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06:1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笔记(一)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
 《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学自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话化之后而产生出来的,即让“自学自习”、“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均体现独立自学之理想。但是,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在我国,不也存在“主体性” 神话?“主体性”神话也是一个与我国的教育状况相联系的十分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渗透到教师血脉里的顽固的文化问题。
    其实,“学”字本身已诠释了一切,“主体性”的学习只有在与物与人交往交流中方能实现。
      《2、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了人为的游戏。
    “手势”教学里更大的问题是,应用此方法的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清晰地发表出来。
     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
      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何止是手势教学,教室里一切脱离了“对话”的教学都是人为的游戏。
     尤其是在公开课上, 心里只记挂着“下一步该怎么办”,更是时时祈祷着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一致。此时,要想关注理解到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正是这些不确定的言语更具创造性,更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倾听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然而,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是不为过的。
     与“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的理念是那么的吻合,尊重每个生命个体,成全每个生命个体,让每个幼小的生命个体都能绽放出独特的色彩来。
  “鼓励其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这理念新鲜,却又说得令人信服,倾听学生的发言或是同伴之间交流时,学会倾听犹如“投球”练习,无论投出去的是好球还是臭球,都能被及时接住,那种被尊重被关注的感觉是令人倍受感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5 10:37 , Processed in 0.10720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