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让中国儿童患上自然缺失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让中国儿童患上自然缺失症
2011年06月04日  半月谈

什么是“自然缺失症”

  所谓自然缺失症,其实并不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虽然词是新词,但是对于很多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这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比如城里的孩子背过《悯农》,却没见过农民;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认不出飞鸟走兽。但人们提到这些事情,却往往只是感慨而已,似乎也默认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逆的趋势: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无需和自然打交道了。
  但是理查德·洛夫用“自然缺失症”这样似乎耸人听闻的词来告诉公众,这并不是一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因为自然并不只是一个任人类索取的资源集合体,同时也是人类生存所依的力量,是一切美的源泉,想象力的终极,科学的无穷尽。和自然断裂,不仅会让下一代失去对生命的体察,更会让人生病——失去支撑内心的力量。如同理查德·洛夫在他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指出的,“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书中引用的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来自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的观点则更为痛切:“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主导未来,我们又会走向何处?
  笔者在“自然之友”从事环境教育时接触过一些城乡儿童,非常明显的是,往往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见多识广,口才更出众,显得更聪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变得暴躁。比如有的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他对“全球变暖”的理解,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忧,确实挺有见地。但如果请他观察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他却无法静下心来寻找。
  有时候,当我们把孩子带到林地,请他们去数数周围有多少种颜色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兴奋地散开跑远。但有的孩子却会拿着笔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头写下红色、绿色、紫色、棕色……其实他写的只是他理解的颜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当中,但没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确认。
  这些,不都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状吗?孩子们过于依赖自己大脑里的信息和成年人灌输的概念,但对由身体五感带来的各种丰富体验,却渐渐变得“接收无能”了。更不用说电视、电脑、电子游戏的诱惑,让孩子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孩子真的到了自然中,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自处,只想赶紧回到“有电源插头”的屋里。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吗?

为什么会有“自然缺失症”

  其实对于现在的成年人,小时候与自然接触的经验并不会少。那时候谁会觉得自己需要“重返自然”呢,谁又会想到还能得“自然缺失症”呢?因为我们随时都与自然共处。且不说农村,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我们小时候离乡村或荒野的距离也并不远。不论是胡同平房,还是楼房大院,常有浓阴遮蔽,到处可见野草生长的“百草园”,出城不远就有菜地、水塘或河沟。树枝、草棍、昆虫、土疙瘩都是我们的玩具,房前屋后的荒地就是游乐场。我们就在自然的包围中玩耍,直到长大成人,发现我们居住的城市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
  “自然缺失症”是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结果。今天的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提供给孩子的“野地”却越来越少了,往往出了家门就是马路和水泥地,仅存的绿地也带上了太多人工化的痕迹:花草都被修剪整齐,野花野草都被赶尽杀绝。
  或许,没有任何地方会一成不变,希望家乡永葆原貌只是一种桃花源式的幻想。但城市化的结果,肯定不是简单地“发展城市”,而是要让人们享受到社会文明的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城市,本就应当让生活更美好。这里面肯定也应包括生机勃勃的自然空间,多样化的生活形态,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宜居城市”吧。

“自然缺失症”能治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其实“自然缺失症”一点都不难治,只要走出屋门,来到户外,大自然自有其强大安心的力量,让躁动的心灵变得平静沉稳。玩泥巴,跳水洼,捡石头,听鸟叫,跑、跳、追……甚至什么都不做,一切交给自然就好。
  要让孩子对“自然缺失症”说不,还需要家长的用心和爱护。第一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言传身教。如果家长本人就是亲近自然,热爱山野的人,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其中的喜悦和兴奋。如果家长本身就很“宅男宅女”,就不要奇怪自己的小孩也变成个不爱出门的“宅孩子”。
  第二,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险”。给孩子相应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在自然中体验。可能在家长看来,孩子只是在翻来覆去地弄那颗石子,或者不停地挖一个泥坑,或者只是把草叶捏来捏去,看上去没什么“建设性”,但其实这正是孩子自我学习和认知的开端。要知道,在自然中遍布着“活动零件”,比如石头、树叶、草棍,看似简单,但却比人工设计的遥控汽车、飞机更能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第三,不要让孩子恐惧自然。说来奇怪,很多家长都同意让孩子多接触自然,但如果被问到“您愿意让孩子坐在土地上吗?爬树?在水塘边丢石头?跳进水洼?玩泥巴”时,很多家长会犹豫不决,有人会说“土壤是脏的,里面有细菌”。其实除去一些必要的安全考量,很多顾虑都是不必要的。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家长都是爱自然的人,他们付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希望能把对自然的爱也传达给自己的孩子。面对不可阻挡的城市化,也许我们依然有可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缘于内心的本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亲近,探索自然的博大与奥秘,也是孩子们应有的“福利”。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和我们一同努力,不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6期/ 胡卉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08:35 | 只看该作者
现 代 的 城 市 孩子
                            苇  岸

现代的孩子吃精制食物,娇弱的胃口让他们厌恶颐养劳动体魄的粗蔬和五谷。

现代的孩子穿漂亮衣服,卫生的观念将他们隔绝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

现代的孩子在高楼里居住,远离童年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

现代的孩子出门要乘车,闲置起造物主为行走而赋予人类的双足。

现代的孩子懂得哪个级别的官大,哪种牌子的产品好;不懂什么是蒲公英,什么是布谷鸟。

现代的孩子每天能看到汽车,看到钱;看不到日出与日落,看不到地平线。

现代的孩子天天听机械的声音,听人类放声叫卖的声音;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籁响。

现代的孩子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糖果,但无处可以摘下悬挂在树上的果实。

现代的孩子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以捉到一只星斑天牛或金龟子。

现代的孩子按图示会精巧地垒起积木,再也不会造出一把木枪或苇笛。

现代的孩子注意看大人的脸色,注意不到变幻不定的季节的颜色。

现代的孩子一切事会由家里给做,他们为家里做的唯一的事是给大人增添一些乐趣。

现代的孩子时常生病,每个家庭都有许多药片,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医院。

现代的孩子不再听老祖母讲狼和羊的故事,因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电视机。

现代的孩子需要补充钙片和维生素,他们每天在楼群间玩耍,呼吸机器排出的气体。

现代的孩子跟着大人从一个家庭走到另一个家庭,看不见蚂蚁的家庭、蜜蜂的家庭。

现代的孩子的勇敢体现在摔家里的东西,他们没有地方去爬树,没有机会走夜路。

现代的孩子从成人世界学到各种道理,无法在自然世界中获得各种启示。

现代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们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

现代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们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涵义。

现代的孩子过多地享用和获取,他们的性格中将缺少坚毅与创造力。

现代的孩子缺少意外,缺少恐惧和冒险,他们将来回忆的将是失去色彩的童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09:1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电视、电脑游戏“不适合儿童”?
节选自《儿童健康指南:零至十八岁的身心灵发展》
[德] 米凯拉·格洛克勒,沃尔夫冈·戈贝尔 著
   以下一段话虽然困难,却将令人满意。我们衷心建议家长:

        尽最大的可能让您的孩子在成长中没有媒体。让他们以觉察真实的人类与真实的大自然环境为基础,帮助他们与人、与大自然建立真实的、长久的且支持性的关系。与您的孩子对话、陪伴他们游戏;不要让机器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及固定的同伴。
    为什么电视不适合儿童

       以下是一些为何电视这种媒体特别对儿童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会造成持久伤害的因素:
    非自然性的视觉过程以及官能活动的统合崩解

       看电视时,当影像移动,我们的眼睛固着地盯在屏幕上。儿童也一样,往往僵直地坐着,眼睛着迷于一闪即逝的充满视觉感官印象的电视屏幕。他们的眼睛肌肉不动,全身其他的肌肉也随之停滞。以这样的方式注视物体造成不正常的视觉过程。正常的视觉过程,眼睛肌肉的眨动变化很多,而且会跟随被观察的物体“漫游”。再者,电视影像的色彩与比例与真实并不相符,而且屏幕上立体空间被投射成平面。而我们唯一投入的只有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其他的感官几乎完全没有受到刺激,没发挥任何作用,促使身体功能不完全。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说看电视就像是全身被上了石膏。在眼科治疗上,这种情况很有效。一个刚动过眼睛手术的病人,医生会为他开一个在诊疗所收看几个小时电视的处方。因为避免运动可以帮助手术后的肌肉康复,而看电视是唯一保持眼睛肌肉完全不动的唯一方法。

    然而,当每天有无数的3~12岁的儿童坐在电视机前看四到六小时的电视时,这意味着什么呢?假设一个12岁的小孩一天平均睡眠八小时,加上上学与用餐的时间,他每天大约可以有六小时用来玩游戏、自由活动或从事促进成长非常重要的运动(请参阅第16章)。如果到此刻为止,我们也假设我们的12岁儿童平均一天看两个小时的电视(保守估算),那么他的生命就有几乎一整年处于完全不动的“石膏”状态!
    激发被动接受的中枢神经过程

    在头脑里,处理电视播送影像的视觉过程有别于正常的主动的视觉过程。在主动视觉中,眼睛不断地活动并觉察微小的色彩变化,而且所看见的事物会与其他的感官输入互相补足。而从电视屏幕来的感官信息洪流,一会儿这个画面,一会儿那个画面,淹没了儿童处理他们觉察事物的能力。他们吸收了零碎的图像与零碎的句子,而儿童通常很难在他们的所见和所听之间建立起任何连结。这些刺激使得脑部产生片断的、混乱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到他们发育中的娇弱的脑部神经连结。这表示,脑部将发展成一种被动思维的器皿,无法健全地预备想象性与独创性的思考。
    攻击性与烦躁不安的行为升高

    看过电视之后,儿童通常会有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而倾向攻击、骚扰、烦躁不安、情绪不佳等。这种身体上的坐立不安正如他们看电视时缺乏活动一样不正常。这个反应更主要是来自孩子被迫不活动,而不一定是节目内容(无论是暴力、滑稽或是有意义)造成的,当然有问题的内容影响力更大。
    在儿童门诊中发现的其他电视相关症状

   相对于其他儿童,经常看电视的儿童在门诊中的行为通常:

          1.比较不怕生,但接近人时比较缺乏尊重或适当的保留。
          2.比较难与人建立往来关系。
          3.倾向喜欢扮鬼脸,但避开与人的眼神接触。
          4.回答问题比较表面而刻板,对事情几乎没有深度的兴趣。
          5.比较少阅读,较喜欢“快捷方式”阅读,如连环漫画。
          6.比较无法集中注意力。
          7.比较缺乏主动理解阅读或听到的东西。

      电视使得儿童变成比较可能有酒精、药物治疗与非法毒品上瘾的倾向,因为电视使得儿童习惯于不以自我努力求取心理上的高兴与满足;可以说,他们习惯于开关按键。
     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儿童的意志力发展根本上受到阻碍。没有身体活动,就没有学习与模仿。
     观看电视已被证实会造成儿童语言发展迟缓。
通常家长会提出异议:

         1.有些儿童节目,孩子的朋友都在看,我怎能让我的小孩例外!
         2.我无法阻止,现在看电视是一般家庭生活一部分。而且我也需要在小孩看电视时,自己获得一点不被打扰的个人时间。而且不会那么糟糕吧……?
         3.如果会的话,为什么学校里有电视、计算机?还有特别针对儿童的电视节目与儿童计算机教案?
         4.孩子至少是在家看电视,而不是跑到邻居家里去了……。
         5.我的孩子了解别人在谈论些什么也很重要,而且孩子也应该有点他们自己的意见……

      我们只能如此回答:如果您观看推荐给儿童的电视节目,您会发现内容大都是荒诞、脱离现实的影像或卡通画面,这些后来都会深印在儿童的心灵里。我们应该尽可能限制儿童发展这种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世界,而代之以讲述或朗读故事或童话故事以启发儿童自己创造想象的图像。
        对于消费商品产业界,儿童代表一个有待开发、具无限成长空间的市场,可以经由广告活动、瞄准目标开启。在美国,甚至已经有为婴儿安排的计算机方案。因此,比往常更重要的是,大人要仔细考虑自己的消费行为,而且要以作为儿女榜样的观点,培养自己做决定的自主能力,并以健康的自我意识来教育子女。我们需要示范出我们不依赖媒体,而是在我们必须要或想要的时候或地方才使用媒体。我们也需要向孩子表明我们的心灵并不是被虚拟世界中的漫画和虚幻的经验所充满。
    没有接触电视的儿童是更好的玩伴

    更能培育儿童自主性发展的态度是—无须故意突显与众不同,但为了孩子的发展,能有勇气说:“我们在家不看电视,我们宁可玩游戏。”在没有电视与影带下长大的孩子是更好的玩伴,家长比较喜欢邀他们到家里来玩,因为这表示他们自己家的小孩也会比较少看电视。

    当邻居的小孩受邀到您家玩时,他们也许会很高兴;他们甚至可能尊敬您不让您的小孩在他们家看电视的要求。 如果孩子从经验出发去了解大自然、人和社会生活,或是经由故事,自由地逐渐形成图象和概念,而不是经由漫画或声色的影片;这样做,您的孩子真的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事吗?活泼的体能游戏和安静地倾听童话故事,动静平衡将激发儿童终生受惠的各种能力。
  • 此外,是谁以您小孩的经费提供娱乐企业财源并促进它们蓬勃发展的?

   
我该如何向孩子说明?

    如果电视从您家消失,或者一开始就从没出现过,以您的角色,您需要做点努力才能说服您的小孩。以下的例子,这位妈妈不太花力气说理辩论,而是透过对准主题明确且坚决的主张,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安娜:我们家为什么没有电视机?
母亲:因为我们没时间看电视。
安娜:但是我有时间啊,学校的小朋友都在讨论他们看到的有趣的事情,而且你已经让贾森在他的朋友家看两次电视了呀!
母亲:我不希望你现在就开始看电视。
安娜:为什么呢?
母亲:因为电视这种东西会破坏你的想象力,它就像香烟和酒一样对小孩有害。等你长大了,那些东西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伤害。
安娜:那为什么其他人的爸爸、妈妈让他们的小孩看呢?
母亲: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幸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不让他们的小孩看电视,所以你不是班上唯一不看的。
      父母对自己的决定态度越坚定,小孩就越可能接受。当孩子不知道他的朋友谈论的是什么,而父母又认为自己的孩子错过了什么,父母就会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辩论以及不必要的妥协。
      观念上,唯有儿童的情感与意志力发展完成了,他们的生活里才可以有电视的角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大约在13~15岁之间。但无论如何,直到九岁、十岁”跨越噜比啃河」之前(请参阅第16章之”青春期前的求学阶段」),电视应该列为禁忌。在需要家长介入的这段期间,观看电视应视个别的情况斟酌决定。
计算机游戏并非无害

      如果从旁观察正在玩计算机游戏的小孩,我们立即能明白,本质上,和坐在电视机前所发生的并没有什么两样,他身体的发展受到忽视!唯一的不同的是他手中拿的不是遥控器,而是鼠标。只要手腕与食指的最小活动,他就可以执行任何虚拟实境的身体运动(足球赛、战斗、跳跃、摔角等等)。
       计算机游戏大部分的内容是足球、战争、科幻故事、追捕犯人、驾驶汽车及类似的游戏等。共通性是将人与世界的接触简化成动作与反应:行为与所谓的创意都局限在计算机既定的模式范围中。一个十岁小女孩在计算机游戏中,在荒野上搔一只飞龙的痒时,游戏的制造商会赞扬他“想法创意”。但实际的学习怎能在这样的设置里产生呢?没错,计算机游戏对专注与快速反应具加倍效果,但是内涵又如何呢?从一个外星人攻击地球的脉络,或被一个虚构的罪犯追捕,这些游戏技能有实务的意义吗?
        计算机游戏诱惑儿童与青少年进入一个虚拟、扭曲而且与现实脱节的世界。这些游戏助长自大、操控、玩世不恭的感觉,促使年轻人喜欢取笑他人,而且与视觉现象紧密连结,启动片面式的智能反应。

    计算机游戏压抑而非促进想象或创造性的智能浮现—也就是,任何不固着在物体上的或现成图象上的智能。这类型的智能无法从一个描绘远离物体、滑稽的或耍花招的演出、引人入胜的残酷行为或充满紧张的战役中发展。想象力或创造力的智能发展需要许多安静的、倾听的时刻,以及我们自己对于感官印象深思内化的自我指导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09: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城市里的孩子在退化!                      邓海燕
1999年12月14日 06:03 中国青年报  不知什么是东南西北,晚上看不见远处的东西,也听不到远处的声音,不会和别人一块玩……孩子没有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那文章的作者预测说,未来的人类可能是这样一副模样:头很大而四肢却瘦弱短小。因为在科技极为发达的社会里,人的生存主要依靠智力,动手动脚的事少了,四肢也就逐渐退化了。这事虽说听着有点吓人,但绝不会引起忧虑--因为,那还不知是多少世纪以后的事呢。从老祖宗北京猿人变成现在咱们的这副身板嘴脸,可是经过了五十万年的时光啊!然而,今年夏天的一次少年军校活动却让人不得不思考--“退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今年暑期,几家单位联合创办了山东某少年军校。我作为少年军校的顾问,参加了学员的培训与军事课教学工作。我是1989年开始从事少年军校工作的,后来离开了少年军校。今年重操旧业,原以为是轻车熟路,可是没想到现在的孩子与 10年以前的孩子已大不一样,他们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令人吃惊的“退化”,以至于有些军事课目无法按计划教学。
  不知什么是东南西北,也不问自己身在何方--少年军校来了一批小“袋鼠”
  少年军校的军事课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提高孩子们“自理、自护”的能力,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本领而设置的。如在生疏的地方辨别方向、利用地图找到目的地等。这些课程在十年前是最能引起小学员们兴趣的。当时,五六年级的孩子经过两节课的训练,就可以使用指北针或者利用地图在野外行进并准确地到达指定地点。可是现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五六年级的孩子却听不懂了。原来,他们大多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方位意识。上课的时候,教官告诉孩子们,我们面对的方向是东。然后问:我们的右边是什么方向?五十多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十年前,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
  面对这些根本就不知道何为东、南、西、北的孩子们,少年军校的教官,只好从方位概念开始讲起--告诉他们:方向分为四面,顺序是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这在十年以前是少年军校给7-9岁儿童安排的课程。
  如今城市的孩子不仅缺乏方位概念,自我位置的地理意识也没有。如果用车把你拉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住就是六七天,你会不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吗?可现在的孩子就不问。第一期小学员开学的第三天,我给他们上地图知识课。当讲完了地图坐标以后,我让孩子们指出我们现在在地图上的位置,这时我才发现,课堂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我奇怪地看着他们:“你们都来了三天啦,怎么就不问一问自己到了什么地方呢?”孩子们也奇怪地看着我,一个女孩站起来说:“ 老师领着我们来的,她知道就行了,我们干嘛非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真让人哭笑不得。10年前的孩子可不是这样,他们一走进少年军校就会围着教官或老师问:这里是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
  是不是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呢?在第二期学员培训期间,我们有意识地进行一项试验:如果孩子不问,教官和老师就不主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结果是这样的:培训进行到第五天,也就是到了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地点的那一天,总共21 4名学员,打听过少年军校校址的只有6人,知道少年军校在济南西郊的只有2人,知道少年军校距离城区有多远的为零。这些从生下来就一直牵在大人手里的孩子,就像藏在育儿袋里的小袋鼠,来到什么地方--那是妈妈的事。这项测验结束以后,教官发给每个孩子一份地图,告诉了他们少年军校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让他们选择一下从济南到少年军校的路线。这个在1 0年前是孩子们抢着回答的问题,却让今天的孩子犯难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路线,也不会用“先到达某点,然后经过某点……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课后,有个孩子告诉我,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去想应该走哪条路。
  远听觉迟钝,暗视觉低下--夜幕里,孩子们成了“小麻雀”
  午夜,一阵警报声把少年军校的小学员们从睡梦里紧急集合到了军校的操场上。
  下面要进行的是夜间观察和潜听的训练。孩子们兴奋起来,他们一个个新奇地把小眼睛瞪得溜圆,小耳朵支楞着,极力地去捕捉夜幕中传来的光影和声响。
  “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教官问。
  “没有!”孩子们齐声回答。
  教官:“大家往远处听。”三公里外,拖拉机的“突突”声虽很微弱却清晰入耳,在场的大人都听到了,但孩子们还是说什么也没听见。
  教官急了:“大家集中精力,有一辆拖拉机,听到没有?”这回没人吭声了。在些在城市喧嚣里长大的孩子,也许从来就没有过听远方声音的体验,因此也就没有远听觉的意识。后来经过教官的一再引导,大部分孩子开始能听到远方的声音了,但是仍有一些孩子没有远听觉的能力。然而在10年以前,孩子们的远听觉通常能达到五公里。
  夜幕里让人担忧的不仅是孩子们的耳朵,还有他们的眼睛。人眼在夜间借助天际散射的微光是能够看见东西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暗视觉。麻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它的眼里没有感觉微光的细胞,所以麻雀没有暗视觉。孩子的眼尖,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这时孩子们中间患近视的很少。可是夜间观察训练的效果如何呢?
  演习情况之一:阵地上,孩子们趴在堑壕里,听着教官的命令:“正前方,有少数敌人在向我们接近,大家注意观察,发现情况立即报告。”两个假设敌前进到距阵地70米处,孩子们的老师就发现了“敌情”,而大多数孩子看到“敌人”的距离是30米。
  演习情况之二:黑月夜,天际光亮度中等,三公里夜行军。孩子们行军的速度比10年前的孩子多用了20分钟。他们走夜路时总是弯腰看脚下--孩子们的眼睛对微光的感觉不太灵敏。
  事后,我们教员组对此做了调查和分析。发现绝大数的孩子没有暗观察的体验,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在晚上和小伙伴们玩过“藏猫猫”、“捉迷藏”,因为天一黑家长就不让孩子出门了。
  交往能力弱、群体适应性差--不和别人一块玩的“猎豹”族
  刺杀--最让男孩们感到刺激的课目。教官刚刚做完示范动作,两个孩子就穿上护具“杀将”起来。他们端起木枪毫无惧色冲向对方。那勇气让在场的记者们夸赞不止。有位女记者用了一句最俗不可耐的套话采访了我们的“小勇士”—--“ 请问,你的感觉怎么样?”一个孩子回答,“真爽!像圣斗士一样。”而另一个孩子的感觉则是像“无敌勇士”--一个电子游戏中的主角。可是,孩子们的这些“感觉”不仅仅体现在刺杀课上,在平时的集体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感觉”也时常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有两个男孩,在野炊时,就为了一句话不合,当着教官和辅导员的面,就“毫无惧色地冲向了对方”。10年前的少年军校里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孩子们的群体适应能力明显是在下降。我们的统计表明,这些孩子之间不仅冲突率高,而且在日常语言中,“我”字的使用频率比10年前少年军校的孩子要高出近30个百分点,“我们”二字的使用频率要低4 0个百分点。他们不太合群,有的甚至表现不出与同龄人交往的欲望,这有点像独往独来的猎豹。
  少年军校在紧张的军事生活中,会给孩子们留出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称之为“调整时间”。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随便玩的方式,消除身体的疲劳,调节情绪。10年前,孩子们是“自我调整”--他们能够很快“拉帮结伙”地玩起来。而现在,很多孩子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不知干什么。他们有的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床上,有的焦躁地一个人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只有少数孩子会结伴游戏。辅导员老师见状只好帮他们的忙。可是,好不容易把孩子们凑到一起了,等辅导员一转身,孩子们又散了。他们说不知道大家在一起怎么玩。
  城市的孩子在“退化”,杀手是谁?--防盗门里的“虚拟空间”
  一个月的少年军校活动,我们感受到城市里的孩子的“退化”不仅仅是上述几方面,还有诸如: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调节降低--离开了空调的孩子,一动就大量出汗;例举性思维下降--大话套话会说,具体的事例不会说;创造兴趣降低--学了三种打绳结的方法,你让他们由此去发明第四种打绳结的方法,他们很可能告诉你,“我不会”、“我没想起来” 。
  来参加本次少年军校活动的几个省内少儿教育专家认为,城市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退化”,是因城市孩子成长的 “社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10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最快的10年。城市在膨胀的同时,孩子们社区游戏的公共空间却在减少。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防盗门里。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阻断了孩子们与同龄人的游戏性群体的建立,而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就是在建立群体和合作性群体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如今的孩子过多地生活在了电视、VCD、电子游戏机、音响、电脑等所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里。孩子没有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专家们还指出,孩子们的这些退化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越来越多的所谓“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占据了孩子们的游戏和在大自然中发展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令人担忧的是,人类的某些天性只能在儿童时期形成,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可能成为终生的“残疾”。
  1992年孙云晓一篇《夏令营里的较量》震动了国人,“我们的孩子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吗”一时成了教育界众说纷纭的话题。现在回过头来再读那篇文章,似乎当时我们在政治上的敏感多了点,而对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把孩子“流放”到荒原里、孤岛上的良苦用心,从现代社会对儿童发育成长的影响这一角度研讨得太少。让孩子们回归自然,这也许是制止人类退化的惟一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10:56 | 只看该作者
地球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吴 蓓

    1998年长江水灾举世瞩目,除了气候反常、降雨集中等自然原因外,还暴露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人口众多、围湖造田等问题,而我认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科学技术助长了人的贪婪,助长了人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的欲望。

    人向往吃好、穿好、住好的愿望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原始社会延续到未来的永恒主题。对于中国古人向往的富裕生活莫过于天天有肉吃,身穿丝绸马褂,能住深宅大院、出门做轿子,再有钱不过修个私人林园。然而当西方文明冲击中国后,人们才发现汽车、火车的便利,机枪、大炮的威力,电灯、广播的魅力。我们能够拒绝西方的基督教,拒绝西方的民主与法制,拒绝西方的音乐与美术,我们却无法抵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诱惑。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狠批资本主义一切的时候,人们还是要用电灯照明,用广播来传达毛泽东最新指示,毛泽东到各地视察还是要乘火车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过程,现代化包含多层意义,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首先就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就是在吃饱穿暖之后还有冰箱和彩电,有了电风扇后还想要空调,有了自行车后还想要小汽车,这提高的部分离开了科学技术能行吗?经济学有句名言:“供应创造需求。”冰箱、彩电、飞机、计算机……,若不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国古人做梦都想不到。

    就以富裕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能源来说,40年代美国平均每人消耗的能源按人力来算,相当于150个奴隶,70年代初美国人均能源消耗达到400个奴隶,机器代替了人力。生产和开动机器都少不了能源,电能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燃烧煤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氧化物,是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的罪魁祸首,燃煤还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废水和炉渣。尽管如此,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能量奴隶”。再以汽车为例,美国90年代生产一辆轿车需要1000公斤钢铁,100公斤塑料,钢铁和化工既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又是重污染产业,汽车上公路还要排放废气。再看长江水质逐年恶化,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经济发展最快的沿江5大城市,在长江干流形成的污染累计长达500多公里。长江每年接纳的废水已达2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比例最大、危害最甚。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康芒纳说:“我们最为之庆贺的技术上的成就——汽车、发电站,就总体而言的工业,甚至就是现代城市本身,从环境角度上看,都是失败者。”

     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上认为,世界的文明和地球上生态系统相冲突的三个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爆炸、科学技术革命、自然观的改变。其实科学技术是首当其冲,本世纪人口爆炸主要是由于医疗水平提高,自然观的改变更是由于科学技术提供人类利用、征服大自然的手段。1984年有人计算,过去的100年,交通速度提高了102倍,能源提高103倍,控制疾病能力提高102倍,人口增长速度提高103倍,通讯速度比一千年前提高了107倍,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剧。1971年美国科学家柯蒙纳尔估算了美国在1946年至1968年间总的污染水平提高了200%至1000%,同期人口增长水平为43%,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59%,这两者都不足以说明污染的大量增加,他又研究具体商品增长情况,发现合成有机化学物质、羊毛和纸浆、电力、汽车、水泥、塑料增长特别快,最后的结论是技术变化是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后来的科学的长足进步,从生存这个目的来看是无用的东西。而且科学的进步甚至很容易招致人类的自亡。”

     科学技术掌握在人的手里,同样利用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减少污染、可以治理长江,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长远规划,而这一切由于短期内只见投入不见效益,只见付出不见回报,要让工厂企业、让个人到地方部门自觉地保护生存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年长江大堤多次发生渗漏、管涌、滑坡,甚至溃口,根本原因不是我国技术水平落后,而是有关部门不重视,资金不到位,缺乏法律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即使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比我们做得好,但仍然有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危险废弃物、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看来即使有各种政策和法律,依靠科学技术也只能解决部分环境问题。

    沉思长江水灾,我没有砍过长江上游的一棵树,没有在围湖造田中填过一锹土,没有贪污过水利建设的一分钱,可是我就没有任何责任了吗?我家里有冰箱、彩电、洗衣机,我出门乘过汽车、火车和飞机,如果十二亿中国人都过上我的小康生活,自然环境会怎么样?长江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我的富裕恐怕一部分就来自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破坏和污染,我购买的书籍和报刊可能部分就来自长江流域被砍伐的森林。从自然资源消耗来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20个地球。

    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无人愿意放弃钢筋水泥的楼房,搬回到茅草屋里,无人愿意放弃电灯,点着煤油灯度过漫漫黑夜,无人愿意放弃汽车,而以两腿或骑着驴赶路,不仅如此,绝大多数人是有了基本满足后还想有更好、更多的科技产品,按照佛教的说法,人心是空的,永远填不满。而这一切的物质享受都要付出环境的代价,一位美国人说:“我们遇到了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砍伐原始森林,我们向长江倾泻污水,我们向天空排放滚滚黑烟,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当我们终于榨干了黄河,终于逼疯了长江,终于把淮河染成黑色,我们仍然在追求单一经济增长指标,不顾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大气和森林,这种增长能维持多久?如果肥沃的土地都变成沙漠,如果空气中充满有毒物质,如果河流污浊得连鱼都无法生存,那么我们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生存的根基何在?
圣雄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1998年9月

原文刊登在1998年《方法》第10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19:59 , Processed in 0.15076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