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随笔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2:4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

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二、写教育随笔的好处

(一)记录真实世界。作为教师,回首整个从教生涯,或许因疏于及时记载心得体会,届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不免显得有些困难。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

(二)促进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

(三)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但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对自己日后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积淀了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丰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就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缜密的思考,或查阅相关的资料,及时整理教学思路,记录教学心得,最后形成文字。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质疑,析疑的过程。写作过程使得教师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趋条理化,更符合科学性,能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勤于笔耕教育随笔,有助于培养执笔教师的教研意识。

三、教育随笔写什么

在教学工作中,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如读书笔记,如教育案例,如教学反思,如学生档案记录,如心灵感悟…… 。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要想把文章做大,做好,也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教育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教育随笔写些什么呢

(一)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在下次教学中自然能扬长避短。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好题材又诞生了。

(二)录教学机智。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及时对这样的教学案例进行认真整理记录。

(三)写教育偶得。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有所思,必有所得。

(四)记学习所悟。平时,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有所感,有所悟。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在听课过程中,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四、教育随笔怎样写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写随笔比较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

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要想写好随笔,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可以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教学随笔格式不固定,结构多样化,立意要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实例要具体生动,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小中见大,读后既懂,又能学会用。只要每天、每周挤时间写一点,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凝聚成文字,每个人必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留下辉煌的篇章。

一、叙事研究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科研兴校,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没有教育科研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活力,所以很多学校就确立了一些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这是可喜的一面。而令人担忧的是有少数学校却出现了问题:一是课题研究假、大、空,审报的课题级别很高,有省级国家级课题,审报之后基本没有研究;二是研究形式比较虚,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从已有的他人的研究成果中断章取义,东拼西凑,缺少实践的东西;三、是教育经验的失真和教学实践的失真。因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叙事研究,它是指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压力和挑战几乎占据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大部分空间。现如今的教师很忙,尤其是一线的教师忙得似乎没有了自己的想法,然而你若能忙里偷闲,思考一下自己除了这样做老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的话,那么或许就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反思、相对成熟的教师。成熟而善于反思的教师往往都有自己的思想、有思想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追求;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从来不轻易打发教育中发生的问题,而总是为自己保留一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心情;有了这份心情,教师就会在工作中尽可能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师生间彼此发展的空间。因此,不仅教学而且思想,这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不懈追求。如果能将自己怎样教学、怎样思想的故事说给自己的同事听,写给自己的同伴看,一篇篇好的教育叙事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教育叙事是一种最贴近教师需要的研究,是以教师本人为主体的研究,是教师人人都可参与的校本研究,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教育叙事与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的区别与联系

1、三者概念的涵义

①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师自己经历和体验过的教育故事叙说来描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指以叙事的方式为主而开展的教育研究。

②教育随笔就是用叙事的方法和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做、所感、所思、所悟。

③教育案例就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真实的典型事例及教育情境。也就是说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从内涵和文本上来看,这三者是很容易混淆的。关于教育随笔,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和界定;关于案例,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似乎都没做过更深入的探究。即便是工作中的“任务”或“要求”也涉及了这个问题,往往也是“雾里看花”,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而叙事和案例都是以记叙的方法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思维方式相同,目的一致……似乎更难以分辨。但从它们的文体结构,选材角度和内容上还是有区别的。

2、三者文本的对比

①教育叙事

“请您相信我一定坐过飞机”

那年暑假,学校决定组织学生赴长江三峡参观游览,先乘飞机到成都。听到我宣布这个消息,学生们欢呼雀跃,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谈论着自己坐过飞机的经历和体验,有的还舞动着双臂表明自己乘坐过大飞机……我开心地走出教室。

    “老师,您等等!”一个男孩叫我。我停下脚步,“何飞,有事吗?”他扬着头,脸红红的,不停地搓着手说:“请您相信我一定坐过飞机!”我心里一愣,直觉告诉我:他大概没有坐过飞机。本已坐过飞机的我立刻回答他:“老师没有坐过飞机。”他转身而去。

    当天晚饭后,何飞站在办公室门口向我招招手示意有话对我说。我赶忙走过去。他捂着我的耳朵小声说:“请您一定相信我,我坐过飞机!”他又一次表白。“是吗?我还没有坐过呢。”他的脸又红了。“你能给我说一说坐飞机的感觉吗?”我也捂着他的耳朵神神秘秘地说。他支吾了一声,向教室跑去。

    晚自习上,我讲了这样一段话:“今天大家都挺激动的,因为要去旅游了,老师和大家一样高兴。老师还没有坐过飞机呢,有些同学一定也没有坐过,这一次咱们共同体验一下腾云驾雾的感觉!”孩子们满心欢喜,流露出无限喜悦。“谁和老师一样也没坐过飞机呀?”我率先举起了手,好几个孩子跟着举起了手,何飞也高高地举起了手。那几个平时喜欢取笑别人的孩子环视了一下同学们,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严肃神情。

②教育随笔

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

近日去听一节语文公开课,因临时有事,迟到了两分钟。轻轻地推开后门进去,发现教室里窗帘紧闭,一团漆黑,原来,老师正在用多媒体介绍作者与背景材料呢。我轻轻地带上门,灿烂的阳光被我关在门外……

    该听课文录音了,我想,这回应该拉开窗帘了吧。但是自始至终,窗帘就那么垂着,一堂40分钟的课下来,我的眼睛已经酸涩了,问问邻座的学生,他们也有这样的感觉。

    在课件教学盛行的今天,教师“拉窗帘”行为几乎成了条件反射,不管是否需要,只要使用课件,就进行“暗箱操作”,用厚厚的窗帘把阳光挡在外面,更有甚者,还会将课件进行到底,师生整堂课都在黑暗中度过。

    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孩子的成长可能需要课件上的缤纷色彩与美妙动画,但更需要阳光,需要明朗清新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岂能置学生的视力于不顾,只为课件的效果而拒绝阳光,让孩子们在昏暗的环境下读书学习呢?

    “以人为本”不是口号,它是从点点滴滴的教育细节中体现出来的。热爱课件的教师们,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让自己的课堂与阳光共舞吧。


③教育案例

一个语文老师和她学生的故事

事件发生的背景:偶然的机会我成了他们的语文老师

  偶然的原因,我成了117班的语文老师,开始了我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117班是从其他班级分出来的,学校原先有个商业文秘的混合班级,学生人数实在太多,老师站在讲台上看最后一个学生,提起脚跟也看不清。班级之吵闹,令上课老师纷纷寻找理由退却。于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学校将这个班级一分为二,这新多出来的班级,再逐一配备各学科老师,我并不了解这个班级的状况,领导出面做工作,我就允诺了。当然这有些轻率的允诺背后,自然也有着几分骄傲自大的因素,以为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教任何班级问题不大,曾经教过全校闻名的“霸王班”.工作也小有业绩,并与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个117班难道比那个班还难教?所以,上任的速度很快。此后,我才逐渐了解到,学校是在找了好几个语文教师均遭拒绝的情形下,才找到我的,我的允诺让领导大感轻松,而我却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之中。

问题的出现:学生并不欢迎我这个老师

    第一次上课,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其一是,曰本两个著名武士的故事——“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想告诉学生学会反思比简单刻苦更重要。其二是,外国教育家的故事,想告诉学生,自由掌握在每个人手中。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希望老师我怎么对待你们,是亲切的笑脸,还是一脸的严肃?”可当我讲完之后,学生没有想像中的安静,或者热烈地讨论,似乎我什么也没说,他们该怎么,还是怎么。我从学生的反应中知道,这个班级不太好教。心里顿时蒙上一层阴影:以后的教学不会太顺利。

    果不出所料,接下来的课堂中,我感到非常辛苦。117班的课堂纪律实在太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80%的学生都有随意讲话的习惯,反正高兴了就说,55个人的班级,简直就像菜市场。尤其是后面的男生十分无理,聊天的声音时常盖过了我讲课的声音。但我还是本着耐心说服教育的原则,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希望他们能够觉醒懂事,能够慢慢地明白我的教育思想,领会到我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学会师生合作,学会彼此尊重。但是,这一切努力收效甚微。一天上课时,学生实在太过吵闹,我再也按捺不住,对他们进行大声呵斥,告诫他们,不要误以为老师的善良就是无能,就是软弱可欺,等等。下课后,我又把几个特别吵的学生留下来,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希望他们理解老师,珍视自己的尊严,也尊重别人的情感。相信自己的优秀,不要以为自己没考上普高就不如别人,自我放逐,耽误自己的同时又伤害真心关心你们的老师。总而言之,我想让他们懂得我的学生观:只要这个学生是正直善良的人,他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成绩的高低、基础的好差,在我这儿永远不是衡量学生的标准。

    经过这次近距离接触,学生在课上稍稍有些收敛。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的数学老师找理由“逃掉”了,其他科的专业老师也不停地抱怨。他们的班主任上英语课,课堂纪律也无法维持,于是,对班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整顿,找学生谈话,找家长沟通,忙了一段时间,学生基本仍是我行我素。于是,班主任声称在月考后清退部分学生,而且谁违反纪律一次就罚款5元。这样的决定使那几个最吵的学生安静了几天。但好景不长,或许是积习难改,没几天,这个班级再次喧哗起来。班主任陷入了困境,正准备全身而退。而我这个无法退却的语文老师,就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问题的症结:原来他们对学习不够喜欢

    苦恼中的我一直在琢磨,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班级的现状呢?同时也在繁重教学之余跟学生聊天(是聊天而不是训斥),终于了解到班级的一些特殊情况。

    首先,班级的成员较复杂。这个班级是一个大拼盘,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有些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因担心高考失败转到我们职校,以便参加相对容易的高职考。有些来自兄弟职校,因慕我校某些专业的名声而来,但进入这些专业学习后又感到非常吃力,所以只好放弃,转而大家公认轻松易考的商业专业。还有的学生来自本校综高班,他们本来前两年就没有学什么专业,文化课学的又是普高教材,在高职考中自然无力选择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外贸英语等热门专业,只能选择商业、文秘之类的专业知识不十分难的专业。再有一部分人,是父母强烈要求其参加高职考,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相对容易的商业专业混日子。这样背景复杂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能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纪律吗?能,但确实很难。

    其次,学习的动机不强烈。这个班级的专业难度相对容易,学习的压力没有其他专业大,而且学生拿到专业等级证书以后,升学时还可以加几十分,学生更是有恃无恐,以为随便混混也能升大学。所以,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把学习当回事。上课迟到、早退屡屡发生,作业不做更是家常便饭,上课在教室,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窗外蝴蝶飞过,小鸟歌唱,都比你老师上课有趣;能够参加学校篮球队的训练,更是令人激动的事情,溜得比兔子还快。上课的时间怎么打发?自然是相互讲山海经,明星佚事,扔纸团,发短信。学生没有学习愿望,要强迫他认真听课,自然很难。

    最后,长期的不良习惯。从前面的学生来源中,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学生基本上是以往的学习失败者,普通高中考不上,只能读职高,上了普高还是被淘汰再读职中,其他好专业无力学习,勉强地选择了目前的专业。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多少成功的体验,长期的学习失败,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对自我丧失信心,自我放弃,把自己定位于差生,上课就压抑难受,只好在吵闹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多年来他们就是这么过的,积习难改。在他们的眼里师生间哪有什么平等互助可言,而是“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长期的学业失败,影响了他们情感的正常发展。

问题的解决:他们终于承认了我这个老师

    117班的问题之严重,解决已是迫在眉睫的事。经过再三思考和比较,我决定还是坚持原来的原则,对学生采取温和的态度,继续与他们对话,使他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状况,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不仅会影响升学,而且也会194  行动研究指导影响以后踏上社会后的工作与生活。对于这些“固守己见”的大孩子,不能直接讲道理,讲得太多,学生在没有接受我这个人之前,很难接受我的观点。我必须从感情上入手,首先让他们在感情上接受我这个老师,而后再图接受我的教育理念和观点,最后主动接受我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或许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还是先从那几个篮球队员入手,他们号称“四大金刚”,是班级中最捣蛋的分子。于是,我再度恢复了自己的笑容,声音也亲切起来。并且主动关心起那几个篮球队员训练情况以及比赛结果,表示自己愿意前往比赛场地为他们呐喊助威。这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对我还以几分友善的微笑。

    一天,“四大金刚”在操场上对着天空指指点点,似乎激烈争论什么,看我经过,他们问我:“老师,你看天空中那一团白色是月亮,还是云彩?”

    我眯起自己近视的眼睛,看看天空中那似月非月的东西,随口说道:“是云彩吧。”

    4人中的w很高兴地说:“怎么样,连老师这么有学问的人都和我看法相同,你们输了吧?”其余3人还真认了输。后来,我戴上眼镜再细看那团云彩,才发现,那不是云,还真是白天的月亮。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喜悦,惭愧,还是欣慰?总之,学生还当我是他们的老师。

    一天课间休息,4人中的X问我:“老师,你能不能帮我查一下有关土耳其的知识?”我问他有什么用,他说是一个朋友需要,我立即答应了,尽管我自己这段时间很忙。我帮他找好了,还打印好才交给他,他很高兴,因为我使他在朋友面前很有面子。后来,他特意找到我表示感谢。

    一次,我下课拖堂,影响了学生吃饭,有学生就抱怨我,x站出来帮我维持秩序,并指责那个学生。尽管那个学生也没什么大错,但我还是很自豪x能为我挺身而出。我觉得,他已经在努力体谅一个老师的苦心与好意。

    此外,我还在聊天时给学生讲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故事,但不说教,让他们自己回味其中的道理。渐渐地学生喜欢与我交谈,还帮我算什么星座之类。我欣然与之讨论,体会他们的精神世界。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断地发生着。

    一天上完课,一位女生找我商量,她的小灵通被班主任缴了,告诉我班主任要叫她的父母来,但是这个小灵通是她自己用积攒的钱所买,父母并不知道,所以她很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分析情况以后指点她,把告诉我的话直接跟班主任说,争取班主任的理解。结果班主任把小灵通还给了她。

    有一位女生要参加朋友的婚礼,征求我的意见,应该穿什么衣服?要知道我的着装向来简朴。她问我,无非是信赖我而已。还有男生问我该不该去参军?有女生问我要不要放弃学业去打工?我突然之间忙了起来,突然之间,我成了他们可信任的长辈。这真使我意外,也使我高兴,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居然赢得了这些学生的信任,我逐渐地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了,这使我的课堂更具有情感色彩。而我也慢慢发现,语文课的纪律有了好转。尽管这离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接下来就要进行月考,上次摸底考试成绩,我所教的3个班中,117班平均分最低,但我相信,这一次,他们会有所提高,这是他们给我的信心。可是,就在今天,我听到了一个消息,117班要换班主任。他们原来的班主任,似乎已经不堪劳累,不愿再担任班主任工作,她本来就是兼班主任,不当了也在情理之中。可是117班怎么办?再换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有利吗?这个班级的工作原本就没有走上轨道,频繁换任课老师、班主任,会不会给学生一种暗示:“你们班不行了,老师们失去了信心。”那这个班还真有彻底好转的一天吗?

反思与讨论:真诚与忍让使我站住了脚跟

    我与117班的学生相处了两个月,这两个月,他们逐渐地接纳了我。虽然我为自己被他们接受而高兴,但毕竟宝贵的两个月消失了,而且117班的课堂纪律仍然较散漫,有不少人对 语文学习仍然没什么兴趣。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前面的路依然困难重重。但是,这已经过去的两个月工作,确实给了我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即时的总结与反思,一定会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首先,作为个人而言,我是第一次担任高三年级的科任老师,思想与经验的准备皆不够充分,不管怎么设想高三学生情况,还是有点猝不及防。教优秀的班级自然障碍少许多,教松散的班级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高一、高二的学生毕竟好教,尤其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教,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可了你,自然一切都较为顺手。到高三去接任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接触完全陌生的学生,自然很难。学生对你会比较冷漠和挑剔,会同他们先前的老师相比,排斥和拒绝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职高生的认识水平与判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与同龄的普高生还是有差距的。另外,由于升学的压力,自己的情绪也有一点紧张,势

必影响到师生的相处。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研究,以前工作一直比较顺利,周围的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一直较高,自己就有点满足,有些大意,对困难的准备不够。没想到迎面碰上高三年级的刺头班,就是软硬不吃,让我无从着手。再三碰壁之后,只好回到教育的起点,从人开始,从认识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做起。教育工作真是半点偷懒不得,半点省略不来。我的大意,让自己无端地兜了一个圈子,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与人打交道的学问,真是永无止境,教到老,学到老。

    其次,作为学校管理工作来说,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从一开始学校就应该按专业分班,那样就没有了先前的混乱,以致延及到后分开的两个班级。学校对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配备也应该谨慎,中途最好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影响学生情绪的稳定和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能逐渐适应学生,并为学生所接受,我以为还是得益于这几年自己的学习,包括教育硕士的学习、省级名师班的学习,以及自己爱好看书的好习惯。理论知识的掌握,使自己在碰到问题时能及时发现问题,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不会让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面临问题时,自己也能及时反思、转变想法,能从改变自己做起去调整师生关系,而不是一味地怪罪学生,那样只能于事无补。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动权,支配着相互关系的发展,教师适当的忍让是必要的,这意味着老师的真诚与善良,而不是软弱。

    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学生的问题从教师身上找原因。求诸己身,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不果断终止说教,不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并为学生所了解,那么我的困惑始终不能解决。我哪怕再投入心血于教学也没什么用处,因为有的学生不要学,想学的学生也没有好环境,教师教得再精彩又怎么样呢?教学与教育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离了育人,有时你欲教书而不能。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不断变化的人,而不是待装知识的篓子,哪怕是高三的学生。

    当然,117班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个科任老师的影响再大也还是有限的,我非常愿意与即将接任的班主任合作,彻底扭转117班的班风与学风,树立一个崭新的117班形象。相互的支持,任何时候都比一个人埋头努力更有成效。

目前,我最大的遗憾和困扰是117班的学生不以学习为乐,他们最大的愿望也就是能考上大学,知识的美丽、求索的趣味,他们似乎体会不到。这样的学习境况,让人格外感到辛酸和同情,那样的学习一定像一座大山似地压着学生。我想,我能否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全新的体验,能否对此有所作为,对我的学生有所帮助呢?另外,我还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被他们所爱戴的老师,我行吗?

3、教育叙事与随笔的区别

从第一篇教育叙事《请您相信我一定坐过飞机》的内容来看,事件的起因是教师宣布暑假学校决定组织学生赴长江三峡参观游览后,学生三五成群谈论着自己坐过飞机的经历和体验对发生的。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和表情****孩子的心理。其实没有坐过飞机不是什么错误。小孩子有一点虚荣心,担心其他同学笑话也在情理之中,本已坐过飞机的教师似乎感到了什么,所以回答他自己没有坐过飞机,恰恰给这个男孩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点。第三自然段,当小男孩又一次向教师表白时,引起了教师的思考,这说明孩子们的议论刺激了他,教师应及早“平息”孩子们的议论。最后教师的处理,不仅何飞的自尊心得到了呵护,同时调整了调皮孩子的心态。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教育叙事文章,有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有生动的语言描写和心理刻画,是一篇鲜活的、生动的、完整的教育故事。

我们再来看第二篇的教育随笔《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是写一位听课教师在一节语文多媒体公开课上的听见、所思、所悟。不是纯故事的叙述,也不具备其完整性,没有细节的描写和刻画,有的只是对某一现象的概括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

从对比可以看出教育随笔突出一个“随”字。既随时、随心、随意记下心中任何想写的文字。它可以借事说理、夹叙夹议;也可以就事论事,表达见解;还可以围绕某一个特定的环境和场景以“随笔短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而教育叙事突出的是一个“事”,一个具体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教育故事比较有鲜明的研究性,能通过叙事显示对教育的诠释和理解,能够揭示某种规律,印证某种原则。二者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教育随笔写的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和教学现象的理性分析,它是一个成果,或说是一个结果。而教育叙事关注的是一个研究过程。

4、教育叙事与案例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在一同看这个教育案例《一个语文老师和她学生的故事》。案例很长,为什么选择这个文本进行对比,主要从文本结构上考虑。一般而言,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由“标题”、“引言”、“背景”、“问题”、“问题的出现”、“问题的症结”、“问题的解决”和“反思与讨论”这几部分组成,在形式上大致具备了一个案例的格式。

在这个案例的背景部分,作者用的笔墨并不多,但给读者提供了了解故事内容的框架性认识,阅读后读者可以知道故事涉及的人物是“我”与“117班的学生”,而“117班”是因为管理的需要,从其他班级中分出来的。出于对自己的信心,“我”在并不十分了解这个班级的情况下,接手了该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后来“我”了解到好几个语文教师曾拒绝教这个班,“我”轻率的允诺给自己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所有这些背景信息,都对我们认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等产生着重要思想影响。

这个案例通过对一些事件的描述,揭示出案例当中的问题是“学生并不欢迎我这个老师”,其原因是学生由于不喜欢学习进而排斥教师。“我”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感情的方法,使学生逐渐认可了“我”这个教师。案例中的材料比较紧密地围绕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进行组织和叙述。在“问题的解决”这一部分,不但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成效,而且还引出了新的问题,即“117班要更换班主任”。这样的处理带给读者一定的悬念和新的思考。

在这个案例的“反思与讨论”部分,作者的反思较为丰富、详尽,并有一定的深度。在反思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既反思了自己对于教高三比较差的学生缺乏准备,难以下手的原因,也总结了自己能逐渐适应学生,被学生接受的经验;既从自身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检视,有从所有的教师的视角进行检讨,还从学校管理的维度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实践层面对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分析,又从理论的高度对某些现象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可以说这个教育案例基本涵概了案例写作的各个部分。

从上面两篇例文的比照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①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②强调自己的亲自经历,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

③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抽象。

④需突出一个主题,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

⑤叙述的故事需有一定的情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⑥不以抽象的概念来替代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作抽象、概括的介绍。

⑦记叙的根本目的是“反思”与“改进”

不同点:

①   概念的界定:

叙事是教师用鲜活的语言记叙发生的自己身边的、有意义的事例;

案例是教师用鲜活的语言记叙发生的自己身边的,含有问题情境的典型事件。

②   文体结构的区别:

叙事没有明确的文体结构,可多立场、多角度、多侧面地记叙教育事件,把握其中的每个细节;

案例具明确的文体结构,一般表现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评析”。

③   内容形式的不同:

叙事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以叙述的方法展现教育、教学的实际场景。但要有体现教育理念,产生于事件本身的主题及其事件,无须针对事件作专门的评述。

案例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展开的典型事件,以及基于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的精当评析。

④  方法与结果的差异:

叙事注重对与主题相关情节及其细节的细致描述和深刻阐述,揭示细节背后的潜在含义。

案例注重对问题行为的描述及其细节的刻画,揭示问题背后的潜在结果。

总之,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的最大区别是:

一个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

一个好的案例=含有问题情境的生动故事+精彩的点评。

三、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基本类型

教育叙事按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它的种类很多,如德育叙事,管理叙事、音乐叙事等,但从内容的表现形式来分,它包含下面三个基本类型:

①第一类是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解决过程的直接记录。这种“直接记录”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或学生行为获得某种“改进”。

②第二类是教师对某个教育事件的反思。如我们在初为人师时,“大声训斥”学生的一个“事件”,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过程。

③第三类是“自传”性叙事。这种“自传”实质上是教师的反思日记。但这种“反思日记”有别于“回忆录”,因为“回忆录”通常是有关引起公共兴趣的事件的记录,而“反思日记”意义上的“自传”是有关教师个人如何成长的自我如何演变的故事;也就是“我逐步懂得了什么?我悟出了什么?”等。

这三种基本类型,前两种是我们平时应用最多的,而后一种用的相对就少一些。

2、教育叙事的写作体裁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记叙文属于文学的范畴,是形象思维;论文是议论文,是逻辑思维。因此,教育叙事应具备记叙文的写作特点,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有过程,有“事”和“情节”。

同时,教育叙事又是故事,而故事是指现实性较强,幻想成分较少或完全没有幻想性的写实创作。那么,它又必须具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等特征。而单幅的画、静态的一个镜头,只抓住了一个瞬间,看不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不足以形成故事。教育叙事追求的是经历过程和故事的完整。

3、写作方法

教育叙事要以“叙述”为主,但必须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应“夹叙夹议”。这里的叙述是指作者对环境、事件和人物所作的概括的或具体的交待和说明。叙述要做到头绪清楚、脉络分明;交待明白、有条有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表现手法有:

①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介绍人物。

②倒序: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叙述事件发展的经过。

③插序:叙述事件时,暂时把顺序的线索中断,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插入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④补叙:指在叙述过程中,对情况或事物作某些补充解释或说明。

⑤夹叙夹议:通俗的讲,就是边叙述边议论。这里的“议”,在教育叙事的撰写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议”就是反思。是研究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认识和主张;是研究者将自我体验、感受进行哲理性阐发,给人以深刻启示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说没有“议”,教育叙事就毫无目的和意义。

⑥描写:众所周知,叙述离不开描写。描写是指作者对环境、事件、人物所作的具体描摹和刻画。教育叙事中所叙说的故事往往采用“深描”的写作方式来刻画教师亲身经历的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景。或描写肖像,揭示形与神的联系;或描写语言,使闻其声而知其人;或描写行为,展示活动的连续的画面;或描写心理,****人物的主观世界;或描写细节,具体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教育叙事的撰写是各种写作手段的综合运用。

4、教育叙事撰写中的注意事项

①观察访谈并重,多向收集资料

教育叙事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和详细的原始记录,而且,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或许就会初步形成教育叙事的思路。

教育所叙述的教育事件除了“偶发”之外,更多地属于教师本人有意识的“改变”,是对“改变教学观念及其行为之后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因此,叙事的关键是叙说之前有意识的行动。所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对写好叙事很重要。

②以故事为主线,展现真实自我

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全文的主题,。由产生于具体的教育事件,是从“实事”中“求是”,而不是将某个教育理论作为一项“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育事例作为佐证,嫁接在一起。因此,教育叙事不能采用“观点加材料”或“事实加总结”的记叙模式。必须真实地展现自我,展示出具体的、独特的、情景化的日常教育生活。

③直面事件本身,注重事件细节

教育叙事是由一系列事件和事件细节组成的。因而,撰写教育叙事必须时刻注意回到事件本身,用“事件”来说活,来讲故事。而对事件细节部分的精雕细刻,除了能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外,还能提供给读者隐藏在细节组成的画面之中的潜在含义。

④叙述间以分析,描写兼顾阐释

毫无疑问,教育叙事的写作以叙述为主,否则,便不能称之为教育叙事,但是对所叙之“事”进行分析与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的。从研究的表达形式来看,教育叙事既有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的教育故事蕴藏着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四、文本分析

1、借分

“借  分”

    一次数学考试班级的许多同学都得了满分,我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小曲儿,突然,办公室的门“吱”一声开了一个小缝,一个小脑袋探了进来,是王涛。

    王涛是一名调皮的学生,平时学习不太努力。他缓缓地走到我跟前哽咽着说,“马老师,我这次数学考试打了58分。我……”,王涛突然抬起了头,话语坚定的说:“老师,我是来向你‘借分’的,我是一名男子汉,说话要算数,下次,我一定以高分来还您。”我看着王涛,心情异样复杂,“借分”多荒唐的事,执教这么长时间,这是头一遭。“分”到是“借”还是不“借”呢?看着王涛可怜而期待的眼神,一股疼爱之情由然而生,我决定“借分”给他,我对王涛说:“孩子,这分不是容易借的,这次我借你2分,可是你要想清楚,以后你要成倍地还给我,你能做到吗?”王涛有些犹豫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成绩不好,要达到满分凭他现在的根基,他要付出很大努力,不过他坚定了信念,说:“老师,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你放心,我会以实际行动来表明我的决心的”。我笑了,轻松地拿过笔在他的卷子上加了对他来说是沉重的2分。

   王涛果然没有失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不但“还”回了分数,而且变得爱学习爱劳动了,尤其是我每次和他目光交汇时,总能读懂他目光中的感激之情,在又一次数学考试中,他还得了88分,实现了他的承诺。从此,他由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变成了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想到“2”分的教育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一开始便很明确地交代了时间(一次数学考试后)、地点(办公室里)、人物(王涛与我)和事情的发生。

     第二自然段主要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语言描写),围绕着“借分”,通过对教师和王涛矛盾复杂的心里刻画,运用“缓缓地走”、“哽咽着说”、“话语坚定地说”、“可怜而期待的眼神”、“疼爱之情由然而生”、“王涛有些犹豫了”、“我笑了”、“轻松地拿过”等词句的描写,展开情节,叙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借分”后王涛不失信,还回了分数的表现。有简短的分析议论和概括的、较为深刻的阐述。可以说这篇叙事具备了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故事性强,耐人寻味,给人以启示。



②加评点:就是一篇教育案例

2、一堂科学课引发的思考

原文是这样的:

一堂“失败”的好课

    一位小学教师以如下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从演示实验开始。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接一圆底烧瓶,即在烧瓶口紧塞的胶塞上插入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烧瓶内充满红色液体并上升到玻璃管中,老师告诉学生为便于观察专门在水中加了红墨水。老师让学生猜测:当把烧瓶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学生作出“烧瓶变热”“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等回答后,老师将烧瓶放入热水中。看到红色液体沿玻璃管慢慢上升,学生感到十分惊奇。有的学生认为烧瓶中的水增多了,依据是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了。老师进一步问学生:是水的什么增加了?是质量还是体积?尽管他极力引导,学生似乎还是不能准确地说出到底是“体积”还是“质量”增加了,老师只好自己说是水受热体积增加了。给出这一结论后,老师将烧瓶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学生们看到玻璃管中的水位下降了。面对老师“为什么”的提问,有学生解释说:玻璃管中的水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烧瓶变大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既惊奇又无奈,只好又对学生说因为水受冷体积缩小,玻璃管中的水面才下降。

    接着,老师用酒精做实验,实验结果相同。随后,老师又用煤油做实验,问学生煤油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令老师想不到的是,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没有!”“因为它不是红色的液体”。当实验表明煤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出了一道判断题:菜油、酱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错!”“因为菜油、酱油是可以吃的。”老师只好再次给出正确的答案。

一堂科学课引发的思考


因教师调整,我接替了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的工作,校领导非常重视,决定来班级听我的课。

这是一节关于探究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演示实验课。我从仪器柜中找出了已落满尘灰的实验装置:试管架、圆底烧瓶、玻璃管、酒精灯、红墨水。

铃声响过,同学扭头目送校领导落坐后排,迅即又把脑袋转向我,不眨眼地盯着我手中的实验装置。“老师,那是什么?”有学生问。“认真听课。”我说。

我按实验步骤将玻璃管连接圆底烧瓶,在水中加上红墨水倒入烧瓶,使烧瓶内充满红色液体并上升到玻璃管中。我试着启发学生:“我将烧瓶慢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的反应很快:“烧瓶变热。”“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我对学生的回答很满意,随即给烧瓶加热,红色的液体沿玻璃管慢慢上升,学生们感到十分惊奇,开始小声议论。我进一步追问学生:“是水的什么增加了?是质量还是体积?”学生一脸的茫然,我只好给出了结论。我将烧瓶取下放到冷水里,玻璃管中的水位下降了,面对我“为什么”的提问,有学生解释说:玻璃管中的水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烧瓶变大了。面对这样的答案,我感到既惊奇又无奈,脑袋似乎一点点在变大,我扫了一眼后排听课的校领导。

接着,我用酒精做实验,实验结果相同。随后又用煤油做实验,问学生煤油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没有!”“因为它不是红色的液体。”我的脑袋开始出汗。当实验表明煤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出了一道判断题:菜油,酱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错!”“因为菜油、酱油是可以吃的。”我脑袋嗡的一下,只好再次给出正确的答案。

农村小学的科学课该怎样上,是仍旧纸上谈兵,还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总之,教育叙事研究的实质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体悟,是教师真实经历、独特经历、有意义经历的艺术展现;是表现教师鲜明的思想、性格和品质,体现自已价值取向和专业追求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懂得关爱,感悟善良;善于发现,独具慧眼;大胆开拓,不断进取。相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教育叙事研究之花一定会开遍抚松的城乡各地,教学改革,校本教研之树一定会硕果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2:21 , Processed in 0.37541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