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子东:学术界的三大纪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4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军队有三大纪律: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学术界也有自己的三大纪律。第一,一切研究不能听指挥,欧洲大学有高薪传统,就是要让教授摆脱政权和教会的控制。无论宗教、皇权、或党派或警察,学术研究都不应听从他们的支配和指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学术的基础。风骨乃文人的生命。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读书人以不服从命令为天职。能否做到是一回事,应不应该则是另一回事。
第二,多拿他人“一针一线”。 “针线”即研究成果、学术资料、辞章经典。学术的目的是要说出和他人不同的真理(传递、重复真理,只是宣传、教育、礼拜……)要与他人不同,须先知道他人至今为止就这个题目,已说了什么。故引经据典,不是为了掉书袋,而是讨论问题的平台。
多拿他人学术成果,但必须紧跟第三条纪律:一切引文要注出处。天下文章一大抄,有了注释就是“学问”,“忘了”注释就是“抄袭”。此理至明,不必多言。只是引文规则,中西传统有些不同。记得九十年代初在UCLA,我的论文是讨论张爱玲与上海“小市民”社会。宣读初稿后被李欧梵“狠批”,“为什么中国的学者文章写得好,注解却总是做不好呢?”后面一位要读论文的新加坡同学结果在课上昏厥送院。当时做访问学者的汪晖坐在旁边也很惊讶李教授之严厉(近日和王晓明夫妇、李欧梵夫妇在又一城饮荼,还谈及此事。李教授也记得很清楚,只是不知有同学送院)。后来我们议论,是否中国文人过去觉得文章乃天下公器,有人引用是光荣。多加注释岂非看不起读者?虽云“诗必盛唐、文必秦汉”,“无一字无出处”,但并不特别注明出处。而西方现代文明,处处强调个人权利。现在这么讲究注释,是否也和“知识产权”有关:拿了人家的“针线”,没有付费,至少也打个招呼吧?
载《羊城晚报》2011年3月13日



再说“学术界的三大纪律 ”
拙文“学术界的三大纪律” 两周前刊出后见宁源声先生有文回应( 《羊城晚报》320日),大致赞同,但也有点补充。就是“提议在第一条纪律(一切研究不能听指挥)后面加上一句: “但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对此我仔细想了想,觉得不太同意宁先生的这条补充。
一般说来,学术研究如果成功,自有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袁隆平种水稻,钱钟书写《管锥篇》等等。但有时,明明成功伟大的研究,却被认为没有尽到“社会责任”,甚至还“罪责难逃”(如哥白尼的学说,如马寅初50年代的人口论,等等),这种时候,如果研究者放弃他的学术良心去听“社会责任”的指挥,结果如何众所周知。更有一种情况,研究本身是成功的,但研究成果的使用者却没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如诺贝尔发明的炸弹)。这时要研究者听指挥也来不及了。
所以,尤其是人文科学,尤其在中国,学术只能听从学术使命的指挥,其他“天地君亲师”,一概多谢。
老师的指挥?对不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亲友家人的干预、劝说要“小心”、要“配合”等,诚然都是好心,但也不能听。
政权的命令,集团利益、“党性原则” ,或可指挥郭沫若,但无法指挥陈寅恪。
大地、母亲、祖国,当然是神圣的召唤。但鲁迅《藤野先生》中有一段话:“小而言之,为了国家,大而言之,为了学术。”
弄学术之人,为了学术而献身,这便是“道”,便是大写的自然,便是天理,也是最大最根本的“社会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我又十分同意宁源声先生的建议了。
还是上次的一句话:能不能够是一回事,应不应该是另一回事。不要因为我们现在不能做一些事,就认为本来就不该做这些事。
原載《羊城晚报》2011年3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8:57 , Processed in 0.07960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