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说“大课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9:0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说“大课间”/无痕
http://blog.cersp.com/31040/1208890.aspx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名词。它是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新的组织形式。它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活泼自由的形式,适宜得当的强度,深受学生的喜爱。如能真正落实,这种新的活动形式确实能起到“健体、怡情、启智”的作用。
  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长,一般多则40分钟,少则25分钟,平均达到每天30分钟;大课间活动性强,学生参与其中,能真正起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大课间形式多样,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如体育趣味活动(跳橡皮筋、踢毽子、呼啦圈……)校园集体舞、跳绳(花样跳)、球类惧乐部活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
  然而在大课间的实际开展中,有时良好的初衷却被异化和扭曲了,一些误区渐渐地浮出了“水面”:
  之一:应景掩盖了“目的”。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其目的最终是了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心理健康,表现出乐于与人合作,关心他人与集体,并能将这种良好的思想转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因为近两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不容乐观,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是其主要原因。
  年初,国家提倡的阳光体育运动,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终未能引起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重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一直得不到彻底落实。常常是有了上级检查就突击练习,检查团一走,一切恢复原样。如此,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成了众所周知的美丽的谎言。
  之二:表演取代了“活动”。在大课间的组织形式演变中,一些学校创编了团体操和表演操,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有时连正常的教学都要被冲淡。表演的花样翻新,学生手里的道具轮番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正因为表演,所以参加的学生不可能是全部,那么剩下的学生无形中被剥夺了享受一小时锻炼的权利。类似于团体操式的表演多注重形式的多样,而忽略了大课间的“活动性”。试想,几把小伞、几条绸带充斥其间,这哪是在锻炼学生的身心,简直就是把学生当成表演和“表功”的工具。得利的是领导,摧残的是孩子。仔细揣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也跟着变了味道
  之三:整齐泯灭了“个性”。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都是由学校统一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甚至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年龄、需求和爱好。这样中规中矩的训练,扭曲的是个性的张扬。 “整齐”是一种美,可“整齐”如果经常躺在教育的广场上,那将是怎样的一副场景和前景?!
  愚以为增强学生体质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局限在大课间固定的三十分钟里,它应该是观念上的转变。拥有健康的体魄,应该是人生的基础追求。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样的“口号”应该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主旋律。如若不然,在现有的环境和氛围下,想把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落到实处,难免举步维艰。日本之行,我们发现日本人的身体素质都很过硬,人均寿命多在83岁左右。很多六十多岁的老者还在工作,他们把工作和劳动当成了人生的一种享受。
  1992年中日学生夏令营的一幕至今还让我们刻骨铭心。在体能训练和意志力的较量上,我们输给了日本人。日本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户外活动量大,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富士山等地去参加实践活动。十五年的“较量”让我们痛定思痛,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但响声的回音里仍是应试教育的影子。我们的孩子整天在狭小的教室里饱受升学的折磨,时间都在分数的竞争中流逝。哪有心思用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大课间活动上?
  其二,即便是在学校开展大课间,在组织形式上也没必要拘泥于全校统一、步调一致。大课间活动本来是属于孩子的自由天堂,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训练的强度,锻炼孩子的体质。可经过我们的一番规划、训练和雕琢,完全走了样,失了本色。想想我们的童年,游戏是快乐,不需要有人刻意指导和训练,一切任性而为,任情而发。现在居然连怎么玩都需要我们成人过问和教化!在这方面,我们过于注重“有序”,而“无序”的才能彰显个性,凸现目的。所以,在活动的组织上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活动形式。
  色彩固然绚烂,但朴实一点儿,朴素一些,回到“源点”思考问题,有时更有利于还事物的本来面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50 , Processed in 0.08689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