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祝勇:让隐秘的历史回到常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1:3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祝勇:让隐秘的历史回到常识

 作者:祝勇,潘文捷、薛实群/采



摘要
看历史不是看一堆好人坏人,谁是圣明君主,谁又是叛臣逆子。如果用抽象化的东西解释历史,历史就变得非常苍白甚至虚假。要拿历史人物当人看,对他们“了解之同情”,思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他能做什么样的选择,这种选择有什么合理性,找到背后的逻辑比描述过程更重要。


       【按】今年五一假期,祝勇先生新作《故宫的隐秘角落》面世。该书运用诗意的文笔,借助详实的史料,透过个人化的视角,捕捉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那些历史人物及其起伏命运,加上“故宫摄影第一人”李少白的配图作品,全景式解读着故宫的极致之美和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新书一出版就受到很多业内人士和读者好评,上市二十天,三次印刷。热卖背后,人们究竟是被深宫冷院的神秘、禁忌所吸引,还是为众多历史人物的血肉筋骨所动容?是被作者在胸中又在笔底的温情文字所感动,还是为他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对历史的独特思考而叹赏?带着这些问题,共识网采访了祝勇先生。

  采访嘉宾简介:祝勇,作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已出版主要作品有:《血朝廷》《纸天堂》《辛亥年》《故宫的风花雪月》等。荣获郭沫若散文奖、十月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百花文学奖等文学奖项。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主要作品有:《辛亥》。荣获中国电视星光奖、金鹰奖、十佳纪录片奖、学院奖等诸多影视奖项。
  采访者:共识网潘文捷、薛实群
  故宫的谜题到处都是,等待一步一步去破解
  共识网:你写过多部关于故宫与宫殿的书,《故宫的隐秘角落》与之前作品呈现着怎样的联系?各部作品的着力点分别又是什么?
  祝勇:《旧宫殿》和《血朝廷》是我“故宫三部曲”的前两部,叙事性比较强,带有某种小说性质和虚构性质。《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记》还有《血朝廷》,都是我到故宫工作以后写的,一开始比较注重故宫整体大的建筑和大的历史,场面比较宏大。但随着时间推进和了解加深,越来越关注具体的东西,比如《故宫的风花雪月》是写《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兰亭序》等书画作品。但不仅仅从艺术史角度看书画作品,还涉及人物的情感命运及一些哲学反思。《故宫的隐秘角落》也是这样,一个方面通过具体的建筑空间来承载人物的命运轨迹,另一方面,不仅仅因为这个宫殿隐秘、吸引人才写它,更深的是找寻历史现象背后的东西。
  共识网:你觉得这几本书,读者最喜欢的是哪本?自己写得最好的是哪本?
  祝勇:第一个问题现在不太好说,因为时间短。《旧宫殿》已经印了六、七个版本了,《故宫的风花雪月》才出版两年,读者口碑很好。《故宫的隐秘角落》上货一周已经卖断货,马上要加印。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有两本,《故宫的风花雪月》和《血朝廷》,但恰恰《血朝廷》受到的关注不是太多。一些朋友觉得书厚,不太想看,实际上我觉得是自己发挥最好的一本书。
  共识网:写书过程中,对故宫这首“凝固的音乐”又有了新认识吗?
  祝勇:这本书运用“散点透视”的写作方法,一个宫殿是一个点,同时想把它们联系成整体,像《清明上河图》,从这个城门画到那个城门,画了整条街整个城市,如同电影胶片把各个画面连起来,所以能形成更加宏大的场景。虽然我着眼空间写一个个宫殿,但其实也有一条时间上的线索。这本书从明朝灭亡、李自成入京开始,写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最后一篇还提到嘉庆。下一本书,我想把时间线索再拉长,写到清朝末代皇帝,还是通过一些宫殿来写。看完以后,大家能对整个清朝统治者的得意与失意,对一些重大但又不太被人提起来的事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共识网:你破解故宫“隐秘”的方法是什么?
  祝勇故宫的谜题到处都是,等待一步一步去破解。写故宫要有问题意识,研究每个东西都要带着问题研究,避免浮在表面。再一个是对历史要有整体把控。这两方面要求,同时做到不容易。比如,修故宫文物不是一个体力活,只要有耐心就可以了。关键是怎么修?像唐三彩的马缺了尾巴,看上去很简单,但脑子里必须有整个唐代雕塑,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写书同样如此,表面看写的是书画或宫殿,但它们处在几百年的历史时空里,赏析的逻辑性是什么,能否发现隐藏在其中的问题。如果发现不了,只不过是把看过的史料重说一遍,最多是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别人蒸的馒头,嚼碎了再喂给人家。只有当你有宏观眼光之后,再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才能产生自己的东西,真正修好唐三彩的马尾巴。
  共识网:接下来有什么写作计划?
  祝勇:故宫“三部曲”是小说系列,还差一部,我会延续下去。《故宫的风花雪月》书画系列、《故宫的隐秘角落》建筑系列都会继续写下去。此外,还想开辟一个器物的新领域。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书画仅占很少的一部分,95%以上是器物,很浩瀚的东西,所以故宫写不完。

  如何超越青春经验,是摆在每名作家面前的课题
  共识网:看你的新书,最直接的感受是放松而绝不轻松。你在写作中,有什么独特体验?
  祝勇:归根到底还是刚才说的要有独到之处,每一代人写历史都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发现。通过发现新问题来推动写作,是让我非常兴奋的事情,也是写作的很大快感。《故宫的历史隐秘》是用散文语言写的,比较放松,但不轻松是因为它有一定学术价值。我的历史散文是建立在历史研究基础上的,也借鉴了他人诸多成果。否则,历史散文就成了沙上建塔,再美也靠不住。
  共识网:你写历史散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祝勇:这是成长过程中,个人兴趣点的自然转型。早期作品更多靠青春经验,那时候有激情、不怕苦,埋下头写就行了,某种意义上讲比较容易。但这个阶段会很快过去,如何超越青春经验,是摆在每名作家面前的课题。现在的80后、90后作家也面临这个课题,你50岁了要写什么?还能不能写?我是2000年前后逐渐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化感兴趣的。另外,我小的时候,父亲非常喜欢历史,家里历史书特别多,《史记》《明史》,还有李贽的《焚书》、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等等。这些历史书,特别不适合小孩看,因为看不懂,但那个时候,除了毛泽东著作、鲁迅全集,也没什么儿童文学之类的书可看。我想研究历史的意识,可能是从小的潜移默化,所以到一定年龄以后就回归了。再加上故宫在北京,自己特别喜欢,2003年发表了《旧宫殿》,之后十几年的写作就慢慢聚焦到故宫上。
  写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任意挥洒不行,必须找到真凭实据才行
  共识网:你的写作多聚焦历史人物,对生活在过去的普通人怎么看?
  祝勇:其实我特别想写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像明清的市井百姓,饮酒卖浆之流,剃头的甚至是杀人的刽子手。但我写的是非虚构作品,寻找这些人的史料非常困难,无法建构出完整的生平轨迹,甚至他们连名字都没有,所以只能落笔大人物。即使大人物建构起来也很困难,尤其是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皇帝有专人给他记《实录》和《起居注》,今天干了什么,去哪里了,发了什么圣旨,批了哪些奏折,特别琐碎。而且只写好的不写坏的,皇帝南巡时找了哪个民女,或者哪天喝高了,哪天打人了,根本没有。建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寻找大的历史脉络,同时落实到具体细节中。挖到细节要从浩如烟海的《实录》和《起居注》中查证,特别是找到别人容易忽略的东西,有点像侦探在作案现场找蛛丝马迹。但可能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史料,特别考验耐心,这也是我写作中感到非常困难的地方。

皇极殿宫门装饰
         写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任意挥洒不行,必须找到真凭实据才行。我尽可能用找到的细节说明问题,能用上的都用上,绝对不浪费。像康熙平三藩时,心里肯定非常焦虑。但如何断定他焦虑,我就发现那段时间他不断祈雨。当时北方大旱,赤壁千里,大清帝国面临几重压力。我就查实录,一天一天查,有一天就查到,康熙去天坛祈雨时突然下起暴雨。这是久旱逢甘露,能让他的内心一下子放松。我就觉得这个细节对康熙特别重要。还有记载吴三桂擒获永历皇帝后,两人见面永历问你是谁,是不是吴三桂,吴三桂不敢回答,连问三次才说出自己的名字,这个细节同样反映了人物的心里起伏和命运的戏剧性。
  拿历史人物当人看,对他们要有“了解之同情”
  共识网:你的文字从不冰冷,能够透出生命的温度,这种情怀的落脚点在哪里?
  祝勇:看历史不是看一堆名字,不是看一堆好人坏人,谁是圣明君主,谁又是叛臣逆子。不管是看器物,还是看书画和建筑,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是人在这里活动,人的情感跟这些事物发生关系。要有穿透眼光,拿历史人物当人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他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能做什么样的选择,选择有什么合理性,然后寻找背后的逻辑。我觉得找到逻辑比描述过程更重要
  当然,对他们的错误应当有所反思,但反思不是盖棺定论,只能说你有一个视角,站在他后面看到了他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吴三桂有吃有喝,要什么有什么,他为什么还要造反?汪精卫不是怕死的人,还是孙中山最信任的接班人,他为什么要当汉奸?对历史人物作出简单结论非常容易,但理清历史的逻辑性,并对人物抱有“了解之同情”则非常困难,可是也非常重要对中国的问题不了解,你能变成希腊人,变成柏拉图吗

  共识网:有学者认为,应该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主要原因:一是古代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权谋术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核心主线,也是最血淋淋的主线。二是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还在重复支付一些其他国家已经支付过的高昂学费,还在继续走一些不需要走的弯路甚至歧路。三是过分“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只有在了解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并进而为世界提供有用的知识,对他人的福利有所促进,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对此,您怎么看?

  祝勇:他的话有道理也没道理。我写过一本书《纸天堂》,也说过中国的历史是静态的历史,改朝换代没有多大进步意义。但从微观角度看,还会发现每朝每代都有不同。认清具体问题,需要站在大的历史维度上,世界史就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观察视角。但只看世界史也不行,了解世界是为了读懂中国。实际上,世界史和中国史是相互紧紧制动的系统,像蝴蝶效应或多米诺骨牌,两者互相影响,如同各自的镜子,彼此对照中才能找准真正的问题。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中国的问题不了解,你能变成希腊人,变成柏拉图吗?

  用抽象化的东西解释历史,历史就变得非常苍白甚至虚假

  共识网:你讲过“让历史回到常识”,这个常识指什么?

  祝勇: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们的历史更多被抽象化为概念、观念和主义了,用这种抽象化的东西反过来又去解释历史,历史就变得非常苍白甚至虚假。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帖子《字写不好,都不好意思当土匪》,讲袁世凯、曹锟、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书法。我说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土匪。张作霖曾经当过土匪,可他最后是中华民国大执政,相当于大总统,是国家领导人,这就是常识。再比如,很多年轻人觉得段祺瑞很恶心,实际上他当了几届总理,也是国家领导人。我拍摄的《辛亥》记录片中,特别提到他“三造共和”,这在中华民族进步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说到段政府就是“3·18惨案”,然而别的却很少提,其实故宫博物院当时就得到段政府的巨大支持,这也是常识。这些常识为什么不能说不能写,非要在上面施加主义、观念的东西,使历史变得残缺不全,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许多常识和真实好像都已经不能碰触了,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祝勇主创大型历史纪录片《辛亥》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参加人民大会堂红毯仪式及频奖典礼

        共识网:让历史回到常识,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你在研究历史中,感到最大的警醒和忧患是什么?

  祝勇:虽然我写过去不写眼下,但肯定也有当代的着眼点。故事和叙事后面隐含着思想性的东西,我不进行灌输式的说教,读者愿意了解故事也行,愿意做一些思考也行,思考浅一些或深一些也行。

  当然,有些问题我也思索,像新书中写寿安宫的《天堂的拐弯》,提到康熙培养胤礽当接班人的事情,对中国古代皇权延续的悖论进行了思考。皇帝肯定都希望国运长久,为此也想了各种办法。每个王朝建立后,都试图总结前面王朝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其中有一个悖论,皇帝的接班人只能从自己血统里寻找,因为范围很小所以造成能力递减效应,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当一个皇帝决定把皇权交给自己的后代,就意味着他已经摒弃了那个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然而,假如公开选拔皇帝,皇帝也就不再是皇帝,帝国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他不敢不把权力攥紧,但攥得越紧越有问题,这个王朝越有覆灭的可能,这是中国封建政治的最大悖论

  清王朝最后就垮在这里。孙中山从1895年开始,十几年发动了十几场起义没有一次成功,为什么武昌起义成功了?根本原因是皇族内阁出台,大清弄了一个假内阁,13个内阁成员有8个满族,8个满人中皇族又占了5个,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还是大贪污犯,等于说江山还是皇家的,只是搞了民主化一个表面的骗人把戏。全国国民瞬间意识到被玩弄了,所有人全部倒戈,清朝成了墙倒众人推。回过头看,虽然乾隆时期不存在这么尖锐的问题,但是对手里权力攥得很紧,一定要在皇子当中选接班人,然后产生了权力递减效应。乾隆对权力攥得紧,清末的皇族内阁对权力也攥得紧,最后一刻还是不敢撒手,最后就垮了。1911年和乾隆时期好像离得很远,没有什么关系,但很多问题都是扣着的,相互之间都有接续性和参照性

  共识网:怎么破解这个兴衰治乱问题?

  祝勇: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就跳出历史周期律对话时,他说这就是民主。我想还是要回到这句话,“民主”两个字。


  有理性才能探讨和解决问题,才能作出最有利的抉择

  共识网:您觉得当前社会最缺乏什么共识?

  祝勇:我觉得理性特别重要,因为有理性才能探讨和解决问题,才能作出最有利的抉择。现在,许多人特别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剑走偏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一些人怀念文革时所谓的平等,说社会没有腐败等,都是脱离具体环境的缺乏常识和理性的表现。不去解决现实问题,而是采取偏激手段,如果真再来一次文革,给中国造成的灾难,比现在面临的问题还要大得多。

  再比如,理性看待日本。我对日本有些了解,特别是前年做甲午战争纪录片去了三次,走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大量各个层次的日本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日本现在也肯定有军国主义、右翼势力。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我亲身见过一些日本人对中国非常友好。长崎距离上海800公里,是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大城市。长崎的几任市长对中国非常友好,那里的春节是中国式春节,而且是官方的,全部挂中国式灯笼,有中国式彩车游行,市政府的女孩子一律穿旗袍,这是多年的传统。长崎市里有和平公园,立有雕塑纪念碑,纪念在原子弹爆炸中无辜死亡的市民。但是,长崎市长一定要在公园里为中国人立一个碑,因为核爆中也有中国人死亡,主要是被抓到当地做劳工的八路军和国军战俘。而且立碑那一天就是7月7日,写的是“日本国长崎市政府立”,就是想提醒日本国民,不要沉浸于日本是一个战争受害者的形象,日本也是加害于中国的。有些右翼势力想通过议案把中国人的遇难者纪念碑拆除,但长崎几任市长都在坚持,把这个事情扛住了,这非常不容易。立纪念碑的老市长叫本岛,现在已经90多岁了,每年7月7日他都要被人推着轮椅到中国人纪念碑前祷告,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我们对待日本民众,应该展现礼仪之邦的风度和文明的基本素养,不然两个民族很难走出对立状态。

  后记:采访当天,祝勇先生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后,顾不上回家休息,就直奔中国美术馆旁边的咖啡馆接受采访,他对共识网广大读者的那份尊重使我们深受感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娓娓道来解读着故宫这个生长“隐秘”的地方,丝丝入扣分析着历史深处的逻辑和图景,这种通透大气、理性平和的历史观让人印象深刻。他的新书热卖,是否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想了解回到常识后的历史呢?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正在关注和拾起优秀传统文化呢?意味着有更多的人能够走出偏激极端,寻求共识、互尊互爱呢?还是让静默的时间来把问号拉直吧!

      
        :文章配图均由祝勇先生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6:17 , Processed in 0.06957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