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给思想松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0:3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给思想松绑
                         任玲   王雷
王雷:五年前,我第一次听到钱梦龙先生说“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时,不禁怦然心动;现在,我感触更深,而且还更多地觉出了悲凉的意味。
任玲:是啊。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是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无论你用什么方式拼死拼活地苦干,结果也只是几分之差,所以,包括家长、老师、学生在内的许多人,意识里都把这语文看成是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科目,语文在“唯应试是图”的教育中沦为第三世界了。语文老师的付出,语文课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不等价地低廉着。语文教师也总是在“素质”与“数值”的夹缝中生存,存活得尴尬窘迫。一招一招地教学生钻出题者的圈套,一套一套地引学生夺取并不标志自己能力的分值,教得痛苦不已,教得羞愧难当!为了饭碗,哪怕语文考试只是平均分的几分之差,也要逼迫自己去背叛语文;为了几分之争,把课堂里的生命,训练得不成人形!枯燥着语文的枯燥,痛苦着语文的痛苦。
王雷:特别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那不痛苦才怪呢!我听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了这样一段话:近几年毕业的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本指望他们年纪轻、有思想、有个性,能够为沉闷乏味的中学教育带来一点生机和活力,为气如游丝的素质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谁知道,他们似乎不约而同、无师自通地一头扎进应试教育的怀抱中,正干得津津有味呢。这些还是有上进心的、希望干出成绩、争当“教坛新秀”的好青年。然而,他们的加盟却让“应试教育”更是威风凛凛,且后继有人,“前程似锦”。这种现象很有普遍性。这位特级教师一声叹息:应试教育的报应来了!
任玲:“报应”?多么可怕的字眼!我们心里最清楚,惨烈的“唯应试”教育逼我们抛弃的,又岂止是语文,将要丧失的,是一代人的内心,一代人的灵魂,一代人的精神啊!
王雷:在谈到《新语文读本》时,李海林先生说:“如果我能让学生接触到这么多美丽、高尚、纯洁、深厚与伟大,我即使在高考中丢它几分也心甘情愿,因为我相信我通过这套教材给学生的,肯定比高考给他们的更重要,更能受益终身。”(《教师之友》2001年第10期)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有这样的胆识和才情,并且把它切实地体现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素质教育就不会只是镜花水月了。然而,现在的恶性竞争常常是为了三分五分而丢失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想到这些,又怎一个“痛”字了得!
任玲:确实如此,理想的语文教学并不是可以用分数量化的。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语文的真正价值,不甘心于做应试的英雄,而做滋润学生一生成长的甘泉,这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也许,给思想松绑,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把“唯应试”的沉重枷锁卸下来,否则,永远也别指望走出一条新路来。这“敢于担当”,需要足够的胆识、阔大的胸襟啊。这大概是给思想松绑的一个前提吧。
王雷:所以,要放飞学生的心灵,教师自己首先要站直了;如果教师都情不自禁地蹲了下去,甚至总想着趁势改为跪下,那么,学生恐怕只能趴在地上了
任玲:我以为,给思想松绑,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摆脱种种禁锢和牵制。青年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接受新思想最快的一个群体,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太多的时候不是教师的理念超前,而是相对落后。在学生眼里,老师几乎成了“传统”的代言人。教师观念的陈旧、保守、落后,使学生对新状态的要求与社会、家庭、教师缺乏新观念之间形成冲突。尤其是与学生的思想常有最直接交锋的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让自己不断接受新思想的同时,敢于对自我的陈旧观念来一个大胆的“格式化”,让自己与新世纪同步,与新思想合拍,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示作为学科前沿人的形象。或者说,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就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王雷:可悲的是,我们语文老师都在忙些什么——忙研究教材和教参,忙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忙搜寻各种复习训练题并反复琢磨切磋,忙考试、阅卷、分析、评讲等等等等,整天忙得晕晕乎乎,十多年下来,教师本人到底有多少长进呢?其实我们心里清楚得很:岂止是毫无长进?很多方面已经并继续严重退步!且不说由于阅读的严重欠缺导致知识体系的封闭陈旧、人格精神的萎缩僵化和心灵空间的逼仄、思想观念的保守。
任玲:正因为这样,“给思想松绑”其实也是对旧我的反思,对自我的挑战。
王雷:是的,反思很有必要。一个人的灵魂僵化,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自我捆绑的结果。作为基础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人格培养,更注重基于独立思考的自由言说,所以语文教师恐怕更要解放思想,这种解放主要是自我解放,不要指望各方面条件都完全具备了再做。我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慷慨激昂地说,如果怎么样怎么样,那么我也会怎么样怎么样。现在的问题是,恐怕先要你勇敢地去实践那个“怎么样”,才会慢慢地出现“如果”后面的期望的那个“怎么样”。毕竟最终的因素是人,要赢得一种新的局面,靠的还是你、我、他。
比如说,教师可以选择受教参和大量烦琐训练的束缚,也可以选择独立思考和探索,用更开放和自由的方式处理课本和作业。其实哪怕是仅就高考来说,两种做法的结果现在也已经不会有什么多大的出入,以后则是后者更占优势。但大多数教师为什么都选择前者呢?因为前者不需要思想,思想是让人痛苦的东西。
任玲这让人“痛苦”的东西,恰好就是判别语文教育质优质劣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在教学中有无自己独到的创见,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还是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教参,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中间者,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只有教参、教本而无自己、无学生,语文教学就丧失了它的灵动,变得死而冷,拒“人”于千里之外了。不仅如此,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天天一个嘴脸的讲析模式,老师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嚼细了喂给学生,在细琐的环节上细研细磨,无意义的重复太多,往往令人生厌,听得学生透不过气来,无怪有老师自嘲说,语文课是“学生怎么难受我们怎么教啊”。从这个意义上说,给思想松绑,就必须打破一成不变的程式,跳出思维定势的套子。更重要的,是能够创新性地处理教学内容,执教若干年的语文教师在多元化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学会并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社会在发展,思想在更新,学术在进步。只会用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单一、陈旧的文艺理论来批评作品,对教材的发掘毕竟单薄狭窄。我们许多教师对传统名篇的阐释,总摆脱不了政治立场、阶级分析的情结,总把丰富的内蕴讲浅了、讲机械了。我们应该积极吸收那些对传统作品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元化的解读,那些解读未必要引进课堂,但对教师而言,多“一元”的解读,就多一方开阔、深一层认识,也就打开了挖掘作品内涵的新局面,阅读教学也会因多一些深邃超越和高屋建瓴而给学生更多启发。
王雷:是这样。我们在讲小说时,往往俨然在讲与自己与今天毫不相干的人和事。讲19世纪末的俄国,讲20世纪初的中国,讲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丑恶灵魂,讲辛亥革命的局限,讲阿Q的命运,讲祥林嫂的命运,讲翠翠的命运,讲别里科夫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似乎只在乎让学生认识封建主义的罪恶、资本主义的罪恶。但是我们忘了,小说不是历史或政治的图解,也不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只配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我们在阿Q、别里科夫、路瓦栽夫人、甚至在祥林嫂身上难道不能看到自己?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是否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是否能借此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远离堕落,提升自己的灵魂?
任玲:这已经是把生活和语文割裂开来、把写成文字的生命与活的生命隔离起来了,这层隔膜的存在,阻挡了我们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不知不觉中把头脑封闭在一个个虚拟的故事中,疏懒起来,拒绝思想。
王雷:不仅如此。谁都知道,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多读,十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如果真正培养了青少年一代持久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即使其他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也可以毫无愧色的说,这是对中华民族积了大德!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当我知道读书其实是每一个孩童直到小学时都很强烈的内在冲动,而后来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毁灭了这个兴趣,我更加坚信,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做着相反的事情,这简直是罪过!
任玲:这方面感触太深了。抛开了学生的阅读积累,简直就是把语文带进一种背离自己“本相”的道路上,走一条与自己为敌的路径,把路走得越来越窄,越来越偏狭。我想,我们应该从语文做起,改变学生精神世界贫乏萎缩荒芜的状况,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尝试有益阅读的同时,唤醒知识硬壳内包裹着的“不见人本身”的灵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不断构建自我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样,就语文就回归到它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了,形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性循环。所以我总乐意在我的语文课中,强化一种观念: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一方面鼓励学生乐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善于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另一方面重视促学生做感悟生活的有心人,成为感悟生命的思想者,善于把感悟之语笔录下来。我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因此,阅读过程,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
王雷:说到“思想”,我喜欢也乐于接受王朔的定义: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最严重的状况还是“思想”的缺席。
任玲: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语言能力极差的状况,语言枯燥乏味、缺少个性化、众口一词、千人一面的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是精神荒芜贫乏的表征。
王雷这一方面归咎于阅读太少,另一方面该由作文教学来承担罪责。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助人为乐啦,全面地看问题啦,追求坚韧的品格啦,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啦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 “事件”?像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党风、行风、民风、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进入学生的作文乃至高考的考场?
我们害怕什么?害怕学生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害怕他们的思考太幼稚或偏激?然而,他们已经并终将去承受这一切!然而,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再说,他们总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偏激到冷静的过程,这正是人的成长规律。幼稚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假的早熟;偏激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更重要的是,只有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啊!
任玲:同感。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我们应该激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尤其是那些言行偏激、时逾常规、在群体中显得过于尖锐、不投众好的“不受欢迎”的学生,在他们敢说真话、肯掏真心的时候,不要把他们当“异类”扼杀,当“害群之马”驱逐。“欲求千里马,需爱百里驹”,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学会放弃只用一种“常规”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更多地宽容,包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言行,因为,真正的创造性可能就孕育其中。
王雷: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循规蹈矩是创造的大敌。我们一方面疾呼“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又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不遗余力地摧毁这个动力之源。其实,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再者,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把真相告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任玲:所以我一直很喜欢以自由随笔的形式作为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给学生一个随意而写,随心而作的空间。体裁题材不限,可长可短,可诗可文,可议论可记叙;可以是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评介赏析,可以是对一个文段一个句子的品味咀嚼;可以是课文学习时意犹未尽的延展生发,可以是身边生活的精彩捕捉;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窥看思考,时事热点的有心关注,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小小的随笔本,可以唤醒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感觉,让他们自由驰骋,尽情挥洒。
王雷:我们希望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漠视、讥笑甚至训斥孩子们的真实表达,不再充斥各种禁令,不再通过话语霸权、温和的暴力、耳提面命的说教等等钳制学生,不再剥夺孩子的话语权力,不再围攻和剿杀活泼泼的个性,不再让课堂里的孩子暮气沉沉,老态龙钟。
任玲:是的,这就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愿意用我们的努力找回我们自己的学科精神。找一个不枯燥自己、糟蹋自己、教得有劲的理由。解开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让自己舒展,抛弃套在学生脖子上的绳索,让生命充实。砸碎套在我们心上的禁锢,让心灵自由。一句话:给思想松绑。
注: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  2003.1
任玲,云南省曲靖一中; 王雷,南京师大附中。
附录:给荒原狼老师的回复
语文教师:在竭力突围与适度妥协中生存
——关于《语文课:给思想松绑》给荒原狼老师的回复
云南  任玲  2010.4
文章的背景
我和南京师大附中(对话发表时执教江苏华罗庚中学)王雷老师的《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于20031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杂志,那几年,我们活跃在K12“韩军在线”,一起感慨,一起呐喊,与韩军黄耀红李镇西李海林以及一大批一线语文教师,一起激情追寻新语文教育。
那时,我们深刻体验到置身语文教学一线的死寂局面,我们在阅读、对话中解决自身疑惑的同时,也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群体的严重封闭与致命内伤。我们狂妄热切的想像着,教师个体觉醒了,丰富了,语文教育的枯燥贫乏便可迎刃而解。在那段时期,我们几乎为教育泣血而呼,无论那声音是铿锵还是微弱,我们竭尽全力。
文章就这样诞生了。
很欣慰,尽管只是小狗汪汪,我们的声音还是被很多同行听到了,认同了,我偶然在二次文献引用查询中,发现我们的话竟然被那么多老师引用着,或者说,那些激愤的声音,有那么多回应,真的很受触动。在沉重的教育现实里,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是,哪怕铁屋子中的人多醒一个,我们都可以少一份孤单,多一份希望。
我们为什么呐喊?
今天再发这篇旧文,状况不同了。至少我们的教材一变再变,无论变得怎样,已经不是原来的枯燥死寂了。老师们的观念也有很大变化了,读书被更多的语文老师认同着并在付诸实践。我们自己也有很大变化了,由于深刻感觉到自身深陷应试泥潭学养浅薄,我们也付诸努力,去阅读,去弥补我们曾经的缺漏。当然,表面上看起来,我也已经是语文特级教师,似乎“功成名就”了。但是,我们依旧在呐喊。虽然我们无法在学理上有多少不得了的推演,至少我们一直在把我们置身其中的教育真相说出来,至少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努力。实施新课程了,可以说,我比我视线内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倾尽热情,尽自己可以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努力。今天,我仍然在写《“基础教育必须改革”是一个天大的假命题》这样愤青才写的文字,不是我才发现这个问题,而是我置身真实的教育场境中,多年苦心投入实践之后,再一次深刻感觉现实的积重难返,也是经过实践和努力之后的再次呐喊。绝不是为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个中忧患只自知。王雷兄也还在持续他的呐喊,而且激愤依然,他题为《<语文考试说明>该寿终正寝了!》( http://res.hersp.com/content/195497.aspx)的文字,依然持续着他十年前的追问。个中忧患,也只有深爱语文教育的人,才能体会。
我们一刻不停的在实践
我们不是只写点哗众取宠的文字,发泄情绪。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从没有停止过追寻的脚步。我写文章《把课堂变成一种坚守》,我的课堂就一直在坚守,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坚守别人视为另类的,坚守世俗不容的,坚守生命需要的。别人在忙于补课鼓腰包,我和一群语文老师,在学校没有一分钱支持甚至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下,自己贴钱花时间完成“亲近经典”的立项课题研究,我们宁愿放弃做卷子,也要拿整整一个个晚自习带着学生开读书报告会……我始终觉得,除了抱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也始终认为,体制不好,但体制也是人造的,我们指望不了一个好的体制突然从天而降,我们是多么微小的个体,但我们还是可以做些什么。我甚至说过,一个教师,分数之外做了些什么,才是衡量他离教育有多远的真正标尺。
在竭力突围与适度妥协之间生存
在我的博客里,荒原狼老师这样回复:
在今天,一个老师即使自己松绑了,要想给学生思想松绑也是难上加难。首先这些学生甚至在娘胎里就被洗脑了。其次社会媒体家长和其他所有的老师都在捆绑他们,而且捆绑更容易产生实际效果;你给学生讲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施耐庵曹雪芹蒲松龄鲁迅巴尔扎克尼采叔本华梵高等等,这些伟大的思想者一心仰望天上的星星,却掉到了地上的井里,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都穷愁潦倒。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在只以成败论英雄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时代,学生能接受他们吗?即使有极个别学生接受了他们,在实践中他们还能践行他们的思想吗?我是一名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给学生做了二十多年的思想松绑工作,不但没有给他们松绑,自己却惹了一腚臊。家长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共同给我扣上了一顶思想消极不思进取心理阴暗的大帽子,几乎把我变成了“人民公敌”,使我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这就是给思想松绑的下场。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放弃,今后也不准备放弃。“任凭群犬乱吠,商队依然前行。”“语文老师就要敢于担当。”
可以坦白且不夸张的说,没有人比我更能深刻理解一线教师说出这番话时候的辛酸无奈了!因为很多时候,这便是我们的真实生存处境。
我佩服荒原狼老师二十年的执着,更佩服在窘迫处境中敢于担当的勇气,这样的情怀,同样是“忧患只自知”。当现实悖谬着的时候,追寻着的人,反而成了悖理的人。这样的感慨,用《诗经》里的句子来形容再恰不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比荒原狼以及更多的老师幸运的是,我被认可,而很多有这样认识和努力的老师正被当做另类,被世俗排挤着甚至无情碾压着。
回望走过的路,我想,也许得益于我的适度妥协吧。我置身现实之中,就只能在体制内舞蹈。我让学生信服我的理论,建立在我可以简便的帮他们达成他们需要的分数。我说,那个不难,高三一年足够了。所以前两年,我很少做试卷。甚至高三,我还是和孩子们说:要是可以把这些试卷换成一本书,咱们一起品评玩味该多好。但是当然不行,我同样对孩子们说:做卷子吧,老师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牺牲你们眼前最现实的利益。我体谅他们,没有分数,哪一所学校因为他的素质而录取他?!他们也很理解我。我觉得,我课堂里的孩子,可能还有他们的家长,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有时甚至超过了学校。也正是课堂里的生命,是我付出的全部价值所在,尽管做起来那么艰难。
妥协还包括一些思想的启蒙,讲究适度。
在我的视野里,有一大批思想活跃的朋友,他们有的是教育专家,有的是教师新锐,有的是思想界身体力行的启蒙者,有更多的是我知道他他并不知道我。我从他们那里,同样得到了启蒙并得到了呼应。但是,我绝不把我所接受的一切都给学生。这里基于两个理由。第一是他们的认知局限和年龄局限,决定了他们消化不了那些东西。有时候我最多是化简一下做点延伸。而且是基于他们认知背景的适度延伸。否则,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一定都要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的直接结果,便是把你善意告诉他的一切认为是毒害。
第二,我并不认为课堂里的孩子应该被我塑造成和我一样的人,并不想把他们塑造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尽可能的告诉他们,谁说的话,都只是一家之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听别人怎么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有辨识力,有自己的眼和自己的头脑。
至于读书,我也并不认为他们完全要做到抛开现实倾尽热情。但是,至少经我的课堂,他们对那些经典,有力所能及的涉猎,更重要的是,我的情怀,慢慢的植根于他们的信念深处,至少,让他们觉得应该要读书,让他们中的很多人,爱上了阅读,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有一种敬畏,有一种仰望。我无法在两三年中给他们全部,我培植的,是一种情怀。有这个,一辈子可读的书很多,可做的事也很多。
我始终认为,教师不是刻刀,从课堂里走出来的生命,不该是被刻刀刻画成同一个模式的人。给他们以更开阔的视界,让他们能更理性的自由的选择,而不是照我说或者照别人说的一切去做。这,也许才是教师应该有的姿态和角色吧。
最后,谢谢荒原狼老师用心的阅读和真诚的回复!上面的文字,与你共勉!
附录:任玲、王雷《语文课:给思想松绑》
您可能也喜欢:
·                     在喧闹的思潮中我们需要冷静
·                     唐建新:今天怎样教语文
·                     王益民:论“教学模式”应该缓行
·                     许锡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                     黄耀红: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8:27 , Processed in 0.08009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