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教师失语的教育现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6:4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教师失语的教育现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ee50a90102v77l.html
与不少教育同仁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课堂情境时,总也挥之不去的是教师的浓浓情感、诙谐话语和多才多艺。比如初中时代的一位语文教师,他能在讲课讲到兴奋处时清唱一段京剧——沙家浜,他会即兴打起太极拳来,他的乒乓球、他的象棋等样样拿得起来;高中一位政治老师,他的毛体书法特棒,他还会组织大家与当地军队一起搞联欢,鼓励学生根据社会形势撰写实证小论文;一位班主任老师有时与我们一起带上锅碗瓢盆,去河边树林里野炊,他与学生一起越野长跑、一起打球歌唱。记得那时,教师的教学风格千姿百态,老师们也能放得开,在自己的教室内外,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思考,进行着大胆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怀念那些不唯教材、不拿课本就能侃侃而谈、妙趣横生整堂课的教师;怀念那些与我们在课间一起喜怒哀乐共同享乐生活的教师;怀念那些多才多艺影响我们生命走向的教师;怀念那些精心研究问题、筛选习题,认真批阅、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教师……
但是不知为什么,作为也为人师近二十年的我,却没能重拾当年我的老师们的那些思想和本领,纵观当下整个教育现场,也缺乏当时的教育现象。教育出现了模式,让人必须按照一种理念和形式去操作,这让教育如同生产汽车的车间流水线;教育让所谓的一些文化包装和满天飞的理念迷惑了教师的心智,这让我们的一线教师变成了“教育哑巴”;教育成了消费一些所谓专家的思想或智慧的市场,让最该有发言权的教师们都不得不隐匿起来,过着“世外桃源”式的现成生活,慢慢庸散懒惰起来,没有了主动的创造。
其实,我怀念的那些教师,就是今天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所期待的教师,他们的思考与行为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试验与实践。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每一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他们都身怀丰富的独特的课程资源。
但是现在,无休止的加班加点、被训练题塞得满满的课堂,课下作业、课外辅导占领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时间、健康和能力被无情地剥夺了。教师没有了时间和勇气沉思教育理想与情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堂改革创新、自身的专业成长与人文素养提升。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简单机械地训练和考试,追求的是学生的分数和自己的教学成绩,离真正的教育渐行渐远。在这种教育情境下,时间已经成了教育质量的主要工具,思想、价值、效率、资源、文化等这些影响教育质量和内涵发展的重要元素被忽略了。老师都变成了被动运作的“教育机器”,缺乏自己的思想、个性和独立人格,拥有自由、民主、批判精神的老师少了,他们消费的是一些“专家”的理论、校长的智慧、现成教材的内容,甚至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和检查。老师成了一群可怜的教育失语者,当所有教师都像一群没有思想和表达的绵羊一样,凭借一个牧羊人手中鞭子的指挥谋生的时候,这样的教育现场是多么令人可怕。
可喜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开始觉醒了,规范办学、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一系列改革创新行动萌发了。为了推动这些行动的快速传播与发展,随之与之相应的各类现场会纷纷登场。在心情被为之一震后,理性地分析判断,在这些所谓展示经验成果的现场会上,我也发现了一些同样让教师失语的无奈现象。
最近参加了三次教育改革与创新现场会,我发现了三种现象,同时引发了自己的思考。第一场是学校展示课程改革成果的现场会,那天学校展示了各种校本课程不下五十种,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并且还有教师社团的精彩表演,如跑步、做广播体操和合唱,与会代表都深表震撼。这是一所农村学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令人赞叹和学习。在赞许和肯定声中,我却有如下思考,这些课程是否与学校育人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相匹配?这么多的课程能否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这些课程是在学校自由研究状态下自下而上生成的,还是校长模仿理念的自上而下的产物?其实我想表达的真意就是想说这种现象是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自觉之举,还是学校行政推行的产物;是充分尊重教师话语权的课程还是人为累加的外在力量的课程。我担心这些课程在更换校长之后能否仍然成为学校的常态文化现象。课程开发热背后的实质、或者说今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所深思和期待的。教师无语的课程改革、形不成学校传统文化自觉的课程改革终究是缺乏生命力的。
第二场现场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所参观学习的高档和独特的课程资源。有一所学校有一个类似博物馆的课程资源室,里面甚至陈列着一些古代的文物,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所学校建立了无土栽培实验室。这三所学校的走廊里、功能室里都陈列着或是悬挂着许多高档的书画作品。学校文化档次和品位很高。大家在参观后,都感觉自己的学校无法匹及,但是我想关注的是这些华丽的学校教师的原生态的课堂生活,那里才有老师真实的声音,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们没有机会走进课堂。记得有个记者曾经想到我校采访,我说我们只是一所农村学校,没什么可看的。他说,我们又不是去看高楼大厦。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我认为,我考察的只是一些被当下理念包装的豪华建筑和装饰,没有走进这些学校与众不同的生活和思想,没有感受到属于这些学校的一个个生命的现场和故事,就不能触摸到这些学校的传统的文化、道德与精神。
第三场现场会上,有一位专家的一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说:“越走进教育的现场,教育越有效”。实际上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跟着理念跑,跟着一些人跑,要有自己的表达,要身临教育的境况。这次我没有随着学校解说员牵引的路线来观察学校,那些展板,那些表述,都是精心加工润色的,不免有为了文本和体系而加以修饰添加的嫌疑,甚至做得不够完整或正想做的东西也会成为现场的经验,对此我不会感兴趣的。我感兴趣的是教师的课堂,课堂里那些鲜活的生命与问题。暂且不说主办方推行的课堂模式和理念,也不说讲课教师的素质与表现,但从学生课堂的不主动表达与从整个地区选拔优秀教师到一所学校授课展示改革成果这一现象看,我就产生了一种怀疑的感觉。真实的课堂应是一所学校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的展现,他不怕问题的发现,它应该是学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原生态成果的展示,是改革过程的释放。为了现场会的漂亮完美而让一些属于学校主人的教师隐藏起来,让他们本该有权利展现的机会被剥夺,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浮躁与虚假,这不是在做教育,这不是为了师生未来生命的教育。一部分教师的无语,呈现的是教育的愚昧与无奈,是教育的沉沦与可笑。即使被选拔的教师当时的话语,也是被动的表达,不是来自自己心灵的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声音,是一种被别人拿来作为表演者,献给观众品头论足的试验品。虚假的声音同样是教师无语的教育现场,是一些教育功利者的傀儡。
让教师个体失语的教育现场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期,因为这种流行的信念或者说是意义追求,是一种潮流,它现在的力量还很强大,强大地让如此多的老师都变得沉默了。
敬借董洪亮老师力作《教学解释——一般问题的初步探讨》中的观点,作为我结束该文的理性梳理。教育是一个话语的过程,是一个话语的世界。但是当下这个话语世界却充满了太多“归于沉默的声音、广泛传播的声音,也不乏古往今来被视为经典的声音”,它们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当我们在不假思索地称颂着经典的声音、权威的声音,为那些精彩的声音痴迷地呐喊的时候,我们却不能看到冰山的海面以下部分,我们不能听到所有声音。一些声音确实会在事实上掩盖另一些声音,但是这种掩盖没有经过思想的论证,如果我们听不到教育世界的全部声音,结果是我们不能真地能够理解这个世界。
以当下的课程改革为例。改革开始后不久,老师们普遍出现了失语现象。不知道课该怎么上,课上了之后不知道对自己的课如何说,这种普遍失语的现象产生,正是因为改革的外在强力特征和思想之外的力量造成了个体的话语行为的忧郁甚至中断。改革者为老师们提出了具有强有力色彩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规范、新方法,但是老师们却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属于自己的理由,也无法从自己的理由出发自主地采用某些教学行为与教学手段。他们不能自主地完成原本属于自己的言与行。教学的技艺因素与意义因素被分开了。他们不得不等待他人为自己完成解释。这种等待,这种外在强力作用不可避免地就造成了普遍失语现象。
上述三种形式的现场会,其结果自然也会造成整个教育失语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把教育世界和生活归还给他们的主人,由每一个个体完成教育的话语解释行为。要不断关注和善待教育世界中所有人的那些原初的问题,切忌不能借一些形式的场面掩盖常态的真实的问题,只有这些原初的问题显现出来,并被表达和解决,我们的教育世界才会真正热闹起来,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9 11:34 , Processed in 0.13446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