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2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与天津美食:乾隆爷的贴饽饽熬小鱼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8:2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人与天津美食:乾隆爷的贴饽饽熬小鱼
新浪博客
  早年间天津海运发达,又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南北文化在这座城市里交融,各界名流在此聚会,留下许多佳话;“卫嘴子”名声在外,很多与天津有缘的名流也爱上了独具特色的天津饮食——这也是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博主倾力推出“名人与天津美食”系列,请您“品茗”独特的天津味道:说天津美食,(它)就得有天津味儿,就好像说闲话,又赛讲故事儿——

  乾隆爷的贴饽饽熬小鱼
分享到新浪微博

贴饽饽熬小鱼

  天津人对鱼的喜爱,在杨柳青年画里表现得就很明显。不仅仅因为“连年有余”,还因为这鱼可以熬着吃、蒸着吃、炸着吃、红烧着吃、煲汤吃……但谁能想到乾隆爷也好这口!难不成他老人家几下江南,图的就是这个?
  天津特产的面条鱼在渤海沿岸均有出产,但以北塘的产量最大最鲜美。人们最爱吃锅(ta)面鱼托,清末年的竹枝词道:“玉钗忽讶落金波,细似银鱼味似鲨;三月中旬应减价,大家摊食面鱼托。”竹枝词中将面鱼比喻成玉钗,将鸡蛋液视为金波,生动描述了“卫嘴子”争食尝鲜的情景。

  天津面鱼的美味曾博得过乾隆皇帝的赏识。话说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下江南路过并驻跸天津,有一天外出看海来到了大沽造船所。阳光普照下的万里平波让乾隆心旷神怡,正当此时却见一渔夫慌忙上岸,乾隆心中不解,好奇地问渔夫为何在这大好的天气不打鱼而慌跑呢?渔夫指着太阳周围的几道光说马上要下雨了,并邀请乾隆到家中避雨。刚踏进草房,外面果真雷雨大作,瓢泼不停,好客的渔家烹调好刚刚捕获的面鱼款待了微服私访的乾隆爷。香炸的面鱼外观金黄,内里白嫩,清香无比,乾隆从未尝过如此美味,不禁连连叫好。
  转天清晨雨过天晴,乾隆临别时脱下内衬的龙袍犒赏渔家,还御赐“海滨逸叟”匾文表示谢意。渔夫本姓郑,“龙袍郑”为乾隆做御膳的故事与津沽面鱼的美味很快名传天下。
  贴饽饽熬小鱼是天津地道的乡土佳肴,到津的外地客人如果没品尝到这滋味,真有点枉来一趟的感觉。这饽饽用玉米面掺黄豆面和面,用手连拍带团成一个个长圆形的饼子,然后贴在大灶锅里。要同时熬的鱼讲究选择小鲫鱼,拾掇干净后蘸面粉或鸡蛋液,先微微炸至金黄色再熬。鱼码在灶锅里,加葱、姜、蒜、大料、料酒、醋、酱油、糖、面酱等作料,文火慢慢熬。饽饽和熬鱼一锅出,饽饽的焦面金黄香脆,其中也浸润着鱼香,味道鲜美独特。
  贴饽饽熬小鱼还有一个美妙的别名叫“佛手糕千眼鱼”。传说,乾隆年间南运河畔小稍口一带有李姓父女在街边摆茶摊卖蔬菜谋生,过往行人常常在此歇脚聊天。一天,有位气派不凡的商人坐下来喝茶,他一边与老汉聊天,一边欣赏着眼前醉人的景色,不觉已到了中午时分,便计划在此吃些晌饭。一会儿,姑娘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饽饽和小鱼,见那客商刚刚尝了两口便大呼美味,于是三下五除二就吃光了,还接连又要了一份。此人不知这津津有味的饭食叫什么名字,问道:“此饭何名?”老汉回答:“小店的便饭而已。”商人顿了顿,看那饽饽像双手合十的样子,又看了看那盘中麦穗大小的鱼儿,脱口道:“朕就赐它‘佛手糕千眼鱼’吧。”父女二人又惊又喜,双膝跪倒……
  原来,乾隆皇帝下江南驳岸此地歇息微服私访,没想到贴饽饽熬小鱼的美味让他胃口大开,欣喜异常之际一下子说漏了身份。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御膳的佛手糕千眼鱼从此名扬四方,沿河两岸的庄户人家后来也纷纷效仿起贴饽饽熬小鱼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8:24:26 | 只看该作者
知府“作家”记宝坻美食

红烧狮子头

  乾隆皇帝与天津的“黏肉”还有一段传说可听。乾隆数次下江南,一定不会错过狮子头这道淮阳精品菜。天津海运发达,又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南北文化深深交融在这座城市中,美味狮子头很早就传入了津城,传闻当初就是天津厨师专门为几度驾临驻跸天津的乾隆爷预备的。结合其烹制工艺,天津人又称狮子头为“黏肉”,天津厨师为了让乾隆吃美了,可没少在这道菜上花心思。津味狮子头选用五花三层三分肥七分瘦的鲜肉,经过切、摔、拍、打等环节使之变得松软,接下来先炸后蒸,烹制出肥而不腻的黏肉丸子。乾隆吃罢黏肉丸子不禁啧啧称道:此丸子非丸子,真是天国才有的美味。
  李光庭是天津宝坻林亭口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得中举人后任内阁中书,后赴湖北黄州任知府。他秉承家学,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他于道光末年所著的《乡言解颐》。
  李光庭自称《乡言解颐》是“追忆故乡歌谣谚诵”的作品。“解颐”是开颜欢笑的意思,这位知府作家在书中采用了大量诙谐幽默的乡言俚语来表述事物,形象生动,雅俗共赏。
  书中记录有宝坻坊间擅长烹制肉食的梁姓、高姓妇女和谢姓男子,还有精于全羊席的孙功臣父子,巧用紫蟹做馅料的孙科,专门操办红白喜事宴席的王家父子,煲制羹汤出名的丁家等。书中提及民间名吃油炸蚂蚱时说,天津人避害为利,将蚂蚱去掉头、翅、足,用油盐炒食,堪称下酒的好菜。李光庭又细致地写道,烙饼卷蚂蚱很好吃,通常选满籽雌蚂蚱来炸,油炸至蚂蚱硬挺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再撒少许盐,加葱花、芝麻油,用烙饼一卷,味美无比。《乡言解颐》中表述,早先宝坻只是在逢市集的时候才见有卖麻花卖烧饼等小吃的商贩,但到了道光末年则有人办起了饭馆食铺,菜品点心一应俱全,并可包办酒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8:24:49 | 只看该作者
李鸿章的“杂碎全家福”  清末,大名鼎鼎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执政20多年,专办洋务,兼控海防,他的行辕就在三岔河口南运河北岸,与之一水之隔便是天津餐饮业的胜地——侯家后。李鸿章入乡随俗,日常饭菜的口味也逐渐被同化了许多。


李鸿章的“杂碎全家福”

  传说有一天李大人宴请外国使节,却忘记了提前通知家厨,厨房连点新鲜的肉丝菜毛也没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下可急坏了厨师。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堂堂总督府还能没有点存余?厨师转念想到了平时储食用的冰桶,桶里有零碎的海货,什么鱼翅、鲍鱼、海参、干贝、鱿鱼、鱼肚、鱼骨等,每样都有一点。掌勺的灵机一动按天津菜烧(火靠)的方法烹制出了一道尚且来不及命名的海鲜菜品。
  热菜上桌,只见淡淡的酱油嫩红色很雅致,汁明芡亮,宾主下筷一尝,各种海鲜滋味相融,醇鲜味厚。洋人大喜,忙问李鸿章菜名是什么。他们哪里知道,李鸿章也是头一次吃,还正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呢,李大人于是含糊其辞地说:“杂烩。”吃得满嘴生香的洋人啧啧称绝,他们记下了这“李鸿章杂烩”并很快传名海外,后来成为国外中餐馆必备的佳肴。天津名士陆辛农在《食事杂诗辑》中道:“笑他浅识说荒唐,上国名厨食有方;盛馔竟询传‘杂碎’,食单高写李鸿章。”
  大约是民国初年,有文人墨客聚宴时品尝此菜时觉得“杂烩”或“烧海杂拌”的菜名实在辱没李大人和津菜的名声,于是改名为“全家福”了。以后的这道菜中还加入了鸡脯肉、虾仁、鱼唇、蹄筋、火腿、鲜蘑、冬笋、腐竹等,烧(火靠)更为精到,一直流传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8:25:11 | 只看该作者
交通总长亲传醋椒鱼  近代天津作为北京的后花园吸引了大量前清遗老遗少、达官显贵和军阀政客纷纷来此寓居,享受着安乐窝般的逍遥生活,美食自在其中。
  举人张志潭是丰润人,1917年担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次长,随后在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国务院秘书长,后任陆军次长、内务总长,1921年任交通总长。皖系失败后张志潭下台,于1922年住进天津英租界新加坡道(现大理道)上的一所英式小楼里,开始了寓公生活。


醋椒鱼

  美食和京戏是张志潭的两大爱好,他在北京任职期间家中就有中餐、西餐厨师。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名家都是张府的常客,张志潭一边听清唱,一边请他们吃鱼翅全席,宾主好不欢颜。张志潭特别喜欢鲁菜,来到天津后便成为登瀛楼饭庄的座上宾。登瀛楼后来得知张志潭的书法也很精湛,于是便请他来题写匾额。源于对鲁菜感情,张志谭很爽快地答应了,唯一的要求便是将招待他的那桌酒席菜品的烹饪技法,原封不动地传授给他的三夫人,因为他的三夫人也很喜欢厨艺。张志潭与登瀛楼结下了情谊,有一次特别将他以前在清宫中吃过的醋椒鱼的做法教给厨师,使之成为鲁菜与登瀛楼的招牌菜之一。
  另外,曾任北洋政府副总统、代理大总统的直系军阀冯国璋下野后也来到天津,他见多识广,在其推荐并指导下,用北方很少采用的南国醪糟做配料的糟蒸鸭肝也成为登瀛楼的名菜。1931年,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在津任市长,他自幼喜欢美食,来到天津居住后把最漂亮的房间当作饭厅待客。张学铭在登瀛楼还推出过著名的帅府宴,菜单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8:25:37 | 只看该作者
遗老遗少都嘴馋  荣庆酬酢在津城
  清八旗正黄旗人荣庆叱咤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他18岁入京,后中举人,曾任刑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学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辛亥革命后,荣庆举家寓居天津英租界。
  近年整理出版的《荣庆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光绪四年(1878年)到1916年的生活。荣庆是1912年“壬子兵变”次日来到天津的,他先在日租界居住,很快又到了英租界,与京津的前清遗老、达官显贵交往不迭,把酒酬酢。荣庆在日记中记载的经常光临的餐馆就有20多家,如鸿宾楼、锦江春、醉春园、聚乐园、三阳楼、阳明楼、正阳楼等,还有新开张的义和楼、东兴楼等。
  荣庆生于四川成都,对川菜有特殊的情感。有一次他来到锦江春饭店用餐,这是一家地道的川味餐馆,他在日记中写道:“味兼蜀吴,至为精美,且与铺长操蜀语问答,亦有趣也。”荣庆还在日记中说:源丰饭店“大有京门风味”,正阳楼、三阳楼的羊肉、面点也很著名。当时的天津西式餐饮方兴未艾,西餐在当时被称为“番菜”,时髦摩登,荣庆与友人也经常去吃很高贵的西餐,享受时尚生活。
  荣庆在天津的故居位于新华南路庆云里。民国初年的天津已经有餐馆开展送餐到户的业务了。荣庆为他的三婶过生日时就在附近饭店预订了酒席,饭店将整桌的酒席送到了他家的客厅中。
[url=http://tj.sina.com.cn/travel/message/2013-06-23/101234433_6.html][/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8:26:24 | 只看该作者
末代皇帝享美味  溥仪无论是在宫中还是成为逊帝,他的餐饮都是奢侈、讲究的,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在北京皇宫时就设立了西餐御膳房(洋膳房)。1922年12月1日,末代皇帝在紫禁城举行大婚典礼,3天后,溥仪与皇后婉容在乾清宫西暖阁设宴招待国内外来宾,新奇的天津山海关汽水就曾摆上了婚宴的餐桌,成为“国饮”。婚后,皇后婉容也很快教会了溥仪使用刀叉吃西餐。


天津利顺德饭店

  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于1925年2月来到天津,先是住在清末湖北提督张彪在天津的私宅张园内,1929年7月溥仪偕皇后婉容、淑妃文秀迁居乾园,并将院落改名为“静园”。溥仪在此依旧做着皇帝梦,试图东山再起。传说1928年的一天,溥仪在利顺德饭店吃“煎肠”,觉得很可口,忙打听是谁的厨艺。一个叫王丰年的厨师前来觐见,深得溥仪赏识,于是很快成为“御厨”。溥仪喜欢的煎肠大致类似今天的烧烤肠。
  溥仪的二妹韫和曾用日记记录下溥仪等人在天津的生活片段,其中1930年6月24日在日记中写道:“下午,同皇上、皇后一起去正昌购点心,又来到跑马场散步。在正昌购物时,我和婉容等人开玩笑……回静园用完晚餐,七时多才回来。”这里提到的“正昌”是天津一家有名的果品店铺,“马场”为英租界马场道一带。据说,当年正昌有位烘焙点心的高手于清和,后来溥仪多次请他来专门做点心。1930年11月23日的日记中说:“今天是星期日。今天也是我虚度二十岁的生日……晚上同父亲和众人来到致美斋用晚餐,然后又到了明星剧场欣赏马连良精彩的京戏表演,直到午夜二点才回来。”溥仪与皇后婉容、淑妃文秀还频繁到天津起士林用餐,他也很喜欢吃那里的冰激凌和杨梅冷饮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05:40 , Processed in 0.12179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