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03: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伊索寓言》文白对读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朱文君  整理:董建华

教学材料:
白话版《伊索寓言》两则
(选自苏教版教材)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失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 套。   
他故意站在蝉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太美妙了,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声吗?’
蝉察觉得其中有诈,就摘一片叶子扔了下去,狐狸以为是蝉,猛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您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自从我看到你的粪便里夹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文言版《意拾喻言》两则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鸦  狐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对该寓言故事熟知的基础,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感受文言的魅力,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重点诵读《狐与葡萄》,借助吟诵,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体会文言文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
3.尝试“写文言”,旨在进一步激趣,尝试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读了两篇小故事,出自于——

生(齐):《伊索寓言》

师:对,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伊索寓言》凝聚了人类的大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师:读好了吗?(生点头)先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正确。

生:读流利。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师:对,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读出人物的神情动态,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这两个故事的主角都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出示)请同学起来读。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一生起来读,读书腔较重。)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

(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

(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

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相机插入文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俨然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令在场老师也很惊讶,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环节一:初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课件出示资料,激发兴趣。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

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师: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

师(稍作等待):读过了?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

生:好玩。

生:有意思。

(师请一生试读,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生自读。再请生读。指导正音:诽 fěi  涎xián  拂 fú。难断句的句子: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师反复带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学生读得也很开心,教师在这个初读环节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读到狐狸的时候有点讨厌,自己吃不到葡萄,还不要别人吃。

生:有点复古的感觉。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我们怎能不喜欢呢。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师:是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对吗?(板书:韵味)


   环节二:品味“之”,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过渡:哎呀,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里有一个字特别多?
   生:之。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
  (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的耳力。
  (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
   师:听出来了?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生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把“之”读得一波三折。生大笑。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这一处“之”的教学充满情趣。教师巧妙地抓住“之”,进行朗读指导,然学生感受到文言的韵味。)


环节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

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庸夫俗子”“口是心非”。 (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生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背诵。(课件将刚才红色的词语隐去,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环节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诵之美

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听徐建顺吟诵《狐与葡萄》,生自发地跟着哼唱。)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诵。)

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文言,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师: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那么好。最后的一点时间,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我们只改写一部分。看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生改写,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举几个学生改写的例子: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欲吃蝉,便设圈套,欲图之也。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对蝉说。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一个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改写:聪慧之人,可以他人之灾中吸取训也。

……

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同学们喜欢上文言文了,就能从中国古代的宝库中寻到很多的宝贝。下课。

“生本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

——听朱文君老师执教的文言文教学有感

吴冬月   张林华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6/33234/archives/2009/1287195.shtml

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有时甚至会抑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情趣是主要原因。学生在被动的听与说、被迫的阅读和习作中备受煎熬,一位教授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处境:

“(学生)无需用‘心’动情,重要的只是记忆和训练,人必须像电脑那样绝对服从指令,要你写‘同心协力’,如果你竟写成‘齐心协力’,判错是天经地义的。同时,写作也被‘知识化’‘模式化’了,因而也被‘标准化’‘机械化’了,而‘套路’‘模式’往往和具体的人的无限生动活泼的思想情感格格不入;但重要的是入‘套’及‘格’,一旦用‘心’动情,出了‘格’冲破了‘套’,还不是你自己倒霉!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套中人’。”

这段令人深思的话语,让我们明白:只有承认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才能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情感的需要、情绪的高低和兴趣的浓淡;也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处在主体的地位上,才能有很好的情感和兴趣。今天,朱文君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文言文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什么时候老师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

一、对学生充满热情的期待

语文课堂是学生习得母语的课堂,需要他们静静的感受、静静的品味、细细的理解、慢慢的积淀。这是学生需要花时间亲身经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今天的朱老师有静心倾听“花儿慢慢开放”的耐心,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拿到文本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难读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这都源于她心中对学生充满热情的期待:相信每个孩子能读通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美感。

二、挖掘教材的情趣性

朱老师是一名资深的编辑,对我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她将儿童熟悉的现代文《狐狸和葡萄》寓言故事作为话题,引出文言文语篇,使得呈现给学生的教材就充满情趣。这源于教师对教材发自内心的共鸣。在课堂上,学生在诵读、发现体验中,透过文本的言语形式,把握住了作者(编者)的情感脉络,读出蕴藏在文本形式中情趣。

最为精彩的是,朱老师引导学生抓“之”来品味文言文的情趣。朱老师先暗示学生本篇文言文“之”运用特别多,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到到文本中找到“之”,结果发现在每处的“之”有着不同的意义,可是一时又无法说清楚,学生处在“愤”、“悱”的状态。此时,老师以赛过相声大师郭德纲的语言,生动、传神地“说”起这篇文言版故事,学生再次感受到“之”在不同地方,可以读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味。朱老师没有详细讲解“之”的意思,而是犹如乐队的指挥,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去交流、去猜想,最终领悟到“之”在不同的语境,所指的内容、意义皆不同。最后,学生将自己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体验化作美妙的“音乐”,师生共同吟唱起文言文版的寓言。歌声带出了学生的情,也传递着学生妙不可言的感,更使学生悟出了“文言文是有节奏的”,它的情趣蕴藏在言语节奏中。

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朱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对学生产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源于她有一种充满童趣的心态,使学生受到感染;有宽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在讲课中左右逢源;有幽默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永远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此外,还有注重课堂节奏意识,让学生的情绪不断得到调节。充满情趣的课堂,使得本是枯燥的文言文显得那么鲜活有趣,让全场的教师“大快朵颐”,如沐春风。

浙江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腾春友课后讲座主要观点:

一、小学古诗文教学意义重大。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至六年级要求背诵共160篇。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1)中华文化是“文史哲同源”的,难懂的文言文里面蕴涵着博大精神的中国哲学,中国历史。

2)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古诗文的审美包含哲理,思想、艺术,都融于中华文化。

二、是古诗文教学的要义,应从四方面入手:

1)诵读积累。腾老师认为,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读——韵味是读出来的,诵读教学中要注意三忌:忌为读而读,忌没有范读,忌没有酝酿。

2)准确解读。关于古诗文中的意象,特别是经典意象的点拨,有时不用解得清清楚楚,朦朦胧胧,才是真意象。古诗文教学要多拓展,如古诗文的历史背景,相同主题的拓展学习,多让学生积累,诵读成诵,意思多解无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只要学生诵读成诵即可,不需要过分去解其意思,注重积累即可。

3)感悟意境。古诗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从而感悟意境。

4)方法兴趣。古诗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5:32 , Processed in 0.10886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