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绪升对话程仲霖博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6:3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绪升对话程仲霖博士

宗绪升:仲霖兄新年好!
程仲霖:新年好!年前二十七接到您的信息,要做对话专访,大年初四又接到兄从佳木斯老家打来的电话,详细谈起这次对话的有关内容,对兄的敬业感到十分钦佩。按兄所示,登陆您的博客,才理解兄几年来的辛苦,也看到了好多熟悉的名字,这才忆起已很长时间没有跟他们聊聊了,看看他们的所做所言,感触颇深,谢谢兄为我们所做的无私奉献。很荣幸,我恰是您访谈的第一百位,忝列其中,诚惶诚恐,还望兄多指点。

宗绪升:仲霖兄客气!“观、临、养、悟、创”是书法家的一般学习与成长过程,你多年学书生涯中一定有许多难忘的人和事,不知你是如何起步的?

程仲霖:我是个比较温和内敛的人,这种性格像我的祖父,我的书法也是在祖父的启蒙下逐渐开始练习的,没想到成了我今天的专业。祖父嗜好文翰,声闻乡里,他读私学时的四书五经,都是亲自小楷手抄的。我年幼时天天绕其左右,也喜好翻书弄笔,渐得涂抹之乐。记得小时候每年腊月,祖父便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计,整整一个月为乡邻各家写春联,煤球炉上用脸盆温着墨汁,有一股松香味儿,院子里总是铺满了卷起来,卷起来又铺满。我的任务是抻纸晾纸,忙起来气喘吁吁,但乐此不疲,跟着写些小横批、小酉帖。大字必定是祖父一笔一笔浓墨写出,一些我写的不好看的小横批,是不会轻易送人张贴的。如今祖父已经离我而去十五载,但祖父的为人处事给我的影响愈来愈觉得清晰了,所以我走上书法的道路,实在是受了祖上的荫德。祖父似乎并未特意教我习书,他的字帖也不过颜柳,偶尔会告诉我如何入笔收笔,如何结字布局,这种无意大概因为写字不过是必然要会的事情罢了,受其熏染,我的字也渐有模样,甚至得到一句褒奖,心中沾沾自乐。颜、柳写得多了,手上逐渐有了感觉,后来开始学习褚遂良,却渐渐写得油滑,便又开始练习魏碑,魏碑多样的风格令我眼花缭乱,虽摹写甚多,仍茫无把鼻,只是对精致的小墓志有些感觉,期间又从礼器碑学起隶书,对“二王”一脉的经典法帖也练习多年,九十年代初还编写了一本小学生书法指南,对汉字的点画及结构系统梳理过,但仍不知书法为何物,终无所成。2003年考入北师大读研前,我在地方干公务员,走过了一段对仕途充满期待的路,但业余时间基本耗在书法学习上。从一个国家公职人员变成一个学生,需要放下好多,北师大严谨的学风对我来讲的确是个考验,一切从头开始,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虽然疲惫却那么美好,不知不觉半年瘦掉三十斤。可能缘于个人独特的经历,导师秦永龙先生特别器重,专门带我到启功先生家,记得启先生第一次见到我,打量好久,秦先生介绍我的情况,启先生听后语重心长地说有志者事竟成,随后让我取出他出版的刻帖,命我翻到某一页读与他听,还没有读出一句,先生已经背出了,然后讲解为什么选这样的版本出版,并把这些书送给我学习,那种鼓励难以言表。2010年我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任平教授攻读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博士学位,任先生是姜亮夫、陆维钊、郭在贻等老先生的弟子,其父是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五大才子之一语言学家任铭善教授,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步入书坛,至今硕果累累,但为人低调,尤其平易近人。我觉得遇到这些先生非常幸运,他们品德高尚,学识深厚,会慢慢熏陶你,跟他们在一起,的确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

宗绪升:你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涉及金石文化与书法艺术的范畴,据我了解,国内书法界很少有人专门研究金石文化,这如何会引起你的兴趣?
程仲霖:我的硕士论文《赵之谦书学思想研究》和博士论文《晚清金石文化研究》之间是有联系的,分别是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博士论文有个副标题是:以潘祖荫为纽带的群体分析。
赵之谦是个艺术天才,一生颠沛流离,却在经学、史学、词章、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各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独特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思想影响了大批后学者,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我对赵之谦的关注是从喜欢他的艺术开始的,但赵之谦没有大部头的理论著作,于是便从零散的手札、边款以及诗文中梳理他的书学思想,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他的艺术面貌,探寻其影响特别是对当今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有一定意义。我们知道,赵之谦一生最好的时光是在无奈的科考中度过的,虽未考取功名,但在漂泊中有机会结交了一批饱学卓识之士,一起访碑寻古,也培养了他对各门艺术的驾驭能力,走上了承古非今、博采兼收、标新立异、开辟新局的创作道路。金石之学及书画艺术给他带来生活上的保障以及心理上的安慰,当然也不无以学问艺术投达官显贵所好之嫌。事实上,正因赵之谦诗书画印名动京师,得到了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等人的赏识,才有后来迁官江西的机会。完成硕士论文后,我开始爬梳和赵之谦相关的这些上至高官下至普通文人的手札、诗文等资料,发现在晚清同光年间有一个个以地域为划分的从事金石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圈子。我所说的金石文化是指与金石相关的文化活动,包括金石鉴藏、拓本传承、考辨文史、书法篆刻实践等。其时对金石进行研究的文人学者数量众多,上至朝廷高官,下有普通文人,联系异常活跃,因北京的特殊地位以及乡情关系、艺术影响力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上下互联的金石研究群体。这个群体把金石研究的风尚和成果以网状形式传播出去,影响了各地文人对金石的收藏与研究,产生了大量金石著述,丰富了晚清金石文化的内容。主要成员包括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陈介祺、吴云、鲍康、赵之谦、胡澍、李文田、叶昌炽、缪荃孙等,有“潘神眼”之称的潘祖荫是他们联系的纽带。大家可能对潘祖荫不很熟悉,他出自苏州“彭宋潘韩”四大名门望族之一的“贵潘”,潘家以一状元、八进士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潘氏入仕较早,官居高位,数掌文衡,发现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富藏金石,原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青铜器研究泰斗马承源曾认为他的青铜器收藏数量仅次于故宫。潘祖荫与当时众学者往来互动频繁,前人论清代晚期学术有数变,均提及潘祖荫在其中的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这个群体属于官僚体系,但在很多方面颇有建树,他们中有校勘目录学家、藏书家、地理学家、书画家乃至中医学家等等。所以,我的论文围绕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通过研究大量的相关史料,深入到群体内部,呈现各种金石文化活动,梳理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从一个侧面描绘晚清金石文化面貌,揭示晚清金石文化在鉴藏、传承、考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研究金石文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影响,分析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今天的相关艺术研究与创作具有启发作用。因此,这个研究也颇有价值。

宗绪升:研究金石文化对于理解传统书法有何帮助?对书法创作有何借鉴?
程仲霖:金石学者从艺术角度对金石文字的研究,源于鉴藏考证,尔后引起书法的巨大变革。正如朱剑心所言:“金石之文,可以订史,可以补佚,为文章之祖,百世之范,已如前述。而其书体之美,变化之多,尤为特色。自汉、魏以来,文臣学士,研习岁滋,摹搨日广,亦早成专门之学。虽古人临摹,惟重真迹。然世代绵邈,缣素莫传,惟有留于金石,得永其存。故自昔研究斯学,无不垂意于兹。”晚清金石学家大多同时为书法家,或者是书法家同时兼顾金石研究,由于长期从事金石碑刻的搜访、传拓、著录、考释研究,大部分人的审美趣味逐渐发生改变。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也要求不断有新的创作生机,所以精彩纷呈的金石碑版被广泛传播,赵之谦直接表明“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它们看似平淡无奇、毫不经意,却蕴含着深刻的美与真,这也是晚清金石学家中有艺术追求者取法之所在,开拓出新格的还有吴大澂、陈介祺等等,金石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书法观念的变革是根本原因。到晚清同光时期,碑学主张的力量依然强大,是守住阁帖?是以碑取法?还是二者兼融?亦或二者皆非?对碑与帖的不同态度,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书法审美观。金石学家们对于充满金石意味的刻帖,也不是一概否定,这明显受到金石文化活动的影响。今天看来,同光时期已经碑学笼罩,但在艺术实践中,碑学家们几乎无人不在帖学里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的需要远不如实用更具诱惑力,传统的帖学仍旧根深蒂固,大量文人墨客写的仍然是传统的帖字。大家一边重视六朝碑版墓志之属,一边上追溯篆隶古刻,当然也有重视唐宋碑刻的,从书法史的意义上看,这也正是晚清金石收藏与研究扩大的结果,当然也形成了更加多样的书法理念。晚清金石学家的书法实践与金石研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事金石收藏与研究要求有敏锐的感觉,能于细微处辨别真伪,这增强了他们对书法基本技法的注意,对于书法的执笔法、用笔法、结字法等方面都有十分精妙的研究。无论取法碑石还是三代古籀,都讲究精审,展示出多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如吴大澂以大篆为法,精熟至用之作书札;赵之谦、王懿荣、张之洞等既师碑又法帖,但赵氏灵动秀美,王氏、张氏开张厚重;陈介祺杂糅各体,篆隶楷兼融略显奇异。所以,从这个群体丰富多彩的书法实践,也能感受到金石文化的繁盛。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看,书家在接受一种范本进行取法之前,总有一种先在的审美期待,如果某种书迹处于期待视野之外,那么这种书迹便难以引起书家的共鸣,更难进入取法范围。中国书法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人物,他们的成就也仅能表明他们的探索与努力,而不能肯定所有的书者皆此一面。碑学的大潮下不是每个人都成了碑学家,就像在馆阁体笼罩的时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写馆阁体一样,从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所展示出的现实来看,帖与碑不能完全分开,实际上也无法完全分开。所谓碑学并非是以碑代帖,而是对帖学的丰富与扩张,它从材料上大大丰富了后来者可利用的学书资源,从对书法本体的发展上为开拓多样化的书法风格提供了新的途径。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可以认为帖学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即使在以碑学为主导的清代,这也体现在当时以写碑而名于世的碑学家笔下。晚清金石学家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社会环境赋予的审美知识和审美风尚选择取法范本、进行艺术探索,给了后人以极大的启示。历史发展到今天,还是选择了碑与帖的相互糅合,看当今书坛上的大家,也莫不以此为家数。

宗绪升:过去关于金石的研究通常从文字学角度进行考证,而你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你的论文有哪些创新?是如何实现创新的?
程仲霖:我的博士论文从鉴藏、传承、考辨、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
鉴藏部分主要围绕富藏金石的潘祖荫,分析其收藏的强烈意识、好古尚奇的理念,异域石刻、陶瓦等金石小品的发现与收集体现了全新的开放视野、收藏领域的扩张与金石研究的独特性。同光时期的金石收藏较其他时期不仅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而且收藏方法多样化,尤其是金石群体在收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承部分分析金石传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交流,拓工及用材以及照相术对传拓的影响。通过拓本流转、金石著述收藏与刊刻,反映金石文化传播的特点,展现金石学家为金石文化的传承所作的努力。
考辨部分主要从辨伪存真、群体研究模式、辨字考史、前人成果的再考察等方面入手,研究辨伪对收藏的作用,探索群体研究模式下辨识文字与考稽史传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归纳晚清金石研究的方法与特点。
晚清金石文化繁盛,金石器物及拓片被广泛收藏、流转与研究,传拓技术的成熟为书法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范本,由于多数金石学家同时又是书法家,金石成为书法研究的重要文献,书法审美风格也由此发生巨变。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影响部分主要从书法多元化发展中不同的书法观念与实践,以及篆刻取法与表现丰富的特征进行分析,前已述及。
根据这个框架,我的研究力求在资料、范围、方法以及成果等方面取得一点创新。一是研究资料方面,直接材料有与所述金石文化群体相关的书信、日记、著述、序跋、诗文等,间接材料有方志、传记、年谱、丛刊等,这些资料中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散落在各大图书馆,无人问津。二是研究范围方面,过去的研究以个案居多,我的研究围绕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进行分析,侧重展示主要成员间的交流活动,力求呈现群体的风貌。通过研究金石文化,反映官僚体制、个人爱好与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网的构建与作用、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三是研究方法方面,涉及文献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学,还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主要运用实物例证、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注重史论结合。四是研究成果方面,通过这个群体反映出文人士子的交流活动在晚清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收藏、研究金石,同时非常重视修书、刻书等图书出版事业,因此他们的成就包括文献、校勘、目录、考古、出版等很多方面,这些成果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我关于文化建设的两个课题都与这个研究有关。
论文对这个群体进行分析,时间上大概包含同治及光绪前期,是从一个视角对晚清金石文化的初步研究,写作过程中尽量客观把握,但有些环节分析尚欠深入,加上个人学识所限,难免有一些问题存在,希望博学之士提出批评并继续深入探讨,以进一步推动晚清金石文化的细致研究和历史考察。

宗绪升:前年你在美国举办个人书法展,美国人对中国书法并不熟悉,在那里举办书展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帮助?
程仲霖:我是2012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办的书法展,还专程访问了有130余年办学历史的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与丹尼森•格里菲斯院长以及师生进行交流座谈,他们对于古老的中国文字十分敬重,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工具材料以及在瞬间表现出的线条变化、笔墨情趣普遍感到惊奇,他们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热情不亚于中国。我切身感受到,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美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文化却超越了意识形态蕴含在千年积淀的一脉传承中,成为联系两国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虽然目前中美政治关系更加复杂,但不间断地文化交流却拉近了两国民众之间的距离,尤其在中美关系遭遇重大考验的今天,更应该发挥在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能动作用,为中美邦交正常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宗绪升:仲霖兄对今后书法的发展怎么看?
程仲霖:我个人一直在不断探索,至今没有做好。这个时代是和平稳定的,祖国的强盛给书法开创了大好的发展空间,有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有幸在这样的时代从事书法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文化的嬗变过程中,书法工具逐渐退出实用领域,古典文化氛围也渐渐消失,人们的审美趣味在不断调整,给中国书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应该看到,历史上摄影出现曾引起对油画的担忧,电影的发明曾使戏剧艺术受到冲击,结果油画向艺术性方向发展反而生存下来,今天到剧院看场戏剧依然是十分高雅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假如当初的油画、戏剧不去谋求变化,而是继续那些陈旧的技法,重复那些陈词滥调,或者说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的话,肯定不会走到今天。书法作为一门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不论是学习的经典,还是内含的奥妙,都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在虽然没有了魏晋时代的氛围,但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大,这正与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暗暗相合,书法的价值不正在于以艺术的形式完成生命的自由表现吗?但这方净土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吸纳基础之上的,我们很难想象脱离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所谓书法艺术会走向何方,前些年好多前卫的试验基本偃旗息鼓了。当然,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讲求与时俱进。这些年来各种书法活动层出不穷,各种形式和风格都有探索,近几年却又有趋同的变化,形成千人一面的怪现象。要知道书法是活泼而不是僵化的,不能作茧自缚,而是要破茧化蝶。所以,坚持传统与发展创新并举,必须坚持先与古人同再与古人离,学书者一定要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深入了解文字学、文学、绘画、音乐、史学、哲学、美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日复一日吸收优秀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创造,培养艺术审美品格,就像僧家托钵集千家米做成一锅粥,融合形成自己的面目就是一种创新,以古人书法的至高境界来展现今人的情怀才是大气象,才能丰富书法这一东方文化核心的艺术。大家都从自身做起,那么中国文化、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将是不可限量的。

宗绪升:谢谢仲霖兄!
程仲霖:谢谢!祝马年吉祥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4 10:51 , Processed in 0.19749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