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节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21:0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节选)
一地纸屑




读书的甘甜

上班路上,总喜欢背个包,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时髦,而是给自己心爱的书留个宽松而干净的空间。有时候想,要是一个人身边连一本书都容不下的时候,这个世界,他还能容得下什么?人的服饰可以简朴,可以华贵;可以拖沓,也可以简约。但无论如何应该记得,书籍是一个人,特别是为师者最不可或缺的“饰品”。带一本书上路,读一段,停一段;或者,哪怕这一天一页也没翻,一行字也没看,但只要靠近它,就像靠近冬日的阳光,产生源源不断的温暖。
忙碌是生活的常态。也许白天没有闲暇静心阅读,但办公桌前偶尔翻动一下书页,粗糙的眼睛会突然为之一亮。人活着,也许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文字,一是音乐,它们常常是身心疏离时最好的粘合剂。我最喜欢晚饭后打开电脑,把音乐调到适合的音量,捧一本书,在舒缓的旋律中,开始我最“持久”的阅读,一边读,一边在键盘上敲下读书的收获。于是,文字会伴着曼妙的节奏在眼前舞蹈,谁说一心不能二用?其实,睡觉前,读书会更有一番滋味。柔和的灯光下,支枕于床头,让四肢自然舒展,身心被彻底放下,淡淡墨香在鼻翼间轻轻流淌,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二十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五脏六腑会在墨香中醉去,醉去。渐渐地,文字也变得模糊起来,飘渺起来,睡意来袭了。有人说“一床月光,半床书”,也有人说“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我是个爱整齐的人,不会在床头放很多的书,不会让书占据我更多的休息空间,也不会因为读书而误了睡眠,但我觉得,能够把读书当做催眠的曲子,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偶尔,我也会把一本心仪的文字,读到月落星移。

我读书的口味很杂,有小说,有散文,有教育类著作,还会皮毛般涉猎点哲学的东西,还特别喜欢台湾漫画作家吉米的画册……大略翻看一下当当网上的购书单,一年多来大概买书40余种,虽然买得不多,但读得还算用心。比如,《1984》《中国随笔年选》、《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走夜路要放声歌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教育是没有用的》、《优秀教师的职场修炼手记》《谛听教育的春天》、《在北大听讲座》、《教书,不简单》、《走了一位老师之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我还订阅了几份自己喜欢的杂志,如《山东教育》《教师月刊》《中学语文教学》等等。
我阅读的小说类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萨米•迈克尔的《瓦地的小号》:穿行在小号凄美的旋律里,不得不为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感慨:世界不要战争,只要和平;一是以二战后敏感时期为背景的故事《朗读者》:女主人公汉娜爱朗读胜过一切,我永远忘不了“汉娜在书架间徘徊的那一幕,窗玻璃上映出书和她的影子”,但不识字却成了她最不愿意让人知晓的秘密。为了守住这样一个秘密,不,应该说是为了维护这样一份自尊,她走了很远很远,一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但她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却是对人性的思考:为了保守秘密,你能走多远?
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从寂静而热烈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以及文字背后多蕴藏着的疼痛、悲哀、思考与唤醒。我也是农民的孩子,这个村庄的生活与我息息相关,与每个农民,不,应该是每个中国人有关。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灵魂,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历史。村庄里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村庄里的人就是我们每个人,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村庄“永远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万物生长”啊。通过这本“呈现更多真实的大历史与小历史,打开一段温暖忽然百感交集的旅程”的书籍,让我记住一句话:“生活不是苦难,也不是享乐,而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并坚持到底的事业。”
教育类的书读的是最多的。一直喜欢钱理群老师,他不仅是个长者、学者,思想者,更是一个精神引领者。去年曾经读过他的《我的精神自传》和《拒绝遗忘》,特别喜欢他的《我的教师梦》,钱老说:“我的生命的起点就是做梦,其实现在还是做梦”。他让人懂得,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钱老用他一生的思考和实践告诉我们:“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生命”和“立人”成了钱老教师之梦的两个关键词。后来,又被他的《钱理群语文教学新论》所打动,钱老在谈到教师素质提高的问题时,说过三句话:一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二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要有人格魅力;三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杂家,要喜欢读书。他还化用张文质老师的话说“老师应该是教育家,要有一种守望精神,精神重心要守在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尊严”。说得多好啊,有思想、有魅力、能读书、有一颗“守望”教育的心——这不就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吗,但是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失落、“上帝”死了的时代,我们却把这些高贵的品质有意无意地丢掉了,或者说从来就不曾拥有过。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忧郁、觉醒的目光以及他对教师、对学生生命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对教育、对民族未来的深深地思索与期待。吴非老师说,教育所做的,不过是常识。《教书,不简单》中,曾纪洲老师用山泉般清澈的思想与智慧,“润泽了孩子们的人生”,用泥土一样朴素而坚实的行动证明,“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人仍然可以创造并坚守着自己的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雷夫•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一间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教室,不仅温暖了一个个孩子的心灵,也温暖了无数读者。我还记着雷夫老师的话:“除了基础读本之外什么都不读,只会走入死胡同。”我特别喜欢《教师月刊》卷首语里的那句话:“上游开始,下游再见。”一本薄薄的杂志,诠释的却是一种无限美好的愿景:关于理想的,关于教师的,关于教育的,关于灵魂的……
守望着这些可圈可点的文字,心里总会泛起喜悦和满足,我知道那是奇妙的心理按摩,是心与心的交汇,是至真至诚的提醒与感动。另外,还有两本书值得一提,一本是王丽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一本是赵志伟主编的《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那泛黄的封面设计和敦厚的纸张,似乎把人带到了一种别样地境界,书中丰厚的底蕴与浓郁的经典味,让人产生无尽的怀想与留恋,我似乎寻到语文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根了,我知道,遵从规律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由于所教学科不同,爱好不同,每个人的读书口味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我个人以为,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几本书应该是反复阅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尔默《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雷夫•埃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埃克苏佩的《小王子》等。读书,让我们成为有根的人,会让我们不断找到不断前进的勇气和希望。
广泛而持久的阅读,让备课左右逢源,让课堂丰富生动,也帮助自己在各种教育教学活着中,改变偏执的毛病;思考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变得冷静、理性和游刃有余。周国平说:“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精神素养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醒了。张文质老师说:如果从老年人身上看不到慈祥,中年人身上看不到善良,青年人身上看不到性感,孩子身上看不到天真,那将是一种悲哀。”。读书,会让我们在感知人性美好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和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读书。给心灵一个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4 22:12 , Processed in 0.13838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