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香飘过2013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6:3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香飘过2013

文/吴再柱

      2012年8月我被组织调整到苦竹中学,至今差不多过去了500个日子。在这500个日子里,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我,有幸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许多快乐:县美育节上,本校节目荣获一等奖;县运动会上,本校代表队冲进八强;市、县优质课比赛中,本校教师屡获大奖;理科实验班招生,又一次收获“满堂彩”;2013届中考,学校第九次获得全县“教育质量特别优秀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我也和大家一样,收获了诸多的职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但今天在这里,我既不想探讨“20个百分点是怎样炼成的”,也不想论证“教务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动机”,我只想截取一个侧面,把一年来个人的读书情况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期望能以这样的形式,和大家交流思想,吮吸书香,为学校增加一些文化元素,为自己增添一些生活的正能量。

      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里,我大概读了30多本书,其中一半是“俸去书来”式的书店或网店购阅,一半是“签字画押”式的学校图书室借阅。这几十本书,我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一是人文社科类,比如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刘念、黄涌编写的《教师人文读本》,摩西的《读懂唐诗》,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二是语文专业类,比如余映潮的《致语文教师》《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程翔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蔡可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
      三是学校管理类,比如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郑杰的《给校长的建议》、吴家莹的《跟蔡元培学当校长》;
      四是通识教育类,比如《周国平论教育》,肖川的《成为有信念的教师》和《成为有智慧的教师》,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
      五是公民教育类,比如檀传宝的《公民教育引论》,王小庆编写的《如何培养好公民》,唐克军的《比较公民教育》,等等。

      在这几十本书中,有读得好的,也有读得不太好的;有写了读书笔记的,也有没做书评的;但无论如何,每一本书读完之后,心里总有一种非比寻常的快慰感,仿佛和这些书们有了一个满意的交代:我没有敷衍你,谢谢你给予我的滋补!
      读得较辛苦的,是关于公民教育的书。《公民教育引论》完全是一种理论性的文字,没有情节,视野宏大,比政治教材还要枯燥;《如何培养好公民》选编了民国初期的一些有志于改良公民素质的人士的文章,半文半白的论述,充满理性的条文,我几乎用了半个暑假才将这两本书读完。但读完之后,对于公民教育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多一些认识,写成了《公民教育何日梦圆》《公民教育的回望与展望》等文稿。这让我对于公民教育的研究,更有了一些的底气和信念。
      读得很滋润的,是摩西的《读懂唐诗》,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懂唐诗》读完后,似乎意欲未尽,我又陆续读了《李白》《杜甫》《苏轼》等“六角丛书”,并完成了《读懂初中的李白》《读懂初中的杜甫》《读懂初中的苏轼》等文章,也算是对这些伟大的诗人们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从而对他们有了一些较深层次的认识。权且援引几句以供笑谈:

      李白是一个终生的游子,一个忠实的友人,一个不羁的狂人,独孤的舞者,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政坛的过客,一个永远的诗仙:
      写山水,晶莹剔透,想象奇特;写别离,自然率直,情真意切;写心境,气概豪迈,情怀激越;其语言,通俗天然,一气呵成;其意境,优美清新,深邃高远;其思想,浪漫达观,穿越时空。
      李白的每首诗,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李白的每首诗,都有一群忠实的“粉丝”。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出差到黄州时所买的。买下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总想写点关于文化一类的文章,但一直又没有写出来,没想到倒是吸收了书中“中庸之道”,并将其迁移到了课改上,在学校的一次赛课结束,完成了《理顺开放课堂的辨证关系》一文,《中国教育报·教师周刊》居然以半版的篇幅地发表了该文,这也算是一种阴差阳错的妙手偶得吧。当然,这也与我经常性地阅读专业类的书刊,经常性地进行专业性的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读得最有感触的是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语文丢失了什么》《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春天不是读书天》等文章,实在是发人深省:我们的在人文教育方面,是进步还是退步?在培养目标方面,是清醒还是糊涂?正如学者杨东平在序言里所说:“回首是为了前行,重温则使我们拾回信心和守持底蕴。”读完后,陆续完成了《村小之恋》和《“正能量”还需“正方向”》等文章。这里也援引《村小之恋》里的一段文字以供把玩。

      当标准化的校舍屹立于校园时,我们一方面为现代文明所称道,另一方面则应当经常性扣问,扣问我们的教育良知,扣问我们的教育智慧,比如:
      孩童们是否还拥有玩耍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
      校长们、老师们是否把任下的村小也作为心灵的家园?
      课堂上是否经常性地给学生们渗透着一种认识乡村、反哺乡土的人文情怀?
      学校是否充分地利用了乡村里诸多的教育资源?
      学校是否成为乡村文化重构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读得最有心得的是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它让我对读书有了一种更新的认识:读书更重要的作用,是给人一种内心的静谧,所谓“读书至乐在宁静”。这正如张云鹰老师所说的那样:“在人潮车阵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中,惟有阅读能让浮躁的内心归于理性与宁静,找到生命的依托。”我们大多数人虽然难以成为“名师”,但有目的、能持续的读书,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这样,我们都可以成为一枝枝“会思考的芦苇”,而不是一个个只会按程序操作的机器人。
      在这种宁静的状态下,我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跨越——“做一个有专业底气的副校长”(文稿),也即是“站得讲台”“写得文章”“懂得管理”“坐得冷凳”;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又完成了“乡村教师突围”(书稿)——

      心态突围:用“个体行为”把握幸福;
      理念突围:做“学生角度”德育;
      课堂突围:理顺开放课堂的辩正关系;
      学校突围:公民教育何日梦圆。

      其实,我一直坚持阅读的,是第六类书籍——教育报刊类,比如《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学校期末检查读书笔记时,看到我厚厚的两个报纸剪贴本上,还勾画着许多红道道时,老师们笑着说我,“是个真读书的,是个读真书的”。今年9月,中国教育报社寄来了一本《永远的记忆——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里面收录了我的一篇《她让我“著书”又“立说”》。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还发展到“中国教育新闻网”上,今年5月10日,我毛遂自荐,成为桃李社区“教学圆桌”版主。此后,我每天都带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去履行版主职责:发帖,跟帖,回帖。这样,我每天都要浏览几万字的文章。这种快节奏的海量阅读,既让我们的“教学圆桌”成为了最红火的一个版块,也让自己的阅读、自己的思想永不停滞。11月下旬,中国教育新闻网给我寄来了正式聘书,红彤彤的,沉甸甸的,我成为了首批“持证上岗”的一员版主。我诚惶诚恐,我幸哉乐哉。这又为我专业性阅读增添了一个重重的砝码,让我偷懒不得,松懈不得。
      书香飘过2013,宁静守侯2013,收获伴随2013。
       最后,我想用《读书至乐在宁静》中的几句话与各位共勉:

      我们可以毫无功利地在节假日、晚睡前,或阳台、或房间,或沙发、或地板,泡一杯清茶,捧一卷好书,吮吸着墨香,品味着文字,享受着思想,此时在职场上曾经遭遇或是正在遭遇着的,诸如待遇、职称、职位、考绩等带来的忧郁与烦恼、浮躁与尘嚣,仿佛早已淡化为清风与浮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2:12 , Processed in 0.11784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