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求“改”的质量与效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09:0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求“改”的质量与效果
《疯狂作文》2013.11特稿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并不等于说,只要翻来覆去地改,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好文章能否诞生,关键在“改”的质量与效果。知道“改”什么,明白怎样“改”,才能逐渐提高写作的本领,最终在高考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一次成型”地挥写出满意的文字。
有的同学没有改作文的意识,老师批阅后的作文、各种检测时的急就章,拿到手后往往只是看看评语和分数,很少动脑想,自己的习作该如何修改与加工才能“旧貌变新颜”。由于缺少这样的“冶炼过程”,这些同学写的作文数量不算少,但却基本上在同一水平上线上漫步。所以,我要对这些同学说,学要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要告诉这些同学一些“独门秘诀”。
下面我以议论文为例具体阐述修改作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看是不是找到了最佳的“着力点”
很多同学写议论文,能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尤其在“为什么”上要花费很多笔墨。比如谈“专注铸就成功”,便举王羲之、杜甫、李贺、居里夫人等事例,以他们因为专注才在其各自领域成就辉煌论证之;谈“消除顾虑,直奔目标”,便举花木兰、陶渊明、毛泽东等事例,以他们因为及时、适时地消除各自的顾虑才成就功业与美名阐释之;谈“勿以善小而不为”,便举丘吉尔、雷锋、郭明义等人为善不分大小留下佳话的事例分析之。但这些同学更多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就是如果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如“专注铸就成功”“消除顾虑,直奔目标”“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稍有些理性判断的人都不会怀疑它们的“真理性”,所以写作时也就没有必要把重心再放在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或“成立”的证明上。
“议论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这样的理论仍牢牢占据着很多同学的头脑,直接的结果就是只要写议论文,便常常条件反射般列举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
不能说“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表述完全错误,但这种表述却是片面的。如果作者在文中提出一个新观点、新看法,或一个大众尚持怀疑的论断,当然需要“论证”,且这种“论证”并不局限于“用论据证明”,而应以“分析”“推理”“解说”“阐释”为主。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尚不具备这样的“论证”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采取把“公理”式的论断置于特定的背景下,作有自我特色的解读的策略。这个意义上的议论文写作,其实是通过分析、说理,让读者接受这一解读的过程。写作成功的关键,是要准确发现最需展开阐述、最需要深入解剖的地方进行“重点突破”。比如前面提到的几个例子,写作时应该思考的是,既然明明知道“专注铸就成功”,为什么有人就偏偏做不到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呢?明明知道只有消除顾虑,才能直达目标,可为何就有人做事总是顾虑重重,以至与成功擦肩错过?明明知道眼前是举手之劳的“善事”,为何就是不肯伸出援手呢?抓住这些关键,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出对策。
在此我提出一个概念,即写议论文要有“读者意识”,这个“读者”其实就是你阐释、说理的倾听者,而这个倾听者在某些方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有“思想问题”了,你要结合他的具体情况给他作“思想工作”。这很像老师与学生谈话,比如有三个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的学生,老师对甲说要勤奋要刻苦,对乙说要注意方法,对丙则说要提高学习效率。为何?三个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不同之故也。这可以说是“因材施教”,也可以叫“看人下菜碟儿”。再打个比方,同样是咳嗽发烧的症状,高明的大夫开出的处方绝对不会是雷同的,因为病因不会完全相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也有差别。写议论文,与老师跟学生聊天、大夫给患者看病是一个道理。
下面我就以写作“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例具体示范一下。
从理论上讲,这样的立意只能针对以下两种人才有展开的必要:一是“不屑”为小善的人,二是“不愿”为小善的人。这两种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知道眼前的事是“善事”,他们不是善恶不分的恶人与混蛋,在他们心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是很门儿清的。也就是说,别看他们不为小善,但他们也绝对不会去为小恶。那么,明知是善,却为什么不去做呢?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说理,才能让他们有所改变真正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第一种人,目光只盯着大事,要做就做感天动地、天下皆闻的大好事。拯救全人类,让天下的受苦人都解放,让千万民众过上好日子;或者行侠仗义、铲除邪恶……整天幻想的是这些理想化的东西,对身边举手之劳的小善根本就看不上眼,当然也就不可能去做。当然,这样的人生活中极少极少,可以暂时屏蔽掉。第二种人,现实生活中的比例不是个小数目,为小善就像修船工“顺手”补上船的漏洞一样简单、容易,可偏偏就能袖手旁观,视若无睹。何哉?既有个人认识、修养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机制的原因。文章自然要落脚在营造良好的“鼓励为善”的社会环境(包括机制),呼吁为善者强化自身的“为善意识”并付诸行动等等。
二、看相关素材的功能是不是发挥到了极致
此处的“素材”主要指例子。写作文当然可以用例子,例子选得好、用得巧无疑会令习作内容充实、分析具体,从而得个理想的分数。而选得好、用得巧应该建立在对作文题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事实胜于雄辩”,并不是说你只要把例子摆出来对方就心服口服了,必须对例子作理性分析,揭示出例子所蕴涵的使观点得以成立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或者有助于突破所谈话题认识理解上的关键节点。总之一句话,要有高质量的思维分析,只凭“感觉”或“感性”写出来的作文就可能变成简单的例子叠加,甚至有可能写成表面冠冕堂皇但却经不住推敲的“伪劣文字”。
题为《专注铸就成功》的习作中有下面一段话:
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她读书时,伙伴们在她身后放了一摞凳子,只要她一动便会倒下来。但是伙伴们玩耍回来后,她依然在读书,对旁边的凳子丝毫没有察觉。正因为专注,她才从几吨材料中,提取出几克镭,才成为著名科学家,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成就辉煌。
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能沉浸其中与其后来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两者之间绝对有内在的事理顺承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她为什么能做到“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弄清这个问题,才可能给那些正苦于在学习、工作、做事等方面不能做到“专注”因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或者给那些因自己的教育对象(如学生、孩子)不能做到“专注”而愁眉不展、束手无措的人们以有益的启发。通俗一点说,谈“专注铸就成功”,重心要放在“如何”做到专注上。说起来也很简单,一要有兴趣,二要有耐力;且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耐力,才可能真正沉下去,乐在其中,自然就能坚持长久而不会倦怠。至于兴趣怎么产生,是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此处不再展开。
实际写作中,有的同学可能在确定中心论点之后,就只能想到具体的事例。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是学会加工处理事实材料,从中提取、抽象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凝练,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
    有一篇以“相信自己”为题的习作,作者在提出“相信自己才能成就人生辉煌”的观点后,举了三个例子(李斯、贝多芬、泰格·伍兹),但习作者对这三个材料的处理都只停留在“他们都是相信自己而成功”这一点上,分析表层化且给人以堆砌材料的感觉。这是典型的“观点+例子”的写法。可取的做法是,首先对基本观点里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作具化的阐释与解析,或将中心论点分解为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几个方面;然后从这几个例子中挖掘出“相信自己”与“成就人生辉煌”两者的必然联系,而且要注意尽量做到每个例子在阐述道理时侧重点各有不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可能深入、深刻而“立体”。
具体示范一下。第一步,确定“相信自己才能成就人生辉煌”的基本观点后,还要考虑如下问题:①要在哪些方面“相信自己”?即相信自己什么?②“相信自己”与“成就人生辉煌”二者之间的连接点何在?即“相信自己”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进而“成就人生辉煌”;③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即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在哪里。
    李斯、贝多芬、泰格·伍兹这三个例子的选择是较为恰当、新颖的,如果加工得法,可以写出材料充实、分析具体、层次感强的佳作。接下来的第二步,是如何处理这三个材料。李斯原来只是上蔡一个小小的狱卒,后来做了秦的宰相。他的人生轨迹陡转的原因很多,如个人的才能、不懈的努力、天赐的机遇等等,也与其“相信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关系;贝多芬在耳聋后写出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原因也很多,如高超的音乐造诣、扼住命运咽喉的坚韧等等,同样与“相信自己”的精神关系也很大;泰格·伍兹成为高尔夫之王,原因有自己的天赋、科学的训练、过硬的计算能力,以及“相信自己”的心理素质等等。写作时要考虑的是,“相信自己”这句话在三个人的成功中所起作用的“着力点”有何不同?“相信自己”让李斯确定了高远的人生目标,让贝多芬能经受命运的考验,让泰格·伍兹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的训练中。这样,三个材料就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相信自己才能成就人生的辉煌”这一中心,文章就是立体的。
三、看写作“技术”运用得是否娴熟与巧妙
有些同学写作文过于“原生态”,不太注意写作“技术”的应用;有的同学的习作则过于形式化、模式化、套路化,有明显的“流水线”痕迹。这是必须矫正的两种倾向。
写作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只有把“写什么”与“怎么写”两者结合起来,笔下的文字才可能完美。写作“技术”包括谋篇布局、基本技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修改文章时,应该在这几方面予以一定的关注。选用哪些“技术”,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要恰当适度,二是要体现自己的特点。
比如有的同学写作文喜欢用“总—分—总”模式,开头总起点题,结尾总括全文,中间的“分”一般为三个部分,有时用分论点,有时用小标题;这相当于盖房子的“框架”,而“砌墙”则主要用事例,事例的多少视“篇幅”而定,但更多的时候用三个例子即每部分一个例子。这种模式好不好?很难回答。关键在于习作者的思维是否真正活跃,对问题的认识是否真正透彻,对生活的感悟是否真正深刻,尤其是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否有机地统一。我反对的是将写作异化为“流水线”式的机械操作。
重点谈几个“微观”的问题。
1.关于开头。形式有多种,我主张尽量简洁、直接,尤其是考场写作,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能够让思维尽快进入“途中跑”,且能给阅卷者以清晰、鲜明的印象。题为《美丽的坚守》的习作开头只有一句话:“有一种美丽见坚守。”片言居要,统领全篇,下文则从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坚守的具体内涵及为何美丽。全文脉络清晰,一览无余,干净利落。
    当然,开头也可以在形象性、文学性等方面下点儿功夫,但尽量不用那种俗滥的比喻式排比,要力求新颖、独特。看下面的例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意很好理解,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绿色;可当人们走近时,却发现绿色淡了,甚至肉眼都看不到。从文学的角度评价,韩愈的诗句是美的;但我觉得,退之先生的这两句诗用来概括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以韩愈的诗句为题,准确地诠释了写作材料的内蕴;用韩愈的诗句开篇,为全篇奠定了抒情性的基调。
2.关于分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层进关系。还有一种是对比关系,但从说理的充分性与逻辑性角度评价,我不太赞成用这种方式。
并列关系的几个分论点,应该像几个支点一样从内在事理逻辑(如因果、条件、阐发、补充等等)的层面牢牢支撑着中心论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从更为具体的几个方面、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诠释。层进关系的几个分论点,要按照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与逻辑演化来设定,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顺序是不能随便颠倒或调换的。阐释类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者之间就是最典型的层进关系。如果文章设定三个分论点(姑且称作“分论点”吧),可以前两个谈“为什么”,后一个谈“怎样做”;也可以第一个谈“为什么”,后两个谈“怎样做”。“为什么”实际上是对文章基本观点正确性或重要性的具体阐释,“怎样做”实际上是谈如何让这一观点体现在行动上,或者具体落实时应注意的事项。至于到底是谈“为什么”的比重大,还是谈“怎么做”的比重大,应视所阐释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前文说过有些道理是人所共知的“公理”,属于“知易行难”的那种,那么就应把火力集中于“如何落实在行动上”的阐发上;如果你要论述的观点是很有创新性、很具挑战性的,那么自然要把重心放在阐释“为什么”上。
3.关于例子的“呈现”,包括顺序与繁简。一般情况下,应该把最新鲜、最“自我”的例子放在习作的前面。新鲜,主要指近期出现的事,时代感强;“自我”,主要指绝大多数习作中不会出现。叙述这类例子的时候,可以多用些笔墨,适当详细些。而那些很流行、很热点、很大众化的例子,最好放在习作的后面,且应“组团”出现,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把例子交代清楚就可以了,比如一句话一个事例,一组事例以整句的形式呈现,既增大了内容的含量,又有很强的气势与节奏感。另外,还可以把正反两个事例,以对比的方式摆出来。这样,行文才会有变化,文章才显得摇曳多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3:09 , Processed in 0.12547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