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绪升对话丁万里博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6: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绪升对话丁万里博士
宗绪升:祝贺万里兄取得博士学位!为什么把两汉隶书研究作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你的侧重点是什么?

丁万里:谢谢绪升兄!从本科到现在博士毕业,我一直比较关注两汉隶书。本科三年级时开始对隶书产生一点兴趣,但对隶书的认识只是《礼器碑》、《张迁碑》这样的名作,所以特别想接触一些正统隶书之外的东西。暑假回山东,自己一个人进行了两周左右的考察,最终决定做西汉石刻书法,虽然也有部分篆书,但大多数还是隶书。读研期间,又回到对汉碑隶书的学习,大量临摹了一些汉碑作品,同时开始关注汉简隶书。这次博士论文写《两汉隶书研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想对自己之前对于隶书的学习和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第二,在这个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做一个大致规划。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博士论文不仅是这三年的学习成果,对我自己来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自己更看重后者,因为这个命题可能是我今后在书法方面的主要研究对象。论文的侧重点是要强调汉简隶书的重要性,汉简出土年代比较晚,大量出土之后,这些资料也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比如现在能够学习临摹用的汉简出版物实在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人对两汉隶书的认知还是习惯停留在汉碑的立场,有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其实汉简隶书的成熟要远远早于汉碑上的隶书,更能代表汉代隶书的真实面貌。

宗绪升:如何界定古隶与今隶?从学术研究与书法学习两方面方面看,古隶分别具有怎样的价值?

丁万里:古隶和今隶的界定,一种说法是秦代流行于民间的隶书为古隶,两汉隶书为今隶,这是以时间来划分。但从实物来看,在西汉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字的使用和秦代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以时间概念来界定古隶和今隶是片面的。界定古隶和今隶,简单地说就是看是否有波磔的用笔,也就是俗称的“蚕头燕尾”。因为是过渡字体,波磔的表现有强有弱,字体似篆非篆,似隶又非隶。“似篆”是因为保留了篆书的一些字法,还有以长方为主的字形,“非篆”是变小篆匀圆用笔为方折用笔;“似隶”就是用笔像隶书,“非隶”是指字法和字形不像,所以古隶和今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从书法风格来看,古隶的范围可能还要大。凡是符合结字保留篆法,用笔少波磔的隶书,都可称为古隶。比如新莽《莱子候刻石》,之所以还表现出古隶面貌,主要是受制于石质材料难以表现精到的用笔等一些客观的因素,并不是书写者主观上写不出蚕头燕尾。所以这一类可以看作是书法美学意义上的古隶,不是文字学意义的古隶。古隶在文字学方面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是隶变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不是专业研究文字学,所以就不多说了。对于书法,特别是隶书,古隶很清晰地展示了由篆到隶的演变形态,对隶书的用笔渊源有很重要的阐释作用。

宗绪升:请将石刻隶书做个分类。

丁万里:石刻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凡是刻在石质材料上的文字,都可以称作石刻书法。石刻隶书主要有“碑刻”和“非碑刻”两大类。碑刻隶书就是像《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等,有一定形制的,主要有功德碑、祠庙碑、墓碑、石经等。“非碑刻”种类比较多也比较杂,比如石阙、摩崖题记、买地券、画像石题记、建筑基石、刑徒砖等等。

宗绪升:汉碑隶书的基本风格类型有哪几种?请同时列举碑刻名称。

丁万里:汉碑隶书的风格,清代朱尊彝、王澍、康有为等人都有过分类,但标准不一样。如果从汉碑隶书的结构特征分析,我个人简单分四类:第一、像《乙瑛碑》、《礼器碑》、《华山庙碑》、《史晨碑》、《张景碑》等端庄典雅,有庙堂之气;第二、《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等,结构虽然也比较严谨,但又有些变化,比较的灵动有趣;第三、方拙朴茂,像《张迁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等,体现了汉代朴拙大气的审美取向;第四、像《西狭颂》、《祀三公山碑》、《鲁峻碑》等,稍带有篆书的意味,气格高古。

宗绪升:你认为石刻隶书发展滞后性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唐代隶书?从学习的角度看,唐隶的可取处是什么?

丁万里:汉代对文字的应用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习惯上受秦代影响,所以早期的石刻文字都是篆书。秦代碑刻因为是皇帝亲诏,目的是歌功颂德,所以文字使用小篆,彰显庄重严肃。西汉时期的石刻,功用只是一般记事,所以无论书写还是镌刻,都比较草率随意。西汉大量精熟的汉简隶书说明,这些写手并不是不会书写成熟隶书,而是主观上没有重视这类书写,只要文字内容正确,写的好看与否是次要的。写手的态度尚且如此,刻手更不会认真去刻,即便有认真的想法,也没有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所以石刻隶书形态滞后于汉简隶书,原因并不是写手或刻手水平不好,而是由于写手主观态度的不重视。这种消极的态度又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没有树碑立石风气,对碑版石刻极其不重视而造成的。东汉初期,石刻隶书面貌基本延续了西汉风格。到东汉中后期,因为“碑”的发展,碑刻上的隶书形态迅速成熟起来。碑在当时备受重视,一定是挑选好的写手和刻手来制作。石刻文字滞后于墨迹的现象,在汉代表现得最强烈,一方面,文字的发展处于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主要是受制于“碑”这一载体的发展。关于唐隶,也许是受到“尚法”的影响,我觉得技法上太过精熟,完全泯灭了汉隶用笔的丰富性。比如汉隶中,同样一个波磔在整个作品当中会有若干不同的表现,而在唐隶中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学习隶书不易太多接触唐隶。如果说唐隶的可取之处,它的装饰性倒是值得借鉴的。

宗绪升:请兄简单介绍一下两汉书学与两汉书法书法教育。

丁万里:西汉基本沿袭了周代和秦的制度,“书”即识字学书,“计”即为计数。东汉时的学童启蒙教育也有“书”、“计”科目。两汉的教育机构有官学和私学,官学是西汉的太学和东汉的鸿都门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汉代私学甚至比官学还要发达,学童识字习书的场所一般称为“学馆”、“书馆”、“书舍”等,分布在乡村闾里。这些书馆属于普通教育性质,开始主要教授书法,之后教授儒学基础。如果想进一步深造,接受高等性质的教育,则有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精庐”。有些经儒大师的弟子有数百人,这些诸生弟子前期都经过专门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书法基础。除了官学和私学之外,书法的传授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途径就是家学庭训,比如崔瑗和崔寔父子,张芝与张昶兄弟。因为统治者对为官者书法水平的重视,加上书法教育的发展,汉代出现了一大批很优秀的书家。这些书家在日常书写和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书法实践,特别是用笔技法进行研究和总结,产生了技法分析、美学理论、书史研究和批评鉴定等理论著作。比如赵壹《非草书》、崔瑗《草书势》、《篆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许慎《说文解字》等。赵壹的《非草书》,被认为是传世最早、内容可靠的书法理论文章,也书学史上第一篇批评性的文章。另一位对东汉书法理论有突出贡献的就是蔡邕,他的理论著作《篆势》和《笔赋》两篇比较可信,其他还有《隶势》、《字势》、《笔论》、《九势》等。《隶势》和《字势》学界公认是卫恒的仿作,而《九势》更接近唐法。东汉的书法理论并不是简单的以隶书做为阐述对象,而是从宏观的社会书写着手,来论述人与书的辩证关系。但隶书作为当时日常书写的主要书体,正是这些理论思想产生的根源。


宗绪升:汉简可以解决隶书的用笔问题吗?碑刻隶书的用笔有什么特殊性吗?

丁万里: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汉简才能够解决隶书的用笔问题。汉简隶书就是汉代人的日常书写状态,而碑刻隶书是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程式化的特征。汉简隶书和碑刻隶书的关系就好比我们现在日常手写体和美术字的一样。碑刻隶书由于它的装饰性和程式化要求,书写方法上会和日常状态略有不同,再加上刀刻的因素,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怎么变,碑刻隶书用笔的源头一定是日常书写的隶书,就是汉简。碑刻隶书是汉简隶书成熟用笔在石刻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汉简隶书用笔的高度总结,使之更加规范化。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汉简来解决隶书的用笔问题,不光是表面的技法,还牵扯到更深刻的书写关系,这也是我一直追求和探索的。

宗绪升:从你本科毕业展到现在,我一直关注你隶书风格的变化,你认为隶书的学习难在哪里?你认为当代人的隶书存在怎样的问题?

丁万里: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汉代人怎么随随便便就能写这么好!真想穿越到那个时候,用个手电筒就可能换一大堆汉简汉印,哈哈!其实关键问题是自己不能真正体会到当时的一种气氛,这可能是所有书法学习者的困惑,都希望自己能够感受到所欣赏的时代气息。单从技法方面来看,时隔两千多年,现在还有大量的汉碑和汉简作为参考,是非常幸运的。当然,我自己在技法方面的学习也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隶书这种书体,毕竟和我们现在所通用的楷书是有一定隔阂的,在书写隶书时如何尽可能得摆脱楷书的不利影响,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于我自己来讲,在追求作品表面技法的同时,能够更深一步探究作品背后的内容,比如拓本、写手、刻手、形制等,甚至是书写时代的历史、文化大背景。这些看起来和具体的技法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理解了本质的深层原因,对于表象也就会得心应手。我对当代的隶书创作仅仅是通过几本展览的作品集稍有了解,所以认识可能有些片面,总的感觉是不“古”,这个“古”不单是指简单地像哪一个汉碑,更重要的是对隶书特别是汉隶的深层理解,在这个方面,感觉当代对隶书的研究和创作热情远不及行草书。

宗绪升:有网友将我前面做的四十个访谈的对话内容发于网络,有人就线条与点画这两个概念引起所争论,你对线条的提法有何见解?

丁万里:点画也好,线条也罢,在我看来,只是古今人的不同表述方法而已,讲的内容是一样的。如果一定要说“点画”,那其他方面的表述不也要按古人的说法来讲。古人讲古人的话,我们讲自己的话,明白就行。

宗绪升:你如何评价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它举办的展览?谢谢!

丁万里:比较少参加中国书协的展览,投过几次,确实因为水平有限没有上。后来也不想单纯为了展览而改变自己的方向,所以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展览是对自己学书的一种肯定,但不是唯一。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太费神,一件作品长期准备,反复书写,到最后完全是制作的感觉,已经没有创作激情了,有点违背了书法创作的初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07:28 , Processed in 0.08888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