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航航班失踪之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03: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遵友:马航航班失踪之谜何日能解


  (作者说明:截至2014年6月15日,马航MH370航班客机已经失踪整整100天了。马来西亚政府承诺继续搜寻,澳大利亚政府则表示将在6月底之前确定新的搜索海域。马航客机失踪如此之久,以至于失踪乘客的家属已经对有关当局的搜救行动失去信心;家属们已经开始举办筹款活动,计划募集500万美元,以奖励给披露飞机下落的线人。我们不禁要问:马航航班失踪之谜到底何日能解?)

  虽然多个国家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但是载着239名乘客及机组人员、从科伦坡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航班仍然杳无音信。中国政府及其民众对于调查进展之缓慢尤为不满,因为将近三分之二的乘客来自中国。

  马航客机神秘失踪后,有报道称乘客名单上的两个欧洲人没有登机。这个报道迅速引发人们的忧虑:会不会是这两个人使用失窃的护照登上飞机,然后发动了恐怖袭击?

  事发前一周,中国西南部城市昆明惨遭恐怖分子的袭击,该袭击导致29人死亡、143人受伤。在昆明发生的恐怖事件更是加剧了人们对于马航客机遭受恐怖袭击的担忧。

  不仅如此,航班失踪之时正值中国召开“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的年度会议向来引人注目,而失踪航班的目的地正是召开“两会”的北京。

  国际刑警组织倾向于认为使用被盗护照登机的两名伊朗人与恐怖主义无涉,但是仍有许多其他的安全分析报告认为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很高。马来西亚、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调查人员也没有排除恐怖袭击造成空难的可能性。

  更何况,中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国,其民用航班也并非不曾遭遇恐怖分子的袭击。

  2008年3月,一名19岁的维族女性将一瓶可燃液体偷偷带上中国南航CZ6901航班。在该航班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途中,她被人发现在机上试图纵火,然后飞机被迫在兰州紧急降落。除了这位女性外,另有两名男性涉案被捕。

  2012年6月,天津航空GS7554航班在从和田飞往乌鲁木齐时,六名维族男性将一根铝制拐杖拆解成短棒,以此作为武器试图劫持飞机。他们冲击驾驶舱,但被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合力制服。1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在冲突中受伤,两名劫机者后因伤重而亡。

  在马航客机失踪案调查期间,媒体报道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飞机起飞前,马来西亚和中国方面都没有使用国际刑警组织的“失窃及遗失旅行文件”数据库以排查乘客护照,而这两份被盗护照已被登记在此数据库中。

  国际刑警组织的这个数据库是在“9·11”事件之后创建的,旨在帮助成员国保护其国土及其公民免遭--利用伪造旅行文件的--恐怖分子和其他危险犯罪分子的袭击。该数据库包含被报失窃或遗失的护照、身份证和签证等旅行文件的信息。这个数据库可供国际刑警组织成员国的民航机构使用,但是它不可能包含所有伪造旅行文件的信息。当然,有些已经落入恐怖分子之手的旅行文件并未被登记在此数据库内。

  由两份被盗护照引发的媒体报道表明:在泰国的黑市里,有大量的伪造旅行文件。使用伪造的身份文件,这在泰国及东南亚地区是司空见惯的。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很严重。

  譬如说,今年1月份的报道称,中国警方在一次全国性的户口清理行动中,发现并注销了79万个假户口。此次清理行动与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房姐”一事有关。“房姐”是一位中国富婆,她使用若干个假身份证,绕过限购政策,在北京购置了40多套住房。最终,她因伪造身份证和其他官方文件而被定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在中国,人们可在许多公共场所或者网站上轻易找到假证件的小广告。关于假证事件的媒体报道数不胜数。例如,就有许多报道称位于北京的人民大学东门一带有一个知名的假证黑市。

  即便这两名伊朗人与恐怖主义无关,他们能够顺利登上飞机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表明马来西亚方面存在惊人的安全失误。

  马航在此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方可能也要承担部分责任,毕竟这两名伊朗人的机票是从中国南航购买的,而失踪航班正是马航和南航共享代码的航班。而且,中方在检查所有入境国际乘客的护照数据时,本来应当执行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

  伪造旅行文件的泛滥使用,为恐怖分子袭击民用航班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个问题不是哪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在这方面,建立强大而又有效的国际合作关系极为重要。

  国际社会搜救失踪航班的行动仍在进行。在找到飞机的黑匣子并对其记录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之前,没人能够确知飞机失踪的原因。但在眼下,航空安全部门必须从这次令人震惊的事件中吸取惨痛教训。

  (本文的另一译本曾于2014年3月16日发表在南华早报中文网。作者周遵友,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研究人员,专门从事反恐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共识网-作者赐稿 | 来源日期:2014-6-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20 09:42 , Processed in 0.08658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