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著名书法篆刻家桂建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3: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著名书法篆刻家桂建民

范又琪

给桂建民的艺术成就作出界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是书法家,擅长多种书体,其金文古朴苍劲,如刀削斧劈。极富金石味;其石鼓文凝重遒劲又不失其飘逸之态,习之吴昌领又透出其个人风格;其隶书方劲古拙。有汉隶书风却又不乏现代书法之韵味;其行书,其笔意恣肆自然,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极富韵味。极其耐看。作为画家,其作品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线条与结构,融书法与篆刻入画,以西方印象派结体,用民间艺术为神,在斑驳的块状物中抒发其对艺术的追求,独创出似书法似篆刻的特殊画风。但他成就最高的,还是以篆刻家的身份驰骋于湖北乃至中国印坛。他治印数十载。从临摹秦汉印人手,遍习历代名家流派古印碑帖,在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按照“印外求印”的艺术规律,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言汉浯、古诗词乃至韵绘画甚至民间艺术,他都花过大功去学习,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大写意的印风。

认识桂建民先生已有多年了,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上他家的情景,书架里、桌子上、窗台处,几乎都堆满了他刻好的印章,大如拳,小似指盖,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深深吸引,我一个个把玩而爱不释手,真草篆隶、佛道人兽应有尽有,那些奇幻的线条,使我为之震撼,我忽然明白他书房门口挂的横匾“珍石斋”的意思了。这三个字是周韶华特意为桂建民题写的,它真正说明了这家书房主人的特点。也就在那一瞬间,我被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迷信了,自此而痴迷,虽时常影响自己的写作而不悔。

桂建民出身子书香世家,受家庭重知识的影响,桂建民自小就爱读书.爱写写画画,最后练成了一笔好字。1968年,桂建民应征入武,在云南空军某部服役,部队领导见他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就让他兼管宣传。他对这项额外任务特别认真,不出色地完成,而且在书法上也有了很大提高。

一天,他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写了一段毛主席诗词,那天他兴致特别好.因此毛笔在他手中显得得心应手。写完后,他对今天的书法也颇为得意。浏览之余,他忽觉缺点什么,仔细一想,才明白缺枚印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无奈之下,他只好用红颜料在上面画了一枚印章。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桂建民,虽然他依旧在作品上画“印章”,但从此萌发了学习篆刻的念头,然而在那个“读无用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寻觅到任何学习资料,更不可能拜师学艺。何况在那时若学篆刻,也会被人认为是走“封资修”的老路而受到批判。

桂建民并不因此而气馁。他决定先从手上功夫练起,宣传栏需要配些题图题花,他就自己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练习为他以后刻制精湛的生肖印及人物印、动物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桂建民又竭尽全力搜集篆书的资料,既是篆刻,当然必须先懂篆字。所以,当桂建民转业到武汉后就以极大的热情投人到篆字的学习中。

篆刻艺术在很多人眼里是枯燥的,它的天地只在方寸之间,其主体也不过几个篆字。每日伏案凑刀,千万遍做着同一动作,不是对其执着,一般人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但一旦浸润其中,其中的乐趣又非旁人所能体会。这时的桂建民,不仅执着其中,而且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节衣缩食。凡有关篆刻方面的资料,他必倾囊购之毫不吝惜。我曾见过他的一枚印章,长宽高均不过一公分多一点,两手拈之尚觉困准,但它的六面居然都刻了印。这枚六方印,既证明了桂建民当年学习篆刻时条件之艰苦,更是他锲而不舍刻苦精神的最好写照。

学习篆刻,需要大最的印石。受当时经济条件所限。桂建民别出蹊径寻找替代品。他发现磨刀石的石质与印石有些相近,就将它锯成小条,然后又切成寸余长的小块,最后再蘸水将其磨平以作印石,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即使这样,桂建民仍然舍不得有一点浪费,印章刻完后,将其打磨后再刻,刻后再磨,直到实在无法再磨再作罢。那枚六方印就是那时的产物,当它实在无法再磨时,他还不放弃,就在它的六面部刻上了印。

那段时间,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桂建民刻苦毫不为过正所谓天道酬勤,发奋的努力使桂建民很快走入了印坛。而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汪新士的指点,改变了桂建民的艺术道路。

汪新士是被称为印坛殿堂的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是清末民初三大家之一的王福厂的入室弟子,后又分别受到印坛大家唐醉石、韩登安、马公愚的指导。当桂建民拜师汪新士后,艺术上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一天,桂建民把几方近作拿去请汪老点评,汪老仔细审阅后,轻叹说:“你的每方印都刻得好。”这看似赞扬实为批评的评语使桂建民顿如醍醐灌顶,思路豁然开朗了。因为汪老的批评是说他的刀法、章法虽已无可挑剔。但那都是在模仿前入而无自我。艺术贵在有自己的风格,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桂建民发起了向艺术高峰攀登的又一阵努力。印宗秦汉,这是他已遵循了多年的原则,明清各大流派.他已花过大功夫研究,集众家之长,说来简单,但如何突出自我,下面的路该如何走,这是他那段时间苦苦思索的问题。桂建民的生活在外人眼里只能用“单凋”二字来形容,每日下班晚饭后.他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先练书法,再攻篆刻;刻累了,再练练书法,继而再篆刻。如此周而复始,数十年如一日。有一段时间他专攻“二王”行书,写着写着,有时就顺着自己的情感信笔挥毫,渐渐地,他的行书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书法上的进步启发了桂建民,思路一开,他的篆刻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如那段时间刻的“龙马精神”一印,从刀法上看,很明显受黄牧甫的影响,运刀挺拔,有青铜器文字之体势,属工稳一路印风。但它的整个印章的布局、文字的结构,却有险奇之姿,“龙”、“精”与“马”、“神”之错位使整个印面异常活跃,充分体现了“龙马精神”的含意。

佛教上有“顿悟”一说,桂建民顿悟了。他手中的刻刀,已变成他心灵欢歌的指挥棒,随着石屑的飞舞,他的创作思想如天马行空,自由地翱翔于盈寸之小却大如天空之中,成为情感的渲泄,精神的表达,追求自然的印风,这是嬗变,嬗变为他率真、粗犷雄健的大写意的印风。概言之,就是以师法自然来抒发对人生的情怀。

写意印风,以险、奇、怪为特点,是目前印坛的潮流,但也是争议颇多的焦点。有些篆刻家,或国急功近利,或因自身传绕底蕴的不足,只是争巧斗艳,在形式上花功夫,以炫目惑众为能事,追求新奇险怪的视觉刺激,所以被批评家贬为浅薄、浮躁。但这并不是写意印风的主流,真正的写意印是以传统为根基追求个性的奔扬,体现的是昂扬、激越大气的时代特色。在这方面,桂建民是成功者。如他创作的“大唐歌飞”一印,那是正观看电视剧《大唐歌飞》时突发的创作灵感。大唐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除了诗歌成为历史顶峰之外,书法、绘画、音乐都有极高成就。如何表现这点呢?他先刻了一方印,后觉过于理性,无法表达对大唐盛世的仰慕,后来他联想到目前自由的政冶氛围,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忽然有了创作主体,于是很容易就以现在这莽放热情的手法完成了这一创作。这一方印中,“唐”字的厚重与“飞”字的豪放,形成丁既鲜明又和谐的对比,加之“大”字的变形顶格,使主题十分突出。其中布白的疏管。线条的粗细变化,都对突出主题起了烘托作用。又如“秦晋”一印,初看过于奇、险,有些令人不解,但仔细欣赏,就可看出作者之匠心。“晋”字上的一横,似界线把两字分开,又似大地,既托住了上面的 “秦”字,又连接了下面的“晋”字。增加了整体的平衡感,斑驳的线条,以冲刀刻出,显出了秦晋古老的历史沧桑,全印线条有力,章法平中寓奇,给人一气呵成的酣畅之感。

谈到写意印风尚不被某些人接受,桂建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以清朝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为例,在当时,他们的表现手法称之为怪、奇,有些人也难以接受而称之以“扬州八怪”。但是当时的“怪”,在今天又被称为传统。这是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人门的审美情趣不但要紧跟时代,更要超越时代,那才是其正艺术家的追求。

桂建民把这种不断追求惯穿于其它领域,如画作《澎湃》,初看同样令人匪夷所思,画面中央主体位置,是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拓片,点明了主题,但整幅画被山峦、江水、枯树所占满,丝毫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苍茫空润的意境,这似乎令人不解。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险峻的高峰,奔腾的江水,苍老的枯树,不正是李白与老友惜别时最真实的心理写照么?这不正是心潮澎湃的高歌么?所以,那些以画写意著名的画家见此画能不拍案叫绝么?

有人戏称桂建民是得奖专业户,从艺以来,他得过数不清的大奖,这其中既有国家级的,也有国际大赛的奖项。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中流印社副社长、湖北书画研究院理事的桂建民,对这些荣誉看得很淡,因为在“艺无止境”的追求中,他已把自己的一切,都融入了他所热爱的书法篆刻艺术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04:29 , Processed in 0.10221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