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文学 若隐若现的校园文化高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6: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文学 若隐若现的校园文化高地
2012年06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学,从“心”出发CFP 供图
日前,首届教师文学表彰奖颁奖典礼暨首届全国教师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期间,怀着文学梦的获奖教师代表和众多文学界、教育界专家评委一起,研讨教师文学创作现象,并成立了教师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教师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一直隐性存在,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这一概念正式浮出水面并受到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和教师文学创作者围绕其内涵、外延、特点及意义展开讨论。有论者认为教师文学是天然的核心文学和先进文化,是打开校园文学之门的钥匙,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地。
教师文学独立的价值
现在,教师文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很多人不免要问:何谓教师文学?它有何特点?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师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一直隐性存在,但我们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现象去关注,这种不受重视的状况需要改变,因为没有教师文学,就没有校园文学,而且教师文学是一种纯正、良善、高雅的文学构成,它是天然的核心文学和先进文化。
本次颁奖典礼后,我们要把教师文学作为一种常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阐述和宣传其概念。更希望通过教师文学表彰奖这一平台,推出更多像首届全国“十佳教师作家”那样的优秀教师作家,真正使教师文学得到提高和普及。
金波(著名诗人,首届教师作家终身成就奖):今天,我第一次知道了“教师文学”这一概念。这一命名,意义重大,它等于告诉人们,文学中有一个独立的门类,就是教师文学。教师文学作品应该有纯正的文学趣味、规范的文学语言和永恒的文学价值。以此来看,教师文学应该是教育文学,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
王世龙(诗人、校园文学研究专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教师文学的确一直存在。古往今来,许多著名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桃李满天下,佳作传古今,他们传承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光辉的人文精神。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鲁迅、叶圣陶、朱自清、闻一多等名家大师都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文学领域发出了新时期第一声呐喊”的《班主任》,就出自于从中学教师走向文坛的刘心武之手。当前,不少教师作家和热爱文学创作的老师们,既以满腔的热情投身教书育人的事业,又以不懈的努力坚持文学创作,赢得了教学、创作双丰收。现在,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并进行学术研讨,积极引领教师的文学创作,这是时代的需要。
苏立康(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师的写作,主要有两种角度:一方面是文学的写作,比如儿童文学、校园文学;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写自己的成长与学习体验,写自己对专业的研究、理解和实践,突出表现为教育叙事与杂感。这些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但对老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这两种角度的写作,构成了教师文学的特色。
教师写作是素质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催化剂
教师文学表彰奖的设立,旨在倡导教师写作,那么教师写作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何意义?
苏立康:在我看来,语文老师和文学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很多老师当初选择学中文、选择做语文老师的时候,骨子里一定有一种东西在推动着你,是什么?我想就是对于文学的热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于语文教育的热爱。
我们热爱文学,实际上文学阅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是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关注那些文学现象,关注那些生活当中的生动细节,这些东西又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些文学现象背后的东西。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当中经常做这样一件事,而这样一件事本身就锻炼了我们语言能力,锻炼了对生活本身的观察力,我们的认识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
庄之明(著名作家):我曾经也是中学教师,是从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作家,曾经当过《中学生》杂志的主编,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过儿童读物。我的老主编,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最适合教孩子学东西。”为什么?我认为,中小学教师最了解中小学生的生活,熟悉他们的心理和兴趣爱好,并且,他们热爱孩子,有一颗童心和爱心。特别是语文老师,有比较深厚的语言功力,他们是校园文学园地里辛勤的园丁,更是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
林莽(著名诗人):《西游记》有一段很有启示的故事:孙悟空刚从石头里蹦出来时,眼睛是放光的,光芒一直惊动了玉皇大帝,他派千里眼和顺风耳下界观察。后来,千里眼和顺风耳发现眼睛放光的是一只石猴,便回去汇报说,现在没关系了,因为他吃了人间的饭,眼睛不再放光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或文学作品当中,或者类似场合之下,我们的老师能拥有一双慧眼,能够把那些真正好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能够拂开灰尘,让他们永远保持一种纯净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说,教师是打开文学之门的人,而教师文学拥有让老师打开慧眼的魔法。
张丽钧(首届“十佳教师作家”,唐山市开滦一中校长、特级教师):文学语文、文学语文教师、文学作品与教学几乎是天然的姻缘,青年语文教师谁没做过文学梦呢?正是靠着文学的阅读、欣赏和创作,我们才能净化心灵、熏陶修养,滋润情怀。一个具有文学情怀的人,一个文学修养深厚的语文老师,他的精神世界必将是丰富而多彩的,他的语文特长也必将是内蕴深刻而灵动的。当下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学素养,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文学素养,在语文老师那儿具备的人越来越少,层次也是逐年下降。这也是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不少,步履艰难的原因之一。
教师写作要坚持教育与文学的结合
当前形势下,应如何发展教师文学创作?
吴思敬(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发展教师文学创作,要坚持“教育”与“文学”相结合。要特别鼓励教师作家创作贴近生活,贴近教育的文学作品,多创作反映学校风貌、教师风貌、学生风貌的作品。这样的创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为。
发展教师文学创作,要坚持“业余”与“业内”相结合。从总体上说,教师文学创作属于教师的业余创作,但它往往又是与教师的专业工作紧密相关的。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写“下水文”、“示范文”,与学生“同题写作”,其中不少就可以列入文学创作,而这样的创作实际上就成了“业内”的工作。同时,教师坚持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最好的身教,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影响,不少学生就是因为遇到这样的教师而选择了发展个性特长的成长之路。
发展教师文学创作,要坚持“实现社会价值”与“实现自我价值”相结合。教师文学创作,一方面是为了让学校文化氛围更美,学生心灵更美,另一方面也要在“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中“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教师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付出的是心血,收获的是快乐,感受到的是至真至善至美,拥有的是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代士晓(首届“十佳教师作家”):曾几何时,教师写作被误认为是“不务正业”,即便工作兢兢业业,育人勤勤恳恳,依然被视为“另类”,只能在黑夜里放牧自己那颗对文学无限憧憬与崇敬的灵魂。其实,教师写作意义非常重大,不但不是“不务正业”,反而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最前沿,原生态的课堂和具体鲜活的学生成长过程,为教师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这是一线教师进行写作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只要用心,喜欢文学的教师就一定能够在写作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王世龙:关于教师文学修养,我的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写作的文学体验实现个性化语言的品格与言语表达的能力,形成教师的文化素质与人格魅力。教师的文学修养问题直接影响到文学教育和语文教学,一个富有文化品位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提升文学修养,才能在课堂中发挥文学的审美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会使教师找到“精神的家园”,找到教学的乐趣,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张树伟 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6:15:12 | 只看该作者
首届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揭晓 梁晓声曹文轩获奖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评委在讨论参评作品

  首届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揭晓
  梁晓声、曹文轩获“特别荣誉奖” 金波、毛志成获“终身成就奖”
  日前,首届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在北京揭晓,本届评选活动设置的最高奖项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诞生。
  本届评选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袂主办,本届活动分设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承担评奖工作,其中,评委会主任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担任评委会副主任,诗人、校园文学研究专家、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世龙担任秘书长。
  经过认真阅读与讨论,评委会最终投票产生了“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分别为李玉伦(江苏)、张丽钧(河北)、温新阶(湖北)、代士晓(山东)、王勇(四川)、吕成玉(内蒙古)、陈友中(浙江)、夏吟(云南)、谢家雄(云南)、唐映凡(四川)。对于这些教师作家,苏立康给予高度评价,她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能在教学之余创作出文学硕果,非常不易,社会应该给予关注和鼓励。”
  此外,本届评选活动特设立了“教师作家特别荣誉奖”、“终身成就奖”。“教师作家特别荣誉奖”评选对象主要是当前从事教师职业,以校园(教育)为题材创作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即儿童文学或校园文学作品,为推动校园文学发展或开展文学教育教学活动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知名作家。“终身成就奖”除具备前者条件外,面向年龄在70岁以上,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知名作家。经组委会初评推荐,评委会通过,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人文学院教授梁晓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获“特别荣誉奖”;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音乐系教授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毛志成,获“终身成就奖”。
  王世龙说:“当前,教育界缺乏一种让文学生长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文学情怀缺乏释放的空间与平台。”因此,他呼吁,要把评奖活动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做好,希望引起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
  著名作家梁晓声得知评奖活动后,特寄送长篇小说《生非》一书参评,对评奖活动以示支持和鼓励,并在来信中说,对倡导教师文学创作,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我早已在身体力行”。
  文学评论家白烨表示:“校园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青春期或预备期,对于当代文坛非常重要,而教师群体又是进行校园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给予关注、支持、鼓励和肯定,并指导教师创作。”
  据了解,组委会研究决定于“五一”前后举办颁奖盛典,同时召开全国教师文学研讨会,举办教师写作培训活动,并成立“全国教师文学创作中心”,届时,专家评委将针对在教师文学作品评选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指导。(记者 张树伟)
  (中国教育报 张树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6:16:1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不痴情文学教师轻创作 中文教育走偏了


    从上世纪80年代争相报名投考的热火,到如今高招时往往成为末选的冷门专业,大学中文系切身体验了“盛世不再”的苍凉。这其中固然有时代变迁的无情、社会选择的冷酷,却也有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浮躁的求学风气、现实的功利主义、过度“论文化”的考评机制,都在隐隐腐蚀着中文教育的根基,让充满灵性与驰骋空间的文学教育被现实的无奈钉在了刻板的机械流程中。
  中文教育,何去何从?
  ——编者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刺激了不少国人的神经,更引起了大学对中文教育的深思。在16日举行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座谈会上,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中文教育、中文教育遭遇了怎样的难题,成为讨论中的焦点。
  冷落
  专业冷门成考生兜底选择,优秀学生借考研“大逃亡”              
  “如果说中文系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也许有些言之过甚,但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在青年中受宠的程度确实大不如前了。”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感慨。
  原因,就在于大学专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当代社会价值倾向的趋同。徐葆耕曾撰文道,“近些年,在考文科的学生中,多数的选择是:一经管、二法律、三新闻。中文系在考生的志愿选择中屈居于这三者之后,盖有年矣。考研则是中文系优秀学生的一次‘大逃亡’,有机会进前三个专业读研的学生,大多会脱离中文系,改换门庭。北大中文系的日子好过一点,跟那三个专业或有一拼,但对照20年前‘文科状元’的荣誉地位也已‘盛世不再’。”
  中文系不仅被冷落,更加被“拒绝”。青年作家蒋方舟“想做文学”却选择了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作家韩寒更是回绝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破格录取。“韩寒放弃了大学,他没有把自己放到监狱里面去。”韩寒的选择得到了画家陈丹青的认同,在陈丹青眼里,中文系“会害了”那些对文字有兴趣的年轻人。
  或许,陈丹青的言辞有一些偏激,但是中文系确不如从前那般宁静、文气。网友Rebecca倒了一滩的苦水:“身在中文系,很多人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大家的眼睛都望着外面的世界。象牙塔太苦,尤其是在学到一个不能立刻经世致用的专业之后,更觉得苦。别的人都发财了我还在研究所谓的文学,进行所谓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意思?”
  Rebecca的感触,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赵勇深有体会:“如今来文学院读书的大学生,真心喜欢文学的并不是很多。现在许多人选择专业往往很实际,他们关心的是,此专业将来是否好找工作,彼专业将来能否挣大钱。”他曾经在研究生的课上询问谁读过莫言的作品,结果,应者寥寥。
  在赵勇看来,现在选择文学院的学生往往是冲着录取门槛低来的,“对文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却选择了文学专业,他们当然不会对文学生出太多痴情。”
  窘境
  长篇文学作品不如SCI论文有价值,文学被中文教学边缘化
  中文系遭遇的尴尬,在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梁振华看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现今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中,作为文学最核心的创作已经被迫完全脱离。
  梁振华举例说道:“以我个人为例,教师创作的文学作品无法计入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当中。在考评体系中,老师们哪怕是花几年的时间完成的一篇长篇文学作品也不如一篇SCI的文章更‘有价值’。长此以往,在高校中文系内,从事文学创作的老师就越来越少了。”
  对老师如此,对学生更是如此。如今许多高校文学院、中文系提倡学生从事文化研究、理论研究,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文学院渐渐失去了原来浓郁的文学氛围。
  美国学者米勒曾说:“文学行将消亡的最显著的征兆之一,就是全世界的文学系的年轻教员,都在大批离开文学研究,转向理论、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等。他们写作、教学的方式常常接近于社会科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他们在写作和教学中常常把文学边缘化或者忽视文学。”
  “我在每个学期的期中作业可以给学生布置创作方面的作业,但是在期末考试就必须遵照要求,设置论述题、问答题等内容了。在学生的创作作业中,更多的是看到学生们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总—分—总’、‘形散神不散’的创作思维,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梁振华说道。
  系统的正规教育,在一些专家看来更是扼杀创造力的“凶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撰文指出:“要通过莫言获得文学奖,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成功,是证明不了的。莫言的教育经历更说明,作家获得诺奖,与其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并不大……莫言支离破碎的基础教育,却让其走上创作之路,反过来倒值得对当前的教育深思: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一名学生完整地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后,他们还有多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呢?”
  尝试
  邀请驻校作家提升校园文气,让文学创作在教育中更“主流”
  有关中文系是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似乎多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就给出了答案:“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但这句话并不是意图阐述中文系放弃创作人才的培养功能,而是强调作家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的,而非刻意“培养”。
  为了矫正中文系学生不读著作、不读经典、远离纯文学、文学创作素养有待加强的现状,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北师大就提出了“回归原典”的教学思路,通过将经典编写进教材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的名篇、原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每人负责一本文学期刊,每次上课时从当期的期刊中选取一篇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作品,深入探讨,与其他同学分享。
  经典阅读的缺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民看来,并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教科书中经典作品便‘下架’了。社会在变化、转型,经典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价值尺度与标准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文学教育对这些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接受性研究,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经典的熏陶。”
  这样的探索是否有益?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蒋方舟的一段话与此有关并耐人寻味,她说:“清华大学的求学阶段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一天,天气很差,风雨如晦。古代文学的课堂,老师带着同学们一遍一遍地阅读《春江花月夜》,没有理论、没有评论,只是一遍一遍地读。”
  探索不止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开展了驻校作家、驻校诗人的探索。包括王蒙、余光中、迟子建、毕淑敏、余华等人都曾经走进校园,高校借此提升校内的文学创作氛围。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步伐迈得还更大一些,力求让文学创作变得更为“主流”,比如复旦大学就开设了“文学写作专业”硕士点,第一批学生由作家王安忆担任导师。上海大学也于不久前启动了首届文学与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并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意写作课》,力图通过创意写作工坊的模式,培养创意写作人才。
  尽管这样的探索被指称“培养出来的写手只不过是文化工人,容易成为跟着市场走的赚钱机器”,但是对写作的重视、提供创作氛围的努力,还是让中文教育更显“文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6:19:27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投入文学创作大有可为




  2012年第7期《小说选刊》,开篇刊载的是中篇小说《愤怒的小鸟》,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金圣木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困顿无力,而一旦进入到网络游戏中,立即摇身一变成为受到众多玩家拥戴的“王者”。最终,他在两个身份和两个时空之间模糊了界限,无意识地制造了悲剧,犯下了罪行。作品对于中学生心理的刻画细腻而灵动,人物的语言时常道出当下中学生普遍性的心理。查阅资料才得知,作者余一鸣本身就是一位教师。他把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对教育制度的思考,融入笔端,通过文学的方式加以提炼,“让一个中学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焦虑呈现给读者”。
  教师拿起笔来投入文学创作,曾经是一股汹涌的潮流,鲁迅、叶圣陶、朱自清、闻一多、冰心等是个中翘楚。他们在“为师”的同时积极“为文”,给后学者留下一个伟岸的身影。言传身教不仅仅可以面对面地实现,也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的文采迸发与灵感投射,传送到学生那里,化为人格的渗透和精神的培育。
  就文学创作来说,每一名教师,都坐拥着一笔丰富的资源。他们离学生最近,幼儿园孩子的童真稚趣,小学生的顽皮好奇,中学生的青春萌动,老师们都在第一现场感知着、亲历着。例如,当幼儿园的老师们拿起笔来创作时,他们的内心应该从容而笃定;由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童言童语都是他们创作的库存,随时可以来搬运和挪移。这样一来,他们的创作与孩子们共处一个时空,讲他们听得懂的话,讲他们愿意听的话,讲他们想知道的事,“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地展开了,阅读的壁垒和障碍遁入无形。
  小学校也是个大社会。如果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盛行,某些不雅行径弥漫,某些不当观念四起,学校不是避风港湾,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不由得发生着微妙的躁动,对此老师们基本上都能“看在眼里”。这些就是文学创作的素材,充盈着火辣辣的生活气息,学生身边的事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与整个社会发生着或隐或现的关联,进行这样的书写就溢出了学校实体的本身,甚至溢出教育事业的本身,迈向更为广袤的社会公共场域,从而使得书写更加具有思想的容量与文化的价值。
  由“看在眼里”到“记在心里”再到“涌上笔头”,需要打消一些顾虑。譬如,写作是作家们的事,与“一般人”何干。文学创作的确需要妙手偶得的发挥,需要文学观念的支撑,但文学创作更仰仗于对火热生活的体验与浸染。每天与学生打交道,每天都在感知社会“新鲜人”的所思所想,每天都在触摸教育大业的即时温度,这样的生活点滴,其真实性臆造不出、想象不来。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老师们,应该勇敢地拿起笔,抱有磨坏几个笔头的决心,默默耕耘,孜孜以求,文学的道路相信定能越走越宽阔。(王国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9:5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2:24 , Processed in 0.08873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