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慧园》论坛欢迎查常平博士审网指导!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0: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读书与在地上
—— 由查常平博士的一套新书《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谈起
作者: 罗菲

        查常平博士的一套新书《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上市,发来后记,立马阅读,甚为感动。作者持守人文精神的立场,以过去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中的某些个案为线索,梳理自己独特的学术进路,提出严谨而具开拓性的“基于作品而不限于作品、通过作品而不背离作品、为了作品而不媚于艺术家”的人文批评观,作者以严谨慎密的逻辑对当下浮躁的当代艺术问题、文化误读进行了澄清与批评,点到为止,犀利而中肯。这在当下批评家失语艺术家失身的年代,尤为可贵,这样的价值不只是因为我们稀缺诚实而显得珍贵,更因其所持守的人文精神之信念并对真理的敬畏,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对艺术中神圣向度的吁求,显得格外宝贵。故此特别推荐给艺术界的朋友。
        由于这本书的缘故,让我想起最近和艺术家朋友闲扯到两个我以为有趣的话题。
        一是今天艺术家普遍不读书(著作)只读画册或杂志,只要稍微留意艺术家工作室(或书房)有否书架或摆了什么书便知。由此可见今天艺术家的人文修养并知识结构。当然,另一方面,今天走进艺术书店想找几本有助于艺术家思考,真正能提起艺术家兴趣的书籍,几乎没有,艺术书店被绝大多数高考范本及各种临本所占据,少许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现代主义画册,并少少许关于后现代艺术现象常识的书籍,并少少少许国内某批评家的文集与能拿到书号的策展人的展览场刊。总而言之,真正能回应今天艺术现象的,能对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界(艺术家)的问题有“建设性”意见的,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不知是批评家无暇写作,还是不屑于深度写作。为何谈到这个话题——眼下许多艺术家因为金融危机开始立志专心于创作,即专注于作品的学术性——在艺术语言的推敲、原初图式的挖掘、社会主题的关怀都狠下工夫,甚至想到作品要输出价值观,甚至豪言要摆脱中国当代艺术最流行的那些东西,此刻才发现不知如何学术,不知如何自我批评,因为之前一切关于创作的理念基本来自于互联网、杂志和画册,想像力源于资讯而被缚于资讯,作品与时代非常合拍,以至于太合拍了。我在哪儿?我如此创作的真正感动为何?似是而非。当然也有才情型艺术家认为,我们不是学者型艺术家,不用读那么多书,批评是批评家的事,我只专注于创作。这让我想起高中时候一个辩论会,正方认为艺术家应该多学知识,即学画画也要学好文化课,反方认为艺术家不用在意文化课,只要专注锤炼画技就行,反方的论据是达芬奇也只是个只会画画其他什么也不会的画家。这场辩论由此打住。
第二个事情是,一个艺术家朋友困惑于某画廊告诫他说,你的作品太天上了,应该落下来,在地上。这个劝告比起前两年某些画廊老板动不动就要给年轻艺术家治病的论调要稍微婉转一点点,金融危机也给那些狂妄自大的财主一记耳光。我想画廊粗略的意思是,艺术家的作品应该跟我们现实的生活或者精神面貌紧密相关,那些飘忽不定逍遥成圣的精神状态与我们今天不符,画面或技巧应该跟流行文化元素有关,那些太腐朽的该丢就丢了,这都什么年代了。然而,他所暗示的“落下来在地上”,既不是真诚地对地上飘荡灵魂的怜悯与关怀,也不是出于敬畏至上者而怀的谦卑,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过去二十年里所滋生出来的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实利主义与现世主义的认识论的肯定,并妄图从这个惯性中谋利。他试图将人和艺术的脊椎从一个整体中抽离,市场收入留给画廊,空虚留给艺术家

推荐阅读《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
作者: 查常平

【序言】
当代艺术的批评,大致可以分为学理性的人文批评与感想性的新闻批评。自八五新潮以来,汉语批评界的大多数艺术评论,都属于新闻写作:一个艺术观念、一段对作品的感觉性的文字、几句文化性的乃至艺术史的联想。人文批评强调利用当代人文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神学、艺术史、美学)的丰富的知识、思想对当代艺术中的作品、展览、艺术家之类现象展开深度的个案研究,以在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界逐渐形成一种孜孜追思的、研究性写作风气。
人文批评,不拒斥从社会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政治、传播学)与自然科学的视角审视当代艺术现象。但是,这种审视的目的,在于建立艺术爱者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类的文化精神结构,在最低层面上引导人生成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在最高层面上推进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前现代的汉语文化传统,总是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本土化、东西方之类亚人类价值观为核心。作为实践文化现代性的一种方式,人文批评对于驱除这种亚人类价值观的巫魅统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艺术是人的开放性的精神活动,它不受任何人为的族群的、地域的障碍的制约;艺术是人的个体性的意识活动,它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拒绝任何随波逐流的附庸;艺术是人的人类性的文化活动,它在批判中建立以满足人的自由创造为目的的人类共同体。
人文批评的目的,就是要从俗世化的艺术现象中开掘当代中国艺术相对于神圣而言的世俗的、精神的、超越性的向度,展开对当代艺术中盛行的俗世价值观的批判性反思。这些价值观,包括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实利主义与现世主义的认识论。如果当代中国艺术不承受神圣而非神秘的精神之在,它就只能停留在人之精神的高度,一种和肉身同质的、有限的、丧失终极批判能力的高度;它必然在俗世化的符号图像中辗转挪移、颠覆重生。
为了倡导更多的人文学者与批评家推进人文批评的理想,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下致力于编辑出版“人文批评”丛书。愿得到志同道合之君的批评眷注!
【简介】
《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上卷以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水墨、油画、装置、行为等艺术现象为深度个案研究对象,从先验艺术论、感性文化批评的角度和当代艺术的问题意识域展开了对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反思言说,尤其针对艺术的多元性与新保守主义、艺术意义的生成、当代艺术的边缘化等进行人文学的反省。该著作是作者十多年来对当代艺术实施学者性批评的结果,标志着当代艺术的批评不再囿于八五时期以来的新闻性批评的模式,在艺术界开启了一种人文学批评的新进路。
【目录】
上卷
1.作品阐释
当代文化与雕塑
文化材质中的意义凸显
公共艺术的六种特性
光的形而下
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个人性
多媒介的水墨实验
实验水墨的另类批评
水墨的个体化与艺术化
传统与当代的共在意象命名
从刘子建的阅读史看艺术作品的命名
实验水墨的典范路向
极限实验
静穆与喧嚣
色彩置换与观念介入
边缘艺术的主流精神
艺术书写的边缘突进与原初图式
虚拟转向:从图式关怀到主题关怀
身份的根源
女性与女人的交往
另类历史的书写
场景:媒材与观念
观念艺术的价值二元性
艺术的侍奉与复制的效应
艺术书写与十字架的吁请
艺术话语权力的社会性、历史性
2.理论预设
论有限批评
感性文化批评范式
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当代艺术中的拯救意识
艺术批评中的亚人类价值观
艺术多元的边界与新保守主义
超越索绪尔之后
经济为艺术服务
精神样式的守护人
当代艺术的边缘化
下卷
3.生态艺术
场景与生态艺术
生态艺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生态艺术拓展的价值域界
4.展览扫描
从女性的到女人的存在根源
人与自然的境遇
生态艺术的神学背景
书的缺席与场景凸现
另类呼告
越过生命之夜
无样板NO架上
以艺术的心为心
策展人的不作为
装置、行为的现场与起源
5.艺术生态
精神的还乡
文化名城的生态与民间
先锋艺术在成都:坚守、古城与“719”
公众心目中的先锋艺术:生命、环境与互动
先锋艺术的文化素描:生态、人文与场景
当代艺术与都市的关系逻辑
6.文本辩难
批评家的素质
现代艺术虚无论
艺术肉身论与亚人类价值观
为历史书写艺术简历
附录1 艺术的本质论纲(1987)
附录2 庄子学派的前先验艺术观(1990)
附录3 访谈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2001)
附录4 对话
地下室隐语(1999)
艺术域界的新视点(1999)
媒材的庆典(2000)
消费主义时代的人文诉求(2007)
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8 23:07 , Processed in 0.14397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