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的本质》阅读摘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06:0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本质》阅读摘抄:    ※  幼儿时期若缺乏被爱的感觉,则会对人生出不信任的态度,只会用冷漠响应别人,甚至不惜使用暴力。
    ※  智者知道正确的选择,不会轻易因别人的意见而发生动摇,即会坚持确定的原则,愚者不能辨别,无所适从,只能停滞不变。
    ※  心灵主宰之超出物质和本能需要以及排除嗜欲而有精神享受,见于“杀身成仁”的舍弃生物性生命;见于饭蔬食饮水、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见于放弃本身响了,不辞苦难,而救济贫苦灾难的人士;更见于追求心灵的安宁并探讨精神领域的学者。它是人类进入人文境界后表现出来的人的特征。
    ※  人生价值在于精神方面,与物质和身体的享乐全然无关。有意义的人生才有价值;有这样的生活才会快乐和幸福。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荀子把性情合论,注重一个“欲”字,所以认为人性是恶的;孟子最重视的是“爱”字,有爱而有恻隐之心,所以认为人性是善的。
    ※  人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倦,来表现另一种方向,于是宁可饿死而不食嗟来之食,宁可疲其筋骨而不肯休息:就是要和自然抗衡,要达到一项人为的境地而不喜和“情”挣扎。有了这类表现,人才有如造物般的力量,创造了观念和理想,要超脱自然的束缚。人不一定能完全主宰宇宙,但至少可以做自己的主宰,服从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  在物质享受之外,人也发现了精神生活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固然限制物质享受和欲求得快乐,但却能给人精神的满足,吸引人趋而向之,沿着这个方向追求,便能成为善。
    ※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  正确的引导应该出自“说明”(简单的理由)、“商量”(对等的建议而非强制)和“尊重对方”(引起主动),而且“不坚持立刻必行”(给与对方考虑的时间)。
    ※  在人的行为方面讲,有了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在人所做的事情方面,有了是与非的正义考量;而就一个人受到的外在习染方面来说,也就有了良与不良之别。
    ※  淳朴的社会中,声誉得自于“公众”的推崇,由实际的个人成就或“利他”行为而得,是“社会正义”的产物,见于早期为人讴歌的人物。
    ※  重视自己的超越而不计较身外之物。君子之道,最基本的做法是:安与分际(现有条件和状况),自强不息,最后的目标是:敦品力行,形而有“得”(即是“德”),同时也得到了“正确的知”。
    ※  人能“诚实无欺”,一丝不苟地修为,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为师者必须日进不已,才能在教学时“应付裕如”。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学生自己有“得”,是学的真正目的,也是为师者教的目的。
    ※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  教育不专指学校教育,而是自出生后所有“学”的事项,是最广义的教育。且从“学”而言,自是可以包括“终生历程”。
    ※  没有主动意向,学习便不能生效。行为非出自主动,实际也就一无所得。
    ※  教育的第一原则是:设法引起主动学习的意向,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教育以培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原则之一是:我居主动,视人如我,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无论自己的心情如何,在面对别人时,便要保持常态,不任性发作)。教育培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二原则,即是:培养主动控制情绪的习惯,时时照顾别人的感受。教育培养建立人与物之和谐关系的原则是:鼓励“爱心”的发展,爱物、惜物并保护生物。教育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原则是:开拓视野,具有远见,切勿以近利为务。教育培养人与切近环境关系的原则是:减低私心自用,扩而至公,力求“自我”的开展。教育在基本上就是有价值指向的,故而第三个原则是:使学习者养成正当的行为习惯,建立价值生命。教育的第四个原则是:教育活动有本有末,本固则人道立;应变则人道日新。
    ※  中国的伦理便是从“人情”出发,使之“发乎情”而“止乎理”。从幼年开始诱导“爱”的情感出发应是发展人性的根本,由此而奠定一种“基本情感”的发展方向,这应是教育的第一步工作。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
    ※  正确的职业观念,应从“求生目的”着眼。如是凡有“一能”,能够独立生活的,便“不负其生”――这是从生活的普遍性着眼。这个观点在现代生活中才是正确合理的。
    ※  “能独自谋生”则可以“独立”;反之,“倚人以生”便无独立可言。
    ※  人道教育是以发展人性和培养生活能力为基础的,是基本而普遍的教育。
    ※  西方教育着重人生的改善,结果西方有了显著的物质文明,即所谓的科学进步与成绩。因为物质文明而便利了生活,是人最容易感觉的事实,因而是人艳羡文明生活,称道科学发明。另一方面,亦因为物质生活导人于奢侈、自私与贪婪,使人性不能发展。科学文明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更隐藏着威胁人生的危机。在物质生活之外,却缺少精神生活,因为不再追求真、善、美,使人不知如何辨别真伪,不知如何判断善恶,不知如何区分美丑。没有价值判断而使生活失去意义,应该是目前人们对生活感到迷惘与不满的主要原因。
    ※  西方教育因注重适应,尤其注重生活的改善,物质文明虽有显著的进步,却缺乏文化精神中心,未曾把握人性发展与人格培养的主旨。我国儒家奠定了人性与人格教育的基础,因而忽略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已是公认的事实。
    ※  “人”的生活,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的,其二是精神的。没有物质,无从满足最基本的需要,生命便无法维持;没有精神,不能欣赏生活的情趣,生活便失去意义。……要欣赏生活,首先便要自知人的价值何在、人为何而生活、何种生活能予人以更高的意义。这一项认识和了解,不似数学公式之易于推断,不似化学方程式之易于结构,更不像烹调食物、按照食谱所说的分量和材料,便可如法炮制――而是要人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参悟,最后自行求得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8:55 , Processed in 0.32094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