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希光:中国新闻教育出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新闻教育出路在何方?     ——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上的发言

                      
         我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教育这三方面谈几点思考。

    我们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意义和建设目标是什么?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提高中国的软实力竞争力。作为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两点:观念的竞争和故事的竞争。观念的竞争指,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学术理论界的竞争,更多的是理性思维方面的竞争,是学者之间、智库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竞争。这一点是学者应具备的能力。
         故事的竞争就是看谁的故事讲得好,讲得有人愿意听,传播的速度快,传播面广。故事具体而言是指文字、图像、情绪、感性方面的力量传播。故事传播力更多的是一种形象思维或者是感性思维。这一点是新闻记者,媒体工作应具备的能力。
    软实力的竞争分三个层次,最表面的层次是我们每天接触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影响力好像很大,但是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毕竟更多的是转发、跟帖,不是原创。网络媒体传播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故事,二是传播思想。网络媒体的信息源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传统媒体,一方面是来自于思想库、研究机构或者大学。传统媒体通过其故事承载观念和思想。例如,通过采访一个好的人物,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对一个社会问题的深入揭示,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 来传播和承载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新闻记者的作用。说到底,新闻记者是讲一个故事,不是在传播理论。
         作为思想库、研究机构还有大学,是思想政策和观念的策源地,更多是理论的创作。作为大学的新闻教育,很清楚,不是培养思想者、理论者,培养的是故事的叙述者,是讲故事的人,是形象思维者。很不幸的是,今天中国的新闻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培养不出这样的讲故事的人。
         近年来,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如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和新疆7.5杀人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媒体在时候总是义愤填膺地反驳或批驳美国媒体、德国媒体、法国媒体或英国媒体的相关报道。为什么要批驳西方记者采访的这些新闻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故事讲得有力量,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强大的渗透力。 好像我们如果不去揭批这些西方媒体,我们在感情上那难以忍受。 的确在很多涉藏涉疆报道中,西方媒体充满了偏见和事实性错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媒体去批驳西方记者的涉华报道,主要原因话还是他们故事讲得好,有强大的感染力。如果他们讲的涉藏涉疆故事十分苍白无力,整篇都是空话、套话,中国媒体是用不着去批驳去,因为那样的新闻报道在国际上是没有市场的。说白一点,中国媒体和记者在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故事讲得太差,或者说,根本就不会讲故事。中国的新闻教育强调多讲道理,少讲故事。但是,谁爱听你去讲大道理呢?
         为什么中国记者不会讲故事?写的东西没人爱听、没人爱看呢?说到底是当前的中国新闻教育培养不出国际新闻传播真正需要的新闻人才。这里就是新闻教育的体制问题,初步分析一下,世界上有这样几种新闻教育体制,一种是美国式的。美国顶尖级大学是不办新闻学院的,比如讲哈佛大学,只有一个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作为一个思想库而存在,做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只有一个科学新闻中心,主要是培训专职科学记者。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学院设在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学院与传播学院是分开的,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只培养讲故事的人,不设传播学专业。而传播学院主要培养市场营销、媒介经营管理、广告、公关等方面的人才。从传统上看,欧洲很多国家的新闻人才主要是新闻媒体自己培养,比如在英国,英国路透社和BBC都设有自己的新闻学院或培训中心。英国名牌大学剑桥、牛津都不设立新闻学院。前几年牛津大学发现不设立跟不上媒体技术和媒体产业的发展,决定和路透社合办,把路透社新闻学院更名为牛津大学路透新闻学院。德国的记者主要由德国的媒体,如德新社办新闻学院或培训机构。过去20年来,每年都有来自中国日报、新华社的记者被送到德国媒体自办的新闻学院接受专业培训。法国的大学过去不设新闻学院。近年来,法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新闻学院或者新闻系。但是法国的大学办新闻教育要获得法国记者协会的新闻教育资格认证。甚至在法国大学里做新闻教员,其教书的资格认证要经过法国记协下面的一个有新闻媒体资深记者和总编组成的新闻教育委员会的资格认证。法国新闻工作者组成的新闻教育委员会还负责考察认证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水平、专业背景、课程结构,从而决定这所大学是否有资格颁发办新闻学院和颁发新闻学位证书。
         中国的新闻教育体制跟拉美很相似。这个拉美地区有超过一千多家的传播学院,传播学院比新闻学院更好办一些,新闻学院需要大量新闻业务教员,大学难以引进和聘用。中国现在基本上走拉美化道路,传播学院或者新闻专业办得很滥,已经超过900家,拉美是1000多家。由于新闻教育办得很滥,我作为一名新闻教育工作者,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数学学不好就去学新闻;外语学不好,就去学新闻专业;别的教不了,就去教新闻;找不到工作就去当记者;考不上大学就去当记者。新闻工作好像是一门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专门手艺的行当。
         新闻记者不是不需要任何门槛,而是一个高门槛、高智力职业,我们要给新闻学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新闻学不是社会科学,是人文艺术学科。传播学是社会科学,需要掌握统计、市场调查方面的知识。但是新闻学是用一种人文的、人性化的和人道主义的视角,讲故事的工匠和艺人,是培养一种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的叙事大师。新闻学既然是人文艺术学科一部分,核心课程就应该是语言、文学、历史和写作,因为新闻本身就是历史的第一稿。同时根据学生、记者个人的新闻报道领域的兴趣,在大学里可以辅修医学或者环境,或者财经,或者法律的学位。
         为什么中国的新闻教育要做一个改革呢?已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凯瑞在给新闻学定义时说,新闻学是一种描写的艺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就像物理学家在实验室,通过实验结果,描述宇宙,描述基本粒子,是对现实的一种描写。作为记者,更是报道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比如报道国际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健康医学、环境生态等等。为此,相应领域的记者,既要掌握高超的新闻报道与写作技能,还有知晓相关领域的知识。
         近年来,我在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新闻教育改革项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教育模板,理想的新闻教育有这样几种模式: 1 其它院系的本科+新闻学院的硕士;2)新闻学院的本科+其他院系的硕士。 比如,本科医学院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一个新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医学与健康报道。 如果本科是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就不用再学新闻学,应该去法学院、商学院或者环境系再学一个学位。
         仅仅有一个好的新闻教育体制远远不能完成新闻人才的培养工作。新闻学院最需要的是好老师。中国现有900个大学办新闻教育专业。但是,哪一家是经过中国新闻界资深记者和总编们进行过认证?几年前,我曾提出,在中国记协设立一个中国新闻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员必须是有影响的媒体领导人和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不能办成新闻学院自己每天在唱卡拉OK,自己给自己打分,自己认定自己的资格。
         对新闻学教师的考核,要走一条与传播学教师的考核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认识美国新闻学院几个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我问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平教授,学校对你有无写核心期刊论文的要求?他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除了上课,就是抽空在家里写纪实文学或小说。”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尼克勒斯.雷曼只有本科学历,他不写学术论文,而是在《纽约客》上发表专栏文章。我问已故斯坦福大学新闻系主任Bill Woo你每年要写几篇核心刊物论文?“ 他说,“从来没写过。由于我是教专栏文章写作的,我有空给报纸写点专栏文章。” 我问哈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纪录片教授桑杰夫,“你们学校对你进行学术论文考核吗?”“我们学校只希望我多拍摄出有影响的好片子。” 桑杰夫最近的纪录片《水》获得了国际大奖。
         在未来中国的新闻学院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丰富和成功的媒体从业经验,不仅要求他们过去当过记者,而且还要要求他们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兼职当记者,而不是写学术论文。在20101013日我51岁生日这一天,我自己又重新回到了媒体,每周二在英文版的《环球时报》上写半个版的专栏文章。为什么要求大学新闻教师边当记者,边教书呢?《华盛顿邮报》的医学与健康记者大卫. 布朗是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博士,他一周在报社上4天班,另一天在一家医院出门诊,给人看病。他说,“这样做是确保我作为卫生记者能时刻跟上医药界的最新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中,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置身于新闻一线中。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如何认定一个新闻学院的学生是否合格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不要求学生写学术论文,而是要求学生做一篇新闻作品。中国的新闻学院的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应该尽快用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事实上,对很多老师和他们知道的学生而言,在网络资讯发达,检索技术便捷的状况下,学术论文比新闻作品要更好些。几年前,我在做常务副院长时,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作品和学术论文双轨制。结果,极少有人选择用新闻作品作为毕业文章。为什么?太难。两年来,有两个同学先后用新闻作品代替学术论文,结果在写作中和答辩时,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学院教师的挑战。
         国际新闻人才最根本的能力是他一辈子都有一种寻找一个好故事的好奇心,具备叙述一篇好故事的独到视角,具有写出一篇好故事的流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过去两年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著名教授西蒙.托平教授每年都来中国采访,我一直陪着他采访。他今年90岁,是第一个报道解放军占领南京和唯一一个报道淮海战役的西方记者,也是当年去延安采访老一辈革命家的美国记者。 他一只手拿着笔记本,一只手拿着笔,肩上背着沉重的单反相机,无论走到哪儿,他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个记者,其次才是大学教授。前年,我陪他去徐州采访淮海战役就战场,一年后,他出版了《站在冷战前线》。 我希望中国的新闻学院能培养出这样的好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2:11 , Processed in 0.16808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