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板艺术家刘野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00:3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拍卖价比卖价贵了100倍”
慢板艺术家刘野
文/孙琳琳
<<新周刊>>第251期



刘野最爱说自己“懒”,但他只是有点慢。慢板气质使他离这个激进的艺术大时代产生距离,也使他得以将独特的稚像与老成展露无遗。



  刘野在草场地的新工作室有几进几出的宽畅院子。2007年4月24日这天,北京风大阳光也大,把院子里几棵新种的幼竹晃得东倒西歪。画室还没开始用,靠墙放了很多空白画架。刘野给每个人泡了茶,自己端着一杯咖啡抿着嘴说要清醒一下。

  整个冬天,他都在家里画画。进度很慢,大概1个月才有一张新画出来,有点像半冬眠的动物。不过这几天,他正在为6月底在德国的画展作准备,所以经常晚上也要工作。“这次我只要提供6到8幅画就够了。”刘野的画数量向来不多,每次拿出来展览都可以全部卖掉。

  今年2月,刘野刚刚结束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的回顾展。作为“70后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既不学院、也不前卫的刘野全面回看十几年的艺术道路,这才发现,自己一直追求的“个人价值”并不是一场白日梦。

大人都是孩子
  
  刘野还记得绿色封面的第一版《安徒生童话》。读小学的时候,他就试着给这本书画插画。后来在工艺美院读书,他一直在给《中国连环画报》画漫画。有一次刘野画了20多张赚了400块,“我用这笔钱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还是跑车呢。”

  1991年,25岁的刘野只身到柏林艺术学院留学。出国的时候,妈妈给了几张他小时候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就看看。”内向的刘野看着看着,就把照片里的自己画成了第一个穿绿军装的小男孩。

  他的解释是,画自己小时候就不用找模特了。而事实上,正如王尔德所描述的,每一幅画都是画家的自画像。刘野画里圆头圆脑的小男孩不仅形象与他酷似,连几何性的动作甚至白日梦都是类同的。

  艺术家总是有特别敏锐的触觉,一个普通女孩,或某个光线下的瓶子都能触发灵感。在艺术表现的世界里,发现了自己童年气质的刘野就是彼得·潘。他总能创造出那些真正的孩子,并使大人回忆起作为孩子的乐趣。

  在近期的作品里,刘野更多地表现了一个仿佛长大了的洛丽塔式的女孩。从2002年的《罗密欧》开始,刘野“枪毙”了那个相对狭义的小男孩。“小女孩一般人都很喜欢,”刘野说,“但更重要的是,小女孩代表了人,而小男孩就只是小男孩。”刘野不再希望笔下的形象被认为就是他自己。

  刘野的洛丽塔不好描述,她们皎洁,却手持皮鞭。这种单纯与色情的碰撞产生了独特的虐恋效果,让人不忍卒读又目不转睛。刘野的纯净有自我进化的理路,从老师L的出场开始,题材和色彩都不再单纯,但作品本身却依然是最唯美的童话。

  工作的时候,刘野爱听北京音乐电台DJ有待的《午夜蓝调》,“爵士比较舒缓,适合于画画。”对于同是画小女孩、同是由小山画廊代理作品、同在德国接受过艺术教育、洗过盘子的奈良美智,刘野认为彼此只是表象相似,“他更波普一点”,而自己是个古典主义者。小女孩是他们的交叉点,但绝不会重合,“出发点、方向都不同”。

干净与轻

  因为小女孩的轻透轻盈,刘野的画被批评为美而没有力量。表面上,他平和地接受并打算改变,比如说尝试了很多特别脏的颜色,甚至冒险把蓝色和红色调在一起,可是“出来的效果就是特别干净”。题材上的力量感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刘野就连要饭老头和霍金都画得充满单纯气息,“还给不给我机会脏了?”他笑。其实,刘野就是要证明自己只会一直干净下去。

  拍照的时候,刘野拒绝做任何巴洛克式的动作,他只要安静地站着,因为这“最像我的性格”。他说“艺术家一定要固执”,“轻”就是刘野的固执之处。

  卡尔维诺曾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用激动人心的文字表达过,轻是一种价值而并非缺陷。“独自”的刘野似乎毫不看重表现当代的诫命,他轻盈地避开了沉重、惰性和难解,也许他的好奇心不足够,而这种对命定生活的拒绝感,却造成了鸟儿一样的轻,而不像一根羽毛。

  “我不会特意表现中国。”对刘野来说,个人价值永远是最重要的,“从一种集体思维到另一种集体思维谈不上进步。”若说刘野也有家国情怀,那就是他“试图把自己放在世界坐标中”。曾经游学德国的刘野把世界看得很小,“我们现在看美国,不就像过去在燕京看河南吗?”

  在德国的求学经历给了他跳出方外的疏离感。德国人特别爱思考,刘野开玩笑说:“简直到了一种神经病的程度。”而“中国人都比较相对”,但是他觉得严肃的独立思考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特别必要,“我们是做得比过去好,但是还远远不够。”

  刘野似乎“独来独往”又不属于任何流派,他的看法是:“我只是比较难归类。”刘野说“尊重别人是最基本的”,他有这个时代最国际化艺术家身上的共通气质:自我但并不自负。

  “艺术史哪有那么简单。”刘野拿西方艺术馆做例子,“他们一般都是按照历史来陈列,当你看印象派看得快吐了,它就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极简主义;极简主义使人厌烦的时候就自然到了波普。”艺术即是对老生常谈的反制,“被需要才会出现。”

半饥饿艺术家

  刘野有三家主要代理画廊,德国的Johnen-schoettle、美国的Sperone Westwater,以及日本的小山画廊。“我跟他们都没有签约,”刘野说,“对艺术家来说,寻求安全感是有害的。”刘野的看法是,艺术家只有在半饥饿状态才有创造力。

  热爱当代艺术的德国人给了刘野最初的鼓励。“我到柏林的第二年就卖了画。”那是一幅2m×1.7m的油画,呆呆的小男孩正在扔飞镖。“这幅画卖给了我同学的女朋友。”当时西德的经济很好,收藏也很热门,那幅画只卖了2000马克,刘野说:“现在涨成这样,买过我画的人真是要笑。”

  2004年开始,刘野的画值钱起来。2006年,刘野在香港苏富比大获全胜,大幅作品《烟》成交价370.4万港元,小幅作品《小女孩》则拍出了16.8万港元。2007年,刘野的《沉船》以高出估价3倍的704万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成交,而小画《玛当娜和顽皮的孩子们》则在纽约苏富比拍出14.4万美元。

  刘野仰头想了一下:“我的画,拍卖价比卖价贵了100倍。”但是艺术家并不是最大的获利者,他淡淡地对《新周刊》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赛马一样,跑的是马,拿奖的永远是骑师。”

  但是,艺术家的价值绝不能用作品价格来衡量,刘野说“很多艺术价值高的东西反而不贵”;而在学术上,“美术史上有没有自己的位置也不是能‘希望’的”。那些要“砸烂”美术馆的艺术家,最后还是回到美术馆展出。

  刘野的画每年涨幅在10%到20%,在中国当代艺术狂飙的今天,这远远不算突出。“我不着急,”刘野说,“每次画展我的画都不多,卖完了也不接受预订。”他觉得给了订金才创作的方式不好,“少画一笔人家说你糊弄,多画一笔人家说你太多。”

  “我除了艺术家做不了别的,”刘野顿了顿,“艺术家本身其实没赚多少钱,我只要求不要在家啃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2:01 , Processed in 0.12245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