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04:1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5日 作者:舒跃育

  【核心提示】我国心理学界的“山头”与西方“学派”的差别在于,我们缺乏对心理学科基本问题的独到和整体理解。虽然我们也有许多“大牌”心理学家,引领着国内心理学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操控着心理学学术资源的分配,参与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与西方心理学家不同的是,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话语体系。

  本世纪初,美国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作了一项调查,对20世纪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最后选出了排名靠前的99位。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位中国心理学家厕身其中。因为是美国人自己作的调查,所以结果更偏重于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自是可以理解,但没有一位中国学人入选,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当前,尽管我们不少高校将心理学建设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有不少国家级研究团队、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但我们有几项成果能够得上国家相关领域最高奖项?我们每年发表的心理学论文和专著“汗牛充栋”,但我们又有几位学者建立了系统阐述自己原创性思想体系的学派?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个这样的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可以为某个流派命名,他的声誉可以纵横数十个学科领域,他的思想尽管可能招致大量的反对者,却可以在百年后依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反观西方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研究尽管当时并没有受到主流心理学的承认,但从来没有哪位心理学史的撰写者会忽略他;马斯洛不仅有自己的具体研究,还提出了独特的心理学科观和方法论思想,并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投入应用。
  我国当前心理学界的发展现状是,尽管有许多心理学研究者和从业者,但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缺乏战略眼光;虽然完成了许多具体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零碎;大家自说自话,不仅同行之间缺乏相互的继承,就连门派内部也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对中国人心理特征独特而统一的认识,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学科缺乏系统的原创性思想体系。因此,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心理学依然唯西方马首是瞻,拾人牙慧而已。目前造成的局面是,我国心理学界“有山头,没学派”,“山头”(通过学术以外的力量建立起的某种“学术权威”地位)不少,学派没有。
  我国心理学界的“山头”与西方“学派”的差别在于,我们缺乏对心理学科基本问题的独到和整体理解。虽然我们也有许多“大牌”心理学家,引领着国内心理学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操控着心理学学术资源的分配,参与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与西方心理学家不同的是,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话语体系。以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为例,虽然版本不少,但内容结构大同小异,相互“引用”较多,作者自己的理解较少。读完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心理学的认识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而西方则不一样,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和布伦塔诺对心理学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阅读不同人撰写的教材将形成不太一样的对心理学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形成自己富于创造性的心理观。
  研究的零散和缺乏规划还表现在国内重要的心理学学术期刊上。尽管在文章写作规范的要求上已经和国际接轨,大都按照APA的标准严格执行,但是各期刊缺乏对自己的定位,完全奉行“唯科学主义”。某些心理学权威报刊,每年发表文章百余篇,但探讨心理学学科基本问题的文章几无容身之地,似乎国内的心理学只需要具体的研究而不需要学科的建构。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国内心理学发展思路的盲目性,对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随意对待。比如心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这三个二级学科的分类既不符合分类的“互斥互补”原理,也不能展现学科内部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导致当前国内只有零散的研究,却没有整体性的思想;只有操纵精密仪器的“匠人”,而没有具有独创性和学科战略眼光的“大师”;只有瓜分学术资源的各大“山头”,而没有拥有自己学术理想和使命并因而形成独特心理学思想的“学派”。中国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迷失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泥潭中,完全忽略了科学家的思想家本性。
  当前中国心理学之所以“有山头,没学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和训练:实证心理学的研究者缺乏理论素养,理论心理学研究者缺乏与实证的合作。具体而言,就是大部分心理学家在主流实证心理学的引导下,缺乏理论心理学的训练。因此,实验心理学家们发表了许多实验报告和论文,却没有提出任何“思想”,甚至没有意识到“理论”或者“思想”才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终点,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生命。他们只能形成一个个具体的结论,却形成不了更为“一般”的思想,没有思想,当然也就没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流派。
  另一方面,从事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因为缺乏与实证心理学领域的合作、衔接与继承,除了介绍国外的研究现状,其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也就不是十分明显。理论的建设,重在对学科对象、方法论、价值定位等基本问题的深入探索,但由于缺乏这样的探索,导致我们在国际心理学界中缺乏中国的话语权。实验或者方法,只是研究的途径与方法,而理论或者思想,才构成科学研究的灵魂。心理学一直试图表明自己是一门“科学”,那么,除非我们让尖端的技术为独创的思想服务,否则,我们就无法摆脱中国心理学界“有山头,没学派”的局面。因此,只有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只有把具体的研究放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心理学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流派,中国心理学也才可能被载入世界心理学的史册。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传记学研究所)

教师不能不懂心理学
    文◎青流
    教师不能不懂心理学,这是我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的感受。唐全腾是位台湾的作者。他的叙述的故事能让读者了解台湾教师们的学校生活现状,读到许多生动的学校故事,更重要的是明白这些故事的背后影藏着丰富的心理学现象和规律。
    本书讲了23个故事,我一边看,一边跟着微笑、气愤、忧郁、感慨…….台湾的教育,因为同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背景,有着和大陆教育惊人相似的困惑和无奈。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媒体总是站在学生那边;家长要成绩,又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学校重视学生的分数,但有时面对出格的学生毫无办法……读的时候,感觉到做一个教师,在台湾真是太不容易了。一位学生当众辱骂教师,一位家长把茶水泼在一位教师的脸上,的确,教师的脸上在流泪,心里真的在流血。教师这职业,各种滋味在里面,而辛酸是免不了的。一边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唐老师的故事总让人想起身边的故事,那些原生态的故事似乎就在眼前,甚至觉得唐老师就是身边的一位同事,他的故事刚刚发生。
    如果只是单纯的叙事,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是有限的,充其量就是叙述了教育现象,再现了司空见惯的教师生活的常态。每讲述一个故事,唐老师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学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是告诉读者:一位教师,如果具备了心理学的背景,懂得了心理学的诸多规律,不但能有效解决很多让人头疼的教育困惑,更重要的是重拾教育的尊严,获得真正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认同。
    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破罐子破摔”,教师称为“死不悔改”的学生。教师也称自己“黔驴技穷”。唐老师从“习得无助”的角度来反观,教师就能找到症结和对策。“分数的比较”、“排名的动作”已经超出了孩子的“挫折容忍度”,他们已经坚信“一皮天下无难事”!因此,这种现象的根源仍然在家庭、学校那里。如何面对会呢?教师的习得无助表现在“学生的课业学习和生活常规变现”和“对学校的态度”两个方面。学生表现差强人意,学校对教师工作的不够理解,让教师对棘手的学生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塞利格曼的小狗实验,小狗困兽犹斗,积极面对困境。更何况是教育学生呢?唐老师认为让学生不断地解决小挫折,自然会慢慢具备积极面对困境的信心。而教师,一定要有好的心态,面对困境,要努力,要尽力,要想办法,多尝试,不要轻易地相信学生“不可改变”!想想看,在每个学校的每个教室里,正坐着多少这样的坚信自己“不可改变”的孩子正在等着有智慧的老师来改变。
    新教师“吕婉育”和“徐雅欣”面对是同样状况的班级,班级里都有“带头大哥”、“附和带头大哥的小弟”、“不爱读书的大多数”、“爱学习的少数”,因为不同的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结果则绝然不一样。吕婉育的观念是抓住那几个爱读书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就顺其自然吧!结果一败涂地,连那几个爱学习的孩子也不爱学习了!徐雅欣则一开始就警告“带头大哥”不准乱来,让班级有基本的课堂学习保证。然后逐一和孩子们谈心,争取学生的信任。接着把班级分成小组,让爱学生的来做“带头大哥”。结果,小弟们跟上了新的“带头大哥”,就连不爱学习的也爱学习了,这个班级重获新生。在这两个故事中,唐老师揭示了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规律—“破窗原理”。“人是多么神奇的动物。我从事班级经营时候,往往发现当某一个同学开始主动配合时候,整个班级就忽然动起来了。一开始以为是这位同学的魅力,后来发现,重要的是他是‘第几个加入的同学’。因为他的加入满足了关键点的数目,启动了破窗效应。”唐老师阐述了一个班级经营的心理学规律,每个学生都能带动起来,只要班级有足够的同学愿意配合老师。而搞所谓的“精英教育”,不但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而且连精英都没有了!这个故事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规律的运用,更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一种警示,眼中只有几个好学生,没有大多数的学校教育,注定是要满盘皆输的!
    老教师田静每天七点钟到校,晚上还自动留下来为学生补课到6点,每天工作11个小时。她的工作得到了全校老师的认可,所带的班级也是全校最好的。可是,有一天,学校网站的一个论坛突然出现了“田静老巫婆”的主题帖。学生一点也不认可田老师的工作,对她的工作方式非常厌恶。认为她是位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的人。田静老师自然委屈的不得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付出是这样的回报。在每所学校,可能都有这样的老师,虽然未必会被这样攻击,但同样存在非议。唐老师引用了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认为这是人的自我中心偏误造成这样的现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都想体现自己的价值,认为周围的这个世界不能缺少自己,因此会自我膨胀。这种想法本来是积极的,但是如果行动后要牺牲别人才能成全自己的荣耀,这种荣耀不要也罢。学生的成绩也许暂时上去了,但未必就真的爱学习了,爱老师了,这是田老师们没有想到的。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也许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文中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故事,全体学生对班级里发生的坏事置若罔闻,老教师没有了体罚的手段后踌躇满志,办公室里每天上演着无效的苦口婆心…….唐老师将这些故事分为学习、关系、决定,如何来带领学生学习,如何来和学生相处,如何来做教育上的决定,这些背后都有心理学的依据。许多事情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实际上却是合情合理的。教师的专业水平体现在哪里呢?不是煽情、不是做戏、不是没完没了的苦干,学生、家长不相信教师的“眼泪”;而是拥有真正的专业素养,比如拥有教师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02:29 , Processed in 0.07020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