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反思重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5:4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反思重建
■王攀峰
   要:学习是中小学生基本的生活形式和存在方式。调查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爱不爱学”、“会不会学”及“能不能学”等问题,揭示当代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情感领域、认知领域和社会领域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当代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途径:重建学习目的,让学生热爱学习;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优化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学习体验;学习状态;学习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研究”(11YJC8801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4)02-0072-07
作者简介:王攀峰,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北京100048)。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学习生活因此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形式和特殊的存在方式。所谓学习生活,是指学生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获取知识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生命意义所开展的各种主体性活动。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条件下进行的,也可以延伸到家庭与社区。本研究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旨在从学生的视角来描述和揭示当前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从而为推动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调查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北京市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学生。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通过分城乡、分办学水平、分学段进行随机抽样。在北京市选取了城市、城镇和农村三类地区,包括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丰台区、顺义区,在各地区选取好、中、差三种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共5所,在每个样本学校中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此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问卷407份,其中有效问卷4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的研究工具是《中小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借鉴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课题组自编而成。
1.理论思路。我们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划分为情感领域、认知领域、社会领域四个方面。本次调查主要集中探讨情感领域的“学习体验”、认知领域的“学习状态”和社会领域的“学习条件”三个研究主题。其中,学习体验包括焦虑感、烦恼感、快乐感、成功感;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习惯等要素;学习条件包括社会支持、学习时间。与以上三大领域相对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分别凸显出三个基本问题,即“爱不爱学”(学生有没有积极的学习体验)、“会不会学”(学生会不会有效地学习)、“能不能学”(学生的学习能不能获得社会支持)。通过集中探讨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不爱学”、“会不会学”、“能不能学” 的问题,从而揭示当代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情感领域、认知领域和社会领域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2.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等方法,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状况、学习状态、学习体验和学习条件进行调查,通过X2检验,进一步探讨学校类型、年级上的差异。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推论,揭示出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以及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体验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生命与日常的学习活动交织在一起,学生的欢乐、憧憬、希望、失望、痛苦、焦虑等内心感受也必然与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学习体验是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体悟。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在学习体验的调查中,我们着重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包括快乐感、成功感、焦虑感、烦恼感等四种类型。
1.快乐感。快乐感是指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生活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获得一种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认知动机。快乐愉悦的学习体验关涉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观,关涉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受。
总体上,中小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71.2%的学生对目前自己的学校生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28.9%的学生认为每天在学校都会觉得心情轻松愉快,43.3%的学生认为多数时候在学校都会觉得心情轻松愉快。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高,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则在不断下降(X2=67.9P0.01)。82.3%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70.8%的初中生对学校生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而仅有50%的高中生对学校生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学生学习的轻松体验和愉快体验随年级的不同也呈现出差异(X2=47.5P0.01),42.4%的小学生每天在学校都会觉得心情轻松愉快,23.6%的初中生每天在学校都会觉得心情轻松愉快,只有9.2%的高中生每天在学校都会觉得心情轻松愉快。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也日渐加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满意度和愉快体验明显下降。关注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绪体验,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2.成功感。成功感是指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发展的快乐。追求成功是人的一种本性和需要,追求成功和实现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个性人格。
总体上,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期望和自我意识,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调查显示,74%的学生总是或多数时候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20.1%的学生认为有时候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只有5.9%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在“你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学习,考试成绩一定能名列前茅”这一问题上,71.6%的学生认为“很符合自己的情况”或“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期望和自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X2=56.5P0.01),并且学生的自我期望和自信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高反而有所下降。比如,83.1%的小学生总是或多数时候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76.6%的初中生总是或多数时候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高中阶段,则下降至56.2%。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度日渐提高,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导致高年级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认同度和信心水平有所下降。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或学习效率不满意,对自己的学习具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调查显示,在“你对自己现在的学习成绩非常满意”这一问题上,只有7.1%的学生和32.4%的学生认为“很符合自己的情况”或“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20.2%的学生感到“难以回答”这一问题,21.9%的学生认为“较不符合自己的情况”,18.2%的学生认为“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有10.5%的学生和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很高或较高,42.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一般,1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较低或很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及学习效率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者,小学生有50.9%,高中生则只有16.4%;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很高或较高者,小学生有57%,高中生则只有35%。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学业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日趋低落,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偏低。为此,教师,尤其是高年级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心理健康,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让学生自主健康地成长。
3.焦虑感。焦虑感是学生预料到学习中某种不良后果或潜在性威胁将出现时而产生的一种高度忧虑的负面情绪,表现为缺乏安全感、提心吊胆、紧张害怕。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普遍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只有37.1%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有一种紧张感或沉重的压力感,62.9%的学生有时或经常觉得学习负担重,总有一种紧张感或沉重的压力感。而这种沉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每天清晨醒来,你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轻松,睡得好吗”这一问题中,23.2%的学生认为“天天如此”,29.5%的学生认为“多数时候如此”,23.2%的学生认为“有时如此”,只有17.8%的学生和6.2%的学生认为“很少如此”或“从来没有如此”。当问及“近来你在生活中有这些不舒适的感觉吗?如白天眼睛会疲劳;喉咙痛、容易感冒;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看书、写字;不顺心就会生气、头晕眼花、手脚发冷、出汗等”,只有33.8%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不适感,27.8%的学生偶尔有些不舒适的感觉,21%的学生有时会有些不舒适的感觉,17.3%的学生经常或总是有些不舒适的感觉。
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最大,学习负担最重,并且由学习压力而带来的不良的身心反应也最严重。比如,只有25.6%的小学生和32.1%的初中生有时或经常觉得学习负担重,却有60%的高中生有此感受;69.5%的小学生和56.9%的初中生每天或大多时候清晨醒来会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轻松、睡得好,只有21.5%的高中生有类似感受; 80.5%的小学生和71.3%的初中生在生活中没有或很少有不舒适的感觉,只有26.9%的高中生感觉舒适。
面对考试,大多中小学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症状,比如,紧张不安,心里不踏实,坐立不安,害怕、心慌气短或出汗等。14.4%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考试前会感到程度较重的紧张焦虑感,65.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考试前会有较轻的紧张焦虑感,只有20.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考试前没有紧张焦虑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焦虑情绪随之增强。对考试感到极重或较重紧张焦虑的学生:小学生有11.5%,初中生有15.6%,高中生有21.7%。学生的焦虑情绪是由学习生活中的多种因素影响所致,它可能与考试压力大、学习成绩差、教师家长期望过高有关,也可能与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学习方法、认知方式、学校评价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等有关。教师和家长应尽量减少诱发焦虑情绪的刺激源,改善学生学习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学习焦虑情绪,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
4.烦恼感。烦恼感是由学习生活中一些细小复杂的事件所引起的烦闷苦恼的负面情绪。导致中小学生烦恼的原因主要来自考试、学习和升学方面的压力,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居于次要地位。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挫折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忧郁,表现为:高兴不起来,不愉快,精力下降,易疲劳,觉得生活没意思,易哭,觉得自己无用,经常自责等。当被问及“当你在某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时,你会感到忧郁吗?程度如何?”2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极重或较重的忧郁症状,50.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轻或很轻的忧郁症状,只有20.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感到忧郁。中小学生认为,在学校生活中最令人苦恼的事情,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成绩不好”(33%),“学习压力大、作业多”(26.4%),“学习生活单调乏味”(16%)。当教师批评过自己后,84.1%的学生会觉得情绪没有波动或有较轻程度的波动。15.8%的学生则会有较大程度的情绪波动,比如急躁,易发脾气,易伤感等。为此,教师和家长应采取措施减少引发学生烦恼情绪的诱因,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正确积极的态度,通过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各种学习与生活事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情绪和不利影响。
(二)学习状态
1.学习目的。学习目的主要涉及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价值选择和理想信念等问题,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对于学习活动具有目标定向的作用。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他们持有怎样的学习目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学习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为了个人发展、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报答父母。大部分学生学习是基于个人发展的考虑:“为了个人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5.7%),“为了升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20%),“为了找到好的工作,拥有好的前程”(14.2%)。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是为了报效国家和报答父母:“为了报效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20.2%),“为了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0%)。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在选择学习的首要目的时表现出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趋向:大部分小学生把“为了报效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29.1%)或“为了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6.7%)作为自己学习的首要目的,而初中生(26.2%)和高中生(38%)更多地把“为了个人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学习的首要目的。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意向逐渐增强。
2.学习内容。中小学生认为,当前学校学习的教材存在的较大问题,依次是:“枯燥乏味,不能激发我的兴趣”(33.5%);“注重知识教学,很少让我自己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 30.7%);“难度太大,前后知识缺乏联系”(16.3%);“内容陈旧,很多知识与现代社会脱节”(10.6%);“过于抽象,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8.9%)。教材内容是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小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和途径获取知识,比如,校外培训、网络学习等。当学习变得越来越开放化、动态化、个人化时,以科学性、系统性和制度化为特征的学校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则越来越小。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课程改革中出版的新教材更注重趣味性和生活性,但是如果教师仅仅向学生“照本宣科”,学生是难以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的。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变通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设计适当的学习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顺利掌握所学的内容和技能,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3.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习习惯主要可分为专注性、自控性和计划性三个方面。首先,三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专注性一般或不高。在教师讲课时,28.9%的学生认为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一般,4.8%的学生认为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差或很差。其次,近三成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在“学习期间,你没有做完功课就不会出去玩”这一问题上,30%的学生认为这“较不符合”或“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在“如果你借到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你会忍不住在上课时拿出来偷看”这一问题上,有22.1%的学生认为这“很符合”或“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第三,有四成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计划性。对于“你给自己订的计划常常能够如期完成”这一问题,40.7%的学生认为这“较不符合”或“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小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学习中仍然缺乏较好的注意力、自控性和计划性,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负面学习体验和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学习条件
1.社会支持。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存在,学生主要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共同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这三种“小社会”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种种影响。
调查表明,当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64.4%的学生和32.8%的学生认为“总是”或“部分”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或支持;60.9%的学生和30.6%的学生认为“总是”或“部分”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或支持;50.4%的学生和41.2%的学生认为“总是”或“部分”能够从同学那里得到帮助或支持;46.8%的学生和47.4%的学生认为“总是”或“部分”能够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或支持;18.7%的学生和32.9%的学生认为“总是”或“部分”能够从亲戚那里得到帮助或支持。可见,父母、教师和同学作为“小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基础往往成为学生克服困难、获得发展的力量源泉。
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当代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呈现良好状况。78.5%的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很好,没有矛盾;66.6%的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很好,没有矛盾,82.5%的学生与朋友之间关系很好,没有矛盾,82%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很好,没有矛盾。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学校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X2=33.4P0.01),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则不存在校际差异。这说明,有的学校教师还应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当中小学生心里有苦恼时,71.1%的学生选择与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或“有些保留”,57.2%的学生与父母之间“相互交流”或“有些保留”,40.3%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或“有些保留”。可见,当中小学生心里有苦恼时,与朋友之间相互交流的最多,与父母之间交流的次之,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最少。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同辈群体为部分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心理调节、宣泄苦闷的场域,能够满足学生在家庭与学校中难以满足的需要,具有家庭、学校无可替代的功能。
2.学习时间。强大的考试压力和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玩耍、娱乐和休息的时间。调查显示,21.6%的学生平时(周一到周五)每天900-930上床睡觉,24.1%的学生平时每天930-1000睡觉,20.9%的学生平时每天1000-1030睡觉,33.3%的学生平时每天1030以后睡觉。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天上床睡觉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X2=25.6P0.01),高中学生绝大部分在每天1030以后睡觉。另外,3.4%的学生每周没有时间参加运动,26.8%的学生每周半小时的运动有1-2次,28.2%的学生每周半小时的运动有3-4次,19.7%的学生每周半小时的运动有5-6次,21.9%的学生每周半小时的运动有7次以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每周半小时的运动次数相应下降。
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培训班在中小学校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在周末,56.7%的学生在每个周末都要参加课外培训班。其中,在周末,参加课外培训班1-2个小时者占9.3%,参加课外培训班3-4个小时者占21.2%,参加课外培训班的时间达6个小时以上者占19%。城市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班的时间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毕业年级阶段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班的时间明显高于非毕业年级。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校外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一方面校外教育培训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让其在考试中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它又助推了学生之间的激烈的考试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
三、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反思与重建
(一)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反思
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状况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比较认同。但是,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学习目的与学习手段发生错位,导致学生“不爱学”。学生的学习往往不是指向个体全面发展的目的,而是指向了考试与升学的竞争。考试和升学原本只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和途径,而现实中却变成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根本目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手段发生错位,导致学习生活的应试化和功利化,从而学习生活丧失其原有的教育价值和生活意味,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滋生紧张焦虑、压抑失落的情绪,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功利化的学习生活不再是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成长的空间,而是压制生命、丧失趣味的囚笼,不仅导致大批被考试竞争淘汰的“学困生”的出现,而且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些即使通过考试者也未必真正热爱学习、热爱自己的专业。
调查发现,中小学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明确的目标,能够理解学习的重要价值,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升学、工作、父母等外部因素,是迫于外界要求或家庭压力,这种学习是一种浅层次、功利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虽然发生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也愿学,但是这仅仅是意志调控的结果,远远没有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强大的考试压力和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运动、娱乐和休息的时间,中小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加重,对学习的满意程度、情感体验和成就感则随年级的上升而逐渐下降。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了各种各样的考试,远离了现实生活世界,缺乏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领悟,压抑了学生自由快乐的天性,违背了学生的自然生命规律,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生完善个性与健康人格的培育,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和谐的内在生命,降低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幸福体验和快乐感受。对此,PISA项目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曾尖锐指出:上海学生在PISA项目中夺冠并不表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中国学生在学习动力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在空闲时间里往往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中国学生更不愿意主动学习。因此,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么能够从向学生施加压力变成让他们愿意去学。[1]
2.主观学习愿望与现实学习结果存在反差,表明学生“不会学”。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要让他们获取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否“学会学习”是制约学生学习效果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决定学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影响学习体验的主要因素。高效的学习有赖于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有赖于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赖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在学习任务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个体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学习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但是,四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不高,六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郁郁寡欢。可见,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不难预见,如果学校和教师不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中有些人将由起初的“不会学”转变为日后的“不爱学”、“学不会”,甚至完全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将“学困生”、“厌学生”转变为“学优生”、“乐学生”,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体验。
3.支持性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缺失,致使学生“不以学为乐”。课堂中的学生不是毫无关系的人,而是生存在各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交往的人。学生既生存在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和家族群体之中,也生存在超越于亲缘关系的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之中。如果说学生与前者的交往是基于自然本能的亲情,那么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则是建立在制度规则和民主理性之上。课堂生活是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的雏形,其中的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将产生重要影响。
调查发现,师生关系状况总体上较好,但是,不同学校之间师生关系的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有的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的学校存在着师生关系疏远和冲突等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围绕着学习目的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大部分教师难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生活。同时,在各类人际关系中,生生关系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调查发现,三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之间“有些矛盾”或“关系紧张”,这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由于学校班级是根据偶然因素或成绩排名分配在一起,学生之间除了年龄相仿或成绩相似之外,没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在这种充满差异的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处难免产生误解、摩擦和冲突。如何指导学生形成集体认同感、培养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是中小学教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建
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重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途径。
1.重建学习目的,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习的重心应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全域,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求知、应考和升学,而且在于唤醒学生的生命信念和生活力量,促进个体生命的整体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如果学习活动仅仅局限于人的现实生活或个体生命的某一方面,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只能是一个“单向度的、片面的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这与教育的宗旨是违背的。认知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肯定认知在学习生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肯定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性任务,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忽视学生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就要放弃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任务。学习应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学习不是为知识而知识,或为了获得知识所代表的符号,相反,获取知识是为了获得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智慧,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只有当学习与人的现实生活建立了一种全面的、丰富的意义关系,服务于学生完满人格的建构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时,它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2.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的重心应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让学生当下的学习成为他们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会学习”还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纯粹的接受式学习转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为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法指导。对于小学生,教师应注重养成学生基本的学习规范和常规的学习习惯;对于初中学生,教师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和确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对于高中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了解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法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高效地开展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自我调控能力,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成为有效自信的学习者,并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优化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民主的行为方式,形成他们对共同体的归属感,从而促进所有学生获得自由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一种崭新开放的组织形式,学习共同体将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将师生之间的“我-你”关系转变成“我们”关系,将学习的重心从个体化训练转换为集体化协商。在此基础上,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活动,而且是教师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创设认知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和对话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完成他们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建构,实现他们与学习环境的积极互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不再是“复述”、“再现”、“死记硬背”教材文本和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融入了学生整个生命和全部人格的实践活动,是触发学生的创造力、建构知识的个人意义、深化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学习不再是“物化”、“制造产品”、“技术加工”的过程,而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倾听、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共同体成员在情感上相互沟通、在心灵上相互对话、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斌.不愿主动学习是中国教育的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10-10(3).
责任编辑:程方生        
A Survey on Learning lif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Wang Panfeng
Abstract: Learning is the basic life form and existence wa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urvey means to find out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likeness,capacity and ability of learnig. It reveals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problems of emotional fi, cognitive and social field in students’ learning life. Based on this, it also puts forward aome ways of chang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life as reconstructing learning aim, and making students love learning,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learning and help students learn to study,optimiz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y.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life; learning experience; learning state; learning condi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15:30 , Processed in 0.09167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