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8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总目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总目录
第一讲  什么是新闻                     第二讲  新闻价值
第三讲  你准备好当记者了吗?           第四讲  新闻写作基本
第五讲  新闻稿件的结构                 第六讲  新闻的导语要领
第七讲  直接引语                       第八讲  新闻的语言
第九讲  新闻视觉化与描写               第十讲  新闻故事化的技巧
第十一讲  让你的报道流畅起来           第十二讲  新闻敏感与新闻点
第十三讲  信源与采访                   第十四讲  采访方法与技巧
第十五讲  记者的提问与倾听             第十六讲  采访的类型
第十七讲  文献研究                     第十八讲  数字的运用
第十九讲   人物报道                    第二十讲  会议报道
第二十一讲  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         第二十二讲  人权与战争报道
第二十三讲  财经报道                   第二十四讲法制与犯罪报道
第二十五讲  社会新闻报道              第二十六讲  科学新闻报道
第二十七讲  健康与医学报道         第二十八讲  灾难新闻报道
第二十九讲  调查性报道            第三十讲  专栏与评论写作
第三十一讲  网络与社交媒体新闻报道  第三十二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伦理

购书联系电话:010-62775511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学研大厦A座7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3:42 | 只看该作者
如沐春风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西默·托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前主任)

       随着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强国,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调整评估标准和更新课程设置的挑战。而在中国的大学的各类院系中,新闻学院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媒体不仅可以让中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国家,也能让世人知道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为什么是这样。
       事实上,为适应全球化、实现现代化,中国的新闻学院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改革。本书的作者李希光教授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创建新全球新闻教育和开创新型的新闻学院标志着这场改革的转折点。今天,李希光开创的清华大学全球视野的新闻教育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全面改革的领路者。李教授曾担任过清华新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他目前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他还是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教育部新闻顾问。他同时在清华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讲《新闻采访写作课》。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里,李希光教授与中国下一代的新闻专业学生分享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代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要求报道和描述这个愈来愈复杂的世界。当他们在学习和阅读这本共有32讲的教材时,他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可以教会他们新闻有效报道技巧和编辑技巧的“秘籍”。而同时,李教授在教材中也讲明了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他要求那些有志向的记者在报道时坚持事实,避免鼓吹,避免加入个人观点。他在教学中,把观点性的社论专栏写作与事实性的新闻写作分开。
       李希光极力鼓励学生们向全世界范围内的记者学习,但同时也会要求他们 “认清中国的媒体环境、认识中国的主要特点、辨清中国的突出问题”。换句话说,他希望中国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要借鉴国外的道德标准,还有把这些标准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中国的记者,不论平面媒体、广播,还是网络,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宣传权力部门的监督和限制。记者们的报道或者观点如果影响社会稳定或者诋毁各种权力和声誉的时候,就会遭到审查。同样,社交媒体由于被中东国家的激进分子利用,发起反对中央集权统治和反独裁的示威游行、传播境外的反对声音。尽管中国的媒体受到宣传部门的监视和审查,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媒体自由地通过各种新闻调查,他们揭发了地方官员经济腐败和效率低下的丑闻。这些丑闻的一经曝光,有时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政府会对那些为自己曝光的不良行为“深深忏悔”的官员提起公诉。诸如此类的调查类报道技巧,李教授在这本教材中也进行了阐述。
       李希光教授相信,一家写作水平稿和质量高的报社对社会很重要。他在教材和他的课堂上再三强调培养新闻采写技巧和技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李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教育部的鼎力支持。他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因其被认定为中国新闻学科最好的培养模式,被中国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
       李希光教授为什么要求新闻学院学生多向全世界的记者学习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们可以得到技术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在新数字技术方面得到培训并且能够拓展各种交流平台。现在,中国许多的大学正在把这些培训融入到大学课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在李希光的开拓和领导下,10多年来一直在开展新闻学科的国际项目。清华新闻学科的教员们已经设立了这样一个五年目标:为50%的本科学生和70%的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李希光教授一手创立了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个全英语教学的新闻学研究生项目。美国的彭博社为推进此项目,特地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球财经新闻教学实验室,并派专门的编辑人员进行维护。李教授还与美国的新闻界同行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邀请国际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去清华大学或者西南政法大学演讲和交流。
       李希光教授积极地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他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应该与正常的学术交流更加紧密。我在听李教授的课时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循循善诱,和蔼可亲。我很欣赏他的教学方式,他能把学生带入到对话中,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那些陈词滥调。李教授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名记者,一名采访者。他那脚踏实地的工作经验在书中成百上千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人生笔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4:09 | 只看该作者
如沐春风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西默·托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前主任)

       随着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强国,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调整评估标准和更新课程设置的挑战。而在中国的大学的各类院系中,新闻学院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媒体不仅可以让中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国家,也能让世人知道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为什么是这样。
       事实上,为适应全球化、实现现代化,中国的新闻学院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改革。本书的作者李希光教授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创建新全球新闻教育和开创新型的新闻学院标志着这场改革的转折点。今天,李希光开创的清华大学全球视野的新闻教育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全面改革的领路者。李教授曾担任过清华新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他目前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他还是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教育部新闻顾问。他同时在清华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讲《新闻采访写作课》。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里,李希光教授与中国下一代的新闻专业学生分享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代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要求报道和描述这个愈来愈复杂的世界。当他们在学习和阅读这本共有32讲的教材时,他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可以教会他们新闻有效报道技巧和编辑技巧的“秘籍”。而同时,李教授在教材中也讲明了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他要求那些有志向的记者在报道时坚持事实,避免鼓吹,避免加入个人观点。他在教学中,把观点性的社论专栏写作与事实性的新闻写作分开。
       李希光极力鼓励学生们向全世界范围内的记者学习,但同时也会要求他们 “认清中国的媒体环境、认识中国的主要特点、辨清中国的突出问题”。换句话说,他希望中国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要借鉴国外的道德标准,还有把这些标准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中国的记者,不论平面媒体、广播,还是网络,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宣传权力部门的监督和限制。记者们的报道或者观点如果影响社会稳定或者诋毁各种权力和声誉的时候,就会遭到审查。同样,社交媒体由于被中东国家的激进分子利用,发起反对中央集权统治和反独裁的示威游行、传播境外的反对声音。尽管中国的媒体受到宣传部门的监视和审查,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媒体自由地通过各种新闻调查,他们揭发了地方官员经济腐败和效率低下的丑闻。这些丑闻的一经曝光,有时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政府会对那些为自己曝光的不良行为“深深忏悔”的官员提起公诉。诸如此类的调查类报道技巧,李教授在这本教材中也进行了阐述。
       李希光教授相信,一家写作水平稿和质量高的报社对社会很重要。他在教材和他的课堂上再三强调培养新闻采写技巧和技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李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教育部的鼎力支持。他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因其被认定为中国新闻学科最好的培养模式,被中国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
       李希光教授为什么要求新闻学院学生多向全世界的记者学习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们可以得到技术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在新数字技术方面得到培训并且能够拓展各种交流平台。现在,中国许多的大学正在把这些培训融入到大学课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在李希光的开拓和领导下,10多年来一直在开展新闻学科的国际项目。清华新闻学科的教员们已经设立了这样一个五年目标:为50%的本科学生和70%的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李希光教授一手创立了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个全英语教学的新闻学研究生项目。美国的彭博社为推进此项目,特地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球财经新闻教学实验室,并派专门的编辑人员进行维护。李教授还与美国的新闻界同行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邀请国际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去清华大学或者西南政法大学演讲和交流。
       李希光教授积极地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他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应该与正常的学术交流更加紧密。我在听李教授的课时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循循善诱,和蔼可亲。我很欣赏他的教学方式,他能把学生带入到对话中,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那些陈词滥调。李教授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名记者,一名采访者。他那脚踏实地的工作经验在书中成百上千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人生笔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4:35 | 只看该作者
辛格:“我鼓励所有的新闻教育者和学生使用这本教材”
       当前的问题和趋势,包括多媒体平台和新闻业新形式的出现,正在重新定义新闻实践工作。新闻工作的质量日益面临严峻的考验:新闻工作已经从验证性转变为主张性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新闻教育不仅应该教学生如何写作,也应该教学生如何正确思考、验证事实、正确地赞同和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如果将这些综合起来。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
       《新闻写作与报道教材》由李希光教授编写。李希光教授是中国最杰出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之一,是清华大学新闻专业的开创者。此教材的编写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课程模板》的鼓舞,将其修改以适应中国的媒体情况和新闻教育的需求。
       这本教材针对中国新闻教育的特殊需求,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新闻写作和报道的原则,新闻写作技巧,报道的不同类型,成功采访的要素,以及职业道德和标准等。教材的设计旨在培育一种鼓励学生提问和批评,独立思考和探寻真理的文化。
       我鼓励所有的新闻教育者和学生学习这本教材,并继续在中国的新闻教育和实践领域追求卓越。
     (辛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4:57 | 只看该作者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的使用方法

1、教材的结构
本教材共32讲,可概括地分为5个单元:
单元
章/讲
第1单元  新闻的基础知识
教学建议:
1-2讲为重点内容,第3讲可作为课外自学。
1. 什么是新闻
2. 新闻价值
3. 你准备好当记者了吗?
第2单元  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
从新闻报道整体结构过渡到导语、引语等细节,再以语言为线索,逐步从微观到宏观。
教学建议:
此单元为本教材的重点单元。
4. 新闻写作基本要领
5. 新闻稿件的结构
6. 新闻的导语
7. 直接引语
8. 新闻的语言
9. 新闻视觉化与描写
10. 新闻故事化的技巧
11. 让你的报道流畅起来
第3单元   新闻的挖掘与采访
12讲为新闻挖掘与观察;13-16讲为采访的方法和技巧;17-18讲为文献研究。
教学建议:
此单元为本教材的重点单元。
12. 新闻敏感与新闻点
13. 信源与采访
14. 采访方法与技巧
15. 记者的提问与倾听
16. 采访的类型
17. 文献研究
18. 数字的运用
第4单元   行业报道
教学建议:
此单元中各讲基本按照人物、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科学等排序。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或选择。
19. 人物报道
20. 会议报道
21. 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
22. 人权与战争报道
23. 财经报道
24. 法制与犯罪报道
25. 社会新闻报道
26. 科学新闻报道
27. 健康与医学报道
28. 灾难新闻报道
29. 调查性报道
第5单元   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与技能拓展
教学建议:
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或选择。
30. 专栏与评论写作
31. 网络与社交媒体新闻报道
32. 新闻职业道德与伦理

2、教材的特点
记者从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包括:
l   新闻与新闻采访写作理论知识: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价值、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等;
l   观察能力:发现、挖掘新闻的能力;
l   思辨能力: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l   学习能力:从他人和自己的写作、报道或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l   实际操作、执行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
l   道德觉悟:面对职业道德困惑时做出选择的能力。

道德觉悟

理论知识

观察能力

思辨能力

学习能力

实践
操作
能 力


道德觉悟

道德觉悟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执行能力和道德觉悟也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显然,一本教材想要帮助学生掌握以上所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可能的。但在教材撰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案例、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并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
总的来说,在撰写教材过程中,我们尽可能突出以下特点:
(1)   循序渐进地组织知识结构。
(2)   使用大量真实案例、模拟情景,为学生课上、课下提供各种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并增强练习的可操作性。
(3)   增加一些传统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如统计知识、逻辑思考等。
(4)   安排足够的阅读量。
(5)   新闻的写作和采访练习贯穿始终。
(6)   对道德伦理的探讨贯穿始终。
(7)   鼓励“集体学习”的方式,即与他人互动学习、思考和实践。这主要体现在设计的练习中。一种练习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安排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下与学习伙伴互扮老师和学生。另一种练习是小组练习,既有课堂练习,也有课外练习,练习题的难度通常也更高一些。集体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
同时,我们还尽可能保持:
l  正文中知识部分与案例的平衡;
l  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l  新案例与老案例的平衡;
l  国内案例与国外案例的平衡;
l  个人练习与集体练习的平衡。

3、每章的结构
本教材每一讲遵循固定的结构模式。除正文外,其他的板块包括:
纵览:每一讲的开头有一个简单的纵览目录,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整讲的结构。纵览目录只显示该讲的二级标题。
学习目标:此部分总结了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重要知识点:此部分梳理本讲中出现的新名词。正文中有相应的内容,边框再次解释这些新名词的含义。
课前热身:课前热身是对本讲内容的展望,包括2-3个思考题、讨论题或练习题。这一部分的用意是让学生在正式进入正文内容之前,先对该讲的要点进行独立思考或练习,而不是填鸭式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进行课前热身后再学习正文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该讲的知识点。即使在练习后,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也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它体现了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一些课前热身练习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由于篇幅限制,该讲无法涉及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前热身中的习题作为课堂讨论或课外作业。
本讲小结:这一部分概况总结整讲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在阅读后进行回顾。
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本教材前5讲的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分为四部分:(1)课堂讨论与练习;(2)鉴赏练习;(3)写作练习;(4)课外作业。自第6讲开始,这一部分简化为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先让学生大致熟悉练习的思路,而随着内容的深入,大量习题综合了鉴赏、采访、调研、写作等多方面技能。本教材中的练习题没有标准答案,绝大部分习题都是开放式练习,旨在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
我们鼓励任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和练习。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这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也希望任课教师结合时事,设计适合教学计划的新练习。    课外阅读:这一部分收纳了与该讲相关的文章,可作为扩充读物或深入学习的资料。课外阅读包括了新闻业务文章、记者手记、新闻报道和少量理论文章。
4、教学安排(给教师的建议)
教材为两学期教学设计,但也可以压缩为一学期内容。
如果用于两学期教学,任课教师可以:
(1)把第1-16讲作为第一学期内容,第17-32讲作为第二学期内容,或者
(2)把第1-3单元(1-18讲)作为第一学期内容;第4-5单元(19-32讲)作为第二学期内容。由于第一学期包含18讲,而第二学期包含14讲,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在第二学期中安排更多的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如果用于一学期教学,我们建议:
第1课   新闻基础知识
1-3讲,其中第3讲可作为课外阅读
第2课   新闻写作基础1——写作基础
4-5讲
第3课   新闻写作基础2——新闻导语
6讲
第4课   新闻写作基础3——直接引语
7讲
第5课   新闻写作基础4——新闻的语言
8讲
第6课   新闻写作基础5——讲故事
9-11讲
第7课   新闻挖掘与采访1
12-13、16讲
第8课   新闻挖掘与采访2
14讲
第9课   新闻挖掘与采访3
15讲
第10课  文献研究
17-18讲
第10课后,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从19-32讲中选取合适章节或内容安排课程,或设计专门的练习课。
重点推荐19、20、31、32。

5、学习方法(给学生的建议)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实践课,学习成果最终由撰写或制作新闻作品的水平决定。这要求学生:
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不断”的含义是要保持开放的头脑,不被已有的知识或观点束缚思维。
本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
l  尝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方法、技巧。
l  每一种方法或技巧都有各自适用的时间、地点或情景。使用后请总结经验。特别是采访中,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也能有效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问自己:
l  报道的优点是什么,或报道的不足是什么?为什么?
l  报道中运用了什么技巧?这些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怎样用在自己的报道中?
l  是否有什么问题是自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避免的?
教材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评估新闻事件。练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问自己:
l  新闻事件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时间、地点、涉及人物、发生了什么、发生过程?
l  新闻事件的背景是什么?相关性有多大?
l  对于新闻事件的解释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解释?是否有足够的事实支持这种解释?是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学会容纳不同的解释)
l  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第2讲)是什么?不同记者的报道分别突出了什么新闻价值?你认为记者是否抓住了新闻价值?你认为记者抓住的新闻价值是否有意义?为什么?
l  尝试根据新闻事件的各种事实写自己的新闻报道。
其他的学习方法包括:
l  每天选一篇高质量的经典新闻或专栏作品认真研读;
l  既能静下来读书写作,也能走出去采访和实践,从现在就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记者;
l  在媒体界为自己找学习和效仿的新闻师傅,勇敢地把自己的作业投给他,请他帮助修改和发表;
l  永远在身边携带一个采访笔记本,记录有价值的直接引语、细节、场景、人物和新闻线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5:19 | 只看该作者
采访写作课的六种实战教学法
(摘自《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战场既在课堂上,也在课堂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教室外,每时每刻都应在实践教学中练习。新闻的实践教学和练习模式有:对话式练习、作坊式教学、大篷车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练习、新闻现场教学。
1、对话式练习。为什么要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把在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最动人的场面和对话挤出来,而这样的一些内容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往往会忽略。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写故事,是写人的故事。不断去寻找新闻中人的声音和画面,即使是艰难抽象的科学研究,也要设法找到人性的角度(如生动的引语、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趣闻逸事)加以报道。
2作坊式教学。在灌输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内容是指令性的,师生好像是对立的,最终目标是老师考学生,一切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但是,在新闻学课堂上,师生应共同完成一篇作品,这个课堂好像一个制作新闻精品的工作室或作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是一种快速、清晰、有力的写作能力,学生跟老师学习的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把课堂变成新闻作品的生产车间。
在作坊里,师生的关系是编辑与记者、师傅与徒弟。这是医学院解剖室里的师生关系、车间里的工作关系、编辑部里的合作关系。作坊里的课业是这样完成的:学生跟老师一起分析、解剖作品、作业。一条一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分成十几段讨论,解剖它的报道框架、角度、语境。还可以通过下面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价值、新闻框架、新闻视角等基本原理:把《红楼梦》的故事改写成某晚报的当日新闻,不超过300字;把《人民日报》几千字的长篇报道、领导讲话、会议新闻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等等。
3、大篷车课堂。这是一种真实情景的体验。如果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对知识记得很熟,但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则是一种无效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的课堂是无限的。我所提出“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即“大篷车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接触真实的人物、采访真实的故事、学习真实的本领。行走在路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采访,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观察、提问、思考。一天的采访结束后,学生要向老师汇报新闻选题、报道思路、精彩引语,共同讨论。
4、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是指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旦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例如,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性原理,老师选择伊拉克战争为锚,分析中外媒体的报道。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新闻采访写作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兴趣,师生共同就自己的童年相互采访、写作、点评。
5、情景模拟练习。情景模拟训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采访实战的经验。通常采用的情景教学方式有: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片段模拟、疑难问题模拟、突发事件模拟等各类采访与被采访角色的模拟。具体做法可以分别由教师模拟、学生模拟、师生共同模拟。
6、新闻现场教学。在真实的新闻现场上课,比任何模拟课堂更有效。教师可安排学生参加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企业的新闻发布会。
总之,在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中,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不是老师问自己“我今天要做什么?”而是问:“我的学生今天该做什么?”通过作坊式教学、大篷车课堂等,建立一种学生敢于与老师交谈的氛围。在蒙古包里、藏式木屋里、楼兰帐篷里、胡同茶馆里,墙上挂着蒙古刀、马鞭、老枪、鹿角,师生在草原、雪山、沙漠合影。这样的经历将给予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大学培养的是一代社会精英,他们是战略家,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他们能够鼓舞他人,带给人们明天的希望,而不是昨天的问题。他们能够在混乱、矛盾、不确定中,做出突破性、创新性的、有远见的行动。在温暖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同学们团结协作,在相互欣赏和鼓励中充分地沟通,学习之后他们更加地阳光和自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5:4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给新闻学课堂带来的新理念

自1999年创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以来,我在清华讲《新闻采访写作》课,已经连续12年。我对上好这门课的认识是,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
什么是学术?古希腊哲学家说,实践的智慧。新闻学的学术与实践的结合点在哪里?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在哪里?课堂上的学术探讨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不是对立的。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实证的、系统的、客观的、可测量的、可积累的、可预测的(根据现实可以预测未来)。实践教学中的学术元素是什么?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一样,都需要探索和发现事实。
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学生跟老师学习的是一门手艺,那是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生产新闻产品的车间。师傅给徒弟带来写作的欲望、灵感和自由的空间。师傅通过带徒弟到新闻现场、或模拟情景教学中,从而把课堂变成新闻编辑部。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编辑的角色,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做各种练习,动手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新闻界的元老们常批评,今天大学里传授的新闻传播理论教条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失去了作为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好奇心。新闻学院系学生在毕业那天却再也提不出“故事在哪里?”或“新闻在哪里?”这样貌似简单的问题了。
1、“故事在哪里?”这是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的记者,几千年一直在问的核心问题。人类虽然经过了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经过了口头传播、甲骨文、铭文、帛书、竹简、纸张、刻板印刷、活字印刷时代,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的诞生和发展,进入了媒体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故事在哪里?”这个古老的问题还将永远地问下去。
这个听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却是《新闻采访写作》课上不断要从新的视角去解决的老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谁对这件事负责?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是什么促使他做这件事?记者的提问是否被自己的偏见所引导?记者最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在新闻媒体产业剧烈变革的网络时代,重新提出“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对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是有帮助的。无论在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时代,这都应该是新闻传播学植入学生大脑的基本问题,是用于指导和建构新闻作品、拍摄新闻照片和制作电视片最贴近人本性的深层问题。
无论新闻事件大或是小、沉重或是轻松,记者通过回答“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调查思考和采访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高超的智力活动。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章,而不是第一稿。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回答好“故事在哪里?”应是精确真实地记录历史的过程。回答好这个问题,不能仅依靠编辑部里的老总和资深记者们开一场头脑风暴会;也不能依靠象牙塔里的学究们生搬硬套传播学理论的条条块块。回答和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新闻采访写作》这门课的扎实教学,培养下一代记者对社会发展的敏锐观察力,能够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不停地探寻、思考、纠正、组织。通过这门课,确保记者们能够在十分紧张的截稿时间内,完成一项深度的报道任务——判断真正的故事(新闻)在哪里,并通过精确鲜活的文字、画面和声音讲述出来。
2、学生是采访写作课的中心。长期以来,中国新闻院系的学生反映,新闻采访写作课堂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教条式的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记,灌输式教学;很少布置作业,即使布置,老师按照传统的新闻宣传模式“斧正”或“枪毙”学生的稿件,把新闻写作变成了单调、压抑、缺乏乐趣的模式。
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课堂上,给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人上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写作应是生命中无价的技能,也是生存的需要和竞争的需要。首先要告诉学生,记者是干什么的。记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者和学者。记者需要时刻观察、记录细节和声色。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故事;走出教室,到处都是新闻,都有故事。新闻写作,课堂无限。学生走出教室,可以把课堂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寝室、食堂、图书馆,他们沉浸在寻找新闻和故事的乐趣中,甚至呼吸和做梦都是新闻写作的内容。在新闻采访写作的课堂上,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不使用华而不实的词藻。
新闻采访写作课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时刻准备被改变;有学习的欲望并投入;学习目标清晰;对新事物、新思想充满了疑问、好奇;具备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发言的能力;学以致用,勇于实践,不怕犯错误,不怕同学笑话。在课堂上,学生要乐于引起老师的注意,总是期待老师能讨论他的选题、指导他的作品,就算得到更多的批评。
3、采访写作课对教员的要求。课堂上有无数种学习方法,老师与学生应共同探讨问题,老师不断地启发学生提问,对问题的回答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答案。老师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肯定学生和欣赏学生的目的。大学课堂培育的是一种质疑、开放的学习精神,培育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聪明劲儿。在新闻学课堂上老师可以被质疑和挑战。例如,在讲解“新闻学要素”时,要求学生给“新闻”下定义。教师对这道题的唯一要求:不能引用老师和教科书上的定义,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给新闻下定义。之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给新闻的定义,当堂编写一条新闻。从这条新闻的效果,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新闻价值判断和写作规律。
老师应该具有勇于教学改革的热情,具有诚实、坚强、可以信赖的人格;在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新闻采访写作课对老师的要求包括:能向学生提出好问题,激发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老师是在提问、倾听、交谈中向学生传达新闻写作原理、新闻价值判断的。在听取学生采访和写作汇报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像挤牛奶那样,不停地向学生提问,寻找有力的用词、挤出好细节、发掘好引语,加以鼓励。让学生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明白什么是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和写作关键。这样,老师的问题、点评、价值观就会在学生采写下一篇报道时,变成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头脑里回响。
总之,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老师培育的是一种独立精神,而非依赖,是一种在采访和写作上的自信,同时对老师的信任。
4、采访写作课堂的建设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新闻的敏感,使他们成为新闻写作的高手;同时把课堂变成新闻教育改革和新闻改革的实验室。这门课结束后,学生可以自信地回答下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我怎样才能提高新闻采访写作水平?我怎样才能在报道中保持公正、平衡?我怎样寻找和确定新闻选题?
学生们能否学好这门“手艺”? 学生们能否上好这门课? 教师在开课之初就应建立学生的自信:如果你学不好,谁能学好?如果你在这个课堂上学不好,何处能学好?如果你现在学不好,何时能学好?教师应该像传教士那样,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狂热地投入到采访写作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6:11 | 只看该作者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获清华推出的文科十佳畅销书
  通讯员 顾小琛

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撰写的国家精品课教材《新闻采访写作教程》荣获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2011年度文科十佳畅销图书”称号。
据悉,此次评选由5人专家组协商评议,在综合考虑图书销量与图书品质等指标后,最终选出十本由本社出版的畅销图书。
“这本教程的思路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体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新闻采访写作教程》责编纪海虹说。
纪海虹介绍,近十年来不断有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师向她询问是否有合适的教程推荐,但一直以来,这个领域都是空缺的。如今,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湖北第二示范学院新闻系教师邓涛也刚刚读完《教程》。“这本书中对专题采访的分类是我所读的新闻采写类教程中最科学的。”邓涛曾在湖北日报社做记者,2004年来到湖北第二示范学院任教,在学院开设“新闻与采访写作”课,前后曾用过三本教材。
邓涛说,《教程》中“专题采访”的部分是他最看重的。尤其是环境新闻的报道、社会新闻的报道、科学新闻报道、健康与医学的报道等,都为他下一步教学提供了资源。“这本教材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案例,而且对问题的剖析很深入,并且提供了解决路径,非常实用。”
邓涛认为,《教程》最难能可贵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往的教材多使用党报的案例,而且案例非常陈旧,李希光老师的这本教材却融入了很多国际新闻案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国际化的视角。”
李希光教授为这本书的写作,做了26年的积累。李希光将自己13年在国内外当记者的案例与13年在清华大学教书的教案融入此书,理论与实践兼顾,使用了大量案例教学,令学生对《教程》爱不释手。
李希光现在还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在进入清华大学教书之前,李希光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华盛顿邮报》科学与医学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他现在在清华和西政两处给学生上新闻采写课。
“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语言流畅、平易近人并且说理透彻;二是运用了大量案例,优秀的成为范文供读者效仿,欠佳的让人印象深刻、写作时以之自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聂宗琦说。他今年选修了李希光教授开设的新闻采访写作课。
同一班上的杨臻臻对书中案例教学的模式也印象深刻,她说:“通过案例新闻采写的知识点会更容易让人记住,同时也使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增强了可读性。先讲述知识点,再选取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最后分析案例中的优缺点。教材这样的顺序安排提高了我们学习新闻采写的效率。”
“李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让新闻更加生动”选课的吴一荻说,“不同于一般条框式死板的教科书,这本书也似乎在给我们讲着一个个故事,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经验,明白如何当一名更为出色的记者、采访者、写作者。”
“实际上,这本教材不仅非常国际化,同时也平衡了本土特性。”纪海虹说。“以往我们曾尝试引进国外的新闻采写教材,但市场反应不佳,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外教材不能贴合中国实际情况,难以引发读者的共鸣。”纪海虹介绍,《教程》此次反响良好,也是因为该书能够兼顾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的叙述与表现形式。
“我相信,很难再有教材能够突破李希光老师的这本书了。”纪海虹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4:16:55 | 只看该作者
追寻法显足迹: 2013年李希光 “大篷车课堂”纪实
《新清华》记者 赵姝婧

     2013年8月20日黄昏,“斯里兰卡远征队”的大巴车在原始雨林中行驶了近10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里记载的无畏寺。
远征队员们手捧莲花,赤足静心,踏过细碎的沙地和青石板,来到法显曾在此念经的青玉佛像前,双手合十,双膝跪地。
     1600年前,出海求佛法的法显在这尊佛像前看到了来自中原的白绢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潸然泪下。1600年后,来自清华大学的远征队员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追寻法显当年的足迹,感受穿越历史的隔空对话。
这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主讲的“大篷车课堂”15年来第22次出征。今年夏季,李希光带领着由22人组成的远征队,漂洋过海来到斯里兰卡,找寻新的人文主义故事。
    “作为最早用简洁的记者文笔生动真实记载这个世界的,当属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我领着学生,带着这两本书,在法显和玄奘求法的西征路上,读古写今。”李希光说。

前往奇幻瑰丽的海岛“坐夏”

     1990年的冬天,李希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曾前往斯里兰卡原始森林里的狮子山探访。1999年,李希光开设“大篷车课堂”,十多年来,他带领学生沿着法显和玄奘的路线,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穿越罗布泊,走过楼兰佛教故城,到过巴基斯坦北部的健陀罗遗址,走访了中亚、南亚、西伯利亚的佛教遗址和藏传佛教的寺庙及村落,找寻散落在那里富有魅力的文化遗存,开展人文故事的采写。这一独特的课堂形式以及手把手教授学生采访技巧的授课方式,令很多国家的学子向往。
     “从上个世纪末来清华教书开始,我便努力参与到一所与众不同的新闻学院的建设与教学中来。主要是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如何简洁清晰地,人性化地观察、思考和描写自己身边世界的能力。”李希光说。
     从阿育王时代起,斯里兰卡便成为连接地中海与南中国海的中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法显、阿拉伯航海家辛巴德、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对这座宝岛都曾有神话般的记述。从8月17日起,李希光为学生们安排了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和英国学者的7场讲座,涉及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艺术、斯里兰卡的建筑风格和游记写作,他们将在这座海岛上学习、行走、采访一周。
    “生活在太空时代的大学生们很难想象法显当年是如何披星戴月,在流沙中从一个村落走到另一个村落,在怒涛中从一个岛屿航行到另一个岛屿,寻找佛的真谛。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带着《佛国记》到法显‘留学’两年的海岛坐夏(佛教语,僧人夏季安居不出,坐禅静修),读书听课,好比沙漠里的绿洲对于法显的意义。”李希光说。
  
找寻雨林深处的故事碎片
     夜幕降临时,远征队驻扎在原始雨林深处的一个民宅中,林中的鸟鸣彻夜回响在漆黑夜空。待到天色微明,骤雨初收,乳白色的雾气从密林里一股股升起时,“大篷车”已经驶入了斯里兰卡的文化腹地。
     一周以来,李希光带领同学们走过了耶波诃伐、狮子岩、阿努拉德普勒等一个又一个沉淀着千年文明的古迹遗址。“这些地方都是法显当年走过的地方,是高度浓缩斯里兰卡两千多年历史的核心区域,是世代兰卡人民在大地上留下的广袤文化印记,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李希光说。
     “我告诉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观察力、好奇心和创意。在这里你们将会看到斯里兰卡人民在艺术和工程领域的杰出成就,但如何才能在古迹中、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找到新的、引人深思的故事,才是我们此行最重要的任务。”
     除此之外,李希光还特地邀请了他的朋友、传播界大亨杨名皓(Miles Young)与学生们共同学习生活一周。其中杨名皓亲自扮演记者角色、对话建筑师Anjalendran和画家Jagath的场景,更是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那晚在柔和的灯光下,杨名皓和Jagath并排坐在一条长凳上,20几个学生手持笔记本,围着两位老师坐成一团。杨名皓在提问时像个思想者,也像个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杨名皓的采访方式和态度。” 李希光说,“因为采访永远是我们学习的一种良好方式,你要谦逊地聆听他们的讲述,以此不断地充实自我,只有懂得的足够多,才能回答更多的‘为什么’。”
     这种新奇生动的授课方式令同学们兴奋不已,新闻学院本科生毛艺霖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篷车课堂’,我原本以为会有黑板教学或者学术沙龙,却完全没有想到能在异域民间里寻找故事,并能与名师交流文化传播方式,这样的课程特别吸引我,极具趣味性和创新性。”

让笔下的文字有声音和画面
     月明之夜,浓荫湖畔,远征队员们结束了一天旅行的之后,不约而同地在草地上围成了圆圈,每人用100字讲述当天在斯里兰卡发现的一个故事。
     “白天的观察和发现是第一步,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你所看到的记录下来。每个人的文字都要有声音和画面感,要有名词和直接引语。”李希光说。
     回忆起这一场景,新闻学院本科生吴一荻深有感触地说:“这个时刻是整个斯里兰卡之行中最紧张、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时刻。每个人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语言,以应对李老师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交流结束后收获很大,故事的‘骨骼’很重要,但是文字的‘气质’和‘体温’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像法显一样,用客观、简短、有力的词汇去表述。”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曾雪琪说。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深切、全面地了解作品的艺术性和画面感,李希光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斯里兰卡世界级建筑师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的庄园。“这是热带雨林里的‘现代派’,更是‘文明化的荒蛮’。虽然巴瓦用大线条建造大简约的庄园,却简洁明快,贴近人性和自然。” 李希光对大家说,“我们笔下的文字也应如此,不仅要流畅简约,还要有深意藏在其中,令人回味深思。”
     无论是在餐桌上抽出的空闲时间,还是在继续前行的大巴车上,李希光不顾旅途颠簸和劳累,为每一位同学反复指导文字作品,甚至确切到每一个词语的准确使用,每一个语句的起承转合。“要把你的心灵掏空,剔除主观臆断和想象,像干燥的海绵一样吸满异域的水,用释放出来的张力将白天的故事碎片重构起来,这样就会写出优秀的故事。”李希光说。

是记录者,更是心灵参与者
     心灵体验式教学是李希光“大篷车课堂”的又一课程理念。在漫长的旅途中,队员们逐渐放下了浮躁、急切的心境,而用最本真、干净的文字记录切身感受。他们不仅要做一个客观的记录者,更要成为一名心灵参与者
    雨过天晴后,远征队员们赤足走进康提佛牙寺,向供奉着佛祖左智齿的大殿献上莲花。当他们走出圣殿时,数以万计的信徒在佛牙寺的街道两旁席地而坐,慈眉善目地看着远征队员们从身旁走过。这里正是斯里兰卡最盛大的佛教狂欢节——佛牙节。
     “我在读《佛国记》的时候,就对法显描绘的这一节日最为期待。如今行走在其中,感慨万千。”新闻学院本科生景嘉伊说,“虽然时过千年,但仍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有法显那样谦卑平和的心境。”
     在阿努拉德普勒古城,李希光带领大家在佛城里安静行走,就像1600年前的僧人法显,沐浴在佛光中,一心求知,别无他念;在耶波诃伐古宫殿的最高端,面对艰险陡峭的台阶,李希光第一个下山,并告诉身后的学生要勇敢前行,因为危岩的边缘既有心惊目眩,又能看到远处云雾林里的惊艳风景。
     夕阳渐渐西下,热带的海风将云朵吹成了长丝绵的形状,无畏寺的僧人敲起佛钟,落日的光晕落在他古铜色的皮肤上。李希光与远征队员们绕着洁白的佛塔行走了一个圆满的弧形,他们即将踏上归来的旅程。
      “一周以来,我收获的不仅是满满的友谊和新闻采写知识,更是深切地体会到应该如何以平和坦然的心境,思考今后的人和事。”曾雪琪说:
     “我拍摄了很多照片,尤其难忘的是一位年长的斯里兰卡妇女在晨曦中双手合十,额头触地,虔诚地跪拜在寺庙外的青石板上,许久许久都没有起身。这一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永远定格。”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张子胥说。
     飞机离开了斯里兰卡的土地,光线收束了白昼的锋芒,远征队员们透过机窗口,看到了印度洋上的落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是很少有人愿意睡去,远征队员们打开头顶上方的阅读灯,一束轻柔的光线照射下来,他们拿起笔,一边回想,一边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收获:苦行、佛像、微笑、孩童、莲花……
     “希望大家回国后,每人都会留存一个有关斯里兰卡之行的笔记本。纸页上有汗水、有回忆,里面写满了最真实的感触。等大学毕业20年后,同学们再次相聚时,翻看这本日记,回忆多年前的‘大篷车课堂’,还能说出这次旅行对于人生的一些意义,这就足够了。”李希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7:00 , Processed in 0.25637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