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科德育:值得开垦的“教育沃土”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0: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科德育:值得开垦的教育沃土
日期:2012-12-24 作者:苏军 来源:文汇报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优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并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而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学科德育”有着施展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
  “学科德育”,是上海中小学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提出的重要主张,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期探索育人之道的重要实践。
  “学科德育”,上海在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呈现出普遍重视、加速探索的趋势。尤其是“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建立后,“学科德育”成为各有关德育实训基地的主攻方向,成为广大教师开展优质教学的内在追求。
  “学科德育”,也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实施的法则。
  
画面采撷1“学科德育在于发现:一个小数点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学科德育”?这似乎是一道复杂的题目,远没有用一个公式解题、用一段话语说白那么简单。不过,也没有那么玄乎不可捉摸,那么飘浮不可驾驭。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的做法、成功的案例让人回味再三。尤其是“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建立后,“学科德育”的落实开始从“高悬”到“落地”,积极地探索渐入佳境。
  教数学的顾老师,曾讲起了这么一则故事。《小数点的移动》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内容,主要讲小数点的任何移动,会对数值产生相应变化的道理。如果从学科讲,也许并不困难,但学生获得可能只是数学的公理。
  不过,顾老师却特别多了个心眼,在这节课上,他补充了这样一则轶事: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科马洛夫在完成任务后,一个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返航。此刻,全苏联的电视都在现场直播飞船返航的情况。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科马洛夫却发现降落伞怎么也打不开。
  播音员只能沉重地宣布:由于无法排除的故障,飞船将在两个小时后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同志遇难。
  指挥中心把他的亲人们请到指挥台作最后的话别。但科马洛夫却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首先汇报这次飞行探险的情况,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科马洛夫的生命在分分秒秒中消逝,但他却从容镇定地汇报了整整70分钟之后才与亲人们作最后的诀别。
  当他泣不成声的女儿接过话筒时,科马洛夫落泪了。他说“女儿,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和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是一场小数点引发的悲剧,同学们,记住它吧!”
  轰隆一声巨响,整个苏联一片寂静。
  说到这里,课堂里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没有人说话。顾老师也不再多说一句话。但此地无声胜有声。“我相信这个由一个小数点引发的航天悲剧,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憾!”顾老师在心里默默地想。
  这是一个补充,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巧妙、恰到好处的补充。与其说是补充,倒不如说演绎。这是“学科德育”经典式的演绎,也是“学科德育”无痕化的风范。
  “数学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虽然不像《语文》、《思想品德》那么丰富和明显,但只要我们有了敏锐的学科德育意识,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同样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德育的融合。”这是德育实训基地学员的共识。
  这说明,“学科德育”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无法企及。
  一切可以发生在有育人意识、自觉概念的教学里、课堂上、学校中。
  
探索心得 “学科德育”
  直至今天,尽管对什么是“学科德育”,各有各的说法,没有完整、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有的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不过,在不同说法中也有共性,即德育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元素。
  可以说,“学科德育”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经典提示
  “学科德育”不是“学科”+“德育”。学科教学本来应该具有学科育人功能,而学科德育是学科育人的核心部分。
  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中内在生成的,自然体现出来的,而不是将德育硬加到学科教学中去。
  在学科教学中,知识传授与学科德育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分开完成的“三类目标”,它们是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互相作用、融合完成的。
  
画面采撷2“学科德育的显性与隐性:为心肺复苏模拟人衣服拉拉链的启示
  诚然,“学科德育”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有显性和隐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告诉我们,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课堂中最珍贵的生命的搏动,找到教育的契机。
  教《生命科学》的朱老师讲了这么一个案例:
  又到了学习心肺复苏这一内容的时候,以往在上这一节课时,我通常采用教师演示和录像结合的方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心肺复苏的一般步骤有所了解,而这学期学校配置了六个心肺复苏模拟人,因此我决定改革一下,将以往的教师操作改为学生体验。
  课前,我将六个模拟人一一调试好,并设计了一个新颖的导入,期待着能为学生带来一堂难忘的课。可谁知当学生踏进教室时,原先的美好设想被现实打破了,只听见几个女生“啊”的叫声,且一个高过一个,原来她们被地上躺着的这些模拟人给吓着了,而那边胆大的男生已经开始摸着模拟人,摆弄其的眼睛、鼻子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好不容易平息好了这场混乱,无暇顾及新颖的导入,匆匆忙忙地进入了心肺复苏的实践体验部分。
  心肺复苏的操作训练分为两部分: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我先给学生示范了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并指出了操作中要注意的地方,随后学生进行操作,除了极个别肺活量小的学生,大多数人都能较好的掌握。接着是胸外按压,同样我采用边讲边示范:“将衣服拉链拉下,找到胸骨上按压的部位,两手交叉握好,以掌跟为主要用力点,双臂绷直垂直下压4至5厘米。”在讲解完后,学生又进入了第二次的实践。由于在前一次的实践中已经熟悉了模拟人,一些学生感觉模拟人就是一个大玩具,因此一边操作一边开玩笑,我正准备批评,忽然看到了刚刚完成胸外按压的小L,正一手拉着拉链扣,另一手提着衣服,慎重地把模拟人的衣服穿好,我被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在示范时只关注技术而没有关注对生命的尊重感到自责。当学生们都基本完成操作后,我鼓励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并请小L站了起来,我说:“小L,老师要向你学习。”学生们都诧异:“为什么?他动作做得比老师标准吗?”在大家怀疑的眼光下,我继续说道:“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你要将模拟人的衣服拉链拉起吗?”小L说:“因为我觉得这虽然是我们学习心肺复苏的一个模型,但我们学习的是一门救人的技术,我把他当成一个真的人在对待,为他拉好衣服是一种尊重。”顿时,学生们原先嘻嘻哈哈的表情变得严肃了,大家也从小L的话中体会到了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在接下来的1分钟单人复苏的练习中,虽然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几组动作,但没有一个人因为累而停下救治,因为小L的这个细节动作已经给了我们大家生动的一课。
  显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会生成很多隐性的生命教育资源,关注这些资源的利用,有时能产生“四两拨千金”的效果,而课堂的生命力也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探索心得
  
不同学科的德育特点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包含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如语文的思想之“道”,音乐的和谐之“韵”,体育的强身之“志”,美术的艺术之“美”和数学的科学之“态”等。
  在“学科德育”实施中,老师发现,不同学科的“德育内容”呈现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比较显性、直接,一看便明白,一说就知晓,而有的则比较隐性、间接。目前,教师普遍认为语文、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比较容易进行“学科德育”,而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自然学科,相关的德育内容比较隐性,实施“学科德育”有一定难度。客观地说,文科的德育内容比较显性,很多德育元素都已蕴含在文本中,应该说只要把课上好,就自然而然进行了德育。对于理科的“学科德育”,目前实施的办法有一些,主要集中在相关学科科学史和科学家的介绍,让学生领悟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严谨、刻苦和求真求实的治学精神。不过,优秀教师的教学同样可以看到实施“学科德育”的风采。
  
经典提示
  “学科德育”存在于所有学科教学之中。但是,“学科德育”的“根”是生在每一个学科自身特有的“土壤”中,具有不同属性或特点的学科,其“学科德育”也会呈现出不同内容、不同方式。
  
画面采撷3人格教育的特殊意义:《荒芜的花园》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学科德育”,不会是一种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这是“学科德育”的活力所在。
  小学语文第六册《荒芜的花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贝尔太太美丽的大花园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游玩,他们在花园里忘乎所以地嬉戏从早到晚。受到影响的贝尔太太生气了,于是挂起了一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于是,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威胁大家这里有毒蛇,并且离医院遥远,游人一旦被蛇咬了将会有生命危险,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光顾大花园了。几年后,美丽的大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处。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的快乐的游客们了。
  按《教学参考》的意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让学生要学会分享,分享才会带来快乐。但教学过程不同,效果也不同。
  教学1: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了,似乎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教师自问自答,“同学们: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分享,分享才能带来快乐。懂了吗?”没有学生答理,过了。
  教学2:教师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A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荒芜’的含义,就是没有生机,荒凉,杂草丛生的意思。课文中的贝尔太太由于自私,不仅让自己原本美丽的花园荒芜了,同时让自己心灵的花园也变得荒芜了。”
  学生B说:“我知道就像课文在结尾处说得那样,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那里种植快乐,这份快乐就会滋养自己。”
  学生C说:“我觉得贝尔太太这样做是自作自受,谁叫她想出写那块牌子的,吓跑了游客。现在里面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她自己也不能去了。”
  ……
  学生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甚至有些回答似乎与《教学参考》归纳的人生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的这一说法很接近。
  于是,教师也顺势拿起粉笔想在黑板上写下“分享=快乐”这几个字,作为对此文所要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诠释。
  不过,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游客们的确不应该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在那里玩得忘乎所以。因为贝尔太太年纪大了,作为一个老年人她需要休息,那么吵,叫她怎么休息?”
  听了D同学的发言后,学生们沉默了起来。教师巡视了一下大家,发现还有部分学生似乎也有话想说,有的甚至在小声讨论贝尔太太这样做的对与错。“还有没有和他一样有自己想法的同学,并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手一个接一个地再次举了起来……
  有的说:“贝尔太太的花园是私人花园,游客们从早玩到晚,夜里再支个帐篷睡在公园里。这的确是不应该的,她不让人进去也是没有办法。”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因为她不想让人进去所以用毒蛇计吓退游客,结果花园变得没有生机,变得荒芜,这叫自食其果。”
  紧接着,又一学生反驳说:“我不同意,不那样做,贝尔太太肯定没法好好休息,她的第一块牌子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吗?”
  又有一学生说:“她可以不开放花园,但是我觉得要是开放她会更加快乐。我希望她规定花园开放的时间,这样一来既保证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被打扰,又可以让喜欢她花园的人们来观赏。”
  还有学生补充说:进花园的人也应该知道分享。进了花园后声音不能太大,因为这里住的是一位老人。
  最后两位的学生看法为全班更多的学生所接受。
  这样的教学,所用的时间确实比教师讲一句话多了两分钟,但是教学效果却比教师自说自话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要由学生来认同,需要通过感受来“加温”。
  看来,激活“学科德育”,需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需要课堂教学的转型。
  
探索心得 德育要强调情感体验
  “学科德育”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育人是全程和全方位的。调动情感体验的积极性,一些老师在实践中探索的主要方法有:情感铺垫,激疑深思,细读品味,媒体拓展,小结提升。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内心感悟的过程。很多戏剧作品的创作都讲究情感铺垫,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氛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在教学预设中,教师就要思考给学生一段情感预热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找寻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相通点,运用相关的资源,巧妙衬托,层层铺垫。让学生用心去解读作品,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化。
  情感铺垫的方法很多,有的借助音乐调动情感,创造美的氛围;有的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有的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有的充分地诵读,感悟美的韵律。可进行情感铺垫的环节也很多,如课堂导入等。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要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就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
  
经典提示
  不能期望一堂课,就能完成所有的教育。“学科德育”,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要循序渐进。对于教材中蕴含的内容,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教学环节进行渗透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加深认同。
  
画面采撷4教学与德育融为一体:作文课可以这样上
  “学科德育”,也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示范的作用。
  这是一位语文老师说的故事:进入五年级下半学期后,班级里依依惜别的气氛似乎越来越浓,看着大家忙碌地在《同学录》上留言,纷纷表达自己最美好的祝愿,似乎总希望离别的日子远些,再远些——那天,按照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习作《再见了,母校》,要求他们回忆五年小学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对母校、对师长、对同学的感谢之情。原以为学生会有很多写作的素材,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然而事与愿违。当我收齐那堆文稿,却几乎没有发现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应该呀,看看学生们在《同学录》上洋洋洒洒幽默风趣的话语,为什么到了作文本上,却是如此干涩的语言、千篇一律的选材?
  作文应当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遣词造句,更多的应该是让他们用写作的方式流露自己真实的情感。想明白了这点,我重新构思了自己的作文教学。选择《同学录》留言比较集中的部分——“为打不死的小强喝彩”。我找来了小强——这个为了能当选小队长,屡败屡战最终成功的普通男孩。
  很快,小强就将自己的竞选经历写成了作文。那么同学眼中小强的故事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中队长小轩随即采访了若干同学,这其中既有曾热心帮助过小强的好朋友,也有在《同学录》上发表留言的其他同学。整理采访内容,小强的习作丰满了许多。
  自己的故事自己写,伙伴的故事帮着写,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伴间的合作也多了起来。我鼓励同学们将这篇习作再次修改成剧本,配上音乐和图片,编成数字故事,并由自己导演,自己编剧,自己美工,自己合成。这份崭新的工作让学生跃跃欲试。很快,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故事呈现在全班同学的眼前,虽然小强的这份经历大家早已知晓,但以故事形式的呈现仍让人震撼,大家被故事中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感动着,被小强坚忍不拔的精神鼓舞着,那堂习作课,我们彼此的心贴得很近很近。
  之后的两个星期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自由组合了创作小组,开始了合作编写题为《美好的回忆》数字故事。这次的作文教学尝试,我不仅收获了属于语文老师希望得到的一篇篇好作文,同时也收获了同学间其乐融融、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温馨画面。
  
探索心得 “学科德育”提升教学价值
  德育对于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且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无论智育、体育、美育都需要道德因素启动和端正学习动机。同时,学习动机也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等质量特征。所以,属于教学范畴的知识、技能和属于德育范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
  上海市民立中学多年来探索“学科德育提升教学价值”的命题,他们认为,以前大家理解的“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是利用学科教学服务于德育工作,把课堂教学当作德育的阵地;但很少有人把“学科德育”理解成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是并行的,是共生共荣的。如果学科教学中缺少了德育的要素,不但达不到德育的目标,连学科教学自身的目标也难以达成。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德育,也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的目标。
  
经典提示
  当我们把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融为一体时,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既不存在单独的学科教学,也不存在单独的“学科德育”;任何一项学科教学活动中都存在“学科德育”的成分,与此同时,任何一项“学科德育”的活动中也都有学科教学的影子。学科教学是把学科知识传授给作为人的学生,而“学科德育”则是把接受学科知识的学生真正当作人来对待。
  
记者手记 育人讲科学
  既然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无事不有,缘何还要突出“学科德育”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以课堂方式为空间,以学科传授为载体的传承模式,无论从教育的形式,还是从教育的时间来看是相当经典的,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大戏”。另一方面,关注学科知识传授,忽视学科育人,是目前学校教育的“短板”。从更远来看,实现教育转型,需从课堂转变开始,显然,“学科德育”的提出,有着主客观的背景。这是“势为”,而不是“人为”。
  学科作为人类知识的结晶,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涵盖的自身的学科体系和一切学科奉行的共同准则。前者为学科特点,因而有了文科的显性德育和理科的隐性德育的分别;后者为人类大同,因而有了所有学科皆有德育资源之说。
  不过,学科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学科德育”在实施中,学科有显性与隐性之别,但这并不等于说显性就能随意拿来,隐性就没有作为天地。这种不同特点,不是“学科德育”的障碍,相反是“学科德育”的奥妙之处。显性与隐性的说法,只是告诫我们在实施“学科德育”中的不同方位,但不意味着学科对德育认同的不同地位。
  显然,“学科德育”,更强调学科育人,育人科学。在育人面前,学科没有高低之分、主次之别、轻重之辨。 (苏军)
  
大字语录
  德育并不追求某种实体性存在,它既不与课堂教学相对,也不是诸育中的单独一育,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意识、思想和目的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没有教学的德育是异化的德育,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异化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00:39 , Processed in 0.10779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