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阅读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9:0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阅读史---周波老师分享作者:济南文殊吟诵学堂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阅读史
                                       
                             湖南省永州市   周波老师

“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                          ——(美)崔利斯《朗读手册》
“不难理解,错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已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终生的痛。毋庸置疑,这种痛,在教师身上尤为惨烈。”
“我相信,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读书是为了给我的学生作参照物。”
——陈琴《经典即人生》

壹  读书
2009下期来到教师进修学校,一晃便是4多年。其感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作为语文教研员,有机缘重新捡起曾经读过、没有读的书。

一、第一阶段
因《收获》副主编之网易博客《叶开的文学回收站》,开始反省当下语文。读罢一些推荐书,如《哈利·波特》、《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淘气包埃米尔》、《小王子》、《柳林风声》、《骑鹅旅行记》……
读过林格伦系列,EB·怀特系列,罗尔德·达尔系列,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小木屋的故事》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系列等等。
看过曹文轩、杨红樱、沈石溪、常新港等作家的作品。
桥梁书《我爱阅读》红黄蓝系列,全是在图书馆里,随手翻看的。
多数绘本书,如《不一样的卡梅拉》、《逃逸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一千次的猫》等,是在购书中心或图书馆看的。
知道了梅子涵、朱永新、方卫平、曹文轩、王林、朱自强、徐冬梅等一批阅读推广人,谓之点灯之人。
读罢这些儿童文学,最强烈的冲击,原来儿童文学这个蓝海,有这么多宝藏,不只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之后,读《夏山学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朗读手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窗边的小豆豆》等等。
如果要说班级管理,最高境界便是《夏山学校》,值得一读。
读罢朱永新、郭思乐教授的几本专著。借着朱教授的指点,读了《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珍藏版和社会机构版)。《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乃公交车上看完。
为了解现行教材、课文背后的故事,读了郭初阳等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叶开的博文集《对抗语文》。至今依旧特别喜欢这个博客——“語文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我們只能自我教育,讓孩子讀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这一阶段之认识,阅读是语文的根本。语文,一定得多读,广泛阅读,海量阅读。
对儿童文学有一些了解之后,拟就了一份阅读书目。
通过央视《我的一本课外书》特别节目,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亲爱的加百列》。一位14岁的初二女孩陈舒琪,特别推荐。
看罢她的推荐书单:《娱乐至死》、《百年孤独》、《郁闷的中国人》、《第二性》、《亲爱的加百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挪威的森林》、《天瓢》、《怨女》、《洛丽塔》、《重返金本位》。脸红?
透过这个栏目,看到喜欢读书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年,点灯人在行动,阅读、亲子阅读有燎原之势。

二、第二阶段
1. 了解到王财贵先生的读经活动,进而了解到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
这一阶段,读的书基本是陈琴老师建议的书目。
中国是儒释道合一的国度,需三者都涉猎。
儒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周易》、《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四书必读,五经选读)
释家:《坛经》、《心经》、《金刚经》……
道家:《老子》、《庄子》……
蒙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类似的书还有《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
医家:《黄帝内经》
中国又是文史合一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必读书目。
以上书籍,皆以中华书局出版“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和“中华国学文库”为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单列,《黄帝内经》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之梅花版为佳。

2. 特别惭愧的是,重读这些经典时,借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居然看不明白,读不下去。
幸好,中国文化在台湾至少香火不断。南怀瑾先生的系列著作,是重新走进经典最好的启蒙书。《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庄子諵譁》、《原本大学微言》等等,这些书真好。南先生用他的感悟,诠释着他理解的经典。
借着南先生的指引,渐渐可以读一读经典。记得读《论语译注》时,还摆放着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及不同版本的《论语》,共四种,专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总算把《论语译注》看完。再读《孟子译注》,感觉就轻松了许多。
读《老子》时,也是几位作者的书摆在一起。《帛书老义再疏义》、《老子他说》,还有林语堂、傅佩荣对于老子的解读。
从此,渐渐地走进经典。
读得比较慢的是《庄子》,同时结合《庄子諵譁》、《庄子浅注》、《庄子译注及评价》,而《庄子注疏》乃特别之书。读完之后才明白,为何古时读书人,非背此书不可。
可能有了经典的铺垫,读得有味的是九卷本《史记》。第一次完整读《史记》,读罢感受最深的是,读经典,非看《史记》不可。
《史记》,先读全文全注全译本,后读白文普及本。
读完史记,再回味陈琴老师博文《才子是这样造就的——看朱军访问范曾》中的一段话,大师焉。
“要想直抵中国经典文化,有四本书是必须去读的,先读史:《史记》和《汉书》,史是一个最便捷的路径,通过史,会知道许多有价值的文字在哪儿,顺着史的指引再去读。再就是读《庄子》和《离骚》,这两本书是后世一切文学大师的底本。它们的文字是后来的中国文学的源头。这种读法原来就是唐宋大家遵循的方法。”
对此,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諵譁》》一书早已论及:“我们中国人都念过《四书》,为了要写好文章必须要背《孟子》,更要背《庄子》。苏东坡曾经说过,如要写好文章,《孟子》与《庄子》及司马迁的《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才可以做大文章。”
感谢大师们的提醒,直抵中国经典文化,只有这一条通道,非读史记、汉书、四书、老庄不可。

至今,觉得读原著版经典过瘾,白话文还真的就是翻阅。
现在,特别理解那些学究们,为何非繁体、竖排不可。因繁体汉字,才是最传神达意的。遗憾,今生读不动繁体原著。
白文普及版《资治通鉴》(四卷本),用三个半月的时间读毕。同时穿插重读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顿生无限亲切感。

3. 也是陈老师指引,读了卡尔维诺、爱默生、叔本华等人的作品。之后,借着陈老师的指引,淘回《王阳明全集》、《学记》、《黄帝内经》。还读了《西藏生死书》、《百年孤独》、《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幽梦影》,蒙学书籍:“三百千”,《弟子规》、《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等。

4. 这阶段,读得最多的是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同时配合看陈琴老师的新浪博客。直到现在最爱驻足之博客。
正是在陈老师的引导下,重读经典,才深深地悟得,语文之根本,乃诵读、背诵经典。
为学习吟诵,一方面读这些书《我爱吟诵》、《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诗文声律论稿》、《读词常识》等等。另一方面,坚持听完“中华吟诵网”徐建顺老师的免费讲座,反复听《我爱吟诵》、《孝弟三百千千》之光碟,学会了吟诵。

三、近阶段
《资治通鉴》刚阅毕。
读了管建刚老师系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我的作文评改举偶》。
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的方式很独特,先是在网络中看到该书的长贴。整理之后,发现缺不了少,照着该书,将近一半的内容,输入电脑。用输入的方式读书,第一回。
管老师的作文教学,从未涉及到文言文,与老祖宗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相比,管老师只是白话文作文有心得体会,自成体系。
为将来经典诵读,现阶段只能折中,从朱文君老师的《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开始,文白对读,文白对写,没想到,小学生对于小古文的接受程度,超乎想像。

贰  关键
一、现在还能读书,哪怕是一本书?
答案很简单,除非有奇迹。
诚如陈琴老师所言,“不难理解,错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已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终生的痛。毋庸置疑,这种痛,在教师身上尤为惨烈。”
因之,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趁早,早到什么时候?
犹太人建议:婴儿从断乳期就应当接受教育。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是为了孩童的教育。犹太人聪明,与他们独特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读过《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揭秘》之后,一度特别关注启蒙、学前教育。当老师的不读书,已经无法改变。可否,从孩子启蒙开始,就抓紧抓实培养读书的兴趣。是可行的!
近年来,对于12-16岁的少年大学生、研究生们,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少年大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他们2、3岁时,已经会读2、3千字,从而开始独立自主地阅读。这是公开的秘密。
香港大学的一个研究课题,特别支持这一结论。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非得6岁之前学会识字不可,而西方语言则是从6岁之后开始学习。
12、3岁,已是少年大学生,而多数人还是小学六年级、初一的年纪。从读字开始,进而独立自主地读书,便完成了人生的跳跃。聪明,与老师无关,只与读书、阅读有关,大量阅读、海量阅读。
犹太教育与少年大学们的成功,背后有何理论支撑?当读到《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人脑的教育》、《受教育的脑》、《脑的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这些书之后。这门集心理、脑与教育合一的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正好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然而,“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不会有学生的阅读。”
“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语文之道其实这样简单:老师读书,再教学生读书。”
“我相信,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读书是为了给我的学生作参照物。”
“我只能这样说,书是我的生命形式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形式。因为,我是教书的,所以先要读书。”
以上所引之话,全部来自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不知有多少老师细读过,这本代表今后语文方向的书。

贰  时间
陈琴老师这样读书——
1. 把阅读当作生活方式,每天最少要有两个小时埋在书本里。通常忙完家务,备好课,已到晚上10点之后,依然坚持坐下来,静读。利用点滴的时间读,几行也是收获。为了抗拒遗忘,常常把以前背诵过的诗词默写在小本子上,行走之间都揣着,随时翻看。人到中年,书,就是这样艰难地跟着亦步亦趋。
2. 我读书的方式有点特别,随身携带的包里总不会少于两本书,等电梯时读着,坐车时读着,有时连走路也会一册在手,时不时扫一眼要背诵的内容。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静读,一直恪守着,倘若因事错过,会在凌晨起来补读……我自嘲地说自己是吃书的虫,凡是看过的书都是面目全非。
3. 恺说工作以来,十几年了,没有看过一本书。自跟我交流后,开始读书,这一年多来,读了好多书,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没有用来读书的时间不知去哪里了,十几年,还比不上这一年多呢?
时间靠挤。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但不代表读不了书。翻开一页,抱着读下去的心,终究是能读完的。
恺说:“之前就缺乏你的毅力,有时连睡眠时间也牺牲了,都用来读书了。”
我的时间从哪里来,全是零碎的时间拼凑的呀。几分钟几分钟地凑,书在手,只要不是被别的事占用眼睛,尽可以目视几行。不少书是在电梯里、候人时、排队时翻完的。

叁  幻想
皆知,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关键自己乃成长之关键,最为关键乃关键自己。大凡成功之犹太人皆将读书当成自教、自学、自救之方法。
语文,为何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语文,为何陈琴老师的实践,是今后的方向?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唯有读书、实践,才可完全明白。
因之,当下最最需要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在掌握大量关于读书、阅读研究结果、结论的基础上,美国人崔利斯写就的《朗读手册》,特别提醒:“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
陈琴老师说:“我相信,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读书是为了给我的学生作参照物。”

唯愿,还有人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诚如陈琴老师所言,“书是我的生命形式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形式。”
陶行知先生说:“小学教师关乎着一个民族的前途”,自从来到进修学校,不敢懈怠。
因之,期待有这样的平台,谓之“读书会”,于适宜之际,10余人,静静聚一起读书、讨论,再实践。循环往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10:34 , Processed in 0.17206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