初阳这名字很熟,但那是在网络上。。他本人我是一回也没见着。今天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活动在星海学 校举行,邀请郭初阳前来上课,我终于得以见识他的庐山真面目。
  梯教室的楼道里,看见有三位老师并排走着,其中右边有一位穿着 黑色茄克,深色长裤,个子不高,但眼睛大得很有精神,年龄看上去就三十多岁的老 师,我感觉他大概就是郭初阳了 。
  郭初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一身的书卷气的。。我看到他站在讲台上,熟?地 使用着话筒,像阳光一样熟悉。他今天上的内容是《比喻》。课是从“星星”、“月 亮”的比喻开始的。飞“星星像萤火虫/星星好似打碎了的玻脚星星宛如小。举着的 蜡烛/星星是一粒摇摇欲坠的眼泪/星星跟狼群的眼睛一样/星星如同雨一般落下/ 星星仿佛一个微弱的希望似的”。我敢说,像这样朴实而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开头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是并不多见的。只有一身书卷气的郭初阳能想得出。
  郭初阳将比喻分成五点来讲,一是本体喻体要有共性;二是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三是本体喻体愈远愈新;四是准确新鲜,有想象力;五是适合语境,上下协调。这五个 关于比喻的见解已能见出老师的语文功力,而郭初阳更让我心生敬佩的地方是他从 各种名家名篇中引用出来的句子,像引用钱钟书《七缀集》中的句子说明比喻的新奇 性,引用鲁迅《而已集》、汪曾祺《说短》以及《旧约》中的句子来做练习,引用姜夔《白 石道人诗说》中的句子“人所常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来强调比 喻的创造性等等,视野之广阔,资料之丰富,运用之贴切,真让我辈叹为观止 。
  听郭初阳的课,譬如登山,从平地出发,在险峰结束,极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郭 初阳的课没有高潮,因为时时都是高潮。他的课始终充满着学生的笑声,但这笑声不 是刻意的做作的,不是浅薄的虚浮的,而是师生智慧碰撞之后产生的灵感的火花所激 荡起的会意的笑,是让人在笑声中能得到沉甸甸的收获的。
  有人说,郭初阳是中国新生代教师。我不知道新生代到底代表什么,但是郭初阳 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语文教学的窗子,透过这扇窗,我呼吸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一罗天涛
  二
  2007年4月26日,在嘉兴中山影城举行的“南湖论剑”上,我又见到了他,来自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老师!
  2004年7月22日上午,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我听了他的课《祖国啊,我亲爱 的祖国》,他的激情给我留下美好印象,虽然在那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 堂教学大赛上他仅名列第九。
  那日的他,一身米色西装,显得清灵!今日的他,一身休闲装,那件黑衬衫、那 白哲的脸庞、那副银边眼镜更衬出智慧,与那光亮、宽阔的额头相应,依然透射着清 灵!那日我坐在高高的看台上,他在远远的下方的网球场地上着课,扩音器传来的 声音远没有今日我坐在第四排听到的那样富有磁性!
  中午12:30,偌大的影城大厅内只坐着‘一二十位老师,他与另一一位操作着电脑 的老师在台上轻声讨论着。。台下有老师走上去请他签名,见他有了点空,我走近台 前,比较响地叫了声“郭老师”。。他清脆地应了声,见我没上台去,便蹲下身一手按 住台板边沿跃下。。跃下一米多高的台,多随便的轻盈,多轻盈的随便呀!本想稍稍 说上几句,请他签个名,现在见他如此轻盈轻松地站到我身边,我就翻开听课笔记 向他谈起了自己的想法,竟像平时与熟悉的同事讨论一样,打起手势指点起他上课 时台上的某些情景来,他也不时笑着说着……猛然间我觉得身后已经有许多老师 了,便连忙与他道别。没签名,没握手,但是有他那句“以后多联系”,有这10多分 钟“谈我们的谈,笑我们的笑”就已足够我记起很久很久了。
  傍晚回家时,我去书店买了那本书一―《教学勇气》,那是他向我推荐的三本书 中的一本。“这三本书对我的教学影响很大,你一定会喜欢的。”
  喜欢暴走的他,平时常绕着西湖走,常绕着西湖骑自行车,还曾经从临安到安 徽绩溪步行60里呢。其实呀,在语文路上,他何尝不是这样走着呢?
  一 —杨邦汉
  三
  郭初阳是杭外的一名语文老师,听他的语文课,是孩子们的一种享受。去年 底,他把自己的课堂实录整成了一本书。然而这本书却不是一般的实录,而是具有 开创性的文本。郭老师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质,锋芒所向直指 语文教育的内核。
  如果说语文在小学阶段(至少在低年级)应该是识字教育的话,那么中学语文 绝不应该停留在字、词、句的练习,以及分段写段落大意的训练上。真正的语文课 应该是所有功课的核心,它是起点,也是终点。语文在本质上是提供思维方式的, 是要解决一个人对宇宙人生根本看法的,它不光融汇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而且 也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永久的滋养。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 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在表达的背后,是思考,是思想,是思维,是想象力,是一整 套方法。它是最小的,由一个字、一个词构成,它是最大的,它就是天空,就是万物。 人们通常说,数学最能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好像语文只提供形象思维,其实,这 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掌握语文,他的逻辑思维也是不可能过 关的。我相信,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语言的最内在 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准确性,能抓住万事万物的本质,抓住世界发生的一切。
  近二十年前,我在乡村中学教书的时候,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在墙根下晒太阳,看着夕阳渐渐西去,一位老教师感慨地说:“啊呀,太阳薄了!”一个“薄”字,境界 全出,多么的传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怀。这语言,就像鸿蒙之初有了如果单纯从文学的、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语文八,真的太狭隘、太肤浅了。。语文提 供的是每个民族和整个人类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思维方式的形成。
  我之所以认为郭初阳的语文课摆脱了传统的陈旧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在于他抓住了语言的脉搏,摸到了思维方式的门槛。他在课堂上阐述的绝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不是学生们理解不了的东西,更多还是启迪学生认识常识,认识基本的、朴素的人类价值。。比如他教舒婷的那首诗《祖国啊,祖国》,就如同一个 高明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一堂课下来,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那些空洞、虚幻、煽情的过时概念,将祖国、国家、个体这些概念还原到了它们本来应有的位置,并在 这些概念之间找到了清晰的分界线。
  在缺少,“自由呼吸”、围绕着考试这个轴心转动的中学院墙内,郭初阳的课堂能够异军突起,看起来实在是个异数。然而,当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出生的新生代教师群中,多年来有许多人仍在坚持广泛阅读,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自由呼吸,坚持以有尊严的方式面对世界时,我们也许就不吃惊了。我认识他 们中的一部分,常常为这些同类的存在而感到安慰。他们散落在浙江各地、全国各 地,通过网络的平台和一本已不存在的杂志,得以慢慢凝聚起来。他们相互交流,相互砒砺,相濡以沫,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独特群体。郭初阳就是他们中的一 个,正是因为他周围有这样一群没有被异化的力量所吞噬的朋友、同道,他才有可 能完成对旧模式的转换,成就了今天的课堂。也只有把他放置在这个群体中,我们 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行动的意义。
  对于他的课堂实录,不同的人可以挑出各不相同的毛病、不足和缺陷,这都是 正常的。我想说的是,他已经抓住了语文的实质,其他的枝枝节节已不是最要紧。 我还想说,比他那些精心打磨、不无争议的课堂实录更为重要的,无疑是他平时的 每一节语文课,他的学生说,如果说其他老师提供了一面墙,那么他就是一扇推开 的窗。有了窗户,我们就能眺望世界。也许,没有比学生的这一评价更贴切的了。
  ――傅国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28 , Processed in 0.1243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