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在场者”,更需要亲切的款待与成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在场者”,更需要亲切的款待与成全    文◎二月兰
    “真的当我们倾其所有地‘款待’学生时,教育所特有的相互成全也会真正发生?”
    看到同事在我转载的“亲切的款待”一文后的评论时,我正读着林茶居的书,并且刚刚完成了部分批注,那些文字似乎也恰好能够回答同事的疑问。
    我读的这段文字是:越厉害的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完满的伤害越大。当然,也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天性“木讷”,什么样的教育刺激都影响甚微——他们说着自己的“教育方言”,对学校、教师那一套强大而无处不在的“教育普通话”,反应滞缓,或者过耳即忘;他们是校园里面的“飘忽者”、“不在场者”;他们只心动于自己的世界,自我教育,自我成全。
    我的批注如下——
    这样的孩子的耐挫力、耐抗压力,实在也是可贵之处。(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个随着妈妈一起改嫁过来的孩子,某单元考试,等我批改完试卷准备评讲的时候才知道她竟然因为没有试卷自娱自乐了两节课。其实,也有孩子当时没有拿到试卷,我到办公室调度来了分发给他们,她没有拿到就不言不语自顾自玩。两份空白试卷却静静地躺在我的讲台前。新来一个她,我需要汇总各类信息,无论要什么,都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愣还是要不来。)
    谁造就了他们?使他们必须得套上硬硬的壳,让自己显得百毒不侵,以此来保护自己?即使狂风暴雨,我自巍然不动?此时,我们是否该感恩他们的耐挫力,减少了多少心灵的伤害,乃至于悲剧的发生?还是一如既往地予以痛批?
    多些良善,多些对自我内心的审视,我们会对孩子们多些悲悯情怀,多些理解和体谅。他们成其为这个样子,必定也不是他们内心渴望的自我;他们成其为这顽固不化的样子,必定也有其他诸多的因素,譬如家庭、环境、习惯、秉性等等,而不可能仅仅是孩子个体的因素。
    很多时候,我们个体的力量也实在是微乎其微。我们谁都不希望成为凶神恶煞,但每每面对来自“地狱里的孩子”,我们便会内心恐慌,使出浑身解数熏陶、影响、改变无效,焦头烂额之余,平和的自我瞬间消失,内心的恐惧让我们恶的一面占了主宰,以貌似爱的借口极尽所能影响,或者语言打击、行为惩罚,哪怕收效依然甚微。
    扪心自问,这是我们喜欢的自己的形象吗?这该是教育的本来面目吗?曾经无数次地提醒自己要修炼吧?可是在具体的学生面前还是败下阵来。为什么?改变岂是如此轻而易举?即便是“老大哥”的控制下也不可能!
    帕尔默说:“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多些理解,多些温润的表达,多些有力量的心理肯定和扶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7:09 , Processed in 0.46877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