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中文系讲座制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1: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说中文系讲座制度作者:李无未

李无未答厦门大学《凌云报》记者问:

                         说中文系讲座制度

一般来说,大学师生获取信息有以下几个渠道:学术会议、师生课堂互动、在图书馆阅读书刊、浏览网上信息、与社会各类人士打交道、与亲朋好友的沟通。除此之外,另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各种各样讲座,这里主要是指学校内的讲座而获得信息。

讲座对于大学来说十分重要,讲座最能体现一所大学崇尚自由、民主、科学、进步之精神。

讲座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书院“讲会制度”。中国传统书院比较能够体现学术研讨自由的精神,比如嵩阳书院、岳麓书院。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书院比较强调学生自学,这就打破了传统的私塾教育中,老师只是被动教书而没有主动激发学生能力的缺陷。所以,中国传统的书院表现出很强的自由探讨之精神,只不过把学科定位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罢了。

书院有一个类似于讲座的制度——讲会制度。我认为讲会制度比现在的讲座制度还要厚重和深刻一些,因为它让不同的学术流派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还可以激烈辩论,在论争中求得问题的解决,开放性很强,灵活度很高。讲会制度是一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式,同时它更可以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经过书院的培养和修炼,许多学生身上都会不自觉地散发着一种浓浓的书卷气,非常难能可贵。

从世界范围上来说,许多古老而知名的大学在其建立之初,追求的就是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老师和学生在大学这样一个传授知识,创造智慧的殿堂,自由地讨论学术,实在是一道最为沁人心脾的亮丽风景。

老师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实地考察研究,然后回来在学术讲座上又把自己的收获向学生们报告,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学术成果,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无上愉悦和满足。许多学生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讲座形式加以扩散,由此,也会获得学术上的进步和精神上的快乐。学术碰撞之后就会产生学术的精灵之光,这样,人类的智慧就体现在学术的传承和创造上,而讲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厦门大学的学术讲座非常多,看起来,真的是五花八门,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由学校方面举办的,例如著名的南强讲座。

二是由院系主办的讲座。每个院、系、教研室都举办周期性的学术讲座,比如人文国际、中文系列。

三是学生团体和组织所举办的讲座,包括学校范围内或院系范围内组织学生举办的讲座。主办方虽有不同,但办讲座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把国内外最新的知识信息传递进来,再把我们的学术信息传递出去,通过信息的环流互动来形成真正学术氛围。

厦门大学的学术氛围是非常浓厚的。一方面是因为厦门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向型学术传统使然;它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具有一种面朝大海的胸怀和气息。由于受东西方“开放性”思想文化的影响,厦门体现出海洋文明的特点,比内地更具有开放性,视野更为广阔。厦门大学处于厦门这样的“通商口岸”,很自然具有这个特点。另一方面,厦门大学的学术历史比较悠久。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术大家都在厦大会聚,高层级、高起点、高智商,自然凝聚了很强的学术爆发力,铸就“南强”学术之魂,惊世骇俗,它一直处在中国学术发展的前沿,亦是必然。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林语堂、顾颉刚在厦门大学举办的讲座是非常叫座的,学生们收益不浅。所以,厦门大学具有悠久的讲座传统。厦门大学的讲座早就形成制度化,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奇怪。

就我们厦门大学中文系来说,只要是你有意关注中文系的网页,就可以了解到,我们现在的讲座仍然很多,真的是令人眼花缭乱。与厦门大学其他系一级单位相比,中文系的讲座最多,最灵活,也是最为活跃的。中文系举办讲座,所邀请的学者层次之高、范围之广、涉及内容之复杂、吸引眼球之能量,是全校公认的。易中天是中文系老师,这些年,在中文系露脸儿不多,在学校却是频频登台,往往却被围个水泄不通。中文系的学术“明星大腕儿”不止易中天一个。人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周宁就是个极有“学生缘儿”的教授。在频频上“电视讲坛”之余,也常常在院系的讲台上“纵论中外”,“粉丝”之多,一点儿也不亚于“易迷”。我在人文学院担任系主任一职已经五年半多了,是目前人文院内全部系主任中在职时间最长的。因此,对讲座问题也比较有发言权,中文系的学术讲座的确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1.记者问:您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邀请学者到本系内举办讲座?

答:从举办讲座的目的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说明。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邀请的演讲人都是在各自领域有很多建树的人。这样做,主要考虑到,一方面可以给各类层次学生补充课堂之外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冲破本校老师的思维之藩篱,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通过这样学术交流,使得学生在本校本学院之外,与校外各类学者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学术关系。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最起码弥补了学生方方面面的缺憾,这是我们举办讲座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对于老师来说,举办讲座,一方面可以弥补老师的知识缺环,拓展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让年轻老师迅速跟踪到学术最前沿,防止因为厦大的地理位置而带来的信息闭塞;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或研究资料的相互渗透,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是也我们举办讲座很重要的目的。

第三,从中文系的学科建设上来讲,举办讲座可以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学科有序向前发展。校外一些有资源的学者到中文系来,可以带来信息、分享资源、提出建议,同时也可以帮助提升中文系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自我担任中文系主任以来,和相关领导以及学术带头人一起努力,中文系的学科发展非常快。比如中文系原来没有一级博士点学科,现在已经有了两个一级博士点学科。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和频繁的学术交流分不开的,讲座只是学术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有学者到中文系来,中文系也有很多老师“走出去”。例如许多老师到国内外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同国外一流学者合作研究、到国外著名大学举办讲座等等。所以说,中文系的学术交流,比如讲座,并不只是单向的引进来,还包括“走出去”,实现学术信息的双向对流。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对系内的老师都是一个铸就“学术品格”的过程。

2. 记者问:您对讲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由于讲座的类型不同,我们对讲座的基本要求也有所不同。

第一、学术讲座。中文系举办的学术类讲座最多。在举办讲座的时候,我们希望受邀学者讲最前沿的东西、最拿手的学术成果。或者是一些还未成型的思考,都可以与老师学生进行交流,进行分享。当然,最希望的是有独特见解的人来讲最精道的东西,像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教授提到:“别人讲过的东西我不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现在不讲”,我们希望是尽量接近这样的学术水准要求。我们对演讲内容也不苛求,只要是有新的内容就行。对于演讲人,我们没有固定的标准。最希望邀请到的是顶尖大学的顶尖学者。像学校层次一般,但是学者所在专业学术力量很强,或者是学校和专业层次都一般,但是学者本人的学术研究很有特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在受邀之列。近几年,中文系邀请了很多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到系内来举办讲座,例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江蓝生;南京大学鲁国尧;美国特拉华大学杜锺敏;东京大学藤井省三;复旦大学陈尚君、北京大学唐作藩、叶朗、蒋绍愚;台湾著名专栏作家陈若曦;著名系友刘再复等教授和学者。另外,讲座的举办也要覆盖到各个学科。我们希望12个博士点每个每年都能举办几场影响力大的学术讲座,这样才能达到学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讲座还要讲究学科之间的渗透,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之间的碰撞,我们最为欢迎。我们系内的讲座都不是走过场,每个讲座都经过了认真细致的准备,讲求的是讲座的学术效益最大化。

第二,综合类讲座。中文系内的综合类讲座有文化类的、热点类的,还有小型的专题性论坛。主讲人包括校外的老师,校内的年轻或年长的老师。这种讲座不能苛求,尽量使得主题广泛化或专题化,精炼、灵活,以便满足大多数师生,甚至校内外各类层次受众的需求。

第三、一些名人类的讲座。例如我们最近请到的英国知名华裔女作家虹影女士作讲座,就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效应。通过这些作家的讲座,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得他们能够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包括与作家之间的沟通,也能增加学生的见识。所以,我们尽量邀请到各个方面的人到系内讲座,将学术之外的各种思想引进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一些层次和内容限制,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到中文系讲座的,比如不符合主流基本要求内容的讲座,我们一般是不安排的。

3. 记者问:您认为您们举办讲座的目的达到了吗?

答:讲座只要能部分地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也就达到了举办讲座的目的。另外,讲座活跃了学院甚至是整个学校的气氛,因为,我们举办的讲座不仅对本院的学生有吸引力,也吸引到了一部分院外的学生,更有许多老师感兴趣。还有因为开放那个程度很高,许多校外的人员积极踊跃参与,也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只要讲座能够达到这种交流的基本目的,也就可以了,我们并不追求每一场都有轰动效应。

师生们都一致地反映,中文系邀请到的学者层次很高,聆听这类讲座可以学习到他们的把握信息的思路与方法。从学生角度的回馈来说,近几年学生通过讲座的收益比课程的收益还要大。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讲座和主讲学者进行互动,甚至有时候观点针锋相对,激烈碰撞。这种互动并不在于谁对谁错,关键是参与。通过参与,就可以使得他们在学术的激辩中尝试着修订自己的思维方式,迅速地成长起来。所以,只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讲座中去,也就达到了举办讲座的目的。

另外,有些学生和年轻老师,也许平常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这些知名学者。但是,通过联系主讲人、接待主讲人等讲座之外的交流,他们就能够和这些知名学者有所接触和沟通,切实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讲座能够为年轻老师和知名学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这就超越了讲座本身。一方面,在讲座之外的交流,对学生、年轻老师、甚至是教授都是一种收获。另一方面,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说,系内的学者和校外的学者可以通过讲座建立起联系,我们认为,中文系近几年学科发展迅速,很多情况下是得益于这种联系的。

4. 记者问:您对演讲人和演讲题目有选择吗?如果有的话,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答:肯定要有选择标准的,主要根据讲座不同类型而有所要求。如果是学校南强讲座,那必须邀请到国际第一流学者。但南强讲座名额毕竟十分有限,有许多国际第一流学者,也乐意在人文国际或中文学术系列开讲座。有一些不是国内顶尖,但是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可以安排院内的讲座或者是中文系内的讲座。所以,在要求各个教研室推荐主讲人时,一定要以学术顶尖为基本标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文系学术讲座门槛依然很高,厦门大学也不是谁都能进来做讲座的。要邀请的学者一定要符合我们的高标准,要有专长,一定是在其研究领域站在前沿位置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除了学术上有要求外,还要有一些基本人物“品格”和内容标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实际,不能背离了国家和学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每次讲座之前,我们都会对主讲人的背景、演讲的内容及演讲目的严格地把关。这是一个基本严格标准,学术因素和政治因素都要放在第一位考虑。作为主办方,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敏感度,不然对学生和学校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5. 记者问:有的学生觉得不感兴趣,可能就不会参加您牵头举办的讲座,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答:有的学生对讲座不感兴趣,是最正常不过了。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不能强求于人。应对这个问题,我们肯定要考虑学生的学术兴趣,并且对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但是,从中文系的角度来讲,要尽量引导学生的对学术讲座感兴趣,把握讲座的数量、质量的度。讲座如果太多,势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上课和科研工作。讲座毕竟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唯一方式。所以,不能为了举办讲座而讲座,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我们尽量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讲座,但对于对什么讲座都不感兴趣的少数学生,系里也有一些相应的考虑。因为举办讲座,邀请学者是要花钱的,一定要追求一定的学术效果。如果没有学生来听讲座,这个讲座也就没有举办的意义了。我们采取一种方式——叫做讲座积分制度,把参加讲座所获得的积分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因此,在对学生采取灵活态度的同时,也不能放弃约束学生的行为。系里举办讲座,对学生而言没有绝对的自由。有学生反感讲座,我们也会区别对待,一定要分析学生反感讲座的原因,听取学生有价值的意见加以改进。但同时,要求学生服从大局,跟进学术发展的主流,按照学校的学术要求以及自身学术成长的一般规律加以约束。

我们希望通过讲座这种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师生获得信息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都是多元的。讲座不是唯一的获取方式,但却是重要的获取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肯定能够达到学生学术发展和学术思维转变的目的。无论今后社会如何向前发展,人与人近距离的接触所获得的信息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大学讲座形式的存在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而无法取消的。

                            2014年1月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06:47 , Processed in 0.12104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