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良华:我个人所理解和使用的现象学方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1:3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良华:我个人所理解和使用的现象学方法
今天下午给研究生讲《教育研究方法》,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讲。

    在讨论中,我谈到我个人一直在使用的现象学方法。这些现象学方法不见得一定是纯正的现象学方法,但又有谁的现象学方法是纯正的呢?胡塞尔的现象学是纯正的?柏格森的现象学是纯正的?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呢?萨特的现象学呢?#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我只能说,我近年来一直在追求的现象学方法,是我个人所理解的现象学方法,这些追求包括:

    1.尽量丢弃陈词滥调,拒绝使用“陈词”或“俗词”(他人常用的概念),重新开采新的词语。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以采用,就创造某个或某些新词。

    即使不创造新词,我也会在“陈词”的旁边,用另外的词语对它构成骚扰或威胁。比如,在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教材中,“访谈法”是典型的“陈词”、“俗词”。在那么多的教材中,对“访谈法”的解释往往雷同或所见略同。我个人在谈论“访谈法”时,宁愿把所有相关的教材抛开,面向虚无的屏幕,把手放在键盘上,用自己的词语对访谈法做出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的后果是:不断用相关的新语对原来的陈词提出解释、攻击或置换:



    (1)“访谈法”也可以称为“访问法”。(有谁这样说过?我没有做完整的文献检索,我不知道在我之前有谁说过类似的话。这是我个人在没有参考他人的观点之前自己做出的解释。)

    (2)把“访谈法”与“访问法”连接起来考虑的意义在于:“访谈法”不仅是“拜访”和“谈话”,它还需要重视“问”的技艺。(拜访、谈话、访问,这些词语,不见得都是新词。但是,我把它们聚拢起来,一起对“访谈”构成补充或冲击、威胁。我的追求是:切割“陈词”,让“陈词”的每个单元重新返回原始状态。怎样让它返回原始状态?我的办法是:使“陈词”中的“字”分裂,再借用这些分裂出来的“字”重新“组词”或“造句”——何谓“访谈”?就是拜访、谈话。何谓“精神”?就是精力充沛,神性发达。何谓“学者”?就是有学习习惯的人。)


    (3)如果把“问”的策略扩大,它不仅包括口头提问,也包括书面的“问卷”。这样看来,“访谈法”与“问卷法”都是“询问”、“探问”、“提问”的方法。将访问法与问卷法连接起来考虑,我们就知道访谈法和和问卷法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由“访问”牵引出“问卷”,这就是词语本身的力量,词语本身是有生命的。)

    (4)单就访谈而言,无论“访问”还是“访谈”,它们实质上是某种“对话”、“谈话”的方法。“对话”、“谈话”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这样看来,所谓“访谈法”,并非纯粹的研究方法,它原本就是生活的姿态。善于生活的人,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对话和谈话的人,就善于做访谈的研究。也由此可以断定,若指望磨练“访谈法”的研究技术,最好先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优秀的“对话”者、“谈话”者。某一天,三位或四位朋友来到你的家里,你如何对待这几位朋友?你如何和这几位朋友保持友好的、真诚的对话?你如何让每一个朋友都被你的真诚的询问所激发、所感动而不是感觉受冷落、排挤?(为什么牵扯到“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谈话?现象学的方法随时准备把让“科学思维”返回日常生活。)



    2.不只是用“新词”置换“陈词”,而且用“新词”重新理解和解释“实事”,让“实事”被“新词”照亮,让自己“面向实事本身”或“面向人的实事本身”。开采“新词”不是玩弄词语,而是公布一个真相,开启一个新世界。

    2007年6月14日14点20分,我和学生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25教室上课。楼下忽然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的切割金属的声音。

    教室里有学生赶紧去关闭窗户,但不管用。声音从门缝里钻进来。

    教室里的学生被这种声音搅动,感觉难受。

    我请学生对这种声音用“新的词语”重新解释。学生提供的“新词”是:劳动、工人。

    我不满意,我的解释是:不只是劳动,而是“劳动的声音”、“劳动的回响”、“劳动的回声”。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但请你们相信这是真的——那是“劳动者提供的声音”。他们是一群暴露在烈日下的劳作的人。他们中有一个人曾经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在地面上行走。但是,今天,他重新站立起来,他加入了今天的施工。

    我提供解释之后,我问在场的学生:现在,你们对这种声音还那么厌恶吗?

    当然不会。因为,我的解释,我所使用的新的词语,已经为他们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

    我打开新世界的方式是凭借一些新词以及一个虚构的故事。

    虚构的故事也是有力量的。2003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开始流行一个故事——“特迪的礼物”。

([美]巴拉德著,李威译,参见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7526014_fatherday/16.shtml;孟繁华主编:《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9-72页。http://fuzhong.nwsuaf.edu.cn/jiaoshi/s19.htm。收入时略有改动。)

    15年前,特迪·斯托拉特是我教的五年级班上的一名学生,但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我那时刚刚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

    从特迪第一天走进我的教室,我就不喜欢他。我知道,老师在班上是不准厚此薄彼的,更不允许的是对任何一个孩子流露出讨厌的神色。

    不过,老师也是人,总会免不了偏爱一些学生。喜欢出色的,好看的,聪明的是人之天性,不管10岁也好,25岁也好。有的时候——幸好不是经常如此——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老师很不喜欢。

    我自认为是能按照平等对待学生的要求,平衡自己的感情的;一直到特迪进入我的生活,我才发现并非如此。那年,我没有特别喜爱的学生,但有最不喜爱的学生,这就是特迪。

    他脏得很,不是有时很脏,而是整天脏兮兮的。他的头发长得盖住了耳朵和眼睛,他得撩起盖在眼睛上的头发才能在课堂上写东西(当时还没有流行留长发)。他身上还有一股我从来没有闻过的奇怪味道。他的毛病很多,智商也不高。一星期课上下来,我就知道他无法跟上别的同学。他不仅仅是落在后面,而是根本跟不上来。我把他立即放弃了。

    任何一个老师都愿教聪明的学生。这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满足,对自我的回报。但任何一位真正的教师不但要保证聪明学生的好学上进,而且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迟钝的学生的身上。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是这么做的,但我做不到,起码那一年做不到。我把精力集中在那些最好的学生身上,让其他学生尽力跟上来。说来真不好意思,我对那些差生的作业用红笔打起叉来有种莫明其妙的喜悦。每次看到特迪的作业,我打的叉就更有力(这种叉打得很多)。

    我会龙飞凤舞地写上一句批语:“差”。

    虽说我并不真正嘲弄这个孩子,但我的态度班上同学看得很清楚。他很快就成了替罪羊,一个被遗弃的人——既不可爱,也无人关爱。他知道我不喜欢他,但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喜欢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讨厌他,当时不知道,现在也不明白。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无人关爱的小男孩。我根本就不想改变这种局面。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过了秋天的节日,又过了感恩节,我继续用红笔给他打着叉,心中说不出的一种满足。

    快到圣诞节的时候,我知道特迪算是没有希望进入六年级了。他将成为一个留级生。

    为了心安理得,我去查阅他那一大堆案卷,从头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在头四年里,学习成绩也不高,但没有不及格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不知道。我于是集中精力阅读老师写的评语。

    一年级:特迪就其学习态度来看,是有希望的,但他家庭情况不好。

    二年级:特迪可以做得比现在好。母亲最后病倒了。他在家中得不到帮助。

    三年级:特迪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乐于助人,但过于认真。学习上有些迟钝。母亲年底去世了。

    四年级:脑子非常迟钝,但品行很好。父亲几乎一点也不关心他。

    这几位老师没让他留级。但这次他非得再读一次五年级不可了。我想,这对他有好处。

    圣诞夜来到了。教课桌上放了棵小小的圣诞树,上面挂着一串串的纸和苞米花。树下堆着大堆礼物,就等着激动人心的时刻的来临。

    老师在圣诞夜总能得到一些礼物,那年我得到的礼物比以往多。没有一个学生不送我礼物的。每打开一包礼物,就招来一阵惊喜,送礼物的人于是会得到一连串的感谢声。

    特迪的礼物不是我最后拿到的,说实话,我是在中间拿到的。这是一个用棕色纸包装的包,他在上面用彩色笔画了几棵圣诞树,还在树上用红色画了许多铃铛。包是用胶带裹起来的。

    上面写着:献给汤普森小姐——特迪。

    室内顿时鸦雀无声,我第一次感到众目睽睽之下有些窘迫,因为大家都在等着我打开这包礼物。

    当我把最后的胶带撕下来时,从包里掉下两件东西,一件是华而不实的用莱茵石做的手镯,上面还掉了几棵莱茵石,另一件是从廉价小商店买来的科隆香水,还只有半瓶。

    我能听到窃窃的笑声和低低的耳语声。我也不知道是否看特迪一眼没有。我只是说:“很漂亮,是不是?”说着,就把手镯戴到手腕上,“特迪,过来帮我把它扣牢,好吗?”我说。

    他在帮我钩上钩子的时候,害羞地笑了。我举起戴上手镯的手让大家都来欣赏。开始大家还有些犹豫,嘴里还发出了一些带有疑惑的声音,但当我把科隆香水涂到我耳根的时候,所有的女孩立即排起队来,都想在耳根处涂上这一香水。

我把所有的礼物都打开之后,大家就开始吃些点心。接着,圣诞钟声响了。孩子们离开教室的时候互致道别:“明年见”,或者是“圣诞节愉快”。只有特迪还留在他的课桌旁。

    他等所有的人离开之后,向我走来,胸前抱着他得到的礼物和书本。他轻轻地对我说:“你身上的香味就像我妈身上的香味。她的手镯戴在你手上真好看。你喜欢这些礼物,真让我高兴。”

    说完他就很快走了。我锁上了门,坐到我的教桌边,哭了起来,我决定要补偿让我剥夺的一切——一个教师的关爱。

    从圣诞节结束那天开始,我每天下午同特迪呆在一起,直到学期结束。有时我们一起做作业,有时他做作业,我做教案,或批改作业。

    慢慢地,他一步一步地跟了上来。最后,他的成绩上去了。他没有留级。实际上,他最后的平均成绩属于班上最好之列。虽然我知道学期结束之后,他的状态会有所变化,但我并不因此为他担心。特迪已经进入了一种良好的状态,今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会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他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就像我们在教师培训班上学到的那样:一次成功,就会有多次成功。

    我后来同特迪失去了联系,直到七年之后,我收到了他来信。

亲爱的汤普森小姐:

    我只想让你第一个知道。从今天起,我成了西奥多·J·斯托拉斯医学博士。我该说些什么呢?

    我将在7月结婚,确切地说是22号。我想请你参加我的婚礼,如果你能来的话,就坐在我那已故母亲可能会坐的位子上。父亲去年去世,我已没有家了。

                             诚挚的,特迪·斯托拉斯



    在这个故事中,原来的词语是:脏、奇怪味道、毛病很多、智商不高、差。
    后来出现的新词语并没有明白地提交出来,但新词语是有的,比如“善良”、“爱”,这些新词隐含在相关的词组中:手镯、香水、妈身上的香味、哭了起来、补偿让我剥夺的一切、教师的关爱。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事件。

    但是,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而有实际的证据呢?


    那么,这个故事的力量就会热烈地上涨、提升。




    3.在熟悉的“整体”背景中忽然凝视某个见惯不怪的、被遗忘、受冷落的“细节”。

    这个“细节”之所以被遗忘,不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久远的过去,而是因为它就在人的近处,人们对它太熟悉以至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凝视意味着某种惊异和自我唤醒。凝视的后果是:熟知的实事立刻变得陌生,它是如此的丰富、多样,它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凝视者的疑惑是:以往我怎么没有注意它是丰富的、多样的、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呢?

    问题全出在“习以为常”那里。人渴望安全,安全感来自熟悉感。人若对周围的事物不熟悉,人就会感觉周围的事物对人构成潜藏的威胁。人的本能驱使人去熟悉周围的事物。人只能安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熟悉之后,人获得了安全,人也由此失去了对事物的好奇和敏感。

    我举的例子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一个庞大的学生信箱,那个庞大的学生信箱由许多小信箱组成,各个小信箱做了各个班级的标签。

    很多人一直在那里路过,人来人往,但很少有人会留意那个庞大的学生信箱那里有一个“地址不详”的小信箱。

    我们可能忽然开始凝视那个标明“地址不详”的小信箱:

    (1)为什么有人的信件被退回来?所谓地址不详,是笔误,还是收信人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址?

    (2)那里面收藏的,都是些什么人发出的信件?有重复的吗?

    (3)为什么那些被退回来的信长年累月没人理睬?

    (4)或者,里面是空的?只是一个空空的黑洞?

    一旦凝视,这个标明“地址不详”的小信箱,就从背景中跳跃出来。



    4.与陌生的事物“打交道”,让陌生的事物再次返回熟悉,让自己与它“建交”,与它“渐碰渐熟”,让陌生的事物“上手”。

    凝视熟悉的细节给人重新带来陌生感。

    “打交道”让人获得真实的熟知。

    除了与它打交道,人无法“认识”事物。认识的唯一途径是“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07:15 , Processed in 0.16214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