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葛剑雄:历史学的“有用”和“无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21:4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葛剑雄:历史学的“有用”和“无用”

作者:吴江江

  在复旦图书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这些曾经的头衔之外,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最基本的身份还是一名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

  在很多人认为文史学科“无用”的年代里,他与历史学结缘已近四十载。

  不同于许多人一味标榜文史学科的“无用之大用”,在这个问题上,素有“葛大炮”之称的葛剑雄依然表现出了他直爽实在的一面。

  在他看来,历史学有其解决宏观问题的重要价值,但靠它挣钱也无可厚非。

  对于那些处于纠结中的历史系学生,葛剑雄更是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一年级的同学如果觉得学习历史是痛苦的,可以转专业。”

  “二年级的同学如果想不出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或者认为是无用的,也可以趁早离开。”

  “三年级的同学如果看不到‘用’的效果,虽然不感到痛苦,但感觉不到乐趣,那我建议你辅修一门其他专业。”

  “如果到毕业你还觉得这些问题没有想通,那我建议你找一门和历史相关的技术性的工作。”

  当年学历史是“没有选择的的选择”

  很多人恐怕不知道,从事历史地理学科研究的葛剑雄,高中时最向往的专业其实是中国古典文学。

  葛剑雄走上历史地理的研究之路,是各种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谈及这段往事,他没有提到关于“用”或“无用”的考虑,只是感慨,“人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

  文革期间,政治斗争正烈,大多数的人也是不敢读历史的。1965年至1978年的葛剑雄,任上海市古田中学教师。

  正是在这段时间,教师职务给了他阅读历史书籍的便利。许多大陆出版的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回忆录等,外面是看不到的。但对中学教师来说,它们却是内部刊物,可以反复参阅。

  另一方面,文革时期的许多运动,比如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虽然都是政治性的,但因为涉及到儒家学说,也给了葛剑雄一个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契机。

  恢复高考之后,葛剑雄以高中学历直接考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成为谭其骧教授的学生。他自己说,当时的这个选择,除了一直保有对文史学科的兴趣之外,也有着多重现实因素的考虑。

  “当时刚结婚成家,就不可能去外地了。在上海几所高校里,我一向认为复旦最好,所以就选择复旦,而当时的复旦历史学就只有研究历史地理的谭其骧教授,还有思想史方向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历史地理而放弃思想史,“我个人觉得还是历史地理比较实在,思想史太危险了。”经历过文革的葛剑雄如是说,引得台下学生笑声一片。

  当很多历史系学生在纠结历史学的“用”与“无用”之时,葛教授却对自己当时的“没有选择”体现出了更多的豁达。

  “确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所处的历史阶段……很多时候人其实是没有选择的,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什么能够让我读更多的书,满足我对知识的需要,就行了。”

  “任何事物在特定情况下都是‘有用’的”

  很多历史爱好者,阅读史书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这部书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也好奇历史学研究究竟多大程度上能够还原所谓的“历史真相”。

  对此,葛剑雄的看法是,所谓历史,是一种“对过去的事有意识的记录”。从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历史学的这两个维度:史官抱着竹简给政治人物记录天下大事,是为“史”;而“历”,则是历法,和时间有关。

  既然是过去的事,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既然是人有意识的记录,也就不可能达到纯粹的客观。

  这种“有意识”,首先就表现为选择性,“为什么记这件而不记那件?比如今天哪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却没有人记录下来,你又怎么知道呢?实际上,我们对前人的记录都是有选择的,不是完全客观的。”

  即使是记录下来的事,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造成了历史的偏差。

  不过,葛剑雄依然坚持认为,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讲座中,他提到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这幅画而认为开国大典是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葛剑雄说,自己也是最近才知道,历史上的开国大典其实发生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并且不是早晨,而是下午三点。

  “历史记录的偏差,有人们无意间忽略的、记错的,也有有意改变的。但就像追求真理一样,难道因为我们达不到真理就放弃对它的追求了?有的历史可以被改变一段时间,但我们要相信,客观真实是存在的。”

  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得到一种理解现实的路径。

  比如科学家们吵得不亦乐乎的全球变暖问题,葛剑雄就有着他自己的看法。

  “仅仅历史地理的气候记录,那是一百多年前开始的,但结合历史观测记录,我们可以追朔一千八百多年。”他说,“研究显示,现在的气温,都没有超过历史上记载的范围。在商朝,没有工业化,人口大大少于现在,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你怎么解释?所以,我常在课堂上跟学生讲,你们没有必要对今天的‘气候变暖’过于担心。”

  与此类似,对许多宏大问题的研究也是一样,都脱离不了历史的范畴。

  历史的“有用”性或许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但它所提供的视角在特定的情况下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便是葛剑雄眼中的历史学,不是埋首故纸堆、不闻窗外事的学问,而是用这门学科独有的方式关注着现实以及未来。

  “靠历史挣钱也无可厚非”

  在历史学作为一种人文素养以及学术视野的观点之外,葛剑雄也并不避谈将其作为谋生手段。

  “研究历史之类的固然有了不起的地方,但谋生、立身之技也无可厚非。”

  提到这个问题,葛剑雄说自己是一个实际的人,只是,他所说的“谋生是第一位”话中,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的理解和关切。

  比起家境优越的孩子,对那些条件一般,乃至来自贫困偏远地区的学子来说,他们要在大城市立足,甚至还要供养家人,“你要求他们不考虑谋生,那岂不是太荒唐了么。”

  历史学的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也有天赋。

  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若对历史学有执着的兴趣,也体现出研究的天赋,“如果我要劝他们继续读下去,肯定要先想办法解决他的生计问题。”

  葛剑雄补充道,对于国家的栋梁之才以及自诩社会精英的人来说,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还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我只希望在座的年轻人能够扪心自问,做理性的判断,你是否有这个兴趣和能力。让最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很可惜的是很多本来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被引导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当然,葛教授的话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很多人对文史学科“无用”的质疑:工具理性横行的时代,历史学确实不能像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自然科学一样带来迅速可观的收益。

  因而,在兴趣、天赋与谋生的漩涡中,历史学的“有用”与“无用”对很多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所以,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人的目的不同,追问历史学的“有用”与“无用”也就有着不同的答案。


来源: 纸牌屋微信公众账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9 13:31 , Processed in 0.13710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